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基础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71
颗粒名称: 第二篇 基础工作
分类号: P343.1
页数: 18
页码: 53-70
摘要: 本篇记述了余姚市姚江流域水文勘测、
关键词: 河流 区域水文 余姚市

内容

第一章
  勘测
  第一节 水文 勘测
  姚江流域水文观测始于宋代。明成化年间的《宁波府志》和清雍正年间的《浙江通志》记载: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慈溪古窑浦闸修建时,就立有水则。
  现代水文观测始于民国9年(1920年),浙江省水利局在余姚设置雨量站及水标(水位)站,进行常规观测。民国18年(1929年)5月至6月,浙江省水利局在余姚县政府院内设立雨量站,在牟山单眼闸、余姚候青门季卫桥和慈溪(慈城)分别设立水标站,进行常规性雨量水位观测。民国22年(1933年)又增加湖堤、浒山、上虞(丰惠)等4个雨量站。雨量站和水标站的观测数据须按时上报省水利局。这些站随着抗日战争开始而中断,资料系列较缺,只有参考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省水利部门统一领导下,水文工作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比较完整的水文站网和测验规范。
  一、站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流域上中游地区布设雨量站、水位站和流量站。1956年,水利部为全面收集水文资料,按照区域布站的原则,由浙江省水文总站作出各类站网布设的规划,使站网建设在整体布局上趋于科学合理,为长期、系统地积累水文资料奠定了基础。
  2000年前列为国家基本站网的有:
  (1)基本流量站。1处,即黄土岭径流站,位于余姚陆埠溪上游洪山乡黄土岭。1958年7月底完成实验区内9个雨量点、1个气象场的布置及黄土岭(干)、磨石坑、黄土岭(支)3个流量站的测验设施,控制面积17.9平方公里。1995年停止流量观测,改为单一雨量、蒸发观测站。
  (2)基本水位站。17处,即临山上、临山下、西横河上、西横河下、低塘上、低塘下、鸣山堰上、鸣山堰下(1998年根据省水文勘测局意见鸣山堰两站撤销)、东横河上、余姚上、丈亭、姚江大闸、骆驼桥、小越上、小越下、通明上、通明下。丈亭基本站是解放初流域内重要基本站之一。1951年称丈亭三等水文站,5月1日开始观测潮水位、降雨量、蒸发量。1952年起,增加气象观测项目。1955~1956年汛期曾施测全潮流量和输沙率。1956年停止气象观测,改级为二等水文站。1957年1月改级为潮水位站。1958年停止蒸发观测。1959年姚江建大闸后改清水站,增加水温、水化学观测。1962年仅观测水位和降水量。
  (3)基本潮位站。1处,即海黄山水文站,是1965年5月由华东水利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浙江省钱塘江工程管理局、宁波地区水利局等单位共同在慈溪海黄山岛建立的海洋水文站。1970年改为慈溪县水文站。1992年海涂外延,水位无法观测而停止。
  (4)基本雨量站。19处,即余姚、丈亭、临山、梁弄、黄土岭、华盖山、夏家岭、梨洲、慈城、浒山、庵东、观海卫、崧厦、丁家坝、小越、通明、姚江大闸、朗家坪、骆驼桥等。
  二、水文测验
  水文测验项目有降水量、清水位、潮水位、流量(包括潮流量)、含沙量、水面蒸发、水温、水质监测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测验方法和技术标准均按国家颁布的水文测验规范执行,对资料成果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在测验仪器设备上也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降水量和水位观测,20世纪50年代,以人工观测为主。1959年,省水文总站为推动降水、水位自记化,自行设计生产日型模式自记仪。1965年,国产自记仪问世,以后均采用此种仪器。20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步采用数据模块存贮设施,既存贮数据,也可以直接用于资料整编。黄土岭径流站,采用测流槽测流,精度达到规定要求,测验成果已为各类设计部门所采用。
  解放前测站水文资料刊布成册,仅保存实测记录。解放后甬江水文资料(内含姚江水文资料)根据水利部规定,全国以统一的水文年鉴刊印,甬江流域属浙闽台地区分册。水文资料在各测站将原始资料进行一次计算、两次较对的基础上,送宁波市(地区)站审核。年终由市站组织汇审。汇审结束后由市站将各项整编成果打印成表,再由浙江省水文总站集中汇审,各整编表数字错误率小于1/20000,才符合刊印要求复印。1989年以后,水文资料实行电子计算机整编和储存,有效地减少人为造成的错误。各站原始资料记录每年上交浙
  江省水文总站(1997年改为省水文勘测局)资料库统一保管。
  第二节 其他勘测
  一、地形与河道测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利工程规划借用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1938年)制版发行的1∶5万地形图。其图基面,坐标不详。
