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潮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7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风潮灾
分类号: P429
页数: 5
页码: 48-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从唐代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风潮灾的情况。
关键词: 风潮灾害 气象灾害 余姚市

内容


  太和三年(829年)大风,海溢。
  宋
  明道元年(1032年)七月大风雨,海溢,溺民害稼。大饥。*
  宝元元年(1038年)七月大风雨,海溢。溺民害稼。大饥。*
  元祐八年(1093年)海风驾潮害民田。
  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大风雨驾海涛坏海堤二千五百六十余丈。溺死四十余人。上虞大风雨驾海涛,败县堤及梁湖堰运河岸。
  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风潮坏海堤,亘八乡。
  宝庆二年(1226年)大风海溢,溺民居百十家。
  咸淳十年(1274年)四月,大风拔木。
  元
  大德五年(1301年)海溢。
  大德七年(1303年)海溢。
  至元元年(1335年)夏,海溢。坏上林至兰风数十里海堤。
  至元四年(1338年)六月,海溢。
  至正四年(1344年)饥,海啸。*
  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海溢堤决,居民漂没无算。
  永乐十六年(1418年)大风。*
  成化七年(1471年)九月,海溢。溺男女七百余口。大饥。种稑几绝。上虞洪涛坏堤,东自乌盆,西至纂风,农家存者十仅二三。次年七月,潮汛尤剧,高过堤塘二三尺。东起临山、西抵沥海、南达后郭,塘基块石方阔五至七尺者,滚去一二箭。淹死者数以万计。
  正德六年(1511年)海溢,漂溺居民。*
  嘉靖元年(1522年)夏,龙卷风。附子湖一带坏舍拔木。
  隆庆三年(1569年)飓风海啸,漂没人畜无算。
  万历三年(1575年)海啸,坏庐舍。
  万历十五年(1587年)冬,大风折木。
  万历十七年(1589年)海啸。多圮民船及战舸。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二十三日,海溢。漂没庐舍、人畜无算。
  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上虞十都前江村潮水曲割,竟通夏盖湖。咸水直注余姚。
  崇祯六年(1633年)海啸。飓风拔民庐。
  崇祯九年(1636年)秋,潮乘飓风吼决上虞叶家埭。桑田归于沧海。自虞注姚至甬东。
  崇祯十年(1637年)大风。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甲寅,大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海啸。
  清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大风。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大风潮。
  康熙九年(1670年)大风害稼。
  雍正元年(1723年)秋,海啸。飓风作潮坏堤,漂庐舍万家,人民俱淹。
  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海溢。漂没庐舍,溺死二千余人。
  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十七日飓风,涌潮坏塘。*
  乾隆九年(1744年)海啸害棉花。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月二十八日飓风拔木,庐舍多圮。*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大风潮。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大风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暴风竟夕,民舍有倾圮者。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七月,大风拔木连旬,木棉尽坏。
  嘉庆元年(1796年)海溢。利济塘下木棉尽坏。
  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初二日,大风海溢。八月初四、五日海溢。木棉尽坏。岁饥捐赈。
  道光五年(1825年)七月十日,大风坏庐舍,拔木损禾棉。
  道光七年(1827年)七月二十四日,大风,海溢。
  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海潮入利济塘,(余姚)阖境受害。
  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二十三日起连日暴雨成灾。海潮泛溢。百沥海塘决口三处。禾稼淹腐。
