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交通、通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3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交通、通信
分类号: F512
页数: 19
页码: 232-250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交通事业、通信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经济 余姚市

内容

第一节 交通概述
  余姚交通事业源远流长,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曾出土6支木桨,证明距今7000年前,先民早已把舟楫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自宋迄清直至20世纪60年代,航船是境内客货运输的主要工具。姚江境内段全长54.65公里,现为杭甬运河东段,可通航40吨级船舶。姚江支流交织成网,密布整个平原,今境内有航道27条,总长260.54公里,其中10级航道占48.15%,最大通航30吨船只,最小1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运最盛时,自余姚镇开往各地的客船航线有36条,每天来往的航快船多至116艘。20世纪80年代,内河航运企业仍是地方运输行业中的骨干,鼎盛时期,年客运量达78.59万人次,周转量825.95万人公里(1980年);货运量达252万吨,周转量5673万吨公里(1985年)。但境内内河航道由于堰闸较多,治理进展缓慢,特别是公路运输兴起后,弃水转陆,水运逐渐萎缩。1992年秋,丈亭至宁波客轮停航,至2000年底,姚江内河一直无客轮航运;货运船舶仅剩17艘,总吨位418吨,全年完成货运量4万吨,主要货物是建筑材料中的黄砂、石子。
  境内古代陆路交通,以余姚南、北两城为中心,大道辐射四方,组成外达府、省,旁通邻县,内贯四乡的道路网络。清光绪年间,有通邻县的干道8条,通四乡的支道9条,总长252公里。现在除个别地段尚留有古道残迹外,大多数已改建为拖拉机路或废路还耕。境内平原地带河道纵横,民间桥梁众多。清光绪年间有历代大小古桥514座。建于宋代,连接余姚镇南北两城的通济桥,曾号称“浙东第一桥”,是1949年前横跨姚江的两条通道之一。1990年,全市有跨径5米以上桥梁685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姚的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新建、拓宽了一批大跨径桥梁,主要有跨姚江桥7座,跨候青江桥8座,跨最良江桥8座,公铁立交桥8座,公路分离式立交桥5座,高速公路长100米以上大桥11座,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便捷了城乡人民对外的交流。
  境内公路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同年余(姚)周(巷)、余观(观海卫,今观城)及观曹(娥)公路境内段相继建成,次年建成芦(城庙)庵(东)公路(今属慈溪市)。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次年为阻碍日军侵犯,奉令全线毁坏,营运停顿。日军占领期间,由日商日资为主组成的华中都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及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已毁的杭甬铁路路基筑成宁波至百官公路。抗战胜利后,公路陆续修复通车。1949年,境内公路有4条(段)(铁路路基改筑未计),总长86.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筑路方针,公路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国家把交通摆上优先发展的地位,共建成54条新线,总长257.09公里,增长率为前30年总和的81.1%,1990年实现乡乡通公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路建设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余姚市交通部门积极利用国家出台发展公路交通的“四自”(自行投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政策,先后建成了甬余、余夫、梁周三条高等级公路,改造扩建329国道余姚段,开工建设杭甬高速公路余姚东连接线公路。1996年,境内42公里的杭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建了一批县道、乡道和扶贫公路,大规模拓宽改造原有砂石公路。至2000年底止,公路通车里程达868公里(不包括境内高速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6公里。高级、次高级公路达452公里,占总里程的52.3%,其中,一级公路52公里,二级公路65公里,三级公路105公里,使长期存在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超饱和状态得到改观。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国省道干线为骨架,干支线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的公路建设都有很大发展,至2000年末,上虞市、慈溪市、鄞县的公路里程和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分别达到468公里、33公里,510公里、44公里,933公里、40公里(注:①不包括高速公路;②江北区的高等级公路系宁波市交通局建设,未列入该区的统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路运输出现了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新局面。余姚市交通部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刀阔斧地对国有交通运输企业进行改革、改资,新组建了余姚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余姚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公司、余姚市集装箱联运有限公司、余姚市世纪运输有限公司等骨干运输企业,发展与全国内地31个省市大中城市的客货运输业务,开辟城区的公交车、出租车业务,使余姚的公路运输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名列浙江省的前列。2000年末,全市有机动车33806辆,营业用车9633辆,其中个体营业用车7404辆,占76.86%。机动车中载客汽车6310辆,客位44226座,营业性客车727辆,客位11215座,全年发送旅客2276万人次;载货汽车5433辆,总吨位10342吨,营业性货车3843辆,总吨位8348吨;其他机动车452辆,轮胎式拖拉机4611辆,总吨位4701吨;全年完成公路货运1037万吨,货物周转量达48615万吨公里,占水陆总货运量的81%。