  1950年10月至1951年9月,浙江水利局首次派测量队自上虞江坎头至宁波三江口,测量姚江带形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共测图84幅。并在姚江支流马渚至新浦闸、水云浦闸的带状地带,测量地形图39幅,比例尺亦为1∶5000。同时测姚江干、支流断面图56幅。
  1953年,浙江省水利局着手进行甬江流域全面地形测量,派精密水准测量队进行全流域高程控制测量,布设二等、三等平面控制网,所测地形图比例尺为1∶1万。自百官至甬江三江口,测图65幅,其中上虞测区20幅,姚江平原测区45幅。采用浙江旧坐标系,吴淞高程零点起算。
  1955年底,宁波专区水利局始设测量队。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从省水利厅及台州专区水利局先后调入专业勘测人员20余人,分设三个测量组和一个钻探组,测量全区各中、小型水库和围涂工程等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如江北区的英雄水库、余姚四明湖水库的库容、坝址、集水面积等地形测量。1961年,紧缩机构,专区水利局测量队撤销。以后,各系统小范围的地形测量都由各县(市)区自行完成。
  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甬江出现淤积。1961年,宁波专区水利局与宁波港务局联合组成甬江断面测量队,测量了余姚县城至宁波三江口的姚江水下断面。
  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航摄。1968年调绘。1969年版图式,制有1∶5万地形图。1971年,编绘1∶10万、1∶20万地形图。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76年,配合姚江流域规划,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姚江干流的纵横断面进行测量。
  1980年,浙江省测绘局调绘1∶1万地形图,1974年版图式,1982年出版,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杭甬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需要,上海航道局测量队对姚江干流纵横断面进行测量。
  现采用的1∶1万地形图,系浙江省测绘局1994年8月航摄,1996年10月调绘,1986年版图式,1997年出版,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经济建设需要,国家委以地质部门进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普查。单项工程的地质勘察,都由建设单位委托地质部门实施。姚江流域重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有:
  《1∶20万慈溪幅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于1965年6月由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
  《1∶10万余姚、慈溪平原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于1978年4月由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
  《余姚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于1980年由省区测队完成。
  《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宁波幅)》由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于1979年2月到1980年12月完成编制任务,1984年提交报告。宁波幅地理坐标东经121°~122°,北纬29°20′~30°,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其行政区划包括宁波、鄞县、奉化县全部,镇海、余姚、象山、宁海大部及上虞、新昌、嵊县、天台、定海少部分。图幅陆地面积6154平方公里,收集水文地质钻孔93个,水文点441个,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查调报告(杭州幅、余姚幅)》由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于1977年11月至1979年11月完成编制任务,1980年11月提交报告。杭州幅及余姚幅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两岸,地理坐标东经120°00 ′~122°00 ′,北纬30°00 ′~30°40 ′,行政区划包括杭州市和海盐、海宁、慈溪的全部,德清、桐乡、余杭、萧山、上虞、余姚的大部分或一部分,还涉及嘉兴、吴兴、平湖、富阳、绍兴、镇海、定海和宁波市的小部分地区。基本查明区内各类地下水,特别是平原深部孔隙承压水的赋存条件,分布规律,水质、水量及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1∶1万余姚县四明湖水库查勘报告》于1962年由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
