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引水提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引水提水
分类号: TV732
页数: 8
页码: 99-10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的引水灌溉工程。
关键词: 引水建筑物 姚江 余姚市

内容

一、引水
  引水灌溉,最早当可上溯至数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引水见诸志书,早在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年),当时余姚境内建冷水堰于通德三都,引堰水灌田八百余亩;张宏浚长沟(陆埠径河)二千七百余尺(当时属慈溪县的陆埠),接蓝溪。当溪之冲置堰(名利家堰或曰李家堰)以固之,引蓝溪水灌溉洪庄堡畈田二十余顷。
  1.山溪滚水坝引水
  历史最久。在溪流中置滚水坝(堰),坝侧开渠引水,灌坝下农田。多余溪水自坝上过。梁弄、南庙、陆埠、大隐等较大溪流,因雨季水势凶猛,自古以来多用卵石堆坝,永久设置。不少地方还与水碓相连,利用水力作工。小的溪流形式相同,只是灌溉期间临时采用柴木、泥土填筑滚水坝,遇洪水坝自溃,不影响排涝,春筑秋放,年复一年。目前,对引水灌溉面积较大的滚水坝,已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构筑。此类引水灌溉面积有2万亩左右,其中余姚市有545处,灌溉面积0.9万亩。
  2.候潮引水灌溉
  姚江大闸建造前,姚江为潮汐河,下游有近万亩低于平均3.05米高潮位的农田。单季种植株高、秆粗、耐淹、耐旱的“湖白”水稻,常常候潮引水灌溉。三七市有“坐皇山,睏石步,再要快活祝家渡”的谚语,意指祝家渡一带都是候潮引水自灌。随姚江大闸建成候湖引水灌溉告停。
  3.曹娥江引水
  曹娥江水位一般高于姚江平原西北河网水位,每遇亢旱,西北河区民众常自发开百沥塘引水灌溉。清咸丰七年(1857年),广济涵洞建成,上虞东北、余姚西北一带就开始正式引曹娥江水灌溉。因引水水源不足,大旱时常引发争水纠纷。民国4年(1915年),余姚大旱,乡民鸣锣聚众开上虞后郭引曹娥江水,引发严重事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2月,余姚、上虞两县共同在上虞百官兴建余上防旱闸(后称余上慈防旱闸),次年5月告竣,与广济涵洞合计引水流量为52立方米每秒,开始有计划从曹娥江引水。受益区域按水级分上、中、下三个灌区,统称丁家坝灌区,面积32万亩。后因曹娥江上游大型工程以及上虞上浦闸建成,曹娥江水情变化,加之余上慈闸闸身断裂,遂于1982年封堵两闸(1991年永久封堵)改由上浦闸引水。30年内累计引水近36亿立方米。年进水量最大2.337亿立方米,最小0.697亿立方米,成为姚北、慈北灌溉的重要水源和虞北的主要水源。
  上浦闸1980年开始引水。设计多年平均引水量为1.2亿立方米每年。余姚1983年以后改从上浦闸引水,并按浙政办[1990]59号文执行,即“将上浦闸抗旱关闸期间引入的曹娥江天然径流的25%分给宁波市(余姚19%,慈溪6%)”。至2000年余姚累计从上浦闸引水4120万立方米。1996年起水费为每立方米0.024元(浙江省水利厅浙水[1996]420号文定)。
  (1)广济涵洞。位于上虞百官镇大坝头百沥海塘上。清咸丰七年大旱,余姚北乡农民聚众至百官附近后郭,破曹娥江堤引水抗旱。此后,宁绍台道台段光清即于是年发起建造广济涵洞,翌年成。石砌2孔,洞高1.23米,孔径分别为1.5米和1.6米。最大引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1954年在洞外修建新闸。