  萧甬铁路昔称杭甬铁路,全长147.76公里,境内段长41.73公里。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26年(1937年)抗战事起,次年出于军事考虑,省政府命令予以毁坏。1955年1月,复建萧甬铁路百官至宁波段,8月建成通车至余姚站。1959年,全线竣工通车,境内段设马渚、余姚、蜀山、丈亭、叶家5站。20世纪80年代以前,铁路是地方运输行业中的骨干,1990年,境内各站完成客运发送量共173.29万人次,余姚、马渚两站货运到发量171.65万吨。20世纪90年代起,铁路部门先后拆掉马渚、叶家两个车站,改扩建余姚站,新建了西货站,把客货运输分开来。蜀山站职能调整为余慈地方铁路与萧甬铁路营运的衔接工作,丈亭站的职能改作货车的让位服务。1999年7月18日,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标志着铁路开始以经济实体的身份参与运输市场的竞争。2000年8月,萧甬铁路复线工程境内段建成并通车。2000年,余姚站发送旅客68.19万人次,到发货物189万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上。
  第二节 余姚市20世纪90年代
  重大交通建设工程
  一、高速公路建设
  杭甬高速公路是经国家计委立项、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八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东起杭州东部彭埠镇,西至宁波大朱家,全长145公里,设计路面宽26米,双向四车道,行车时速每小时120公里,采用全封闭、全立交,配备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监控、通信、照明和服务等设施。设计最大年通行能力5万~8万辆车次,年承运1.3亿人次和4500万~6300万吨货物,相当于9条萧甬(单线)铁路的运输能力。
  杭甬高速公路余姚境内段长42公里,占全线总长度的近1/3,它由上虞市五夫进入余姚市牟山镇后,跨杭甬铁路,越牟山湖,经马渚镇云楼至梁辉,沿四明山北麓东进,在大隐镇与鄞县相接。共穿过当时9个乡镇,75个行政村,涉及16万人口。为了建设好杭甬高速公路,余姚市委、市政府组建成立了杭甬高速公路建设余姚指挥部,负责高速公路余姚段五、六两个标段工程建设的协调、管理工作。余姚段建设从1991年5月开始征地,1993年1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至1996年11月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历时5年半。
  余姚段建设共征用5000多家农户承包土地4357亩,拆迁近200家村(居)民的住宅和20家企事业单位的房屋及建筑物共23000平方米,迁移坟墓约500座,运迁3.5万伏以下电力线路、电信通讯线路、广播电视线路(以下简称三线)达100公里。征迁量之大,在余姚市工程建设史上创下新记录。建设中填方近400万立方米,挖方量400多万立方米,浇铺沥青混凝土路面70多万平方米,软土路基处理长度27446米,架设大小桥梁128座,总长6000余米,其中特大桥2座,计长2231米(五夫跨铁路大桥长1235米、牟山湖大桥长996米),100米以上大桥9座,通道桥88座,涵洞80处,建设互通式立交桥道口3处,分离式立交桥3座,服务区1个,改建与当地设施相配套的大小工程约80处。
  余姚段建设分为五、六两个合同段施工,其中牟山至梁辉为第五合同段,梁辉至大隐为第六合同段。这两个合同段开始均由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在国际公开招标中中标承包,实际施工的是该局所属的机械化施工公司。中途第六合同段余留的工程(44%)改由浙江路桥集团公司承建,中建一局集中力量做好五合同段的施工建设。至1996年9月10日,第六合同段黑色路面全段贯通;1996年11月下旬,第五合同段全部施工任务完成。1996年12月6日,杭甬高速公路全线试通车。
  余姚段42公里的线路上有余姚、牟山、大隐3个道口,通车后余姚到杭州只需1小时左右,比以前减少了3个小时,到宁波只要半个小时。
  二、甬余余夫公路改造工程
  甬余余夫公路东起宁波市汽车北站,向西途经江北区慈城镇、余姚市三七市镇、丈亭镇、余姚镇、马渚镇到牟山镇西分两叉,向南接杭甬高速公路牟山道口,向西接上虞市五夫至329国道专线公路,总长70.8公里。余姚市境内段长47公里,横贯余姚中部地区,是连接宁波、杭州的重要干线之一。原有道路狭窄弯曲,路面宽5.5~7米,由于路况差,车辆经常堵塞,成为余姚乃至宁波市的交通瓶颈。1994年下半年,余姚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这条公路,得到省政府的批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余姚市第一条“四自”公路工程。
  甬余余夫线改造中对原来线路裁弯取直,除利用部分路基外,实际全线公路包括桥梁等设施都重新建造。设计主车道宽15.5米,时速每小时80公里。工程需征用土地1562亩,拆迁房屋35000平方米,迁移“三线”678根,清除表土99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桥梁30座,埋设圆管涵道227处,路基填筑105.7万立方米,挖方28.9万立方米,其中开凿4座小山,铺浇水泥路面59.9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93亿元。
  工程于1995年3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工程建设得到沿线各乡镇、市属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经过建设者270天的奋战,于1995年11月底竣工,并于12月14日通过了省交通厅的验收。1995年底,杭甬高速公路杭州至五夫段通车后,甬余余夫公路成为宁波市第一条高速公路连接线。它建成通车的第一天就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梁周一级公路建设
