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虞洽卿故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虞洽卿故居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75-2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虞洽卿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虞洽卿 人物 余姚市

内容

虞洽卿故居天叙堂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原属镇海县)。居宅座北朝南,有前后2座院落、5幢建筑组成,通面宽约60米,通井深94米,建筑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2座院落都建于20世纪初,时间相隔不远,但风格迥异,前院为传统民居建筑,后院则体现鲜明的近现代西洋建筑特色。在20世纪初的浙东农村出现这样的居宅,与屋主人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虞洽卿(1867~1945年),名和德,字洽卿,生活于晚清、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但凭他杰出才华和强烈的奋斗精神,创办实业,闯荡十里洋场,成为旧中国上海滩名人。虞氏6岁丧父,依靠母亲做裁缝养家生活,15岁时由信客带到上海当学徒,传说离家起程时全身衣着只有一双布鞋是新的。轮船上他还舍不得穿,到上海十六铺码头才穿上它。上岸后他看到地上湿漉漉的,又脱下来夹在胳肢窝下,赤脚跟着信客走到老板家。由于手脚勤快,做事机灵,满师后升为营销员(俗称跑街)。业余时间他又到外国人开办的学校里学习英语,掌握了熟练的英语口语。1892年起,他先后在德、俄、荷兰等国在上海的分支银行担任代理商(俗称买办),其中任上海荷兰银行代理时间长达38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己的实业上,自营进出口业务,经营房地产,又与人合作在上海创办四明银行、宁绍轮船公司。辛亥革命后他又募集股本,创办三北、宁兴、鸿安3家轮船公司,经多年苦心经营,成功地抵挡住外商轮船公司的竞争,到1927年,三北公司已拥有30多条轮船,总吨位达到9.1万吨,为当时国内民营航运之冠。由于他精明强干和在政府、洋人、经济界的崇高威望,先后当选为上海航业公会理事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长、全国工商协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民国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上海租界纳税华人会主席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不顾日伪威胁利诱,站在民族爱国抗日的立场上,任上海难民救济会会长。上海沦陷后去重庆,与人合办三民贸易公司等,转运物资到大后方。虞氏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兴办小学、医院、赈济灾民。还在家乡建造轮船码头,创办电报、电话房,火力发电厂,修筑公路,沟通与镇海、宁波的联系,至今家乡还有口碑。特别是竭尽全力维护宁波帮权益,成为宁波旅沪同乡会终身会长。作为商人,他也卷入政治漩涡,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迅速募集大批资金支持,有他不光彩一面。他的故居与他经历密切相关,有很深的时代烙印。
  天叙堂前院建于1916~1919年,从南向北由照壁、大门(含门厅)、厅堂、后楼及厢房等组成。照壁为三开间磨砖构筑物,屋脊饰龙吻,现已毁。大门从外看似三开间牌楼,里面实际上只有三间单椽小屋,门开在中间的明厅。厅堂为二层高平屋,上层较低,作隔热层用,共九间二弄,每三间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分为三个单元。中间单元处于中心位置,传统建筑中这里是屋主人会见贵宾和举行婚丧等重要活动的场所,所以这单元的屋面比两侧的要宽一点。中间单元厅堂明次间之间采用抬梁结构,使室内互相贯通,扩大了室内的空间,能够同时容纳较多的宾客。厅堂正中原挂“天叙堂”匾,意为享受天伦之乐,与建筑格局相配。两边原来还有民国要人黎元洪、于右任等的题匾,说明屋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室外有宽大的屋檐,上面做成卷顶式屋廊,厅堂门做成落地式格扇门,显得轻巧、美观、气魄。厅堂前两翼各有三间厢房,近厅堂一间做成高敞的走廊,这样设计既保持了整体格局的统一,又使厅堂前无厢房近距离遮挡,使正厅的地位更显赫,视野更大。东西两侧单元的建筑布局与正厅相同,只是两端增加了一间通往后楼的夹弄。门厅与厅堂、厅堂与后楼之间各有一个天井,前天井纵向距离差不多是后天井的2倍,地面铺设浅红色方块石板。这种建筑格局在清中后期的浙东民居中多能看到,区别仅在露面部分木构件的装饰上。天叙堂门厅、厅堂的抬梁、月形梁、枋、门楣、牛腿等处都有浅浮雕、浮雕装饰,题材有凤凰牡丹、鹿含灵芝、岁寒三友、四君子、杏花、海棠及三国、西游记故事内容,寓吉祥如意、富贵长寿、多子多福及褒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繁复的装饰是封建官宅的传统做法,反映主人的传统思想和荣华富贵的社会地位。
