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现和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现和发掘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254-2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情况。
关键词: 遗址 名胜古迹 余姚市

内容

和世界上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一样,河姆渡遗址也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1973年夏天,河姆渡所在地罗江公社政府为了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决定在河姆渡渡口附近,紧靠姚江的小河边建造一座排涝站。为安装大功率水泵,基础需深挖至生土层。该工程于6月下旬开工,要求在7月、8月台风季节之前投入使用,因此工期很紧。6月底一天,罗江公社副主任罗春华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发现基础才挖了2米多深,心里很不高兴,于是找来工地负责人查问原因,听说是泥土中混杂着许多骨头、瓦片,比较难挖,很多民工的手脚被划破,也影响了工程的进度。他到现场仔细察看,果然坑壁、坑底的土中有许多东西,旁边墙角处还有一大堆挖出来的木头、破罐和骨骸等,有几个民工还从口袋里摸出一些做工精致的小器物给他看。罗春华马上想到,这是古器,是国家的财产,应该由国家保管,于是立即派人将流散到民工家里的出土物收缴起来送公社保管,又叫工地负责人向县文化站联系。两天后,县文化站干部许金耀来到河姆渡,他立即被这些出土物吸引住了,经过仔细察看,认定这是一处年代久远、埋藏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许金耀是一位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和高度责任心的同志,他要求工程暂停施工,并返回余姚向中共余姚县委领导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紧急报告。省文管会接到报告后,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在当时,浙江的史学界有一种“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不过钱塘江”的传统观念,有的专家认为河姆渡属海相地貌,地质年代很近,而且地势低洼,地理环境差,不适宜古人类居住,不可能有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址。但经不住许金耀的再三要求,才通知在河姆渡附近保国寺出差的王士伦去看一看。王士伦看了遗迹、遗物后,发现坑底部分遗物在浙江其他地方未曾出现过,而坑上部有的器物与杭嘉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器物相类似,他推测河姆渡可能是浙江省境内一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王士伦请求地方政府保护好现场,并挑选了一些标本,当即返回杭州向领导汇报。几天后,省文管会派汪济英等同志来河姆渡进行抢救性发掘和试掘。一个举世瞩目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这样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了,当时在水利施工现场劳作的民工,包括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恐怕连做梦也不会想到,它竟然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河姆渡遗址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震惊了史学界。
  历史上,河姆渡遗址也曾有过几次被揭露的机会。抗日战争时期,在今天第一次考古发掘现场,即4万平方米范围之内的地方,曾挖过一条战壕;20世纪50年代,姚江北岸修筑土塘时,在遗址上取过土,排涝站里侧的小河就是那时挖掘的;20世纪60年代,一条宽3米、深3米、长80米的水渠东西向贯穿了遗址。这几个工程中都会有文物出土,但因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而与之失之交臂。如今,终于揭开了它尘封已久的面纱,让7000年前的地下村落重见天日。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不仅为专家、学者研究远古时代的生态环境、地理、地质、农业、手工业、原始艺术等学科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还为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教材。罗春华、许金耀、王士伦等同志发现河姆渡遗址的事迹将永远为后人所传扬。
  河姆渡遗址发现以后,在1973年和1977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对其进行过两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630平方米。考虑到河姆渡海拔较低,地下水位高,两次发掘都选择在少雨干燥的冬季进行。
  第一次发掘选址原渡头自然村北的晒谷场位置,从1973年11月4日开始至1974年1月10日结束,历时71天,共布5米×3米探沟6条和5米×5米探方28个,其中南面有些探方内的文化层已被姚江改道时冲刷掉,因此实际揭露面积630平方米,出土骨、石、木、陶质等各类文物1600多件,还有丰富的稻谷堆积层和大片木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余姚市(当时为余姚县)为做好本次发掘工作,成立了河姆渡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领导小组,对发掘有关的事宜作了周密的部署。
  第二次发掘选址于第一次发掘区北20米的稻田上,从1977年10月8日开始至1978年1月28日结束,历时112天,共布10米×10米探方20个,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骨、石、木、陶质等各类文物达4700多件,其中许多器物是第一次发掘时没有见到的。发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又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和大片木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为了有组织地抓好第二次考古发掘工作,协调发掘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宁波地区成立了由中共宁波地委常委陈布衣同志任组长的河姆渡遗址发掘领导小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严文明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发掘,古建筑专家杨鸿勋先生、南京大学地质系刘泽纯先生到现场分析木结构房屋遗迹和地质情况。
  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重要的遗物和遗迹,在6700多件(整理过程中又增补了300余件)编号文物中,有不少是罕见的珍品。河姆渡遗址犹如一座藏品极为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形象地展示了南方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情景。它的发现和发掘,无论对史学界还是考古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仅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传统一元论观点,雄辩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史前文化,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