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余姚市20世纪90年代重大交通建设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余姚市20世纪90年代重大交通建设工程
分类号: F512
页数: 7
页码: 234-2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20世纪90年代重大交通建设工程情况。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经济 余姚市

内容

一、高速公路建设
  杭甬高速公路是经国家计委立项、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八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东起杭州东部彭埠镇,西至宁波大朱家,全长145公里,设计路面宽26米,双向四车道,行车时速每小时120公里,采用全封闭、全立交,配备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监控、通信、照明和服务等设施。设计最大年通行能力5万~8万辆车次,年承运1.3亿人次和4500万~6300万吨货物,相当于9条萧甬(单线)铁路的运输能力。
  杭甬高速公路余姚境内段长42公里,占全线总长度的近1/3,它由上虞市五夫进入余姚市牟山镇后,跨杭甬铁路,越牟山湖,经马渚镇云楼至梁辉,沿四明山北麓东进,在大隐镇与鄞县相接。共穿过当时9个乡镇,75个行政村,涉及16万人口。为了建设好杭甬高速公路,余姚市委、市政府组建成立了杭甬高速公路建设余姚指挥部,负责高速公路余姚段五、六两个标段工程建设的协调、管理工作。余姚段建设从1991年5月开始征地,1993年1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至1996年11月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历时5年半。
  余姚段建设共征用5000多家农户承包土地4357亩,拆迁近200家村(居)民的住宅和20家企事业单位的房屋及建筑物共23000平方米,迁移坟墓约500座,运迁3.5万伏以下电力线路、电信通讯线路、广播电视线路(以下简称三线)达100公里。征迁量之大,在余姚市工程建设史上创下新记录。建设中填方近400万立方米,挖方量400多万立方米,浇铺沥青混凝土路面70多万平方米,软土路基处理长度27446米,架设大小桥梁128座,总长6000余米,其中特大桥2座,计长2231米(五夫跨铁路大桥长1235米、牟山湖大桥长996米),100米以上大桥9座,通道桥88座,涵洞80处,建设互通式立交桥道口3处,分离式立交桥3座,服务区1个,改建与当地设施相配套的大小工程约80处。
  余姚段建设分为五、六两个合同段施工,其中牟山至梁辉为第五合同段,梁辉至大隐为第六合同段。这两个合同段开始均由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在国际公开招标中中标承包,实际施工的是该局所属的机械化施工公司。中途第六合同段余留的工程(44%)改由浙江路桥集团公司承建,中建一局集中力量做好五合同段的施工建设。至1996年9月10日,第六合同段黑色路面全段贯通;1996年11月下旬,第五合同段全部施工任务完成。1996年12月6日,杭甬高速公路全线试通车。
  余姚段42公里的线路上有余姚、牟山、大隐3个道口,通车后余姚到杭州只需1小时左右,比以前减少了3个小时,到宁波只要半个小时。
  二、甬余余夫公路改造工程
  甬余余夫公路东起宁波市汽车北站,向西途经江北区慈城镇、余姚市三七市镇、丈亭镇、余姚镇、马渚镇到牟山镇西分两叉,向南接杭甬高速公路牟山道口,向西接上虞市五夫至329国道专线公路,总长70.8公里。余姚市境内段长47公里,横贯余姚中部地区,是连接宁波、杭州的重要干线之一。原有道路狭窄弯曲,路面宽5.5~7米,由于路况差,车辆经常堵塞,成为余姚乃至宁波市的交通瓶颈。1994年下半年,余姚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这条公路,得到省政府的批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余姚市第一条“四自”公路工程。
  甬余余夫线改造中对原来线路裁弯取直,除利用部分路基外,实际全线公路包括桥梁等设施都重新建造。设计主车道宽15.5米,时速每小时80公里。工程需征用土地1562亩,拆迁房屋35000平方米,迁移“三线”678根,清除表土99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桥梁30座,埋设圆管涵道227处,路基填筑105.7万立方米,挖方28.9万立方米,其中开凿4座小山,铺浇水泥路面59.9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93亿元。