  梁周一级公路起自杭甬高速公路梁辉道口,终至329国道周东,全长21.42公里,路基宽24.5米,分隔带宽2米,双向各设8.5米宽的车行道,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该公路由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交通设计院合作设计,萧山市交通工程总公司、余姚市交通建设管理所、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嵊州市公路桥梁建设安装公司和浙江顺泰工程建设公司分标段承包建设,余姚市交通局组织实施。工程总投资2.98亿元,属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四自”公路建设项目。
  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从杭甬高速公路梁辉道口向北,经余姚镇至镇北面的新华村,全长13.25公里。1995年11月开工,1996年12月20日竣工,1997年1月8日通车,历时2年零1个月。主要工程是一座长1.175公里,跨越姚江、余马公路、萧甬铁路和余夫公路的特大高架桥——姚州大桥,以及其他15座桥梁。工程路基填筑39.8万立方米,挖方17万立方米,摊铺沥青混凝土路面21.27万平方米,征用土地1195.33亩,总投资2.23亿元,其中高架桥8700万元。姚州大桥从规模和难度上在全省公路桥梁建设中都是少见的,该桥由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设计,铁道部十四工程局施工建设。桥宽20米,为双向4车道,有桥桩352根,立柱326根,铺桥板845块。大桥与东西向城市主干线余马线相关处设互通立交口,为4座菱形互通立交桥,车道净宽8米。
  二期工程起自余姚镇新华村,终点为329国道周东,全长8.26公里。全线主要工程量为表土清除16.16万平方米,路基土石方31.21万立方米,铺筑路面17.54万平方米,桥梁9座,涵洞71处,征用土地304.4亩,拆迁房屋2198平方米,总投资约7500万元。工程于1997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
  1999年9月竣工。它南连杭甬高速公路,北接329国道,有效地发挥整个地区交通大网络的作用。
  四、329国道余姚段改造工程
  杭州至沈家门公路,习惯称329国道,起自杭州市,东至舟山市沈家门,总长297.9公里,境内段西起黄家埠镇五车堰村,东至低塘镇历山村。329国道余姚段改造工程于1997年6月23日列入省第六批“四自”工程,1998年4月1日由宁波市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经省交通厅组织评估和会审,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于1998年6月15日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月19日批复初步设计。境内段公路全长30.16公里,路基宽27.5米(穿镇段30.5米),双向4车道,中间设1.5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两边各设4.5米宽的辅车道,设计车速每小时100公里,概算投资为2.96亿元。
  1998年12月,工程建设指挥部把全线工程分为6个标段,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招标建设施工单位,从25家符合资质要求的投标单位中择优确定了6家单位,依次是:杭州市政工程总公司、宁波市镇海区交通工程开发公司、宁波市公路局路桥工程处、浙江省登峰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路桥工程处和余姚市天虹路桥工程公司。宁波市交通质量监督站对工程实施质量政府监督,余姚市交通工程监理站对工程实施任务监督。
  工程于1999年4月15~21日全线开工,2000年5月10~28日全部完工,累计征用土地943亩,拆迁各类房屋78800平方米,拆除临时违章建筑15000余平方米,围墙5000多米,迁移“三线”2646根,自来水管84741米。工程共完成土方挖掘57.12万立方米,路基填筑86.62万立方米,铺浇混凝土64.69万立方米,沥青4.11万立方米,拓宽桥梁30座,涵洞40座。
  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施工采用了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路面施工中,混凝土拌和采用电脑自动配料、称重量化、控制配合比集中的混凝土拌和设备,进行集中拌和。在浇筑时,采用单幅8米主车道一次浇成的施工方法。普遍使用了提浆机、真空吸水泵等施工设备。还采用了铣缝和YN-聚氨酯道路封缝新工艺。在建设单位质监部门和施工单位共同努力下,工程质量达到优良。余姚市对329国道境内段改造的时候,相关县市区也先后对各自境内段公路进行改造,至2000年底,省内段全线完成改造任务。
  五、浒溪线和陆上线改造工程
  浒溪公路北起慈溪市浒山镇,南至奉化市溪口镇,总长109公里。主要路段位于余姚市境内,北起余姚镇陈河沿村,南至四明山镇冷水坑,全长84.6公里。该线自1955年起逐段建设,至1970年9月奉化市境内段竣工,全线才告贯通。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路面等级较低,为三、四级泥结碎石路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浒山至余姚、余姚至梁弄的路段改建成水泥路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余姚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梁弄至冷水坑45.74公里路段,实行油路上山。根据财政安排改造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梁弄至大岚段16公里公路,1997年4月20日开工,当年9月13日完成,预算造价675万元;第二期大岚至梨洲段18公里公路,1998年4月1日开工,当年9月15日完成,概算造价692万元;第三期梨洲至冷水坑段11.74公里公路,2000年5月20日开工,当年8月31日完成,预算造价450万元。
  浒溪线余姚市境内段沥青路面改造工程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实施,路基宽6.5~7.0米,路面宽5.5~6.0米,部分穿村与陡坡地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市交通局为了高标准完成油路上山工程,采用重点工程的管理模式,即业主、监理、承包商三分离的方法,市交通局对项目实行总负责,委托市交通设计处进行测设和预算编制工作,市公路段作为承包商负责施工,交通工程监理站对工程建设实施全面监理,提出“高起点、高品位、高要求”的建设目标。为此,施工单位在建设中抓好路基处理、沥青铺浇和扶栏、标志附属设施建设的质量,监理单位随队引进,把好各阶段的施工质量关,使工程质量综合评分在92分以上,达到优良等级。
