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专题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专题研究
分类号: P343.1
页数: 4
页码: 60-64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关于姚江的三方面内容。分别是关于姚江大闸的存废、关于河姆渡文化兴衰与姚江平原水环境变化、关于河源考察等。
关键词: 专题研究 区域水文 余姚市

内容

一、关于姚江大闸的存废
  1959年,建成姚江大闸后,闸下至甬江河段河床严重淤积。建闸后第一年淤积943万立方米,第二年淤积192万立方米,以后逐年减少,至1973年趋于稳定,每年约20万立方米。1960~1981年的22年间,累计淤积量为2440万立方米。
  严重淤积使3000吨客货轮只能候潮进出,许多码头无法停靠。危及航运的后果,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关注,展开了对姚江大闸利弊、存废的大讨论,并着手进行与此有关的基础研究。1962年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浙江省交通厅航运局、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浙江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多次测试研究淤积情况和治理措施,先后提出《甬江淤积分析》、《姚江闸下淤积分析》、《甬江淤积问题分析及航道改善措施初步报告》。1975~1977年,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设6个测点施测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对悬沙和底沙做了颗粒分析,对甬江口回淤河进行了模型试验。1982年4月,浙江省海洋学会和宁波地区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甬江淤积问题学术讨论会”,提出姚江开闸纳潮试验。经过半年准备,试验于同年12月6~15日进行。参加单位有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水文总站,浙江省水利、航运、环保部门和宁波港监、水上派出所等。试验期间,甬江干流上布设笠山、镇海、梅墟、白沙4个水文断面;奉化江、姚江上在澄浪堰、姚江大闸各设1个水文断面。各水文断面同步观测潮水位、流速、含沙量、含氯度等项目。开闸前和开闸后,在甬江干流和奉化江、姚江各施测河道断面1次。开闸纳潮试验资料送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由该所汇总、分析、研究,并提出报告。1983年6月,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在宁波市召开第二次“甬江淤积问题学术讨论会”,邀请省内外大学、科研、水利、交通、城建、环保、规划、建设等24个单位,44位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参加。会议分析了开闸纳潮测验资料,提出了以疏浚与开闸纳潮相结合为宜的治理意见。认为废除(或开放)姚江闸,可恢复部分甬江潮汐吞吐量,对航运有利,还可增加排涝能力,但同时认为闸内河道已建有较多的生产设施和平均每年可供农灌水量5000万的补偿问题,近期难以解决,又加之闸内淡水已是宁波重要的供水水源,废闸工作难度很大。
  关于这一专题研究,除科研单位提交的“研究报告”外,尚有: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李光炳撰写的《关于镇海港整治问题的探讨》(1981年),宁波地区水利学会林显钰和沈祥令撰写的《甬江流域规划和姚江闸利弊的评估》(1982年3月),宁波地区水利学会林显钰撰写的《甬江淤积和姚江闸存废问题的探讨》(1981年11月),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李光炳撰写的《甬江淤积及治理的探讨》(1984年5月),杭州大学河口港湾研究室沈承烈撰写的《甬江航道整治初析》(1983年3月)。
  二、关于河姆渡文化兴衰与姚江平原水环境变化
  关于河姆渡文化兴衰与姚江平原水环境变化都是环绕河姆渡遗址发掘和河姆渡文化兴衰的探索而展开的。宁波市科委2000年立项,由邵九华、夏梦河、邵尧明等完成的《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变化的研究》课题,以河姆渡遗址发掘的资料为依据,通过河姆渡一带平原、丘陵的地质、地貌、水文的详细勘察分析,并进行地质取样及微古、孢粉、粒度和含盐量分析,提出全新世海退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是河姆渡文化兴衰的主要原因。认为河姆渡一带的“工”字形特殊地貌,使河姆渡一带在海浸期间造成快速淤积,并在海退初期最早出露成陆,成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当5000~6000年前海侵结束后,河姆渡水环境日趋恶化,海平面趋于稳定,杭州湾喇叭形地形基本形成,地势高于河姆渡的姚西、姚北平原扩大,河姆渡一带地表水排泄流程增加。当天文大潮和台风、暴雨结合时,洪水倒灌。加之姚江改道东流的形成,阻断了先民上山采集、狩猎的通道。而海水溯江而上,使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生产从连年减产到颗粒无收,只得向外迁徙,另谋生路。可见,河姆渡文化兴于水环境的优越,衰于水环境的恶化。课题评委称:这项成果是河姆渡文化研究领域最全面、最完整、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把动力地貌学与孢粉、微古检测及文物考古相结合,并应用到古代遗址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浙江省博物馆吴维棠撰写的《七千年来姚江平原的演变》(发表于《地理科学》1983年第三期,见附录二),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关于河源考察
  1990年3月至1992年3月,余姚市地理气象学会组织了姚江河源考察。以“溯流唯远”为主要考察因素,兼及流域面积、河川流量、历史习惯、河谷发育、河谷形态、河源地势及支流排列等重要因素,将历来众说不一的姚江源头确定为主源梁弄溪。其源头为位于大岚镇夏家岭东北、主峰为687米的眠岗山西坡,海拔665米。改变了“源于上虞江坎头”等传统认定。研究成果于1993年3月由杭州大学、浙江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测绘局、浙江省水文总站、浙江省地名委员会等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余姚江河源考察报告评审委员会通过评审意见。1999年5月,此成果被列入《浙江省河流简明手册》。有人也提出了姚江河源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建议。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