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1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分类号: F326
页数: 5
页码: 183-1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经济发展 余姚市

内容

余姚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于1985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村、农业工作的(1985)1号文件(简称一号文件),出台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10项政策,决定取消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派购政策,对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任务以外的粮、棉允许农民自由上市交易;生猪、水产的供应和大中城市职工居民的蔬菜也逐步取消统派购,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自1983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农业工作又一项重大改革,对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质量及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1985年2月11日,中共余姚县委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对调整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作出部署。
  (1)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取消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所有农副产品全部放开。全县拟合同定购粮食8000万公斤,比1984年粮食实际征购数减少10%左右。棉花拟定购157000担,比1984年收购实际减少37%。定购以外的粮食和棉花,由农民自由上市。油菜籽取消派购,改为合同定购。生猪取消派购,全面放开,实行自由上市,按质论价,议购议销。木材、毛竹、茶叶、蚕茧,取消派购以后,放开交易市场,撤销基层竹木检查站,允许多渠道经营,实行议购议销。但木材采伐必须依法经政府批准,凭证采伐。粮食、棉花、茶叶、蚕茧等农产品原有的奖售化肥,在取消统派购任务后,国家仍拿出一定数量化肥补助生产。
  (2)调整的路子和内容按照中央提出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点在“套”、“还”、“改”、“开”、“养”5个字上做文章,即大搞套种间作,建立弹性农业。1985年,粮田间作在1984年28000亩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0亩,棉田有百分之七八十的面积进行套种间作。丘陵地带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停垦还林,低洼易涝地区的耕地退粮还渔,全县3000亩易旱高田和万余亩易涝低田,要抓紧还林、还渔。把果木、花卉作为大产业来抓,争取这两项的产值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大力开发荒山、荒涂、荒水,积极发展蚕桑、麻和水产品,特别是沿海荒涂要大搞渔桑配套。继续发展猪、牛、羊、兔、鸡、鸭、鹅、虾、鱼、蟹等的养殖,尽快改变牧、渔的“短腿”状况。
  (3)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要求经过一年的努力,使这些目前还比较薄弱的产业在整个乡镇企业中有成倍提高。
  (4)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搞活流通、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环节。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摆摊设店,开业经营。各有关部门对此应该热情支持,并在定点、落户、卫生防疫、工商登记等各个方面提供方便。
  (5)调整产业结构与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以社会集资为主,财政适当支持的办法,重视和加快小集镇建设。按照当地的农副产品和地方工业产品情况,合理设置综合的或专业的交易市场,并且相应地搞好文教、卫生、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后,各乡镇从本地实际出发,调整种植计划。到1987年底,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果,早稻面积从1984年的39.41万亩调整为1987年37.89万亩,减少1.52万亩,比1978年减少5.14万亩;晚稻面积从1984年47.47万亩,调整为1987年的45.38万亩,减少2.09万亩,比1978年减少3.98万亩;棉花从1984年的13.36万亩,调整为1987年的11.64万亩,减少1.72万亩,比1978年减少2.86万亩。蔬菜、瓜类和水果面积达到12.00万亩、1.72万亩和9.17万亩,分别比1984年增加3.61万亩、1.25万亩和3.39万亩。猪、牛、羊肉产量比1984年增加2722吨,水产品养殖面积比1984年增加1.15万亩,水产品产量增加2930吨。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11亿,比1984年增加0.60亿;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69元,比1984年增加225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使全国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农、林、牧、副、渔初步实现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低水平的农副产品过剩现象和粮、棉、油卖难的问题。针对农业生产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允许国营、集体、个人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参与粮食购销活动。在农业生产方面,粮棉种植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取消油菜籽的定购任务,由市场进行调节。以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新一轮的调整。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决定,中共余姚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开发冬季,优化夏季,提高秋季”的调整思路,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同时加大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的力度,从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寻找新的突破。1993年全市早稻面积调整为36.18万亩,比1987年减少1.71万亩,晚稻面积为43.51万亩,比1987年减少1.87万亩;棉花面积调整为9.38万亩,比1987年减少2.26万亩;蔬菜面积增加到18.59万亩,比1987年增加6.59万亩;水果面积减少3.06万亩,总产增加1.50万吨,瓜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均低于1987年水平;猪、牛、羊肉总产1.46万吨,比1987年增加4622吨;水产品养殖面积5.70万亩,总产1.14万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0.52万亩、0.58万吨。由于全国农业大市场的初步发育,余姚市的农业生产出现总体上升、少数产业下降、有进有退的新局面,涌现一批面积上万亩的榨菜、辣椒、杨梅、竹笋、茶叶、茭白生产基地和数十家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199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1.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34元。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再次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根据中央和省委、宁波市委的决定,结合余姚的实际,中共余姚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今后5年(1998~2002年)全市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向现代农业的世纪高度。目标的内容是: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扩大。力争到2002年末,除粮棉外,竹笋、蔬菜、茶叶、畜禽、水产、水果六大重点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家,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并建立4~6家带动面广,技术含量高,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到80个,各类为农服务组织达到1000个,农民推销员达到3万余人。重点产业良种覆盖率和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农业商品率达到85%,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全市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出口创汇额达到5000万美元。
  围绕上述目标,全市涉农部门和各乡镇不断巩固、扩大、提升原有的商品基地,培育、新建了一批新特产品的基地,形成了以产业为纽带,跨乡镇的区域特色商品基地,主要有泗门镇、小曹娥镇及相邻地区的榨菜、辣椒生产基地,马渚镇、牟山镇的淡水养殖业基地,低塘镇、朗霞镇的早熟蜜梨基地,丈亭镇、三七市镇的杨梅特产基地,梁弄镇、大岚镇、陆埠镇的茶叶基地,河姆渡镇、丈亭镇的茭白基地,四明山镇、大岚镇的红枫、花卉基地,余姚近郊番鸭为主的畜禽养殖基地,其中万亩以上的商品基地近20个,最大的榨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0万亩。至2000年,全市已有53家市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总投资额达1.1亿元,投资额超过200万元的企业21家,超过500万元的企业6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67家,连接农产品基地15万亩和5万户农户,实现年销售15亿元。20余类21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按绿色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制定了10余种农产品的地方生产标准。有10多种农产品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其中“铜钱桥”榨菜、“国泰”榨菜、“备得福”榨菜、“富贵”榨菜、“瀑布仙茗”茶叶、“金銮”鸭蛋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鹤顶”杨梅等3种产品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河姆渡“古址”茭白、“舜吉”蛋系列、“舜水”蜜梨等8种产品为宁波市名牌农产品;还有近20种产品获省优部优农产品称号。“铜钱桥”、“国泰”还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建成了以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常年性和季节性农产品市场70家,年成交额50亿元。涌现2万名走南闯北的农民购销员队伍。从1985年开始,经过16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为国家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应对国际农业的冲击打下基础。余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5年目标大部分已提前实现。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856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也都在做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使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得到协调地发展,大致成果见表5-3。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