  陆(埠)上(庄)公路北起陆埠汽车站,南至四明山腹地鹿亭乡上庄村,全长20.43公里,沥青路面改建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陆埠汽车站至洪山乡袁马村,长8.5公里,路基宽6.5米,行车道宽5.5米。1997年4月16日开工,当年9月底完工,工程造价348万元。第二期袁马至上庄,长11.93公里,路基宽7米,行车道宽6米。2000年4月15日开工,10月30日竣工,预算造价450万元。建设、施工和监理要求与浒溪线改造工程相同,工程综合评分在92分以上,达到优良等级。
  六、甬梁线改建工程
  甬梁线起自宁波汽车南站,沿四明山北麓西行,至梁辉镇南庙村,总长46.5公里。余姚境内段东起大隐杭甬高速公路出入口,西至南庙村,全长25.2公里。全段有桥梁9座,长181.4米。其中中型桥3座,长115米,涵洞42处。原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6.5~8.5米,路面宽4.5~6米。20世
  纪90年代初,余姚市交通局对该路段分两期进行路面水泥混凝土铺浇,第一期南庙至陆埠,第二期陆埠至大隐。1998年11月,大隐穿镇段公路拉直竣工为标志,全线改建工程完成。境内段改建后路基拓宽至10~12米,路面8~10米,有三级双车道公路10.4公里,四级双车道公路14.8公里,均为水泥高级路面。改建工程总造价约1500万元。该线鄞县境内段同时完成改建工程。
  七、杭甬高速公路余姚东连接工程
  起自梁辉立交桥出入口,向东沿远东工业城南侧到梁辉镇双桥村,折北行进,跨最良江、姚江,穿过阳明东路、城东立交桥,在汽车东站与甬余公路交叉,经过余姚镇狮墩头、横河埭村,在星光村吴家自然村折向西行,跨越冶山江,横穿新建北路,越过低塘江,至余姚镇报房村与梁周公路相连,全长约12公里。公路按交通部平原微丘一级标准设计,路基宽26.5米,双向4车道,中间设1.5米宽绿化带,两边各设3米宽的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全线有特大桥1座,长约1290米,大桥3座,长312延米,中型桥1座,小桥6座,桥与涵洞的宽度与路基相同。批准概算为2.5亿元人民币。经市交通部门积极争取后,这条公路于2000年7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四自”工程项目,还被列入国家交通部“十五”建设的资金补助项目计划。
  工程于2000年4月由宁波市计委批准立项,7月取得了省人民政府“四自”工程的批复文件,2001年4月完成施工图设计,10月开始编制招标文件。全线共分4个施工标段、1个监理标段,最终由省路桥集团第一分公司、省路桥集团公司、宁波公路局路桥处、登峰集团公司中标承建,余姚交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中标监理。计划在2001年底前完成全线路基工程,至2002年底竣工。
  公路东连接线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余姚市城区交通拥挤问题,拉大了余姚城市框架,带动城东片的开发,有力地推进余姚城市化进程。
  八、铁路萧甬复线余姚段工程建设
  萧甬铁路,初称杭甬铁路,自浙赣铁路之萧山站分岔,经绍兴过余姚终宁波,单线全长147.76公里。余姚市境内西起牟山镇牟山村,东至三七市镇云山前村,长42.11公里,沿途经过牟山、马渚、余姚、丈亭、三七市5个镇,内有桥梁33座,涵渠37道,道口36处,设有余姚西、余姚、蜀山、丈亭4站。
  由于当时技术标准低,运输设施简陋,这条铁路经过40多年的劳作,已无法适应沿线县市经济的发展和宁波港腹地的开发。铁道部和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2月向国家计委报送了部、省合资建设萧甬复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在同年4月给予批复。紧接着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先后完成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1995年8月完成全线施工图设计。
  复线工程按13对客车、2000万吨最大区段货流密度设计。原计划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先实施萧山至柯桥、曹娥至驿亭、余姚西至洪塘3段复线,计89.52公里,其中余姚市境内先行修建余姚西至三七市段,计长30.77公里,并扩建余姚西站货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形势的发展,道路建设步伐加快,经部、省联合于1999年6月批准,把二期工程的50.24公里复线一次性建成,工程总投资调整为16.2亿元。
  复线工程在余姚市境内涉及5个标段,即余姚西至新蜀山站为第六标段,新蜀山站至叶家为第七标段,叶家至洪塘(三七市境内部分)为第八标段。这3个标段分别由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局中标承建。另外五夫至余姚西站和余姚西货场2个标段,分别由铁四局六处和福州铁路总公司承建。
  复线工程建设困难最大的是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征地、拆迁和归属铁路部门所有但长期由农民耕种的这部分土地的回收。为此,余姚市专门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配合铁路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针对省政府和铁道部根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办法,出台的征地和拆迁费用标准较低,历史上农民耕种的部分土地铁路部门将无偿收归使用,农民抵触情绪较大等实际问题,市指挥部同志会同沿线乡镇干部对相关土地逐块、逐段进行辨认,挨家挨户做好核对工作,同时进行政策宣传,使征迁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整个余姚段复线建设工程中共征用土地484亩,收回铁路部门所有的土地659亩,拆迁房屋5756平方米。1998年6月15日和8月20日,市指挥部把所需土地交付建设单位,为复线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复线建设中,余姚市铁路复线工程指挥部向铁路部门提出在境内新建10座公铁立交桥、拓宽武胜门路铁路立交桥的建议。其中马渚镇小马路立交桥、城西群联立交桥、姚州大桥、玉立路立交桥、候青门立交桥、三七市镇祝家渡立交桥6座已于2000年底以前竣工通车,武胜门立交桥在此期间得到拓宽。城东高速公路东连接线立交桥、九垒山立交桥、丈亭镇西、东立交桥4座开工建设(已于2002年底前交付使用)。立交桥的建成为铁路安全、快捷运输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改善了余姚的交通条件。2000年8月10日,萧甬复线境内段开通,实现总指挥部提出的通车目标。