  工程于1995年3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工程建设得到沿线各乡镇、市属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经过建设者270天的奋战,于1995年11月底竣工,并于12月14日通过了省交通厅的验收。1995年底,杭甬高速公路杭州至五夫段通车后,甬余余夫公路成为宁波市第一条高速公路连接线。它建成通车的第一天就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梁周一级公路建设
  梁周一级公路起自杭甬高速公路梁辉道口,终至329国道周东,全长21.42公里,路基宽24.5米,分隔带宽2米,双向各设8.5米宽的车行道,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该公路由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交通设计院合作设计,萧山市交通工程总公司、余姚市交通建设管理所、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嵊州市公路桥梁建设安装公司和浙江顺泰工程建设公司分标段承包建设,余姚市交通局组织实施。工程总投资2.98亿元,属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四自”公路建设项目。
  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从杭甬高速公路梁辉道口向北,经余姚镇至镇北面的新华村,全长13.25公里。1995年11月开工,1996年12月20日竣工,1997年1月8日通车,历时2年零1个月。主要工程是一座长1.175公里,跨越姚江、余马公路、萧甬铁路和余夫公路的特大高架桥——姚州大桥,以及其他15座桥梁。工程路基填筑39.8万立方米,挖方17万立方米,摊铺沥青混凝土路面21.27万平方米,征用土地1195.33亩,总投资2.23亿元,其中高架桥8700万元。姚州大桥从规模和难度上在全省公路桥梁建设中都是少见的,该桥由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设计,铁道部十四工程局施工建设。桥宽20米,为双向4车道,有桥桩352根,立柱326根,铺桥板845块。大桥与东西向城市主干线余马线相关处设互通立交口,为4座菱形互通立交桥,车道净宽8米。
  二期工程起自余姚镇新华村,终点为329国道周东,全长8.26公里。全线主要工程量为表土清除16.16万平方米,路基土石方31.21万立方米,铺筑路面17.54万平方米,桥梁9座,涵洞71处,征用土地304.4亩,拆迁房屋2198平方米,总投资约7500万元。工程于1997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
  1999年9月竣工。它南连杭甬高速公路,北接329国道,有效地发挥整个地区交通大网络的作用。
  四、329国道余姚段改造工程
  杭州至沈家门公路,习惯称329国道,起自杭州市,东至舟山市沈家门,总长297.9公里,境内段西起黄家埠镇五车堰村,东至低塘镇历山村。329国道余姚段改造工程于1997年6月23日列入省第六批“四自”工程,1998年4月1日由宁波市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经省交通厅组织评估和会审,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于1998年6月15日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月19日批复初步设计。境内段公路全长30.16公里,路基宽27.5米(穿镇段30.5米),双向4车道,中间设1.5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两边各设4.5米宽的辅车道,设计车速每小时100公里,概算投资为2.96亿元。
  1998年12月,工程建设指挥部把全线工程分为6个标段,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招标建设施工单位,从25家符合资质要求的投标单位中择优确定了6家单位,依次是:杭州市政工程总公司、宁波市镇海区交通工程开发公司、宁波市公路局路桥工程处、浙江省登峰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路桥工程处和余姚市天虹路桥工程公司。宁波市交通质量监督站对工程实施质量政府监督,余姚市交通工程监理站对工程实施任务监督。
  工程于1999年4月15~21日全线开工,2000年5月10~28日全部完工,累计征用土地943亩,拆迁各类房屋78800平方米,拆除临时违章建筑15000余平方米,围墙5000多米,迁移“三线”2646根,自来水管84741米。工程共完成土方挖掘57.12万立方米,路基填筑86.62万立方米,铺浇混凝土64.69万立方米,沥青4.11万立方米,拓宽桥梁30座,涵洞40座。
