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发展史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业发展史简述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3
页码: 193-208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流域工业历史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 经济建设 余姚市

内容

姚江流域手工业历史悠久,东汉时姚产“越布”、唐末宋初“越窑青瓷”、宋代“姚黄竹纸”、“元代小江布”、清至民国时期的“金丝草帽”、“面母酱油”等产品有的列为朝廷贡品,有的远销海外,在当地久盛不衰。民国初,余姚城区创办第一家余耀电灯公司,拉开了现代工业的序幕,以后机织草席、机器碾米、机械轧棉、罐头食品等工厂渐次兴办。这个时期,战争连绵,社会动荡,民营工业发展缓慢,民国38年(1949年)4月工商登记,余姚全县有手工业作坊472家,流动手工业534家,从业人员2500人,最大企业为胜笙罐头厂,最多时有职工30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余姚工业发展很快。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后,工业生产走上快速道,在全市经济中发挥了支柱作用,使我市列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行列。
  一、工厂企业快速增加,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企业,至1965年,全县已有久丰纱厂、通用机器厂、人和镬厂、民锋印刷厂、致和酿造厂和发电厂等初具规模的国有企业近3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0.7亿元。1966~1976年,文革10年余姚工业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但在这个时期也建成了化肥厂、农药厂、水泥厂和无线电厂等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余姚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至1996年底,市直属企业已达到249家(包括流通领域),其中国有企业113家,城镇集体企业136家,共有职工42163人,资产总额53.73亿元。余姚化棉总厂(前身为久丰纱厂)发展成为拥有7.35万纱锭、7600名职工、年产万吨化纤的国家大型企业,该厂生产的“双象”牌短纤产品和“九蜂”牌棉纱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20世纪90年代初,该厂曾跻身全国企业500强行列。余姚通用机器厂、余姚化肥厂、宁波瓷厂、富达吸尘器厂、玉立电器厂等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过兴旺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出现“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声势,经过20年的创业和积累,涌现8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骨干规模企业,成为余姚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和税利大户。198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至199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1995年超200亿,1997年超300亿。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17663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38.6亿。
  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形成共同发展格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余姚工业经济成分比较单一,以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从1983年开始,联户与个体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1985年1月,诞生第一家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990年5月,余姚通用机器厂空调车间与香港捷丰公司合资组建了余姚捷丰空调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余姚国有企业首次与外商合资。随着引进外资、股份制经济的推广及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通过改革、组建、改造,2000年底,全市国有、集体(含股份合作制企业)、个私、股份制、外资(港澳台)经济工业现价产值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0.88%、17.49%、59.73%、13.92%、7.84%。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邮电、自来水生产供应等行业,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分布在全市广大乡村,这种格局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三、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个私工业雨后春笋
  余姚市乡镇工业创始于1958年,个私工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破土而出的,改革开放大潮使整个乡镇工业获得勃勃生机,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率先融入市场经济,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至2000年,全市乡镇工业达到16589家,现价产值达384.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7.6%。一大批优秀乡镇企业通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成为能抗击风浪的“航空母舰”,如帅康集团、舜宇集团、云环集团等。个私工业通过引导,已形成了一批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如:陆埠水暖器,老方桥、马渚打火机,洪山汽配件,梁弄灯具,河姆渡不锈钢制品,临山制笔,泗门镇上新屋村剃须刀等。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劳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对外开放不断加快,“三资”工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紧紧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兴办“三资”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为促进产业升级、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及管理、扩大就业渠道,做出积极贡献。2000年,全市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三资”工业企业108家,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33564万元,从业人员16991人。
  五、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1949年,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仅64万元,至1978年底,全县乡办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8734万元,比1949年增加135.5倍。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对工业的投入,1997年底,全市乡办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430163万元,自1979年以来,每年平均递增22.8%。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大为提高,不少工业产品已进入高科技领域,并打入国际市场,“玉立”、“帅康”抽油烟机,“富达”吸尘器,“双象”粘胶纤维,“长城”卷尺等10多种产品列入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榜,有39家企业获得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2000年,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宁波市级以上新产品产值89158万元,新产品产值率6.2%,全市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保持在95%以上。
  六、行业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结构得到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工业行业较少,只有粮油加工、棉纺、印刷以及火力发电等。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重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一方面加快对能源、原材料和新兴产业的增量投入,另一方面调整传统产业,优化存量资本,促进工业从比较单一、初级的行业结构逐步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结构转变,新崛起的电子、电器、有色金属、机械等行业比重明显上升,成为余姚的优势行业。至2000年,全市轻重工业之比为54.7∶45.3,重工业化明显,产业层次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把发展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作为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全市先后组建了以舜宇、华联、云环、帅康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工业企业集团20家,有效地发挥了规模效益,提高了余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