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通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交通概述
分类号: F512
页数: 3
页码: 232-2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交通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经济 余姚市

内容

余姚交通事业源远流长,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曾出土6支木桨,证明距今7000年前,先民早已把舟楫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自宋迄清直至20世纪60年代,航船是境内客货运输的主要工具。姚江境内段全长54.65公里,现为杭甬运河东段,可通航40吨级船舶。姚江支流交织成网,密布整个平原,今境内有航道27条,总长260.54公里,其中10级航道占48.15%,最大通航30吨船只,最小1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运最盛时,自余姚镇开往各地的客船航线有36条,每天来往的航快船多至116艘。20世纪80年代,内河航运企业仍是地方运输行业中的骨干,鼎盛时期,年客运量达78.59万人次,周转量825.95万人公里(1980年);货运量达252万吨,周转量5673万吨公里(1985年)。但境内内河航道由于堰闸较多,治理进展缓慢,特别是公路运输兴起后,弃水转陆,水运逐渐萎缩。1992年秋,丈亭至宁波客轮停航,至2000年底,姚江内河一直无客轮航运;货运船舶仅剩17艘,总吨位418吨,全年完成货运量4万吨,主要货物是建筑材料中的黄砂、石子。
  境内古代陆路交通,以余姚南、北两城为中心,大道辐射四方,组成外达府、省,旁通邻县,内贯四乡的道路网络。清光绪年间,有通邻县的干道8条,通四乡的支道9条,总长252公里。现在除个别地段尚留有古道残迹外,大多数已改建为拖拉机路或废路还耕。境内平原地带河道纵横,民间桥梁众多。清光绪年间有历代大小古桥514座。建于宋代,连接余姚镇南北两城的通济桥,曾号称“浙东第一桥”,是1949年前横跨姚江的两条通道之一。1990年,全市有跨径5米以上桥梁685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姚的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新建、拓宽了一批大跨径桥梁,主要有跨姚江桥7座,跨候青江桥8座,跨最良江桥8座,公铁立交桥8座,公路分离式立交桥5座,高速公路长100米以上大桥11座,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便捷了城乡人民对外的交流。
  境内公路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同年余(姚)周(巷)、余观(观海卫,今观城)及观曹(娥)公路境内段相继建成,次年建成芦(城庙)庵(东)公路(今属慈溪市)。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次年为阻碍日军侵犯,奉令全线毁坏,营运停顿。日军占领期间,由日商日资为主组成的华中都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及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已毁的杭甬铁路路基筑成宁波至百官公路。抗战胜利后,公路陆续修复通车。1949年,境内公路有4条(段)(铁路路基改筑未计),总长86.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筑路方针,公路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国家把交通摆上优先发展的地位,共建成54条新线,总长257.09公里,增长率为前30年总和的81.1%,1990年实现乡乡通公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路建设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余姚市交通部门积极利用国家出台发展公路交通的“四自”(自行投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政策,先后建成了甬余、余夫、梁周三条高等级公路,改造扩建329国道余姚段,开工建设杭甬高速公路余姚东连接线公路。1996年,境内42公里的杭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建了一批县道、乡道和扶贫公路,大规模拓宽改造原有砂石公路。至2000年底止,公路通车里程达868公里(不包括境内高速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6公里。高级、次高级公路达452公里,占总里程的52.3%,其中,一级公路52公里,二级公路65公里,三级公路105公里,使长期存在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超饱和状态得到改观。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国省道干线为骨架,干支线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的公路建设都有很大发展,至2000年末,上虞市、慈溪市、鄞县的公路里程和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分别达到468公里、33公里,510公里、44公里,933公里、40公里(注:①不包括高速公路;②江北区的高等级公路系宁波市交通局建设,未列入该区的统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路运输出现了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新局面。余姚市交通部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刀阔斧地对国有交通运输企业进行改革、改资,新组建了余姚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余姚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公司、余姚市集装箱联运有限公司、余姚市世纪运输有限公司等骨干运输企业,发展与全国内地31个省市大中城市的客货运输业务,开辟城区的公交车、出租车业务,使余姚的公路运输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名列浙江省的前列。2000年末,全市有机动车33806辆,营业用车9633辆,其中个体营业用车7404辆,占76.86%。机动车中载客汽车6310辆,客位44226座,营业性客车727辆,客位11215座,全年发送旅客2276万人次;载货汽车5433辆,总吨位10342吨,营业性货车3843辆,总吨位8348吨;其他机动车452辆,轮胎式拖拉机4611辆,总吨位4701吨;全年完成公路货运1037万吨,货物周转量达48615万吨公里,占水陆总货运量的81%。
  萧甬铁路昔称杭甬铁路,全长147.76公里,境内段长41.73公里。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26年(1937年)抗战事起,次年出于军事考虑,省政府命令予以毁坏。1955年1月,复建萧甬铁路百官至宁波段,8月建成通车至余姚站。1959年,全线竣工通车,境内段设马渚、余姚、蜀山、丈亭、叶家5站。20世纪80年代以前,铁路是地方运输行业中的骨干,1990年,境内各站完成客运发送量共173.29万人次,余姚、马渚两站货运到发量171.65万吨。20世纪90年代起,铁路部门先后拆掉马渚、叶家两个车站,改扩建余姚站,新建了西货站,把客货运输分开来。蜀山站职能调整为余慈地方铁路与萧甬铁路营运的衔接工作,丈亭站的职能改作货车的让位服务。1999年7月18日,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标志着铁路开始以经济实体的身份参与运输市场的竞争。2000年8月,萧甬铁路复线工程境内段建成并通车。2000年,余姚站发送旅客68.19万人次,到发货物189万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上。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