  按一般传统民居,厅堂后面还应有风格一致的后楼或平屋,前院的后楼却是“外中内西”九间二弄楼屋,廊柱采用砖砌方形直柱,外抹水泥,柱头处用几何形线条装饰,楼上阳台用瓶式水泥栏干作围护。西式后楼的出现,解决了前后院之间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问题,可以看作是中式向西式建筑上的过渡。
  后院建于1926~1929年,由院墙(大门)、主楼、后楼组成,两幢建筑布置与前院相一致,都为九间二弄,但面宽于前院。主楼高度、深度大于后楼,总体上呈现西式建筑风格。
  后院两幢建筑在外观上采用连排欧式建筑形式,从山墙上可以看出,每三间为一个独立建筑单元。在内部楼上楼下均为二室一厅,即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在建造方法上采用现代砖混结构支撑楼层和屋面的重量,而不像传统建筑的梁架结构,砖块仅起围护作用。屋顶天花板和二楼地坪仍采用传统阁梁铺地板的方法,梁下装饰成为一楼的平顶。取消了传统木结构楼房建筑一层的前后出檐,后墙砖砌到二层屋檐,前面的檐柱也砖砌到二层前檐,使底楼和二楼建筑面积相同,扩大楼上室内面积。装饰上立柱、枋、门楣都用几何直线或西洋花纹,室内天花板用木条装修成复杂的藻井和几何图形,底层地坪铺彩色马赛克,四角拼成橄榄图形,室外走廊铺浅红色磨石子,嵌黑白相间的宝相花,门窗做成简单明快的棱格式。与传统建筑比较,最突出、最具现代建筑特点的是室内出现卫生沐浴设施和电灯照明设施,这是天叙堂后院现代建筑最鲜明之处。
  综上所述,天叙堂除在建筑装修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它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中西合璧,传统建筑风格和外来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表现在4个方面:
  (1)广采博取,风格独特。前后两院处在同一条轴线上,自成院落,有高围墙等传统手法。后院的正门东西两侧设有掖门,二者之间还有小门,与前院的后楼小门相对,上架天桥,沟通前后楼,天桥上有天棚。这样从前院大门进入后,穿堂过户可不走湿路。
  (2)砖墙瓦顶,风貌协调。外观上前后5幢建筑屋面均为人字坡,上盖小青瓦,山墙为统一的风火墙形式,又吸收西式墙体实砌优点。外抹蛎灰,与周围民居相协调。
  (3)错落有序,主体突出。建筑的高低布局很有韵味,从侧面看,一进大门开始逐幢递升,到第四幢主楼到达高峰。
  (4)形分气连。前后两院建筑中隔长弄,大门一关各分南北。而两院之间巧妙安置两座天桥,又使其南北整体沟通,气息相连。
  建筑体现了人的情感及主人的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意识、个性及理想与追求。虞氏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虽15岁去上海谋生,但忘不了伏龙山下的根脉。因此天叙堂前院建筑仅在局部上进行一些改革,总体上保持了传统建筑文化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社会上的达官贵人、洋人的广泛接触以及上海滩风格各异的外来建筑的影响,使其在1929年建成的后院建筑中充分吸收外来建筑高敞、通风、明亮、防潮性能好、季节适应性强等优点,以适应长期在上海滩生活的习惯,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樊篱。天叙堂的可贵之处在于外来建筑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研究近代建筑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例证。后院建筑完成至今已有70多年,室内外装饰基本完整,地坪铺设的马赛克、磨石子光洁如新,总体观感舒适、大方,不见落后,当年的设计水平和工匠施工技术由此可见一斑。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列入省近现代优秀建筑名单,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叙堂原作校舍使用,现在学校已经搬出,国家准备投入巨资进行修缮,恢复当年布置,经虞氏后代同意,这里将开辟成为宁波帮历史博物馆。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