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邮政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3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邮政 电信
分类号: F632.755
页数: 5
页码: 241-2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邮政电信业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邮电业 经济 余姚市

内容

余姚的邮政电信业出现比较早。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余姚电报店在城区江南史家埠头开业(后改电报局),有职工7人,配莫尔斯发报机及收报机各1台,开通甬余电报电路。民国13年(1924年),增开余百(百官)电报电路。民国18年(1929年)9月,民营余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地址助海庙(今华联大厦北门外),先后设周巷、浒山分公司。同时经营市内电话,有100门总机1台,装机96户;至民国36年(1947年),设100门总机2台,20门总机1台,用户增至117户。
  民国18年(1929年)12月,政府开设余姚长途电话支局,地址在县政府内(舜江楼北面),隶属省建设厅,有20门总机1台,接通甬绍线,可以向宁波、绍兴通话。民国30年(1941年)4月,日寇侵占余姚,电报局、长途电话支局撤销。同年11月,汪伪中华电报公司设余姚电报处于县署内,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停业。民国35年(1946年),余姚电报局、长途电话支局恢复,合并为余姚电信局,经营电报、长话业务,局址设在火弄口,直至1949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余姚邮政局成立,局址在虞宦街(新建路南段),隶属于宁波邮政总局。出境邮件主要由航船运至杭州、宁波转发,民国3年(1924年)1月,杭甬铁路甬百段通车后,由火车发运。抗战时期铁路拆毁,邮件仍由水路发运,直至1949年。境内邮件,平原水网地带由航船发运,陆路开始由步班传递,后改为车运。民国8年(1919年),航船邮路有7条:余姚至陆埠、方桥、上塘,余姚经浒山、小桥头至坎墩,经天元市至庵东,经孙魏至马家堰,经马渚至百官等。步班邮路2条:余姚至掌起、临山。民国21年(1932年)后,增加了余姚至沈湾、低塘下河、梁家堰、浒塘、钟家门头、姜家渡6条邮路,民国24年(1935年)又增加至梁弄的邮路。民国24年(1935年)4月,余观(海卫)、余周(巷)、观曹(娥)公路通车,余姚至姚北各乡的邮件改由客车发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邮电事业和社会其他事业一样,曲折多难,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全县有邮电局、所107个,长话电路4路,城区电话交换机容量200门,电报电路1路;全年发送信函98.1万件、包裹件0.1万件、汇票0.9万张、电报0.3万份、长途电话1.8万张,业务计费1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政府遗留的邮电设施,邮政电信很快恢复,从20世纪50~70年代,邮政事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时期。
  (1)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县各乡(镇)。1951年10月,县电信局与县邮政局合并为余姚邮电局,县以下邮政营业处与电话营业处合并称邮电支局、所,统一经营邮政、电信业务。1964年,县以下有四明山、梁弄、陆埠、丈亭、马渚、横河、低塘、临山、朗霞9个区所在地邮电支局,各集镇自办邮电所,邮政、电信服务范围覆盖境内各乡(镇)。
  (2)邮电业务有新的拓展。除了保持电话、信函、包裹和汇兑主要业务外,在信函方面增加明信片、挂号信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大宗信函邮资总付业务,新开报刊杂志的征订发行和集邮业务。在发送种类上又分普通物件、航空物件和保价物件,根据各人(单位)需要作区别处理。发送工具逐渐过渡到汽车、火车、飞机运送,投递从步行过渡到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3)设备设施不断更新提高,电信业务不断延伸。解放初,邮政局的电信设备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产的依力生交换机,1955年,更新为载波电话终端机,1977年,改为共电交换机。1956年,全县实现乡乡通电话,1961年,全县25个公社邮电所代办长话、电报业务。1962年,梁弄、陆埠、丈亭、临山、横河等邮电支局各有60门交换机1台,马渚支局有30门、60门交换机各1台,低塘、朗霞各有50门交换机1台,四明山、大岚各有30门交换机1台。有64个公社设有交换机,总容量1640门。县至各区直达线12条,专线6条,全县78个公社全部通话,645个生产大队通话,占63.4%。
  (4)邮电业务不断上升。1965年,邮路总长度达2499公里,长话电路总数8路,电报业务电路1路,电话电缆皮长36.3公里,电话交换机容量1900门,电话机总数达1109户。全年发送信函138.6万件、包裹2.6万件、汇票4.7万张、订销报刊304.7万份、发送电报2.3万份,发接长途电话5.9万张,全年营业计费63万元。至1978年,邮路总长为2159公里,长话电路总数22路,电报业务电路3路,电话电缆皮长83.3公里,电话交换机容量4830门,电话机总数达2454户。全年发送信函203.9万件、包裹4.1万件、汇票6.0万张、订销报刊796.7万份,发送电报11.7万份,发接长途电话16.5万张,全年营业计费141万元,是1965年的2.24倍。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十年文革动乱,总的来看,邮电事业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人民日常生活上的通信联系主要依靠书信往来,遇到重要事情,用电报联系。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的20年,是邮电事业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后,电信事业更是以直线上升速度与国际接轨。1986年,余姚市电话号码升5位,期末电话用户达3241户;1991年升6位,期末电话用户达8189户;1994年升7位,期末电话用户达27645户;2001年升8位。2000年底,电话用户达171768户,其中住宅电话134935户,每百户电话话机数达35.3部。20世纪90年代以后,移动电话、电话传真、因特网等世界先进的通信技术源源引进,并得到广泛应用,电信网络在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电话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并举,一个高科技、多功能和管理完善的现代通信网已基本形成。2000年底,余姚电信本地电话中继电话(光缆)28261路,本地中继光缆线路长度457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皮长480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246444门,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总数707个,宽带业务网端口总数29个。2000年末,全市共有移动电话131975部,因特网用户16775户,电信业务收入56505.5万元。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营,移动通讯和寻呼业务从电信中剥离以及中国联通公司在余姚设立营业网点,为余姚的电信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邮政事业同样获得快速发展,2000年末,邮政局、所总数已达46处,其中自办26处,代办20处;购入邮政汽车25辆,邮政摩托车8辆,开辟邮路16条,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单程)3838公里;按固定班期投递邮件的乡镇22个,农村每周投递7次。在生产、管理领域中运用计算机技术,2000年,全局共安装计算机68台,加快了邮政业务现代化、系统化。在抓好函件、包件、汇兑三大传统业务的同时,扩大商包、报刊业务、邮政储蓄、邮政快件、特快专递和集邮业务,利用自身传递优势,创办“中邮”专送广告,扩大了服务范围,促进自身的发展。1996年,邮电局在余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向邮电部争取发行《河姆渡遗址》特种纪念邮票,经国家邮电部批准,中国邮票总公司于1996年5月12日公开发行3000万套《河姆渡遗址》纪念邮票,一套共四枚,面值400分,分别是:稻作农业,面值20分;干栏建筑,面值50分;划桨行舟,面值100分;崇鸟敬日,面值230分。在宣传河姆渡文化的同时,提高了余姚邮电局的知名度。2000年,市邮政局受理件函385.7万件、邮政商业信函15.27万件、特快专递16.45万件、包件9.05万件、订销报刊杂志1763.26万份、国内汇兑18万张、集邮业务量156.9万枚,邮政储蓄余额33417万元。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671.5万元。
  20世纪90年代,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的邮政电信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呈现高速上升的趋势,见表5-6。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