  第三节 规模运输企业和主要客货站场
  一、规模运输企业
  1.余姚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
  余姚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前身是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余姚中心站,建立于1953年3月,为国有企业。1988年7月,管理体制下放,企业隶属于余姚市交通局领导和管理,改名为余姚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3年1月,更名为余姚市公路运输总公司,1999年4月,企业改制,改组为余姚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是目前余姚市规模最大的专业运输企业。公司地址在余姚市子陵路418号,注册资本673万元人民币,在册员工504人,下辖客运公司、高速客运公司、舜发联运零担货配信息中心、汽车东站、汽车西站、汽车北站、汽车大修厂7个分公司和直属部门,主要经营班车客运、定线客运、包车客运、普通货运、零担货运服务和公用型站场服务,经营驾驶员培训、汽车修理、汽车配件、五金、钢材的销售以及印刷等业务。
  公司有省际客运班线19条22班,跨地区班线24条49班,跨县市班线14条145班,本市境内到达各乡镇的线路15条,100余班次。2000年,又以公司控大股的形式与浙江省新干线快速客运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浙江省余姚新干线快速客运有限公司,新增豪华大客一辆,投入余姚至上海高速班线营运。在城区增设3个售票点,推出电话售票,送票上门延伸服务,实现电脑联网售票。2000年末,公司拥有各种运营客车201辆,其中,高档豪华车16辆,中档豪华车27辆。
  货物运输在原有全国138条公路快运专线的基础上,又开辟了18条快运专线和5条铁路快运专列货运业务,货物快运辐射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新疆、西藏、东北、西南等边远地区,实现了公路长距离到门的服务。
  公司抓住近年来余姚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机遇,先后在329国道周东地段利用外来资金建造了建筑面积为4952平方米的周东货物专线货场,在子陵路116号投资283万元建造了建筑面积为2910平方米的货运信息大楼,并建立货运信息交易中心,与宁波货运市场联网开展业务。又投资341万元征用原运输公司煤场土地20亩,扩建了建筑面积为2430平方米的货运仓储用房,使货运经营场所比原来增加了3倍。
  公司以向职工借款、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1800万元购入汽车北站,与交通局、三兴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汽车西站租用合同,扩建了汽车大修厂。
  公司现有经营场地7.5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2.59万平方米,2000年度客运量505.7万人次,货物运输量60万吨。公司拥有资产总额4044.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3457万元,净资产2315万元。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总收入2349.6万元,实现利润692.7万元。
  近年来公司接连受到政府的表彰,1998年被评为余姚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余姚市交通系统先进单位,1999年公司党委获余姚市优秀党组织称号。
  2.余姚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余姚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前身系余姚市公路运输总公司所属一部分,1996年2月,组建为余姚市第二公共交通站,1997年7月先后兼并余姚市交通技术学校、余姚市汽车大修厂。1998年7月28日,改制为余姚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下辖汽车西站(管理公交车辆)、汽车大修厂、交通技术学校、综合经营部、三兴出租汽车分公司、汽车租赁分公司6个部门。
  办公地址余姚市阳明西路565号,注册资本290万元,企业资产总额3448万元,从业人员474人(其中正式职工151人,临时职工323人),管理人员20人,持证上岗人员444人,其中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21人,有职称人员2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0人),驾驶员329人(其中持证上岗302人)。
  有各类营业性车辆218辆,其中,公交大客车44辆,公交中巴车41辆,桑塔纳2000型出租轿车103辆,租赁大客2辆,租赁中客2辆,教练大客车1辆,教练大货、吉普、桑塔纳普通型共29辆。
  出租车上装有先进管理模式的对讲机及电脑控制器,公司设有总台,同时长期配有一名副经理,对专设的投诉电话进行值班,及时接待乘客的来访、来信、来电处理工作。
  公交大客和中巴,主要营运市区内101、103、201、202、402、405六条公交线路,出租车营运以市区为主,周边的上虞市、慈溪市和宁波市为辅,跨省营运较少。2000年,公司收入1114万元,其中公交车收入356万元,出租车收入591万元。
  3.余姚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余姚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前身为余姚市公共汽车服务站,成立于1990年3月,1999年1月,改名为余姚市公共交通公司,2001年4月,改制为股份公司,地址新建北路222号,注册资本328万元。公司凭着“拓展市场求发展,优质服务树信誉,励精图治创效益”的经营方针,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从当初的2辆公交车、1条线路、8名职工,发展到现在的52辆客车、5条营运线路(102、203、301、401、403,其中203为2001年开通)、228名职工,拥有新建北路、黄山路两个汽车站场,持有大中交通运输有限公司34%的股权。2000年公司客运量720万人次,收入741万元。
