第三节 朱舜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5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朱舜水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288-2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朱舜水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朱舜水 传略 余姚市

内容

朱舜水(1600~1682年),名之瑜,字楚瑜,又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家住余姚城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83岁。明清之际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朱舜水出身于读书人家,大哥朱启明,曾在松江柘林当守备(武官职务)。朱舜水8岁时父亲去世,只好投奔大哥。他在松江完成蒙童教育,后来又拜学者朱永佑、张肯堂和吴钟峦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因为学业优秀,被推举为恩贡生。20岁时朱舜水回到余姚,依靠祖业生活,当时连续7年遭遇灾害,粮食几乎绝收,朱舜水日夜奔波在外,购买玉米、薯干等粗杂粮回家,使一家十几口人渡过灾荒。晚明时期,社会政治黑暗,各级官吏千方百计搜刮老百姓的财产,许多中小地主家庭也被盘剥得倾家荡产,人们怨声载道,痛恨社会黑暗无道。朱舜水对妻子叶氏说,我如果考中进士,任命做一个县令,第一年做出成绩,三年下来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这样做肯定要得罪许多人,说不定还会招致大祸,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我生性刚强,不会阿谀奉承,迎合别人,所以立志不去做官。叶氏是一位识大局的人,愿意与丈夫过清苦的生活,支持丈夫蔑视功名富贵。但是宗族中的长辈和亲友常常要来规劝,使朱舜水十分为难,无奈之中,他就去考场随便应付一下。朱舜水为人正直,遇事有主见,邻里之间有矛盾,都喜欢找他评理,族里有事,也愿意听他的意见。明崇祯九年(1636年),族中有人获得一部宋代大儒朱熹的家谱,里面有朱熹曾做过余姚县令,在余姚安过家的记载。家谱中的祖先画像、赞美词、祖上封官及朝廷嘉奖令等内容都和朱舜水祖上的家谱相同,区别在两家的一世祖不同。讨论时,族中大多数人都赞成把朱熹奉为自己的远祖,而朱舜水反对说,朱文公是新安人,我们是余姚人。如果我们能够自强、自立的话,为什么要硬拉圣人作自己的祖宗呢?何况两部家谱的一世祖不相同,证据本来就不充分嘛!族人觉得朱舜水分析得有道理,所以没有把朱熹拉作自己的祖先。朱舜水自强、自立的言论在社会上流传后,当地官员把他作为“文武全才第一”的优秀人才上报到礼部,刚巧他的老师吴钟峦在礼部任职,就把他评为“开国以来第一”人才,准备赐给他官职。朱舜水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逃到舟山海岛躲避起来。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明王朝和鲁王抗清政府多次赐给他各种官职,他都不为名利所动,每次都被他推辞掉。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顺治二年(1645年)渡过长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小朝廷溃散。这时候朱舜水正在舟山,听到国土沦陷的消息,只好逃亡到日本避难。不久他听到鲁王在绍兴监国,成立抗清政府的事,立即从日本返回舟山,参加黄斌卿将军的抗清斗争。过了几年,清军攻克浙东地区,鲁王政府的残兵败将退驻舟山,朱舜水的老师朱永佑、张肯堂、吴钟峦也随鲁王来到舟山,经老师的引见,朱舜水拜见鲁王,表达了抗清的决心。在舟山期间,他跟随冯京弟、黄孝卿将军赴日本借兵,日本萨摩国侯答应给予10万洪武钱和3000步兵的援助。口头协议后,冯京弟先行回舟山汇报,朱舜水陪同黄孝卿留下继续谈判。因为黄孝卿在异国饮酒作乐,纵情享受,被日本人轻视,萨摩侯取消了援助。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克舟山,将军张名振保护鲁王逃到厦门投靠义军郑成功,朱永佑、张肯堂等一班文官自杀身亡。朱舜水再次逃亡到日本,以后又飘泊到安南(今越南海防)、暹罗(今泰国)等地,在安南朱舜水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当时安南国规定,旅居该国的外国人需为他们服役3个月,朱舜水等难民被翻译带去朝见国王,许多人见了国王都伏地跪拜,而他却站着作揖行礼。翻译以为他不懂规矩,用木棒在沙滩上写了个“拜”字,朱舜水拿过木棒,在拜字上写了个“不”字。国王非常愤怒,威胁他如果不拜,就把他拉出去杀头。朱舜水毫无惧色,整衣束冠,转过身,大步向外走去。安南国王钦佩他不怕死的精神,命人把他软禁起来,调查他的身份。开始阶段,有人每天在他居室外杀人,让老鹰、野狗啃咬尸体,用这种手段来恐吓他。查明他的身份后,又送上好酒好菜和美女进行拉拢引诱,但朱舜水态度始终如一,没有做出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最后安南国王认为他是“好汉子”,挽留他在安南做官,朱舜水以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不能离开的理
