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4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主要器物
分类号: K928.7
页数: 7
页码: 262-2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发掘的主要器物的介绍。
关键词: 遗址 名胜古迹 余姚市

内容

一、陶器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陶器复原率最高的遗址之一,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陶片达40万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复原的陶器占总出土器物的1/6左右,已获得完整器和复原器1221件。如此众多的实物标本,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河姆渡时期的陶器特点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夹炭黑陶,这是河姆渡先民在陶土中有意识地搀入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主要是为了减少陶土的粘性与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而引起的开裂。而且,烧制这些陶器的时候,温度较低,一般只有800~850℃C之间,再加上还原时缺氧,所以烧成的陶器几乎皆呈现黑色。到了中期即第三文化层阶段,夹炭黑陶的数量下降,而夹砂陶急剧增加,尤其是夹砂灰陶占为主导地位。这时的陶器表面大多已经打磨处理而显得光滑,器形渐趋规整。晚期,即第一、第二文化层阶段,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新增了泥质黑皮陶,陶器造型都较规整匀称,圆度较好,器壁厚薄适中。其弧度自上而下有较为一致的中心轴,这是慢修整或慢轮制陶的结果。这时期的陶器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达到950~1000℃C之间,反映制陶技术的进步。陶器的种类主要有釜、罐、盆、盘、钵、豆、盉、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炊煮器、饮食器、储存器、水器或酒器。
  (1)釜。炊器,300多件,有的釜外底还带着烟火痕迹,有的内底还残留炭化饭粒,炊器的功能明显。根据陶釜口沿变化的特点,基本可分为敞口、折敛口、直口三大类。高17~25厘米,口径12~23厘米,其中敞口釜的口径最大达28.5厘米。不同文化期的陶釜器形特征比较鲜明,是河姆渡文化分期的指示器。
  (2)钵。盛食器,350多件,可分为圆角方口形和圆角长方形两大类,又以单把敛口钵为最常见。口径一般为6~10厘米,高6~8厘米。
  (3)盘。盛食器,近200件,径大15~25厘米,高3~5厘米。
  (4)豆。盛食器,俗称高脚盆子,复原数量不多,共25件。口径约20厘米,高10厘米左右。
  (5)罐。储存器,130多件。主要器形有双耳罐、单耳罐、四系罐和小平肩罐,其中双耳罐与四系罐除储存功能之外,尚有汲水的功能。口径15~20厘米,高12~20厘米。
  (6)盆。在储存器中所占比例不大,50多件。器形多为大口斜腹而平底。尤以口微敞口居多,折敛口较少。口径20~30厘米,高10厘米左右。
  (7)盉。数量较少,仅几件,始见于第三文化层。前有冲天管状嘴,后为喇叭口,中以扁平的半环耳连结,圆腹如垂囊,小平底,形如蹲鸟,通高约15厘米。器表打磨光滑,红陶衣,是河姆渡遗址陶器中主要的水器(或酒器)。
  (8)陶灶。形似簸箕,出土数量不多,复原器仅1件。内壁底和两翼有3个乳钉状足,为安放釜而设置。
  (9)甑。斜壁、平底、圆口,底钻蜂窝状孔,出土仅几件。
  (10)陶纺轮。177件。器形不很规整。多素面,少数有刻划、锥刺等纹饰。按外形看,可分扁平圆形、梯形、“凸”字形、“工”字形、算珠形和半个橄榄球形6种。其中扁平圆形纺轮占了绝大多数,并且纹饰也多见于这种纺轮上。这种纺轮最大直径达8厘米,而最小直径却只有2.5厘米。据说纺轮的大小与轻重对纺出的纱线粗细有关。
  二、石器
  河姆渡遗址石器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算丰富,与同时期其他的遗址相比,显得滞后,出土共874件,仅为骨器的1/4。按功能分,主要是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两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三种,器形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不少打击和琢制的痕迹。大多属于砍伐树木和加工木构件的工具,有的也可作农业工具或加工骨、木器之用。