  “杭甬运河(宁波)余姚段航道桥梁工程地质勘察”由浙江省工程勘察院于1999年6月至7月完成。对上虞永和镇安家渡村至梁辉镇竹山桥村全长16公里的姚江上的13座跨越航道的桥梁进行地质钻探,为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期间钻探26孔,进尺1315.9米。
  三、土壤普查
  1959年全国实施了第一次土壤普查。1980~1984年,根据国务院[79]111号文件精神,流域内各县以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成立组织,培训人员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普查的主要内容是:①土壤母质;②土壤的类型及分布;③各类土壤的性态特征;④土壤的养分状况;⑤土壤的分区与改良。
  余姚县成立“土壤普调办公室”,自1980年12月至1984年10月,完成县级土壤普查各项成果资料,并通过了省级验收。
  第二章 规划
  第一节 流域水利规划
  一、《姚江流域水利规划方案报告》
  1954年4月,由宁波专员公署组织姚江流域有关县成立姚江流域规划委员会,进行姚江流域规划。12月提出《姚江流域水利规划方案报告》,为宁波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流域性水利规划。该报告提出的治理方案共分:分洪出海、兴筑江塘、整治湖泊、兴建山谷小型水库等4方面。
  (1)分洪出海。首次提出姚江洪水向北排入杭州湾,减轻姚江排入甬江的涝水量。拟建横山狮桥闸、上虞南汇闸、沥海雀嘴闸;改建、修葺姚北(今慈溪)、虞北原有入海碶闸12处和大小涵洞50余道;拓宽盖北、沿海二闸渠系,英生、建塘二闸渠系,水云浦、四灶浦二闸渠系及加宽加深五塘横河。
  (2)兴筑江塘。姚江两岸兴筑江塘和小丘围圩。
  (3)整治现有湖泊。主要增加牟山湖、烛溪湖、上林湖蓄水量共4320万立方米。
  (4)兴建山谷小型水库。规划兴建五婆湖、穴湖、南将台、大池墩、桐岭、力头、三圣殿、石州庙、双溪口、郎家坪、彭山庙等水库。
  二、《曹娥江甬江流域查勘报告》
  1956年10月,由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负责进行并提出《曹娥江甬江流域查勘报告》。该报告指出:姚北平原共有水田136万亩,抗旱能力不足50天的有112.6万亩,占82.8%,另有棉田52万亩,按抗旱能力提高至50天计算,需增加水量2.61亿立方米。解决途径5方面:①在姚江建闸御咸蓄淡;②加高湖堤,增加湖泊蓄水量;③兴建小型水库;④适当提高各河区蓄水位,增加河网蓄水量;⑤引用曹娥江水接济。治涝办法4方面:①上游拦洪;②姚江口建闸阻止咸潮倒灌,并腾空河槽容量,容蓄平原径流;③加强河区闸坝管理,适当降低各河区正常水位,预留河网蓄水量;④向北排水入杭州湾,减轻姚江负担。
  三、《甬江流域水利规划报告》
  1964年4月,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甬江流域水利规划报告》。该报告提出:治理方针为除涝治旱并重,先治易灾区。在除涝上,应蓄泄兼施。奉化江和姚江山区,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平原扩建排水闸,增加泄水能力。治理上蓄引结合,以蓄为主;土洋并举,以土为主。工程配套上以大型、中型为骨干,小型为基础和辅助。工程规划贯彻综合利用原则,以除涝治旱为中心,兼利航运及水电。工程实施后,先办费省效宏、收效早而可靠的工程,以保证迅速提高流域抗灾能力,实现全面水利化,促进农村电气化。
  治理标准为灌溉水稻、棉花供水保证率90%左右,即水稻每亩灌水380立方米;棉花每亩灌水85立方米。防洪除涝标准为奉化江3日降雨山区370毫米、平原320毫米(相当于20年一遇)不成灾。姚江3日降雨山区330毫米、平原250毫米(相当于10年一遇)基本不成灾。水稻积涝时间不超过3昼夜(大致3日暴雨4天排完);棉地水淹时间不超过24小时(大致1日暴雨2天排完)。航运标准为杭甬运河及姚江船闸100吨汽轮通航保证率90%以上。
  规划提出工程措施11项,其中涉及姚江流域的有7项:
  (1)续建配套四明湖、大池墩、相岙、寺前王、英雄、三圣殿、郎家坪、力头、杜湖等9座大型、中型、小型水库。
  (2)新建陆埠中型水库。
  (3)新建曹娥江电力抽水机站,翻水增加3400万立方米水量。
  (4)扩建姚江闸50米;增建盖北、澥浦、高背浦、淞浦闸和扩大横山狮桥闸。
  (5)拓浚姚江干流。丈亭至余姚江道拓宽浚深,郁家湾裁直。
  (6)低地围圩。姚江东部丈亭、慈溪低洼农田5万亩围圩加高,圩内装电力排水站。
  (7)新建四灶浦电力排水站装机3000千瓦。
  四、《姚江流域水利规划报告》
  1976年,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和宁波地区水利局及有关县对姚江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查勘研究,并于1979年3月提出《姚江流域水利规划报告》。该报告根据山区面积小,蓄水工程少,农田灌溉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工业、航运要求;流域中部地势低洼,姚江坡降平缓,排水受海潮顶托,沿海排水闸下河道淤涨,排水不畅等特点,提出新的规划。
  治理标准为防旱、灌溉保证率90%,相当于1971年型73天无雨不受旱,需增加灌溉水量7.05亿立方米;除涝要求遭遇相当于1963年型台风雨288毫米的洪涝在第4天排完,洪涝总需排出6.1亿立方米,现有排水能力2.5亿立方米,还需增加3.6亿立方米排水能力。
  预测1985年需增加工业、城镇用水量3亿立方米。
  报告提出五项治理措施:
  (1)新建镇海十字路和余姚梁辉、双溪口、西岙水库,改建慈溪杜白湖水库,增加0.9亿立方米水量。
  (2)从上浦闸引用曹娥江水50立方米每秒,提供0.6亿立方米水量,尚缺5亿立方米水量暂列由富春江引水工程解决(富春江引浙江省另有规划)。
  (3)排涝工程,整顿向北排水闸系17条,排水闸净宽390米,干河总长250公里;利用姚江船闸航道引河,建宽20米排水闸1座;疏浚姚江闸下河道;已建和新建中型水库,留建防洪库容6500万立方米。
  (4)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到1985年预计共需3.8亿立方米,除由奉化江大中型水库供应外,暂列富春江引水工程解决。
  (5)要求杭甬运河达到100吨级通航能力,并提出同输水渠道相结合的三条内河航线。
  五、《姚江流域综合规划》
  浙江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在1964年和1979年编制的《姚江流域水利规划》基础上,在原治理工程总体布局不变的前提下,于1996年12月完成了《姚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并于1997年8月20日浙江省水利厅受省府委托以浙水政[1997]469号文件作了批复。
  该规划指导思想是“科学治水,团结治水”,要全流域统一规划,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局部服从全局,当前服从长远,在互谅互让基础上,合理解决水利矛盾。
  治理洪涝的原则是整治干流,提高东泄能力;分散排涝,增辟向杭州湾排水出口,增加北排能力,减轻干流排涝压力;建库蓄洪,整治骨干河道,结合兴利增加水源;低洼地区围圩电排,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治涝能力。灌溉供水,重点解决缺水区供水,在开发本流域水资源的基础上从外流域引水,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结合流域防洪、治涝、灌溉工程,建设100吨级杭甬运河。
  治理工程措施是“东泄、南蓄、北排、中疏、低围”;分片治理,合理布局;采取排、蓄、围、提、引等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
  防洪标准:①城镇防洪:宁波市100年一遇,余姚市、上虞市、慈溪市城镇近期20年一遇,远期50年一遇;②海塘、江堤:沿曹娥江的梁湖沙塘和百沥海塘100年一遇;一般海塘、江堤为20年一遇。
  治涝标准:平原农田排涝按20年一遇,3天暴雨4天排至耐淹水深;其中低洼地区围圩电排工程,圩内治涝标准10年一遇。
  灌溉供水标准:农田抗旱2010年达到90%年保证率(1971年干旱型),城镇工业、生活供水2010年达到95%年保证率(1967年干旱型)。
  根据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选择投资省、效益显著的流域综合规划工程作为近期治理工作。
  (1)增辟北排入杭州湾排涝工程6处,分别为:①上虞东进新闸排涝工程(闸孔净宽24米,底高程-1.0米);②余姚陶家路闸排涝工程(闸孔净宽20米,底高程1.0米);③慈溪水云浦闸外移工程(闸孔净宽24米,底高程1.0米);④慈溪徐家浦闸外移工程(闸孔净宽20米,底高程1.5米);⑤澥澥浦闸外移扩建工程(闸孔净宽40米,底高程-1.0米);⑥余姚泗门集中电排入杭州湾工程(装机1500千瓦,流量30立方米每秒)。
  (2)整治姚江干流、拓浚骨干河道工程6处,分别为:①清水浦河道配套工程(长度8.47公里,河底宽34米,底高程1.0米);②最良江拓浚工程(长度6.38公里,河底宽25米,底高程0.5米);③官山河拓浚工程(长度4.46公里,河底宽20米,底高程0.0米);④中大河拓浚工程(长度19.2公里,河底宽10米,底高程0.0米);⑤姚江闸下清障、清淤;⑥姚江干流两岸防洪堤加高加固工程。
  (3)水库工程3项,分别为:①余姚梁辉水库(总库容30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000万立方米,灌溉库容2000万立方米);②慈溪四灶浦海涂水库(灌溉库容2200万立方米);③慈溪加固上林湖水库(灌溉库容1714万立方米)。
  (4)结合排涝、灌溉兴建100吨级杭甬运河配套工程2项,分别为:①拓浚四十里河航道长度10公里。②结合加固防洪堤砌筑姚江干流航道护岸长度20公里。
  近期治理工程共17项,总土石方1647.4万立方米,损失土地4757亩(其中,水库淹没面积1921亩,实际挖损2863亩),工程总投资3.77亿元。
  上述工程实施和外流域引水工程完成后,可使农田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其中虞北、姚西北地区可达20年一遇标准;虞北、丰惠、姚北、姚南及慈中地区,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达75%以上,个别地区可达90%;余姚、慈溪及上虞城镇用水得到保证,并使姚江干流段水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六、流域内各县《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区划报告》