  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施工采用了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路面施工中,混凝土拌和采用电脑自动配料、称重量化、控制配合比集中的混凝土拌和设备,进行集中拌和。在浇筑时,采用单幅8米主车道一次浇成的施工方法。普遍使用了提浆机、真空吸水泵等施工设备。还采用了铣缝和YN-聚氨酯道路封缝新工艺。在建设单位质监部门和施工单位共同努力下,工程质量达到优良。余姚市对329国道境内段改造的时候,相关县市区也先后对各自境内段公路进行改造,至2000年底,省内段全线完成改造任务。
  五、浒溪线和陆上线改造工程
  浒溪公路北起慈溪市浒山镇,南至奉化市溪口镇,总长109公里。主要路段位于余姚市境内,北起余姚镇陈河沿村,南至四明山镇冷水坑,全长84.6公里。该线自1955年起逐段建设,至1970年9月奉化市境内段竣工,全线才告贯通。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路面等级较低,为三、四级泥结碎石路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浒山至余姚、余姚至梁弄的路段改建成水泥路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余姚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梁弄至冷水坑45.74公里路段,实行油路上山。根据财政安排改造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梁弄至大岚段16公里公路,1997年4月20日开工,当年9月13日完成,预算造价675万元;第二期大岚至梨洲段18公里公路,1998年4月1日开工,当年9月15日完成,概算造价692万元;第三期梨洲至冷水坑段11.74公里公路,2000年5月20日开工,当年8月31日完成,预算造价450万元。
  浒溪线余姚市境内段沥青路面改造工程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实施,路基宽6.5~7.0米,路面宽5.5~6.0米,部分穿村与陡坡地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市交通局为了高标准完成油路上山工程,采用重点工程的管理模式,即业主、监理、承包商三分离的方法,市交通局对项目实行总负责,委托市交通设计处进行测设和预算编制工作,市公路段作为承包商负责施工,交通工程监理站对工程建设实施全面监理,提出“高起点、高品位、高要求”的建设目标。为此,施工单位在建设中抓好路基处理、沥青铺浇和扶栏、标志附属设施建设的质量,监理单位随队引进,把好各阶段的施工质量关,使工程质量综合评分在92分以上,达到优良等级。
  陆(埠)上(庄)公路北起陆埠汽车站,南至四明山腹地鹿亭乡上庄村,全长20.43公里,沥青路面改建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陆埠汽车站至洪山乡袁马村,长8.5公里,路基宽6.5米,行车道宽5.5米。1997年4月16日开工,当年9月底完工,工程造价348万元。第二期袁马至上庄,长11.93公里,路基宽7米,行车道宽6米。2000年4月15日开工,10月30日竣工,预算造价450万元。建设、施工和监理要求与浒溪线改造工程相同,工程综合评分在92分以上,达到优良等级。
  六、甬梁线改建工程
  甬梁线起自宁波汽车南站,沿四明山北麓西行,至梁辉镇南庙村,总长46.5公里。余姚境内段东起大隐杭甬高速公路出入口,西至南庙村,全长25.2公里。全段有桥梁9座,长181.4米。其中中型桥3座,长115米,涵洞42处。原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6.5~8.5米,路面宽4.5~6米。20世
  纪90年代初,余姚市交通局对该路段分两期进行路面水泥混凝土铺浇,第一期南庙至陆埠,第二期陆埠至大隐。1998年11月,大隐穿镇段公路拉直竣工为标志,全线改建工程完成。境内段改建后路基拓宽至10~12米,路面8~10米,有三级双车道公路10.4公里,四级双车道公路14.8公里,均为水泥高级路面。改建工程总造价约1500万元。该线鄞县境内段同时完成改建工程。
  七、杭甬高速公路余姚东连接工程
  起自梁辉立交桥出入口,向东沿远东工业城南侧到梁辉镇双桥村,折北行进,跨最良江、姚江,穿过阳明东路、城东立交桥,在汽车东站与甬余公路交叉,经过余姚镇狮墩头、横河埭村,在星光村吴家自然村折向西行,跨越冶山江,横穿新建北路,越过低塘江,至余姚镇报房村与梁周公路相连,全长约12公里。公路按交通部平原微丘一级标准设计,路基宽26.5米,双向4车道,中间设1.5米宽绿化带,两边各设3米宽的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全线有特大桥1座,长约1290米,大桥3座,长312延米,中型桥1座,小桥6座,桥与涵洞的宽度与路基相同。批准概算为2.5亿元人民币。经市交通部门积极争取后,这条公路于2000年7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四自”工程项目,还被列入国家交通部“十五”建设的资金补助项目计划。