  4.余姚市大中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余姚市大中交通运输有限公司由余姚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余姚市金汇物产经营有限公司、宁波阳明股份有限公司合股组建而成,成立于2000年7月,注册资本450万元(三家公司分别占34%、33%、33%的股份),经营以市区为主的出租汽车客运服务。公司地址在余姚市黄山西路83号,现有员工234人,其中驾驶员216人,拥有2000型桑塔纳出租车108辆。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管理、运作,具有资本股份化、人员社会化、经营集约化的特点,即三家国资企业出资,管理人员由三家企业派员组成(签订用工劳动合同),驾驶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并签订5年一轮的经营承包合同。公司统一车辆颜色及装备,统一工作服装,统一交纳养路费、管理费、税金、保险等费用,统一发放福利等。2001年,公司收入864万元。
  5.余姚市四明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
  余姚市四明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成立初期只有5辆出租汽车。1999年开始,逐步吸纳社会车辆加入服务,同年10月,兼并收购了市大东汽车出租有限公司,成为余姚三家出租汽车公司之一。1999年9月,改制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2000年,公司拥有桑塔纳出租车54辆(性质个体),员工136人。公司地址在余姚市梁弄镇。
  6.余姚市世纪运输有限公司
  余姚市世纪运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4日,地址在余姚市车站路64号,注册资本50万元,下辖胜山、东门、西站运输、西站联运4个装卸运输分公司。经营业务主要依托铁路西货站,把列车到站物资疏运到余姚本市及周边的慈溪市、上虞市和宁波市等地。公司拥有大中型货车46辆(其中社会车辆24辆),拖拉机5辆,总吨位300吨,铲车8台。根据客户需要,实行24小时连续生产,做到货物随到随疏。2000年公司收入305万元。
  7.余姚集装箱联运有限公司
  余姚集装箱联运有限公司前身是1984年由余姚县交通局和铁路绍兴车务段劳动服务公司共同出资建立的余姚集装箱联运服务公司,1994年5月,更名为余姚集装箱联运公司,2000年4月,改制为余姚集装箱联运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地址余姚市新建北路232号。经营范围以联运为主,多元发展,主要包括国际、国内集装箱货运代理,公路货运配载,公铁水空货物联运,铁路整车、零担联运,仓储配送,汽车维修等业务。主要经营余姚至宁波北仑、镇海港口的集装箱联运业务。设有货物配载中心、零担分公司、仓储配送分公司等8个二级经营单位和环集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冶山集装箱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3个独立法人单位,拥有各种装卸机械及运输车辆45台辆、库场面积21300平方米,实行网络信息化、结算电算化、主要岗位微机化等现代化管理。2000年,公司收入426万元。
  二、主要客货站场
  1.主要客站
  (1)余姚汽车东站。位于余姚城区子陵路418号,占地面积10936平方米,停车场面积8520平方米,建筑面积4146平方米,其中候车室176平方米。该站1997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营余姚至宁波北站和余姚至丈亭、罗江、河姆渡的客运班车。2000年,日均发送班车408次,日发送旅客5500人次,年发送旅客量200.7万人次。
  (2)余姚汽车南站。位于城区黄山西路81号,占地面积18993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0613平方米,建筑面积2781平方米,其中候车室250平方米。该站1999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营余姚至梁弄、大岚、四明山和余姚至陆埠、大隐、宁波汽车南站的客运班车。2000年,平均日发送班车456次,日均客运量6000人次,全年发送旅客219万人次。
  (3)余姚汽车西站。位于阳明西路565号,占地面积49084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其中候车室1200平方米。该站于1998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以经营长途客运业务为主,发往省外的长途班车有余姚至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福建等省市,发往省内的班车有余姚至绍兴、杭州、金华、舟山、温州、丽水等地市,市内的短途班车有余姚至马渚、五车堰、临山等姚西地区。2000年,日平均发送班车476次,日均旅客量7000人次,全年运送旅客255.5万人次。
  (4)余姚汽车北站。位于新建北路521号,2001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候车室300平方米。经营余姚至姚北的郑巷、低塘、朗霞、泗门、临山、历山、慈溪市石堰、横河、浒山方向的客运业务。2001年,日平均发送班车468次,日均发送旅客6500人次,全年发送旅客226.3万人次(含仙桥临时客站运送量)。
  (5)铁路余姚客站。全称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余姚站,位于余姚市区车站路。民国3年(1914年)1月建成,抗日战争时期拆毁,1955年重建,为客货兼营站。1983年7月,由三等客货兼营站升格为二等客货兼营站,有站屋4幢,合计建筑面积1330平方米,其中候车室550平方米;仓库7幢,合计建筑面积3799平方米;站台1.12万平方米,货场6950平方米。站区有线路7股,设置双线双向自动闭塞道岔16组。20世纪90年代初,铁路部门为改善运输条件,更好地参与运输市场竞争,加大了车站设施设备的改造,主要是重建车站大楼和迁移货站。新客站位于原车站东南侧,建筑面积5384平方米,其中候车室面积1296平方米,广场面积13300平方米,由余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1993年1月开工建设,1994年1月18日落成投入使用。2001年6月,全部货运业务划归西货站,实现客货分离。1999年7月,车站改制成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车站。车站现有正式员工90余人,日接发列车39对,其中客车15对,去向分别为宁波至包头、吉林、广州、合肥、南京西各1对,宁波至上海3对,宁波至杭州7对,日均发送旅客约2400人。车站采用计算机售票、预约售票,改善旅客购票、候车、上下车的旅行环境,实现连续3400多天安全无事故。2000年发送旅客68.19万人次,营业收入2390万元。2001年,获得上海铁路局颁发的“路风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主要货场
