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4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遗存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257-262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文化发掘情况。
关键词: 遗址 名胜古迹 余姚市

内容

一、稻谷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绝大多数探方的第四文化层上部普遍发现了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达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更令人惊奇的是,刚出土时稻谷外形完好,色泽金黄,有的稻谷甚至连谷壳上的隆脉、稃毛及芸尖等仍清晰可辨。撷取的稻谷经检测每千粒重为14~22克,已接近现代栽培水稻的粒重,但很不平衡,这是粗放生产造成的,是原始稻作农业的特征。这些稻谷经农史学家多次抽样鉴定认为是人工栽培水稻,而且已有粳、籼之分,以籼为主,是一个类粳、类籼及中间型等各种粒型的亚洲栽培稻属杂合群体。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发掘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它不仅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纠正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有粳无籼”的说法,而且有力地证明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二、建筑遗迹
  河姆渡遗址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除第一文化层外,在第二、第三、第四文化层都发现了木建筑遗迹,其中尤以第四文化层最为密集和壮观。在发掘区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木桩和纵横交错的木构件,总数达数千件以上。以第四文化层为例,主要木构件有:
  (1)木桩。可分为方桩、圆桩和板桩。方桩一般起承重作用,径大15厘米×18厘米左右,入土深100~115厘米,地面高约100厘米,桩距较大。圆桩起维护作用,径大3~8厘米,入土深30~50厘米,地面高相同。板桩宽15~30厘米,厚3~5厘米,入土更浅。所有的桩木底部都削尖,打入地下。
  (2)圆木。有长、短两种,短的仅100~200厘米,长的200~500厘米,少数在500厘米以上,是地梁或屋梁。
  (3)地板。厚5~10厘米,长80~100厘米。
  (4)柱子。截取树木主干而成,有的柱头上还保留着大丫叉,是为搁置屋梁而预留的。柱子径大10~15厘米,长100~200厘米,其中59号构件长达263厘米。
  考古学家和古建筑专家经过对遗迹和木构件的分析后认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桩木为支架,上面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对于建筑的立柱方法,学术界还有争议。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的建筑遗存显示,当时立柱很可能采用与承重桩捆绑的方法,柱下辅以垫板。
  河姆渡遗址发掘时共发现29排木桩,分析至少有6栋以上建筑。根据多数排桩的排列与走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基本呈西北——东南走向,并以遗址西南的小山为圆心。呈扇形布置,体现氏族成员的同心凝聚作用。从单体看,当时普遍采用连间长房子形式,其中最长一栋房屋面宽达23米以上,进深7米,房屋后檐还有宽1米左右的走廊过道,过道外边设直棂木栏杆。这栋房子可能是一个家属的住宅,以适应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氏族制度的需要。建筑的门开在山墙上,朝向为南偏东5°~10°。它在冬天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取暖,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作用,因此被现代人继承。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之有利人类的生活和居住。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中,还有上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全为垂直相交的榫卯。榫头的主要类型有梁头榫、柱头榫、柱脚榫、燕尾榫、双凸榫、双叉榫等。其中有两件木构件榫头的面积与该木料截面积之比为1∶4,符合受力要求,被后世称为“经验截面”而沿用至今。另有一件带销钉孔的榫,用以安插销钉,可防止构件受拉后脱榫。卯孔主要见于较粗壮的木柱等构件上。除此之外,一块残长79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的木板上,两侧各凿出一道宽1~2.5厘米、深2.3厘米的企口,可用以插入砍削成梯形截面的木板,是当时密接拼板工艺的实证。榫卯结合与启口拼接的应用,为更复杂的木构建筑奠定了基础。
