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层堆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层堆积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256-2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有4个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两次考古发掘中,除个别探方被现代水渠等打破之外,其余皆保存完好。各文化层的土色、土质都清晰可辨,出土遗物也明显有别。
关键词: 遗址 名胜古迹 余姚市

内容

河姆渡遗址有4个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两次考古发掘中,除个别探方被现代水渠等打破之外,其余皆保存完好。各文化层的土色、土质都清晰可辨,出土遗物也明显有别。根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和《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主要收获》介绍,该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自上而下分别为:
  (1)耕土层。土质松软的灰黑色土,厚10~98厘米。
  (2)冲积层。土质纯净的黄褐色土,厚0~100厘米。
  (3)第一文化层。土质坚硬的黄褐色灰土,厚0~106厘米。发现11座墓葬,3个灰坑和坩锅状柱础,主要出土文物有石器和陶器两大类。石器有斧、锛、凿、钺等。陶器按质料分主要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等陶系。主要器形有釜、鼎、甑、罐、豆、盆、盘、钵、杯、支脚和器盖等。在文化层底部还发现大量呈颗粒状的红烧土块。
  (4)第二文化层。又可分为两个亚层,每层堆积都比较薄。
  A层。土质坚硬的黄绿色土,厚0~30厘米。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出土陶片甚少。陶器以夹砂红陶居多,少量夹炭红衣陶和泥质黑陶。器形主要有釜、鼎、豆、罐、盆和支脚等。
  B层。青灰色粘土。发现墓葬3座,还有零星柱洞、垫板、灰坑6个,第一次考古发掘时,还发现木构水井一座。出土的陶系主要有夹砂灰陶、夹炭灰陶和泥质黑陶等。主要器形有釜、鼎、豆、罐、盆等,另外还发现陶盉、异形鬶、石锛、石刀、石蝶形器、骨耜、木耜等。
  (5)第三文化层。堆积较厚,出土遗迹、遗物较丰富,是仅次于第四文化层的重要地层,又可分为三个亚层。
  A层。黑色粘土,堆积较薄,厚0~50厘米。出土遗物有骨、石、木、陶器。陶系有夹砂灰陶、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几乎没有完整器和复原器,可辨器形仅有釜、豆、罐。
  B层。土质松软的砂质灰土,堆积厚度10~30厘米。发现有木柱、木板、木桩及木板桩等建筑构件,灰坑7个,墓葬7座。出土遗物丰富,骨、石、木、陶器均有。陶系以夹砂灰陶为主,还有夹炭黑陶和泥质红陶。主要器形有釜、罐、钵、豆、盆、盘、灶、甑、器盖、釜支架、小陶器、纺轮和陶塑制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象牙蝶形器和木胎漆碗。
  C层。土质略硬的绿色砂土,厚0~60厘米。除发现2个灰坑外,其他遗迹、遗物发现甚少。
  (6)第四文化层。为河姆渡遗址的主要堆积层,堆积最厚,内涵也最丰富,遗迹、遗物的保存状况也最好,它又可以分为两个亚层。
  A层。土质松软的黑褐色土,厚42~106厘米。发现大面积稻谷、谷壳、稻秆、稻叶及木屑等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及大量木构件和建筑遗迹、5个灰坑和不胜细数的动物骨骸与大量保存新鲜的橡子、菱角、酸枣等植物果实,还发现大大小小的苇编。出土的遗物很多,有骨、石、木、陶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等,绝大多数为废残品。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夹砂黑陶次之。石器以小型石斧、石锛为多见。骨器以骨耜、骨哨为典型。在居址内,还发现一件陶釜、两件陶罐,釜罐内各有一具婴儿骨架。
  B层。土质松散的灰褐色土,厚16~90厘米,发现鳞次栉比的木排桩和地龙骨,大部分出土物与上层雷同。新发现少量彩陶片,带藤条捆扎木柄的骨耜和木筒等。
  (7)生土层。浅蓝色海相亚粘土沉积层,含有海洋性微生物化石。
  第二文化层下青灰色粘土,经现场观察为流塑状淤泥土,自西向东逐渐增厚,最厚处达65厘米。说明第三文化层以后和第二文化层形成以前的一段时间内,这里曾发生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于灾害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附录中有专门的论述(见“附录四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