  (1)余姚市舜发联运零担货配信息中心。位于余姚市子陵路116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仓库用房5022平方米,停车场地2.62万平方米,为余姚市规模最大的,集公路快运、公路零担、交通物流、信息交易、联托运为一体的大型货物运输交易市场。主要经营:普通货运、联托运、公路快运、国内物流、货运配载、仓储理货、货运信息、场内装卸、货运站综合服务。中心在乡镇货源集中地区,下设9个分支机构,初步形成了站场的经营网络,其中以周东快运专线货场的经营场所最大,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仓库面积2131平方米,停车场地6904平方米。2000年初,中心投资100余万元,建立了与宁波联网的货物交易信息平台,初步实现货物运输货源的信息共享。中心共开辟有50条零担特快班线和156条快运班线及146条货物配载专营线,拥有零担运输车辆94辆354吨位。2000年,货物吞吐量达60万吨,营业收入640万元。自1997年来,受理货物天天发送,在500公里运输半径的货物实行12小时到达,24小时配送,为供货方及需求方提供代为采购、代为货款结算、上门提货、送货到门等初级物流服务。相继开辟了余姚至广州、深圳、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区间物流网络。中心在2000~2001年被宁波市交邮系统创文明行业办公室评为“宁波市交邮系统示范窗口”,2000年度被余姚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00年度被余姚市交通局评为“交通系统先进单位”,2000~2001年度被交通部评为“全国道路运输系统货运文明单位”。
  (2)余姚市芦城货运配载服务中心。建立于1998年1月,地址余姚市低塘镇双建村329国道北侧,是一家集仓储、装卸、货运于一体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占地2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货运车辆16辆,另外还有大量签约的社会车辆,从业人员200人。运输线路从开创初期的3条,发展到现在的65条,日货物吞吐量从原来不足2吨,提高到2002年1000吨以上,业务遍及全国220个大中城市。2000年,共发送货物18万吨,营业收入1350万元。1999年,被余姚市货管站评为先进单位,2000年,被宁波资信评估委员会评为AA级企业,2001年,被余姚市交通局评为货运配载行业先进集体。
  (3)铁路余姚西货站。全称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余姚西站,是公司下属主要货运站之一,位于余姚市区阳明西路886号,占地面积28.67万平方米,规划货场建成货物装卸线13条,每年到发货物400万吨。一期建设规模9股铁路线(其中货物线4股),年货物吞吐量125万吨,1998年9月开工,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现有的西站占地面积15.33万平方米、附属配套用地13.33万平方米、管理办公用房2381平方米、仓库用房2870平方米、货棚3900平方米,另有高站台1050平方米、露天货位1.71万平方米。车站配有装卸吊车4台、叉车2台、50型装载机3辆,日装车能力达30车(1800吨),办理发往全国各地的整车、零担及1吨、10吨、20英尺的集装箱货运业务,同时办理整车散堆装货物和怕湿货物、笨重货物及零担、集装箱的到达业务。车站行车、货运部门全面实施电子计算机现车信息管理和货运信息管理。车站现有正式员工256人,2000年,日均发运车辆12列,年货运到发量189万吨,运输收入4950万元,近几年营业收入以20%的幅度提升。
  第四节 邮政 电信
  余姚的邮政电信业出现比较早。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余姚电报店在城区江南史家埠头开业(后改电报局),有职工7人,配莫尔斯发报机及收报机各1台,开通甬余电报电路。民国13年(1924年),增开余百(百官)电报电路。民国18年(1929年)9月,民营余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地址助海庙(今华联大厦北门外),先后设周巷、浒山分公司。同时经营市内电话,有100门总机1台,装机96户;至民国36年(1947年),设100门总机2台,20门总机1台,用户增至117户。
  民国18年(1929年)12月,政府开设余姚长途电话支局,地址在县政府内(舜江楼北面),隶属省建设厅,有20门总机1台,接通甬绍线,可以向宁波、绍兴通话。民国30年(1941年)4月,日寇侵占余姚,电报局、长途电话支局撤销。同年11月,汪伪中华电报公司设余姚电报处于县署内,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停业。民国35年(1946年),余姚电报局、长途电话支局恢复,合并为余姚电信局,经营电报、长话业务,局址设在火弄口,直至1949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余姚邮政局成立,局址在虞宦街(新建路南段),隶属于宁波邮政总局。出境邮件主要由航船运至杭州、宁波转发,民国3年(1924年)1月,杭甬铁路甬百段通车后,由火车发运。抗战时期铁路拆毁,邮件仍由水路发运,直至1949年。境内邮件,平原水网地带由航船发运,陆路开始由步班传递,后改为车运。民国8年(1919年),航船邮路有7条:余姚至陆埠、方桥、上塘,余姚经浒山、小桥头至坎墩,经天元市至庵东,经孙魏至马家堰,经马渚至百官等。步班邮路2条:余姚至掌起、临山。民国21年(1932年)后,增加了余姚至沈湾、低塘下河、梁家堰、浒塘、钟家门头、姜家渡6条邮路,民国24年(1935年)又增加至梁弄的邮路。民国24年(1935年)4月,余观(海卫)、余周(巷)、观曹(娥)公路通车,余姚至姚北各乡的邮件改由客车发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邮电事业和社会其他事业一样,曲折多难,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全县有邮电局、所107个,长话电路4路,城区电话交换机容量200门,电报电路1路;全年发送信函98.1万件、包裹件0.1万件、汇票0.9万张、电报0.3万份、长途电话1.8万张,业务计费1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政府遗留的邮电设施,邮政电信很快恢复,从20世纪50~70年代,邮政事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时期。
