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余姚城区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余姚城区概述
分类号: F291
页数: 3
页码: 216-2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城区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城镇 发展 余姚市

内容

余姚城位于姚江平原中部,姚江穿镇而过,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是余姚市人民政府驻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末设城区,民国29年(1940年)改设南、北两镇,民国36年(1947年)两镇合并为阳明镇。1950年改设阳明区,1956年改称余姚镇。以后机构名称有几次变动,1983年复为县属建制余姚镇。1990年余姚镇区域面积19.45平方公里,辖47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89718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将原属环城区的城北、丰北、丰南、双河、城南5个乡并入余姚镇,区域面积扩大到101.49平方公里,辖67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总人口15.97万人。2001年8月,撤销余姚镇、梁辉镇、肖东镇,建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街道办事处,城区面积扩大到248平方公里,总人口26.2万人。
  余姚秦时设县,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吴国将军朱然为余姚长,在姚江北岸龙泉山以东堆筑城墙,周长1里250步,高1丈,宽2丈。这个古城的面积很小,只能供县衙机关和驻军部队所用,其性质应为防御用的城堡。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扩建北城,城墙周长达到1465丈,高1.8丈,基宽2丈,内外都砌了石,并增筑女墙达1802堞。南面仍以姚江为濠,东、西、北环城挖掘护城河,范围比原来扩大近10倍,龙泉山遂包裹在内。南城筑于明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557~1558年),南城墙周长1440丈余,与北城相当,四周也挖有护城河。南城的北固门城楼与北城的齐政门城楼(舜江楼)相对,通济桥连接两岸,南、北二城合为一体,旧县署在舜江楼后面。南、北二城城墙于民国19年(1930年)、民国26年(1937年)分两次拆除,现在仅存舜江楼一段城墙和舜江楼,城墙基址大部改作道路。
  从东汉开始,余姚城内开始有集市商行,到明清时期市场规模已较大。北城武胜门内有木棉市,逊埭桥和澄清门外杜家湾有米市,邓家巷内有鸡鹅市,桐江桥有猪市,澄清门外有布市等。北城最早的商业街叫虞宦街(现新建路南段),至20世纪50年代初,虞宦街上有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姚华洋行等较大的金融业和商业企业,南货、国药、酒酱等前店后坊的商号,均为名店、大店。从南至北,共有绸布、百货、鞋帽、文化用品、中西药、糖果、南货、服装、酒酱、山货、客栈等店号120多家。北城的另一条街是紧靠姚江的滨江路(现北滨江路),集中了吃、住、用和行栈,共有店铺70多家,姚江水运的船埠几乎都集中在这一带,主要渔行也在这里。南城的主要街道是江南直街(现南雷路北段),共有各色小店150多家,大多为夫妻店,吃穿用等无所不有,直街南段山货店、笋店、柴行较多。
  三条主要街道构成了当时城区的热闹和繁华。由于集市商行的日益发展,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商业路名,如江南的笋行弄、牌轩下的鹅行街、澄清门外的银店弄、城西的油车弄、城东的酱园街等。这些路名、弄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城区工商业的兴旺景象。
  如今余姚城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面积迅速扩展,城区道路向四周延伸,除新建路、阳明路、南雷路外,世南路、大黄桥路、舜水路、三官堂路、丰山路都成为热闹的街道。华联商厦、万隆商厦、三江超市、购物中心、中联超市、龙山商场等经营场所,货物繁多,应有尽有;小商品市场、南门副食品市场、粮油市场、木材市场、五金灯具市场、浙东家私市场等专业市场是人们购物的好去处;桐江桥市场、巍星路市场、下菱市场、富巷市场、凤山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更是人们必去的菜市场。餐饮业遍布大街小巷,星级宾馆如太平洋大酒店、余姚宾馆、河姆渡宾馆、龙山宾馆、富达饭店、通用宾馆、兰江宾馆等耸立街头。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品零售已高达29.03亿元,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达到6266元。
  旧时余姚城区桥梁很少,季卫、通济、最良三座石拱桥是城内外交通的仅有桥梁。十几年来,经改建、扩建和新建,城区桥梁总数已达67座,其中跨河桥60座,公铁立交桥7座。城区(含规划区)主要桥梁如下(从西向东):
  候青江上6座:仁寿桥、丰南桥、舜水桥、候青门桥、三官堂桥、皇山桥。
  姚江上6座:开丰桥、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念慈桥、念德桥。
  最良江上4座:新西门桥、大黄桥(2002年5月最良江拓宽时拆除)、最良桥、东旱门桥。
  公铁立交桥7座:群联村、玉立路、子陵路、新建路、城东和照山桥、姚州大桥立交桥。
  20世纪50年代以前,余姚城区的市政和文化公益设施较少。1949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的现代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很快。城区现有自来水厂3个,水源取自四明湖、梁辉、陆埠3个水库,日供水能力达到14万吨,日均用水量约10万吨。全市拥有220千伏变电所2座,110千伏变电所7座,35千伏变电所18座,全年供电14.6亿千瓦时。1993年,全市实现电话程控化,1994年10月,并入宁波市电话网,至2000年底,装电话机29.3万部,其中城区住宅电话达59235部,基本普及到每个家庭,移动电话131975部。传真机、宽带网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有煤气公司1家,2000年,供应液化石油气6585吨,城区用气户数达35233户。
  教、文、卫事业空前发展,2000年,城区有高中3所,其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初中10所,小学29所;还有成人高校(电大、阳明专修学院)2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42所。小学、初中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升学率达82.36%,其中升入普通高中为42.94%。有综合性医院3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所、计划生育指导站、精神病医院各1家,病床总数970床位。有影剧院3家,公共图书馆1家,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各1家。大小公园8个,园林绿地面积399公顷。
  余姚城区现代机器工业出现较早,民国初期已形成食品、碾米、织席、棉纺、冶炼等产业,但规模较小,设备原始,许多工序还用手工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生产领域涉及化工、农药、纺织、机械、塑料、模具、电子、电器、仪表、酿造、食品、饲料、蔬菜加工等几百个行业几千种产品,特别是电子、电器、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已经成为余姚工业经济的新兴产业和优势行业。2000年,城区工业总产值约182亿元,销售收入约180亿元,税金12.6亿元。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