  (2)余上慈闸。位于广济涵洞北首,俗称丁家坝。1952年建,翌年成。3孔,总净宽6.60米,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引水渠道由原有河道整治而成。灌区为上虞、余姚、慈溪3县(市)共计32万亩农田。1982年因闸身断裂、曹娥江水情变化而封堵。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室下文永久封堵。表3-5为余上慈闸1962~1982年引曹娥江水的情况。
  4.上浦引水灌溉工程
  枢纽工程位于上虞市原上浦乡甲仗村曹娥江分叉江上。上游集水面积4460平方公里。引水闸位于右岸距漫水闸525米处,4孔,每孔4米,涵洞式,设计引水流量50.3立方米每秒。1977年动工,1979年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引水总干渠从引水闸经南穴拗花山节制闸,至外梁湖分两支,一支接四十里河;一支经百官龙山隧洞,至百驿桥与百崧河相接,全长13.6公里。1978年动工,1981年全线通水。灌溉虞北及四十里河区农田31万亩,部分输入原丁家坝余慈灌区。
  5.四明山引水
  1971年,余姚县曾提出引四明山北溪(奉化江水系)约78平方公里集水面积水济四明湖水库。工程拟开挖隧洞7.8公里,明渠6公里,引水4000万立方米,同时兴建装机6000千瓦、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的电站一座。隧洞开挖约200米后因故停工下马。1978年,于见溪岭开挖隧洞,引曹娥江水系约10多平方公里集雨面积水。动工数月后又因故停工。1998年,余姚为开发利用四明山水资源,完成从蟹坑溪引曹娥江水系1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水资源入四明湖的引水工程前期研究工作报告。
  二、提水
  旧志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湖悉计亩科入,乃废。松阳湖丈量作田,中余小港一带,引潮车戽灌田。”明末以后,渐行龙骨车提水,辅以戽桶提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龙骨车有手摇、手牵、脚踏、牛拖之别。提水高度2米以下。每小时出水量3~6立方米,效率甚低。农民需以70%的劳作时间应付灌溉。
  1948年,余姚牟山湖和马堰头农场开始用抽水机提水灌溉,成为姚江流域机械提水灌溉之先。1953年开始发展机械提水,1954年在原余姚横河(现属慈溪)建立国营横河抽水机站,1955年原余姚洪塘(现属江北区)建立鞍山电力抽水机站。以后集体机电灌溉机埠飞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华东电网伸向姚江流域,自西向东开展大规模电力灌溉建设。20世纪70年代初,平原机械灌溉的动力形成以电力为主、内燃机为辅的格局,全部实现灌溉提水机电化。至2000年全流域机械电力提水的总动力达7.9万千瓦。
  机械提水灌溉的工程设施,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机埠、翻水站、喷灌站三类。
  1.机埠
  机埠是直接提水灌溉农田的泵站,总装机已达6.5万千瓦。20世纪60年代,机埠灌区面积较大,一般500~1000亩。水泵口径250~300毫米,配12~20马力柴油机或10~14千瓦电动机。因渠长灌溉不便,陆续缩小灌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机埠灌区面积多在200亩左右,水泵口径200毫米,配套功率7.5千瓦,适合当前农村联产承包体制。
  平原机埠扬程较低。20世纪60~70年代,每亩15千瓦时的能耗,已可满足每亩60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20世纪80年代后,灌溉能耗增至每亩20~30千瓦时,水费每亩25~35元,甚至更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结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应调整和更新机埠,能耗、水费逐渐趋向合理。