  由,谢绝了安南国的聘请,获得了人生自由。
  鲁王到了厦门以后,身边没有像样的文臣,于是派人带了他的“诏书”到安南国寻找朱舜水。朱舜水转辗到达厦门,但是鲁王已去掉监国称号,流亡到金门岛去了。厦门抗清将领郑成功知道朱舜水的身份后,邀请他参加抗清斗争,并派他去象山港与在那里坚持抗清斗争的张苍水将军联系,准备联合起来共同与清军作战。其时清军已经控制整个大陆和海上的主要交通线,朱舜水知道这个任务极其危险,但要与清军斗争,必须加强义军之间的联合,所以他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担起了郑成功、张苍水两支义军之间的联络重任。为此他丢掉了儿子的性命,自己也差点被清军抓住。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有人在海上看到朱舜水,才知道他还活着,他的第二个儿子朱大咸千辛万苦到厦门找到了他。这时他正忙着协助郑成功第一次北伐抗清,没有时间陪儿子。不巧的是朱大咸患了伤寒,邻居老太太好心盛了一碗冷粥给他充饥,致使他病情加剧,竟在一夜之间死去。朱舜水心痛不已,在他晚年的著述中常常提及此事,表示对儿子的思念和歉意。还有一次从厦门赴舟山的途中,他乘坐的小舢板被清军海上巡逻队包围了,清军看他们一身明朝服饰,掷过来一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小船上护送的水手惊慌万分,准备投降,而朱舜水镇定自若,他把后事托咐别人,准备以死争抗。在他凛然正气的鼓舞下,水手们振作精神,团结一致,突出包围,胜利抵达象山港。由于朱舜水不顾生命危险,频繁往返于两支义军之间传递消息情报,终于促成郑成功、张苍水义军联合起来二度北伐抗清。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两军在舟山汇合,从长江口溯江而上,一度攻占瓜州、镇江,收复江南4府24县,取得很大的战果。朱舜水随军北伐,异常兴奋。但因敌强我弱,清军迅速调集大部队增援,而义军则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几乎被清军歼灭。第二次北伐战争失败后,郑成功收拾残兵退守台湾,张苍水也回到象山港隐蔽起来,义军再也没有力量主动和清军交战。眼看复明无望,而且形势日益险恶,朱舜水只得再次逃亡到日本,这时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而且患上严重的肺病。
  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冬,朱舜水搭商船抵达日本长崎,当时日本国的海禁令尚未解除,因为冬季海上航行比较困难,所以允许外国船员和商人上岸暂住。日本关西学者安东省庵早年已和朱舜水相识,知道他为保持人格尊严,迫不得已来日本避难的处境后,联合一些知名人士报告长崎镇巡守黑川正直,要求给予朱舜水居住权,经长崎镇巡守的努力,萨摩侯破例予以批准。在安东省庵的妥善安排下,朱舜水在日本定居下来。1665年(清康熙四年)7月,日本水户侯德川光国听说朱舜水是中国著名的儒家学者,聘请他到江户(今东京)居住。当时江户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朱舜水意识到去江户是他在日本生活的一个转机,因此接受了德川光国的邀请。
  17世纪的日本佛教盛行,儒学衰微,德川光国企图弘扬儒学来振兴水户,所以他和他的臣僚、水户的学者都拜朱舜水为师,向他学习中国的儒学。朱舜水是明清之际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样,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实理实学,他能够把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利弊,把儒学科学地传授给日本学者,给日本的“水户学派”造成很大的影响。朱舜水不迷信科举而重视学习技艺百工,在江户他把中国的工程设计、建筑技术、农艺、生物、地理知识和服装裁制技术等介绍给日本人民,得到江户各界的欢迎。他与日本人民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发现日本人民具有勤俭自强、勤奋好学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品质,表示要向日本人民学习,希望日本文化发达,繁荣富强,早日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希望中日两国世世代代保持友好关系。他还批评国内一些人以先进民族自居,看不起周围邻国长处的大国主义观点,盼望有一天能够杖节归来,把日本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国人。在言行中他十分尊敬德川光国、安觉积、安东省庵、山鹿素行等日本江户名人,这些人既是他的学生,又是友谊笃深的朋友。168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4月,朱舜水在江户寓所病逝,德川光国把他安葬在自己家族的墓地,墓在日本常陆太田市大田乡瑞龙山麓。
  朱舜水的著述极大多数是他在江户讲学时的问答、信札等文稿,他逝世后德川光国把它整理编辑成《朱舜水文集》28卷行世。朱舜水在日本起到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作用,他是一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朱舜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