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严子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严子陵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279-2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严子陵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严子陵 传略 余姚市

内容

严子陵(公元前37~公元43年),名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东汉初隐士,以高风亮节著称于世。
  严子陵年轻的时候热爱学习,当时著名道学家梅福隐居于余姚四明山修道,严子陵曾拜他为师,学习道学。以后严子陵为了求得更多的知识,外出游学,他在京城长安(今西安市)的太学学习期间认识了南阳人刘秀。严子陵比刘秀大31岁,但他没有以长者自居,两人经常在一起切蹉学问,成为一对忘年朋友。
  西汉末年,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控制了国家大权,后来干脆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新”。新朝建立后少数贵族、官僚乘机掠夺土地,农民无所依靠,只能沦为奴隶,最后终于爆发赤眉、绿林农民起义。这时候汉王室成员刘秀乘机发展自己的力量,经过南征北战,削平了各地的军阀和农民起义军,恢复了汉室统治。为了尽快治理战争创伤,刘秀把首都东迁到洛阳,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经过短时间的努力,汉王朝又呈现稳定和繁荣局面。史家称这段历史为光武中兴,光武是刘秀的帝号,因为他建都的洛阳,位于长安(西安市)东面,史称东汉。
  刘秀执政以后,急需治理国家的人材,他很自然想到当年的同窗好友严子陵,便下诏命令会稽太守到余姚寻访。严子陵听到刘秀当了皇帝的消息后,急忙改换姓名隐藏起来。会稽太守连严子陵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只好如实向上报告。光武帝求贤若渴,便口述了严子陵的容貌,让画师画了肖像,下发到全国各地寻找。不久东方故齐国境内有人报告,发现一个披着羊皮在河边钓鱼的老人,与画像上的人十分相似。光武帝觉得这个人十有八九是严子陵了,当即命人驾车把他接进京城。这个钓鱼人果真是严子陵,但他坚决不同意进京,光武帝先后派了三批人去劝说,严子陵才勉强上了车。这时他在长安的熟人有的已经做上大官,严子陵没有去拉关系,而那些大官们知道严子陵和皇上的关系后都想巴结他。一天,大司徒侯霸叫家人带着他的亲笔信来见严子陵,信中解释了自己不能亲自登门拜访的原因。严子陵知道侯霸在摆官架子,于是摆出更大的架子,口述内容叫侯霸的家人记下来回去复命。意思是,大司徒是国家最高级的官员,希望在官位上能多想想老百姓的困难,只有心怀仁义,办事公正,才会得到百姓的欢迎,千万不能阿谀逢承,一天到晚按皇帝的眼色行事。侯霸收到便条后,十分生气,马上报告了光武帝。光武帝听了哈哈大笑说,我那位老朋友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臭脾气还没有改掉啊!于是亲自到客栈去看他。严子陵知道后侧向床里,假装睡着。光武帝没有计较,坐在床沿,拍拍他的腹部,轻声说,老朋友,你难道真的不愿意出山来帮助我治理天下吗?严子陵转过身来回答说,远古时代唐尧那样道德高尚的帝王,叫巢父出来做官,巢父认为自己清白的身子受到污染,就去河边洗自己的耳朵。人各有志,何必一定要强加于人呢?光武帝明白再说也没有用了,只好叹息着离开客栈。第二天光武帝把严子陵请到宫中,两人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从白天一直谈到深夜,最后竟像兄弟一样睡在一张床榻上。传说睡觉时严子陵大大咧咧地把脚搁到光武帝身上。第二天太史向皇上禀告说:“客星犯帝座甚急”,意思是你的身边有危险人物,要多加提防。光武帝笑着说,没关系,我的老朋友严子陵和我睡在一起。光武帝想叫严子陵担任谏议大夫的官,但他还是没有接受。几天以后,严子陵悄悄离开京城,来到富春江边,仍旧过他的农耕渔钓的隐士生活。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天下已经太平,光武帝再次邀请严子陵出来做官,严子陵以年老多病的理由推辞了。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严子陵病逝于家中,终年80岁,安葬于余姚东北的陈山。后人为纪念他,把陈山改名为客星山,又在他后裔聚居的姚北严家建造了高风千古石牌坊。
  严子陵是一位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人物,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他有任何著作存世。从他年轻时研习道学的传说和以后钟情山水、不愿出仕为官的人生道路分析,他的思想和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强调自我,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纵观严子陵一生,他在继承老庄哲学的超越世俗社会、超越物欲、超越自我思想的同时,也克服了前辈的厚古薄今,顺世哲学和宿命论等消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从他对待光武帝的态度上可以窥视他内心的真实情感。表面上,他拒绝了光武帝对他出山为官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还是采取一种积极的合作态度,他进了城,而且进入皇宫和光武帝长谈。史籍记载俩人“论道旧故,相对累日”,以至引起群臣猜测,发生“客星犯帝座甚急”的谣传。这里俩人都采用了非常高明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事件的影响。以致三国时代会稽地区士大夫谢承著的《会稽先贤传》和晋代余姚人虞预撰的《会稽典录》中都收入了严子陵的这则故事。
  显然该事件曾引起当时文化人士的普遍关注,影响曾经波及全国。事件中收益最大的当然是光武帝,因为他获得了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美名,从而能够争取到社会方方面面代表人物对他的支持,最终实现了巩固东汉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
  光武帝放下架子招聘严子陵为官的做法,与当时社会崇尚隐士风气密切相关。汉初吕后就采用过招聘隐士作为太子顾问的办法,达到巩固太子地位的目的。汉高祖晚年时宠爱妃子戚夫人,打算废掉长子刘盈的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感觉到儿子的太子地位受到威胁后,向谋士张良求救。张良告诉吕后,在京城附近的商山隐居着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4位高士,高祖几次三番想聘用这4人为官,但始终没有成功,你物色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带着金玉璧帛厚礼和太子的亲笔信去邀请,就能够把4人请到,然后让他们担任太子的顾问,跟随太子入朝,皇上看到以后必然会打消废立的念头。吕后采纳张良的意见,果然保住了刘盈的太子地位。这种采用争取社会名流支持,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汉时这种风气还很盛,所以刘秀乐意采用这个老办法来笼络人心,为其服务。当然对于光武帝的政治目的,严子陵应该是清楚的,作为中兴之主刘秀的雄才大略他也是洞察的,所以他用特殊的方式来支持光武帝。严子陵在继承道家潇洒超脱的哲学思想的时候,还是委婉曲折地介入了世俗社会,表现了两汉时期隐士的时代特色。
  严子陵的处世哲学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他对人生深层次的思考,善于趋利避害,力求保全自我的品格无不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性格。从六朝开始,他的史迹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成为历代诗人抒怀歌咏的对象。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更是一曲千古绝唱,至今人们仍然耳熟能详。
  人们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物质温饱是人的第一需求。世俗社会给人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种种束缚和磨难。特别是在2000多年封建社会人治统治的环境下,个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即使是位尊权大的重臣也要时时担惊受怕,有伴君如伴虎之说。但是要人们离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过一种与世隔绝的清苦生活,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人们生活在物欲和自由的两难选择之中。所以专家学者认为,严子陵不以阿谀顺旨要禄位,保其谦冲,是固士者所当为,然不易为。严子陵之所以为后世敬仰是贵有操守的表现,而不是简单的文人清高,是古往今来每个人都要做到而极不易做到的行为。人们纪念、向往严子陵,是因为严子陵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化身。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子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