  1982~1984年,余姚、慈溪、上虞、鄞县、江北、镇海各县(区)在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下,组织广大水利基层组织和水利人员,对流域内湖、库、塘、河、溪、井的水资源作了有史以来最翔实的调查,成为当今最可信的水利基础资料之一。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水利作了科学的区划,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成果符合“县级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验收标准后,由上一级水利部门组织专家鉴定。
  第二节其他规划
  一、《浙江省余姚市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
  根据浙江省环保局及宁波市环保局关于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工作的要求,余姚市环保局负责,城建、水利、卫生、农业、工业等部门协同,自1991年8月初开始至10月,完成了余姚市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工作,并提交了技术总结报告和工作报告,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
  功能区划分对象为余姚市陆域各水系,包括姚江干流、滨海流域、西上河流域、湖库及山区溪流。此项工作分为技术准备、功能区划分、划分方案的论证和试行三个阶段。方案是在详细调查本市水文情况、各类污染源、水体现状功能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引用多年的水环境监测成果,并经多方专家论证而成的。它是余姚市实现水环境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是使水环境保护工作兼收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期工作。
  余姚市地面水功能区划分遵循以下原则:①饮用水源优先保护的原则;②上游功能不影响下流功能的原则;③以高功能水质要求划分的原则;④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布局相吻合的原则;⑤保持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⑥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原则;⑦实用可行的原则。从39个调查单元分析得出,农村河网指定功能为Ⅲ类水质,姚江主干流三江口以上段为Ⅳ类水质,姚江主干流三江口以下3.56公里为混合带,其下游为Ⅳ类水质。全市共划分13个水源保护区。
  技术报告中,对功能区方案的实施还提出7条意见:①加强对地面水功能区划分工作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水环境保护的氛围;②建议市政府颁布有关规定和办法,以便统一协调,加强管理;③贯彻执行国家《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对保护区内的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严格禁止在保护区内有新污染源的产生;④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如排污入姚江的余姚化纤厂、味精厂等,排入滨海流域的榨菜卤水等等,必须集中主要资金、技术,保证这些重要污染源的达标排放;⑤在广大农村,积极推行生态系统建设,努力减少农业污染。采用氧化沟、氧化塘、土地污灌系统的治理技术,有条件的地方还应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无害化厕所,开展水利疏浚、捞水草、捻河泥、砌石坝;⑥在环境管理制度上,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环境目标责任制等制度;⑦合理布局,全面规划。根据水功能区划分方案,今后在各级饮用水保护区以及已超负荷的河网地带将不得兴建污染企业。
  二、《浙江省余姚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为实现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余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和《余姚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年)》,市政府成立由副市长任组长的余姚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领导小组。余姚环境保护局和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负责编制《浙江省余姚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分别于2000年2月和5月提交研究报告和文本。
  规划范围以市区为主兼顾重点城镇。规划期限以1998年为规划基准年,分近期(2000~2005年)、中期(2006~2010年)和远期(2011~2020年)三个目标。