  工程于2000年4月由宁波市计委批准立项,7月取得了省人民政府“四自”工程的批复文件,2001年4月完成施工图设计,10月开始编制招标文件。全线共分4个施工标段、1个监理标段,最终由省路桥集团第一分公司、省路桥集团公司、宁波公路局路桥处、登峰集团公司中标承建,余姚交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中标监理。计划在2001年底前完成全线路基工程,至2002年底竣工。
  公路东连接线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余姚市城区交通拥挤问题,拉大了余姚城市框架,带动城东片的开发,有力地推进余姚城市化进程。
  八、铁路萧甬复线余姚段工程建设
  萧甬铁路,初称杭甬铁路,自浙赣铁路之萧山站分岔,经绍兴过余姚终宁波,单线全长147.76公里。余姚市境内西起牟山镇牟山村,东至三七市镇云山前村,长42.11公里,沿途经过牟山、马渚、余姚、丈亭、三七市5个镇,内有桥梁33座,涵渠37道,道口36处,设有余姚西、余姚、蜀山、丈亭4站。
  由于当时技术标准低,运输设施简陋,这条铁路经过40多年的劳作,已无法适应沿线县市经济的发展和宁波港腹地的开发。铁道部和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2月向国家计委报送了部、省合资建设萧甬复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在同年4月给予批复。紧接着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先后完成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1995年8月完成全线施工图设计。
  复线工程按13对客车、2000万吨最大区段货流密度设计。原计划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先实施萧山至柯桥、曹娥至驿亭、余姚西至洪塘3段复线,计89.52公里,其中余姚市境内先行修建余姚西至三七市段,计长30.77公里,并扩建余姚西站货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形势的发展,道路建设步伐加快,经部、省联合于1999年6月批准,把二期工程的50.24公里复线一次性建成,工程总投资调整为16.2亿元。
  复线工程在余姚市境内涉及5个标段,即余姚西至新蜀山站为第六标段,新蜀山站至叶家为第七标段,叶家至洪塘(三七市境内部分)为第八标段。这3个标段分别由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局中标承建。另外五夫至余姚西站和余姚西货场2个标段,分别由铁四局六处和福州铁路总公司承建。
  复线工程建设困难最大的是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征地、拆迁和归属铁路部门所有但长期由农民耕种的这部分土地的回收。为此,余姚市专门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配合铁路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针对省政府和铁道部根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办法,出台的征地和拆迁费用标准较低,历史上农民耕种的部分土地铁路部门将无偿收归使用,农民抵触情绪较大等实际问题,市指挥部同志会同沿线乡镇干部对相关土地逐块、逐段进行辨认,挨家挨户做好核对工作,同时进行政策宣传,使征迁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整个余姚段复线建设工程中共征用土地484亩,收回铁路部门所有的土地659亩,拆迁房屋5756平方米。1998年6月15日和8月20日,市指挥部把所需土地交付建设单位,为复线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复线建设中,余姚市铁路复线工程指挥部向铁路部门提出在境内新建10座公铁立交桥、拓宽武胜门路铁路立交桥的建议。其中马渚镇小马路立交桥、城西群联立交桥、姚州大桥、玉立路立交桥、候青门立交桥、三七市镇祝家渡立交桥6座已于2000年底以前竣工通车,武胜门立交桥在此期间得到拓宽。城东高速公路东连接线立交桥、九垒山立交桥、丈亭镇西、东立交桥4座开工建设(已于2002年底前交付使用)。立交桥的建成为铁路安全、快捷运输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改善了余姚的交通条件。2000年8月10日,萧甬复线境内段开通,实现总指挥部提出的通车目标。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