  (1)石斧。276件,长7.2~8.6厘米,最长10厘米,宽4.3~5.5厘米,厚2~3厘米。所占数量最多,体形扁薄,双面刃往往不对称,但很锋利,形状有弧刃、平刃等。柄部正面常见有锤击剁琢的痕迹,有的稍磨制成弧状,顶端有的也可见麻点状琢制痕迹。石斧有梯形扁薄宽刃和长方形弧刃2种,前者平面呈梯形,器身扁而短,刃部多有崩损现象,这是河姆渡最具特色的石斧。
  (2)石锛。117件,长4.1~6.5厘米,宽1.6~2.8厘米,厚1~1.6厘米,平面呈梯形和长条形,数量不多,器形较小,单面刃。
  (3)石凿。102件,器形稍长,厚重,弧背单面刃,也有作双面刃的,制作较精。有长条形石凿和柄呈圆柱状的石凿等,数量均不多。
  晚期的石器质料较软,大多通体磨光。器形也较大而规整,并新出现了穿孔石刀等,石器种类有所增加,器形也较大。尤其以长条形石锛和宽扁形弧刃穿孔石钺最为典型。弥足珍贵的是第二次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了2件角质器柄和数件木质斧柄,分别截取鹿角的分叉部位和分叉的树枝部位制作而成,较细的长叉作手柄,粗壮的短叉作头部,用来捆绑或安装石斧、石锛,制作成为一件复合工具。器柄的使用延长了人的手臂,提高了劳动效率。
  其他石器还有:砺石63件,有很深的磨制凹槽,用来磨制骨角器;马鞍形石块和石球,可能是加工谷物和硬壳果实的工具,用来脱壳。
  三、骨器
  利用动物骨骸和角制作相应的器物,是河姆渡文化的又一特征,它是河姆渡先民的主要生产工具,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占出土文物的45%以上。骨器在河姆渡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石器时代的“骨器世界”。比较突出的有骨耜、骨镞、骨凿、骨锥、骨针、骨哨、骨管状针等,尤以骨耜、骨哨、管状针最引人注目。
  (1)骨耜。170多件。骨料多数取材于大、中型哺乳类动物的肩胛骨。骨耜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长19~28厘米,刃宽7~11厘米。上端两侧略加修整,顶端也略作加工削平。骨面正中有一道竖向浅槽,浅槽下端呈圆舌形,其两侧有两个平行的长方孔,上端有一横穿方銎。这些孔的边沿都留有明显的凿、琢痕迹,是为了使竖向木柄安装得更加牢固而设计的。骨耜因长期使用而磨蚀,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与土壤磨擦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这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
  (2)骨镞。1700多件。取材于大、中型兽类管状骨,剖开成条加工制成,有些骨镞上还能看到骨髓腔,长4~10厘米,径大0.5~1.0厘米。依箭头外形可分柳叶形、斜铤形和圆铤形三类,柳叶形镞数量居各镞之首。柳叶形镞平面呈柳叶形而得名,锋和铤分化不明显,部分箭锋特别尖细如针尖。推测安杆的方法是将镞的后端插入箭杆,可能还加捆绑。
  (3)骨哨。160多件。可能取材于同雁、鸭大小的禽鸟类肢骨中段制成。骨哨一般长6~10厘米,管径0.4~1.5厘米,以两端各一孔者最多,单孔和3、4孔者少见。其中有件骨哨的哨腔中还插有一根骨棒,推测在吹奏时移动骨棒使骨哨发出各种不同音律以诱捕飞禽走兽。因此,骨哨是一种狩猎工具,也可作乐器用。
  (4)骨凿。250多件。大多数取材于大、中型兽类管状骨剖制的骨条和尺骨经过加工磨出刃部制成的。长10~21厘米,宽1~1.7厘米。一般都在凿的尖端加工成双面刃。有的整体呈三角形,刃端锋利。有少数凿利用鹿角尖稍加错磨而成。
  (5)骨锥。170多件。利用大、中型动物的管状骨剖成的骨条、鹿角尖和猪的獠牙为原料磨制加工而成,长8~19厘米。锥尖磨制锋利,后端握手部分作较多的刻削修整。
  (6)管状针。40多件。取材于鸟类肢骨,主要是桡骨制成,因为它的骨腔很大,适宜制作管状针。有的后端一侧钻有穿线孔,前端一侧磨成斜向针尖。
  (7)骨针。90多件。取材于骨质较坚硬的管状骨加工精磨制作而成,针眼处稍宽扁,针尖锋利,一般针长6~13厘米,最长的达15.7厘米,径大约
  0.4厘米,孔径0.15厘米,形似钢针。
  (8)骨匕。60多件。长19~25厘米,最长的达41.7厘米,宽2.5~3.1厘米,厚约0.4厘米。取材于大型兽类的肋骨,取其一段,剖成两半,将剖开的内面磨光制作而成。通体光洁,弧曲,前端多呈舌形,后端多平齐并钻有一个小圆孔。骨匕可分有柄和无柄两种。无柄匕系用肋骨对剖而成,前端呈弧形,特别光滑。
  除此之外,还有骨梭形器、骨鱼镖、骨镰等,数量很少。
  四、木器
  共300多件。大多出土于第四文化层,这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少见的。它的发现为研究木质生产工具在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现状提供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新鲜资料,说明距今7000年前,木器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木器制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木铲。2件。长16厘米,宽5.3厘米,厚1.5厘米。用整块硬木料加工制作而成。两侧边沿及刃部薄、中间厚,后端有一近方形的断残柄部。