  (1)近期:2000年底前全市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到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省、市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有所削减,全面完成“一控双达标”目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区域环境噪声有所下降,市区和重点城镇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姚江水系水质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初步建立。
  (2)中期:进一步巩固“一控双达标”的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到2010年全市的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湖库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有Ⅱ类水体标准,市域内的水质有所改善;区域环境噪声进一步降低;集中式禽畜饲养基地产生的污水得到治理,部分农村实现生态农业体系;市区及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系统等)基本建成;城市生态系统初步实现良性循环。
  (3)远期:到2020年,余姚市的环境质量有根本的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的排放总量有进一步削减;城市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大部分农村实现生态农业体系;市域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完成市区严重污染企业的外迁工作;全面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
  《规划》研究报告中指出,水环境的污染是余姚市最主要的环境问题:①姚江的污染,虽比“八五”期间有所好转,但石油类近几年都在Ⅳ~V类之间,大部分河段溶解氧、高锰酸钾、五日生化需氧量在Ⅲ~Ⅳ类之间,姚江的饮用水源水质受到严重影响;②部分湖库(如四明湖、陆埠水库)的总氮、总磷超标,已露富营养化端倪,如继续发展,将严重影响到湖库的正常功能;③姚江水质污染因子主要为石油类和耗氧有机化合物,从时态分布上看,耗氧有机物污染程度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石油类污染程度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④由于余姚市城市化、城镇化的趋势加快,在未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江河,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同时大量的农业退水和城市面源,也对水体造成污染;⑤由于姚江河网饮用水源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和城市面源的严重影响,有机类污染物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暂不宜作为饮用水源;⑥余姚市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铜、有机物、锌、挥发酚、硫化物和悬浮物。
  鉴于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规划》研究报告提出了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碧水工程”。主要内容有:①饮用水源保护和河道整治;②城市污水集中处理;③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源控制;④大力开展污水资源化工程;⑤加强农村污染源的治理。
  《规划》还就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整治的“蓝天工程”和声环境综合治理的“安静工程”,提出整治目标和整治方案。
  第三章 专题研究
  一、关于姚江大闸的存废
  1959年,建成姚江大闸后,闸下至甬江河段河床严重淤积。建闸后第一年淤积943万立方米,第二年淤积192万立方米,以后逐年减少,至1973年趋于稳定,每年约20万立方米。1960~1981年的22年间,累计淤积量为2440万立方米。
  严重淤积使3000吨客货轮只能候潮进出,许多码头无法停靠。危及航运的后果,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关注,展开了对姚江大闸利弊、存废的大讨论,并着手进行与此有关的基础研究。1962年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浙江省交通厅航运局、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浙江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多次测试研究淤积情况和治理措施,先后提出《甬江淤积分析》、《姚江闸下淤积分析》、《甬江淤积问题分析及航道改善措施初步报告》。1975~1977年,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设6个测点施测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对悬沙和底沙做了颗粒分析,对甬江口回淤河进行了模型试验。