  山区机埠扬程较高,一般10~40米。年补充灌溉水量每亩100~150立方米。梯田灌溉水利用率高,水费每亩30~40元。现山区种植结构调整,能耗高的高扬程机埠已废。灌溉频率高的机埠,渠道已管道化。余姚市现存高扬程机埠情况见表3-6。
  2.翻水站
  姚江干流河床低,支流浦河河床高,相差2~4米。姚江大闸建成后,1961年夏,干流水位下降至1.50米时,支流浦河出现局部断流,无法灌溉。两岸临时安装水泵提水补充浦河。因效果显著,1962年后,两岸以小型水系或行政区域为灌区,纷纷建造固定翻水站。余姚市四明湖水库建成后,为解决姚西北灌溉,兴建了多处调水翻水站。沿海淡水水库建成后,相应配套了蓄水翻水站。慈溪境内的凤湖、窖湖、灵湖、外杜湖、上林湖、梅湖等中、小(一)型水库,因灌溉、供水负担较重,都配套了翻水站,丰水期由河网提水蓄于水库。2000年流域内装机200千瓦以上的翻水站共有42处,238台,12383千瓦,翻水能力131.1立方米每秒。
  (1)江北翻水站。始建于1962年。辖压赛堰、李碶渡2处泵站,灌溉镇海河区(包括江北区一部)农田,受益18.1万亩。压赛堰泵站1989年10月
  进行全面改造,1991年2月竣工投产。原30台各类水泵,改造成3台900ZLB—2.85—2.6型水泵;装机由1215千瓦降为960千瓦;流量由9立方米每秒,增至10立方米每秒。李碶渡初装时11台,450千瓦;现装机28台,1068千瓦,流量8立方米每秒。合计装机31台,2028千瓦,流量18立方米每秒。
  (2)慈江灌区翻水站。辖乍山、半浦、妙山3处泵站。1961年始建,20世纪80年代调整。现乍山泵站装机30台,1097千瓦,受益3.06万亩;半浦泵站装机12台,660千瓦,受益1.14万亩;妙山泵站装机14台,1120千瓦。合计装机56台,2833千瓦,流量22.4立方米每秒,受益5.77万亩。
  (3)鄞西翻水站。辖大西坝、钓鱼山2处泵站。1962年始建,1986年调整。现大西坝泵站装机4台,380千瓦,流量4.2立方米每秒;钓鱼山泵站装机6台,132千瓦,流量1.2立方米每秒。合计装机10台、512千瓦,流量5.2立方米每秒,受益面积8.19万亩。
  (4)三七市翻水站。辖罗家渡、张家渡、祝家渡3处泵站。1962年始建,20世纪80年代末改造。现罗家渡泵站装机5台,150千瓦,流量1.5立方米每秒;张家渡泵站装机3台,90千瓦,流量1.2立方米每秒;祝家渡泵站装机3台,155千瓦,流量1.8立方米每秒。合计装机11台,405千瓦,流量4.5立方米每秒,受益3万亩。
  (5)河姆渡翻水站。辖河姆渡、江中2处泵站。1962年始建,20世纪80年代改造。现河姆渡泵站装机9台,220千瓦,流量2.1立方米每秒。江中泵站装机7台,193千瓦,流量2.0立方米每秒。合计装机16台,413千瓦,流量4.1立方米每秒,受益2.4万亩。
  (6)丈亭翻水站。辖丈亭、蜀山渡2处泵站。1962年始建,20世纪80年代改造。现丈亭站装机5台,171千瓦,流量2立方米每秒;蜀山渡泵站装机5台,155千瓦,流量1.5立方米每秒。合计装机10台,326千瓦,流量3.5立方米每秒,受益1.9万亩。
  (7)陆埠翻水站。辖东江沿、沙浦、周家湾、泥公渡4处泵站。1963年始建,20世纪80年代改造。合计装机12台,284千瓦,流量2.4立方米每秒,受益1.4万亩。
  (8)剑江排翻站。建于1984年。装机4台,320千瓦,流量4.8立方米每秒,受益2万亩,并担负排涝面积0.8万亩。
  (9)余姚镇翻水站。辖蜀山、油车浦、鲍家潭、太平桥、胜堰5处泵站。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均为临时设置。20世纪80年代相继改造为固定站。合计装机7台,345千瓦,流量3.9立方米每秒,受益2.3万亩。