  (2)木斧柄。5件。树杈加工而成。长杈为斧柄,短杈为柄前端,前端下面作凸字形榫,榫左右两侧有一个较宽的平面,这是为了便于与石斧平面紧贴而有意加工的,然后将石斧用藤条或绳索牢牢捆扎在“凸”字形榫上。同期出土木板或木桩的斜向劈砍平面,应是此类有柄石斧的加工痕迹。
  (3)木锛柄。12件。树杈做成,长杈作锛柄,短杈为柄的前端,前端上方保持原木自然形态,下端前方有长而宽的平面,以与石锛背部平面相结合,便于捆绑。同期出土的木构件上显示的一个个弧凹的痕迹就是这类有柄石锛加工痕迹。
  (4)T字形器柄。24件。大部分以硬木为材料,并多有火烧痕迹,可惜多数已破。少量器柄捉手部位均有刻划花纹。它们可能是用来安装骨耜的。
  (5)木矛(镞)。42件。长约20厘米,宽2厘米。硬木精磨制成,器身修长,矛锋锐利,器身后段作圆柱铤并刻有凹口,可能是为了便于绑扎。有些可能是木镞。
  (6)木桨。8件。硬木,系用整块木料加工制作,柄部多作圆形,也有少数方形把,这可能是粗坯。桨叶多呈柳叶形,制作精致。其中一件木桨,系用整块硬木加工细磨制成,柄部圆形,已断残,桨叶呈柳叶状,较薄。柄下端阴刻直线与斜线组成的图案。
  (7)木杵。2件。硬木制作而成,断面略呈圆形,杵头粗大,长92厘米,
  杵头径大8.3厘米,柄粗5厘米,当是谷物脱壳工具。
  其他还有纺织用的木齿状器、木机刀、木卷布棍、木经轴、木纺轮、圆木棒、尖头小木棒、木匕等。
  五、原始艺术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也丰富多彩。制作技法更是采用划画、压印、拍印、戳印、浮雕、钻刻、堆塑、捏塑等多种手段,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1)象牙雕刻艺术。
  1)蝶形器。8件。以扁平的象牙片磨制而成,因形同平展的蝴蝶而命名。蝶形器正面皆磨制光滑,阴刻对称图案,背面略显粗糙,背部中间竖刻2道间隔2~4厘米的突脊,形成纵向的凹槽,凹槽两侧有横脊及小孔,以便绑扎嵌入凹槽的器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长16.6厘米,宽5.9厘米,厚1.1厘米,上半部残缺,底端也稍残,正面中间以5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太阳纹,外圆上端刻有熊熊的火焰纹,象征太阳的光芒,两侧各有一只引昂勾喙的鸷鸟拥载太阳,器物边缘还锥刻羽状纹。整件器物图像布局严谨、雕刻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传神、寓意耐人寻味,是河姆渡原始艺术的精品。
  2)鸟形圆雕。4件。其中有一件完整器长15.8厘米,宽3.4厘米,厚0.8厘米,柄端雕出俯首的鸟头,圆目勾喙,似鹰类猛禽,中间为鸟身和翅膀,背面平整,阴刻短直线和斜线组成的图案,两侧也有斜线和弯月形短线,羽毛感强烈。腹部较厚,有横向突脊,其上有透孔,作穿绳佩挂之用。尾部扁长,占全身的2/3,略成圆弧。器物表现了猛禽静止形态,造型美观,制作精细,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象牙质地细密、色调柔和,在古代历来被视作上等的工艺材料。但象牙硬度高、韧性大,雕刻难度可想而知。河姆渡人能在遥远的六七千年前,创作出如此精湛的艺术品,令人惊叹不已。
  (2)陶器刻画作品。刻画在陶器口沿和腹部。线条苍劲古朴、粗犷有力,既有形象的写实图像,又有抽象的写意作品,内容大多包括自然界的太阳、月亮、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画面简洁舒展,风格朴实而又生机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河姆渡先民期望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由衷祝愿。代表作品有鱼藻纹陶盆、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五叶纹陶块、刻花纺轮等。这些刻画艺术品的陶器出土时基本完整,即使是碎片,也是原地压碎,可以拼复完整,说明河姆渡先民对它们特别珍重。
  (3)人体装饰品。有璜、管、珠、环、饼等。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这些材料一般采自四明山腹地的芝岭。玉和莹石多呈半透明,在阳光下闪烁着淡绿的光彩,晶莹美丽。还有一些以兽类的獠牙或犬牙、鱼类的脊椎骨制成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大多钻有小孔,贯穿起来组成串饰,无论挂在脖子上、手腕上还是腰间、脚踝上,既是装饰品,又可显示捕猎者的刚毅和勇敢。
  此外,遗址还发现刻有美丽精巧的几何形图案的骨笄,这也是当时审美意识的体现,并为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发式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