1982年4月,浙江省海洋学会和宁波地区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甬江淤积问题学术讨论会”,提出姚江开闸纳潮试验。经过半年准备,试验于同年12月6~15日进行。参加单位有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水文总站,浙江省水利、航运、环保部门和宁波港监、水上派出所等。试验期间,甬江干流上布设笠山、镇海、梅墟、白沙4个水文断面;奉化江、姚江上在澄浪堰、姚江大闸各设1个水文断面。各水文断面同步观测潮水位、流速、含沙量、含氯度等项目。开闸前和开闸后,在甬江干流和奉化江、姚江各施测河道断面1次。开闸纳潮试验资料送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由该所汇总、分析、研究,并提出报告。1983年6月,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在宁波市召开第二次“甬江淤积问题学术讨论会”,邀请省内外大学、科研、水利、交通、城建、环保、规划、建设等24个单位,44位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参加。会议分析了开闸纳潮测验资料,提出了以疏浚与开闸纳潮相结合为宜的治理意见。认为废除(或开放)姚江闸,可恢复部分甬江潮汐吞吐量,对航运有利,还可增加排涝能力,但同时认为闸内河道已建有较多的生产设施和平均每年可供农灌水量5000万的补偿问题,近期难以解决,又加之闸内淡水已是宁波重要的供水水源,废闸工作难度很大。
  关于这一专题研究,除科研单位提交的“研究报告”外,尚有: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李光炳撰写的《关于镇海港整治问题的探讨》(1981年),宁波地区水利学会林显钰和沈祥令撰写的《甬江流域规划和姚江闸利弊的评估》(1982年3月),宁波地区水利学会林显钰撰写的《甬江淤积和姚江闸存废问题的探讨》(1981年11月),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李光炳撰写的《甬江淤积及治理的探讨》(1984年5月),杭州大学河口港湾研究室沈承烈撰写的《甬江航道整治初析》(1983年3月)。
  二、关于河姆渡文化兴衰与姚江平原水环境变化
  关于河姆渡文化兴衰与姚江平原水环境变化都是环绕河姆渡遗址发掘和河姆渡文化兴衰的探索而展开的。宁波市科委2000年立项,由邵九华、夏梦河、邵尧明等完成的《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变化的研究》课题,以河姆渡遗址发掘的资料为依据,通过河姆渡一带平原、丘陵的地质、地貌、水文的详细勘察分析,并进行地质取样及微古、孢粉、粒度和含盐量分析,提出全新世海退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是河姆渡文化兴衰的主要原因。认为河姆渡一带的“工”字形特殊地貌,使河姆渡一带在海浸期间造成快速淤积,并在海退初期最早出露成陆,成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当5000~6000年前海侵结束后,河姆渡水环境日趋恶化,海平面趋于稳定,杭州湾喇叭形地形基本形成,地势高于河姆渡的姚西、姚北平原扩大,河姆渡一带地表水排泄流程增加。当天文大潮和台风、暴雨结合时,洪水倒灌。加之姚江改道东流的形成,阻断了先民上山采集、狩猎的通道。而海水溯江而上,使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生产从连年减产到颗粒无收,只得向外迁徙,另谋生路。可见,河姆渡文化兴于水环境的优越,衰于水环境的恶化。课题评委称:这项成果是河姆渡文化研究领域最全面、最完整、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把动力地貌学与孢粉、微古检测及文物考古相结合,并应用到古代遗址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浙江省博物馆吴维棠撰写的《七千年来姚江平原的演变》(发表于《地理科学》1983年第三期,见附录二),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关于河源考察
  1990年3月至1992年3月,余姚市地理气象学会组织了姚江河源考察。以“溯流唯远”为主要考察因素,兼及流域面积、河川流量、历史习惯、河谷发育、河谷形态、河源地势及支流排列等重要因素,将历来众说不一的姚江源头确定为主源梁弄溪。其源头为位于大岚镇夏家岭东北、主峰为687米的眠岗山西坡,海拔665米。改变了“源于上虞江坎头”等传统认定。研究成果于1993年3月由杭州大学、浙江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测绘局、浙江省水文总站、浙江省地名委员会等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余姚江河源考察报告评审委员会通过评审意见。1999年5月,此成果被列入《浙江省河流简明手册》。有人也提出了姚江河源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建议。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