  总之,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为适应当时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它出现以后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时至今天,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还能够见到它。
  三、人体遗骸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地点都在居住区,没有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只发现了27座零星墓葬,其中第三文化层13座,第二文化层3座,第一文化层11座,除3座为二人合葬墓之外,其余均为单人墓。这些零星墓葬出土的骨架大多保存状况较差,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13具,其余墓葬中有的骨架已朽,有的仅可辨认骨架轮廓或仅见上半身。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后,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先生曾到发掘现场,对13具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进行测量、鉴定,根据头部骨缝愈合情况、牙齿萌生和磨损程度以及骨骺的形状特征等,对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形、人种作出认定,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为未成年的儿童,共9具,成年人仅4具,其中编号M23、M17的头骨保存比较完整,鉴定主要围绕他们展开。
  (1)年龄。M23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硕大,前额接近阔额型,颧骨宽而外突,下颌厚大,男性特征明显。头部骨缝都已缝合,第二、第三臼齿磨蚀度为二级强。根据现代人头骨愈合和臼齿磨蚀度推算,年龄在30岁左右。M17也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前额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颌枝内翻,尖形颏,特征显示为接近成年女性。头部骨缝部分愈合,第一、第二臼齿磨蚀度二级,第三臼齿尚在齿槽中,据此推测年龄为13~15岁。在原始社会,妇女15岁已进入生育年龄,由于下肢缺失,是否难产而死不得而知,但这样的话,她的骨骸不会缺失,因为爱护妇女、儿童是人类的天性。综合以上因素,M17的年龄为14岁比较合适。
  (2)身高。按照遗骸主要骨骼长度,用我国现代人身长特征,可以换算出身高。M23股骨长45厘米,胫骨长37.2厘米,身高为169.3~170.4厘米。M17的下肢骨缺失,根据其他成年女性的下肢骨,推算河姆渡妇女身高为157.5~158.6厘米。
  (3)人种。M23、M17颧骨较高和宽,铲形门齿,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居民相同,显示蒙古人种的特征。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梁、低矮的眼眶,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居民更为接近,带有现代太平洋尼格罗人种的特点。所以应为南方蒙古人种。
  (4)容貌。M23、M17额顶圆满,颅腔很大,面骨只占头骨的1/3,具有现代人的面相。俩人眉脊扁平,吻部退缩,下颌伸长前突,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相距已远,而更多了现代人的特征。M23的脑容量达1692毫升,进入现代人1400~2000毫升的范围以内,他的智力已接近或达到现代人的水平。
  根据鉴定结果,我们可以描绘出河姆渡人的形体容貌:他们身高约157~170厘米,在黄种人中属中等个子。身子挺直,四肢强健,身材匀称;他们生有长形面孔,前额宽广前突,眼眶较低,鼻子扁平,嘴唇微翘,露出两颗大门齿。如果穿上现代人的服装,很容易认为他们是广东、广西和东南亚一带的居民。
  四、动物遗骸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均发现不计其数的动物遗骸,一般都比较破碎,特别是在第四和第三两个文化层中尤为丰富,几乎遍及整个发掘区。动物标本数量之多,种属之丰富是国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无法与之相比的。根据采集的动物标本,经专家详细鉴定共有61个属种,其中脊椎动物有58种,无脊椎动物仅3种。
  (1)脊椎动物。
  1)鱼类,真鲨、鲟、鲤、鲫鱼、鳙、鲇、黄颡鱼、鲻鱼、灰裸顶鲷、乌鳢。
  2)爬行类,海龟、陆龟、黄缘闭壳龟、乌龟、中华鳖、中华鳄相似种。
  3)鸟类,鹈鹕、鸬鹚、鹭、鹤、鸭、雁、鸦科、鹰科。
  4)哺乳类,丝面猴、猕猴、穿山甲、黑鼠、豪猪、鲸、狗、貂豺、黑熊、青鼬、黄鼬、猪獾、普通水獭、江獭、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食蟹獴、虎、豹猫、亚洲象、苏门犀、爪哇犀、家猪、野猪、大角麂、小麂相似种、水鹿、梅花鹿、四不像鹿、獐、圣水牛、苏门羚。
  (2)无脊椎动物。无齿蚌、方形环棱螺、锯缘青蟹。