  (10)郑巷翻水站。建于1964年,担负姚北向四明湖水库调水的任务。经1966年、1986年两次改造,现装机4台,220千瓦,流量2.4立方米每秒,受益3万亩。1967年曾输水至慈溪县庵东区。
  (11)双板桥翻水站。建于1979年,担负余姚朗霞、低塘二镇向四明湖水库调水的任务,装机4台,220千瓦,流量2.4立方米每秒,受益2万亩。原属余姚西上河灌区管理,现由郑巷翻水站托管。
  (12)低塘翻水站。辖保卫闸、唐家堰、黄清堰3处泵站,分别建于1966年、1973年、1991年,担负当地向四明湖水库调水的任务。合计装机13台,560千瓦,流量5.8立方米每秒,受益2万亩。
  (13)斗门翻水站。位于马渚斗门,建于1966年,担负余姚西上河区向四明湖水库调水的任务。装机5台,275千瓦,流量3立方米每秒,受益4万亩。因四明湖总干渠凤凰山渡槽建成,调水量已能满足所需,1987年以后停用。
  (14)朗霞翻水站。始建于1969年,担负余姚朗霞镇向四明湖水库调水的任务。经1988年、1995年两次改造,现辖八堡庙、大庙周、北排江3处泵站。合计装机9台,269千瓦,流量4.2立方米每秒,受益1.5万亩。
  (15)临山翻水站。始建于1979年,担负余姚临山镇向四明湖水库调水的任务。经1985年改造,辖湖堤、东门2处泵站。合计装机9台,273千瓦,流量4.9立方米每秒,受益3万亩。
  (16)临山排翻站。建于1993年,担负抗旱时姚西北向四明湖水库调水、涝时向北强排入海的双重任务。装机9台,495千瓦,配苏排Ⅱ型圬工泵,流量13.5立方米每秒,翻水受益2万亩。建站至今,尚未正式运行。现由余姚市姚西北河区托管。
  (17)临山海涂水库翻水站。建于1980年,1997年增容,现总装机6台,330千瓦,流量3.9立方米每秒。平均每年补充水库水量150万立方米。
  (18)上林湖水库翻水站。建于1979年,装机3台,165千瓦,1997年改建为5台,615千瓦,流量4.9立方米每秒。
  (19)梅湖水库翻水站。建于1999年,装机4台,440千瓦,流量4立方米每秒。
  (20)四灶浦翻水站。建于1998年,装机7台,700千瓦,流量7.1立方米每秒。
  (21)外杜湖翻水站。建于1980年,装机3台,90千瓦,现改造为4台,260千瓦,流量4.2立方米每秒。
  (22)十字路水库翻水站。建于1986年,设计装机2台,260千瓦,流量1立方米每秒。
  (23)国营曹娥江电力翻水站。位于上虞梁湖拗花山,故又称拗花山翻水站。1964年建成,4台、总装机1040千瓦,流量13.3立方米每秒。翻曹娥江水灌溉丰惠、梁湖等乡镇3.3万亩耕地。1979年7月,该站灌区由上浦闸引水灌溉代替。1992年11月30日上虞市政府宣布撤销。
  3.喷灌站
  喷灌技术在流域内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余姚县水利局引进、改良外地喷灌新技术,自行研制喷头,并于1975年7月,在余姚茶场后王山建成投产宁波地区第一处固定喷灌站。面积28亩,当年每亩增产干茶24公斤。1977年,县茶场喷灌工程被列入水利部重点喷灌科研项目,余姚喷灌工作进入全省前列。至1985年,余姚有固定喷灌10处,受益面积1287亩(主要是茶叶、柑桔),装机11台,478千瓦。上虞于1978年引进喷灌技术,于沥海等地棉田试点,后在各地推广移动式喷灌。慈溪被浙江省水利厅定为棉花喷灌试点县,以流动喷灌为主,喷灌面积曾达到3万亩。1981年,在原宓家埭乡西埠头村建固定喷灌1处,装机1台,75千瓦,喷灌茶叶、柑桔、杨梅,面积155亩。1982年后,因土地分户承包经营,除余姚茶场偶有使用外,其他喷灌站都被废弃,设备另作他用。
  2000年,余姚市泗门小路下村,结合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喷滴灌站,投资110万元,喷灌大棚作物270亩。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