  (1)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县各乡(镇)。1951年10月,县电信局与县邮政局合并为余姚邮电局,县以下邮政营业处与电话营业处合并称邮电支局、所,统一经营邮政、电信业务。1964年,县以下有四明山、梁弄、陆埠、丈亭、马渚、横河、低塘、临山、朗霞9个区所在地邮电支局,各集镇自办邮电所,邮政、电信服务范围覆盖境内各乡(镇)。
  (2)邮电业务有新的拓展。除了保持电话、信函、包裹和汇兑主要业务外,在信函方面增加明信片、挂号信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大宗信函邮资总付业务,新开报刊杂志的征订发行和集邮业务。在发送种类上又分普通物件、航空物件和保价物件,根据各人(单位)需要作区别处理。发送工具逐渐过渡到汽车、火车、飞机运送,投递从步行过渡到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3)设备设施不断更新提高,电信业务不断延伸。解放初,邮政局的电信设备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产的依力生交换机,1955年,更新为载波电话终端机,1977年,改为共电交换机。1956年,全县实现乡乡通电话,1961年,全县25个公社邮电所代办长话、电报业务。1962年,梁弄、陆埠、丈亭、临山、横河等邮电支局各有60门交换机1台,马渚支局有30门、60门交换机各1台,低塘、朗霞各有50门交换机1台,四明山、大岚各有30门交换机1台。有64个公社设有交换机,总容量1640门。县至各区直达线12条,专线6条,全县78个公社全部通话,645个生产大队通话,占63.4%。
  (4)邮电业务不断上升。1965年,邮路总长度达2499公里,长话电路总数8路,电报业务电路1路,电话电缆皮长36.3公里,电话交换机容量1900门,电话机总数达1109户。全年发送信函138.6万件、包裹2.6万件、汇票4.7万张、订销报刊304.7万份、发送电报2.3万份,发接长途电话5.9万张,全年营业计费63万元。至1978年,邮路总长为2159公里,长话电路总数22路,电报业务电路3路,电话电缆皮长83.3公里,电话交换机容量4830门,电话机总数达2454户。全年发送信函203.9万件、包裹4.1万件、汇票6.0万张、订销报刊796.7万份,发送电报11.7万份,发接长途电话16.5万张,全年营业计费141万元,是1965年的2.24倍。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十年文革动乱,总的来看,邮电事业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人民日常生活上的通信联系主要依靠书信往来,遇到重要事情,用电报联系。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的20年,是邮电事业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后,电信事业更是以直线上升速度与国际接轨。1986年,余姚市电话号码升5位,期末电话用户达3241户;1991年升6位,期末电话用户达8189户;1994年升7位,期末电话用户达27645户;2001年升8位。2000年底,电话用户达171768户,其中住宅电话134935户,每百户电话话机数达35.3部。20世纪90年代以后,移动电话、电话传真、因特网等世界先进的通信技术源源引进,并得到广泛应用,电信网络在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电话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并举,一个高科技、多功能和管理完善的现代通信网已基本形成。2000年底,余姚电信本地电话中继电话(光缆)28261路,本地中继光缆线路长度457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皮长480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246444门,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总数707个,宽带业务网端口总数29个。2000年末,全市共有移动电话131975部,因特网用户16775户,电信业务收入56505.5万元。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营,移动通讯和寻呼业务从电信中剥离以及中国联通公司在余姚设立营业网点,为余姚的电信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邮政事业同样获得快速发展,2000年末,邮政局、所总数已达46处,其中自办26处,代办20处;购入邮政汽车25辆,邮政摩托车8辆,开辟邮路16条,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单程)3838公里;按固定班期投递邮件的乡镇22个,农村每周投递7次。在生产、管理领域中运用计算机技术,2000年,全局共安装计算机68台,加快了邮政业务现代化、系统化。在抓好函件、包件、汇兑三大传统业务的同时,扩大商包、报刊业务、邮政储蓄、邮政快件、特快专递和集邮业务,利用自身传递优势,创办“中邮”专送广告,扩大了服务范围,促进自身的发展。1996年,邮电局在余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向邮电部争取发行《河姆渡遗址》特种纪念邮票,经国家邮电部批准,中国邮票总公司于1996年5月12日公开发行3000万套《河姆渡遗址》纪念邮票,一套共四枚,面值400分,分别是:稻作农业,面值20分;干栏建筑,面值50分;划桨行舟,面值100分;崇鸟敬日,面值230分。在宣传河姆渡文化的同时,提高了余姚邮电局的知名度。2000年,市邮政局受理件函385.7万件、邮政商业信函15.27万件、特快专递16.45万件、包件9.05万件、订销报刊杂志1763.26万份、国内汇兑18万张、集邮业务量156.9万枚,邮政储蓄余额33417万元。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671.5万元。
  20世纪90年代,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的邮政电信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呈现高速上升的趋势,见表5-6。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