  上面的动物群中有大量的水生动物,有较多的水陆两栖类动物,还有食草的偶蹄动物和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猛兽,它向我们描绘了远古时代河姆渡的地理环境,那时河姆渡附近有大片的湖泊、沼泽,广阔的草地、丘陵和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而真鲨、裸顶鲷、锯缘青蟹的出现,则说明当时离海还很近。通过动物个体的分析,还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的食谱和饮食习俗。出土动物遗骸中,数量最多的是鱼,其次是爬行类动物,因为这两种动物都比较容易捕捉,而且对人几乎没有什么危险,它们是河姆渡人肉食蛋白的主要来源。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很难捕捉,特别是老虎、熊、犀牛、大象等大型偶蹄类动物还会伤害人,有很大的危险,所以出土的遗骸仅个别而已。河姆渡先民花大力气捕猎它们主要还是获取骨骼,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这样,性情温和的鹿类动物成为河姆渡人捕猎的重要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出土的鹿类动物的下颌骨标本达700多个,角也有1400多件。哺乳类动物的遗骸第二位要数家猪了,它们之中极大多数是幼年猪,这一方面说明河姆渡人的家畜饲养已较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养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食肉。
  据当年参加考古发掘的专家回忆,河姆渡遗址发掘时,发现一些陶釜中还留有龟、鳖和鱼,说明它们是煮熟后吃的,熟食使人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有利健康发育。河姆渡人几乎是敲骨吸髓地食用兽肉的,但是狗头骨却基本保持完整,狗会帮助人类看家、打猎,河姆渡人不忍心打碎狗的头骨,对它们有怜悯之心。而猴头骨的打破方式又与其他动物不同,像是有意识地从头顶小心凿开的,推测河姆渡人已有吃猴脑的习俗。
  五、植物遗存
  河姆渡遗址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存一样,种类丰富,保存完好,数量较多。除稻谷外,橡子、芡实、菱角、酸枣等植物果实都是大堆大堆地出土,还有各种树叶、葫芦(皮、籽)、薏仁、芦苇等。另外,通过地层泥土中孢子花粉取样分析,又发现60余种植物。二者结合起来,可基本复原河姆渡时期的植被情况。
  主要木本植物有:栎属、栲属、台湾枫香、松属、鹅耳枥、苦楝、青冈、槭树、漆树、桦木、蕈、枫杨、桑科、樟科、木樨科、榆属、柳、山毛榉、山桃。草本植物中,禾本科占大多数,其他还有:莎草科、蒿属、藜科、葳岩仙、葫芦科、蓼属、茜草、香蒲、眼子菜、莲属、菱角、水龙骨科、伞形科。蕨类植物较少,主要有:海金沙、阴石蕨、带状瓶尔小草、叶星蕨、肉质伏石蕨等。
  植被情况进一步印证了动物群所显示的河姆渡古地理,而且孢粉图谱中各类植物的彼消此长的变化,告诉人们,在河姆渡文化漫长的2000年发展过程中,河姆渡的古气候、古水文呈规律性的演变,总的趋向凉爽和湿润。
  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孢粉中大量出现台湾枫香、青冈、赤皮椆、细叶香桂、牛筋树、苦楝等众多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柳叶海金沙、带状瓶尔小草、叶星蕨等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今天在海南岛和广东、广西、云南南部仍然有较多的分布,说明其时河姆渡的气温比较湿润暖和,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C,冬天比现在高10℃C左右。第三文化层孢粉中,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花粉减少,耐旱的榆、松等木本及草本植物增加,说明当时气候虽然温暖,但较为干旱。第二文化层时,喜温暖的枫香、蕈等花粉消失,水生植物大量出现,可透视出当时气温有所下降,森林面积缩小。至第一文化层时,从松、柳及蒿的增加,反映当时气候温凉、湿润,气温比上期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第一文化层孢粉分析显示的气温,与现在气温相同,整个孢粉图谱显示了全新世海进海退过程中,气温从高到低的演变过程。而水生植物菖蒲在图谱中呈现波浪状曲线,反映河姆渡遗址形成后明显的水域扩张至少有四次:第一次在第四文化层中期,菖蒲含量从5%增加到17%;第二次在第三文化层末期,菖蒲从13%增加到20%;第三次在第二文化层中期,菖蒲从2%增加到15%;第四次在第一文化层中期,菖蒲从7%猛增至21%。菖蒲跳跃式增高,这是水域扩展、洪涝灾害持续不息的结果。从时间上推算,每隔800年左右河姆渡一带有一次较大的洪涝灾害,中间每间隔400年左右就有一次中等规模的洪涝灾害。这种时间持续较长的洪涝灾害不但对河姆渡文化带来深刻影响,而且,最终导致河姆渡文化在这一地区消失。河姆渡洪涝灾害带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化,与竺可桢在《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变化》中推算的气候变异周期律相同,它警示我们在当今城市化建设中,必须增强防灾、抗灾的意识,以保证城市化建设的成果。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