  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龙卷风。飓风并伴大雨,倾击纵横二十里,毁房、桥无数。
  同治三年(1864年)大风拔木,海舟倾覆。
  同治十年(1871年)暴风拔木,舟飞上岸。
  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
  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飓风大作,拔木害稼。民舍多圮。
  光绪九年(1883年)秋,大风。合抱之树皆拔。潮水溢塘。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上虞后郭堤决,冲没余姚西北诸乡庐舍,并坏堰坝。上虞后郭溃七日,沿村水深丈余。夏盖东西乡俱淹没。漂流庐舍无算。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海溢。*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6月中旬,飓风侵袭。早稻受损,棉花无收。
  民国2年(1913年)闰六月中旬,飓风袭境。早稻受损,棉花无收。
  民国4年(1915年)7月26日夜,海溢。潮入利济塘南,高五六尺,冲没庐舍、人畜及盐板。横塘脚霪洞口尸棺不计其数。老农谓海潮之患,实数百年来所未有。奉令赈恤。
  民国11年(1922年)8月,飓风大作,海潮涌入。沿海水灾奇重。
  民国19年(1930年)7月28日、29日,飓风过境。海潮之高,为近数十年所未见。
  民国21年(1932年)大风成灾。*
  民国22年(1933年)4月初,姚北二塘头、潮塘,风雹毁屋拔树。果园和春花遭损。
  民国25年(1936年)7月下旬,大风侵袭,飞瓦、倒屋、拔树。*
  民国31年(1942年)早稻开始收割,台风袭境受损。
  民国32年(1943年)大风,受灾6万7千多亩。*
  1949年7月24日,强台风袭击,风力12级并伴暴雨。时值大潮,海塘多处倒坍。大雨成灾,淹没土地7.6万亩。临山、庵东倒坍房屋1600余间,淹死108人,损失盐4.15万担。
  是年9月24日,天华乡出现龙卷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9月19日,台风暴雨又逢大潮汛。海塘多处被毁,30余万亩棉、稻田严重受损。277间房屋倒坍。15座桥梁被冲毁。
  1954年7月17日,庵东西二遭龙卷风袭击。
  1956年8月1日,台风过境,风力11级以上(见“洪涝灾”节)。慈溪7月8日、11日、14日,庵东连续三次遭龙卷风袭击。死2人,重伤13人。1300多间民房受损,原盐生产遭破坏。7月31日受12号台风影响。潮位较平时高1.5米。涨潮提前2小时。粮、棉损失。海塘冲刷。房倒3000多间。死7人,重伤31人。损失严重。
  1959年1月16日,慈溪泗门(现属余姚)、庵东地区遭大风袭击。240多间民房严重损坏。29人受伤。
  1960年9月10日,台风影响又逢天文大潮,慈溪普降暴雨。有农田受淹。局部海塘出险。
  1961年,余姚受5次台风侵袭。慈溪10月3~4日,受26号台风袭击,67万亩受灾。
  1962年7月12日,丈亭、陆埠龙卷风。
  1965年3月25日,龙卷风出现于桥头公社。
  1968年6月8日傍晚,余姚城北大风、冰雹。
  1973年6月27日下午,慈溪西北先遭龙卷风袭击。而后经东一、东二、四灶浦而逍林,又穿观城、五洞闸入海。
  1974年8月19日受13号台风影响,又正逢天文大潮,慈溪中、西部沿海潮位均超过有记载以来1~2米。海塘冲塌119处,海潮倒灌。粮、棉、盐等遭损。
  1977年4月24日、6月30日、7月12日慈溪庵东三次遭龙卷风、冰雹袭击。
  1979年1月30~31日,慈溪沿海连续大风、高潮袭击。新圈13000米海塘损坏。是年7月9日慈溪庵东、长河等地遭受龙卷风袭击。
  1980年6月27日,慈溪庵东、逍林、横河、观城、龙山遭龙卷风袭击。
  1981年7月上旬,慈溪建塘等地遭受龙卷风袭击。8月31日至9月2日,受14号台风影响,慈溪大风高潮袭击。83.4公里海塘受损。水利设施、民房等及农作物、竹木均受损失。死2人。
  1983年9月16日下午3时42分至4时20分,姚北沿海一带10个公社遭龙卷风袭击。受灾3.1万亩。496户倒房1518间。10人死亡,269人受伤。损失严重。同时,慈溪沿海遭受2个龙卷风袭击。暴雨伴随冰雹。农作物遭受损失。9人死亡,76人重伤。9月26日,受10号台风影响,慈溪狂风大潮。冲刷海塘近19公里及丁坝、顺坝3.7公里多。
  1985年7月13日晚,临山、马渚、环城区的9个乡41个村遭龙卷风袭击。
  1986年6月22日傍晚龙卷风袭击泗门沿海25个村,2.5万亩棉花受灾。8月27日,15号台风影响,风力8~10级,过程雨量74毫米。泗门5000米海塘塌方。粮棉减产,竹木受损。6月22日,慈溪小安、义四等地48个村遭受冰雹、暴雨、龙卷风袭击。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死4人,重伤41人。8月26~27日,慈溪受15号台风影响。民房、电杆等遭受损失。
  1987年7月27日慈溪受7号台风影响,棉花遭受损失。8月15日下午,慈溪小安、建塘、西三等地遭受龙卷风袭击。大雨、冰雹。棉花倒伏。有民房倒塌。1人重伤。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