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旱灾
分类号: P429
页数: 5
页码: 36-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从晋朝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旱灾情况。
关键词: 旱灾 气象灾害 余姚市

内容


  咸康元年至三年(335~337年)旱,余姚特甚。米斗直五百,人有相鬻者。
  南朝
  宋 大明七年(463年)大旱。*
  唐
  开成四年(839年)旱。
  大中六年(852年)旱魃为灾。*
  宋
  熙宁八年(1075年)旱。
  绍兴十年(1140年)旱,饥。斗米千钱。人食草木。*
  ①本章带有“*”号的条目为慈溪市资料。
  乾道二年(1166年)夏旱无麦。*
  乾道六年(1170年)大旱。*
  乾道七年(1171年)大旱。
  淳熙元年(1174年)大旱。
  淳熙七年(1180年)旱,饥。
  淳熙九年(1182年)旱,饥。*
  嘉熙元年(1237年)夏盖湖若岁大旱。
  嘉熙四年(1240年)旱,饥。
  元
  大德六年(1302年)五月不雨至六月,大旱。
  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旱,饥疫。
  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旱,饥。*
  至元二年(1336年)三月乙丑不雨至八月,大饥。*
  至正十二年(1352年)自四月不雨至七月,大旱。
  至正十三年(1353年)大旱。*
  明
  洪武八年(1375年)至九年夏,皂李湖大旱。
  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至七月亢旱无雨。*
  正统十年(1445年)三月始久旱,民遭大疫,人绝迹往来。*
  天顺二年(1458年)旱,荐饥。
  天顺三年(1459年)旱,荐饥。
  天顺五年(1461年)夏旱,蝗。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秋大旱。
  弘治元年(1488年)连年旱,大饥荒。*
  弘治二年(1489年)旱,大饥荒。*
  弘治三年(1490年)旱,大饥荒。*
  弘治四年(1491年)旱,大饥荒。*
  弘治七年(1494年)七月至十二月不雨,大旱。
  弘治十四年(1501年)秋旱,蝗,大饥。
  弘治十六年(1503年)九月旱灾,人民艰食。*
  正德三年(1508年)夏旱,大饥。
  正德六年(1511年)大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夏旱,饥。
  正德十五年(1520年)夏大旱,饥。
  嘉靖二年(1523年)夏旱,饥。
  嘉靖四年(1525年)夏旱,疫。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秋大旱,米价踊贵。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夏大旱。
  万历十七年(1589年)大旱。
  天启元年(1621年)六、七月亢旱。*
  崇祯九年(1636年)大旱。*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旱。*
  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旱,饥。*
  崇祯十六年(1643年)旱,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旱。
  清
  顺治元年(1644年)旱,饥。*
  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至七月大旱。*
  顺治十一年(1654年)夏大旱,河底开裂。*
  顺治十二年(1655年)夏大旱。*
  顺治十八年(1661年)大旱,饥。
  康熙元年(1662年)夏大旱。*
  康熙六年(1667年)四月大旱,饥。*
  康熙十年(1671年)夏大旱。*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至十一月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大旱。*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春、夏亢旱。*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旱自去秋不雨至是年五月始降。早禾俱萎,晚禾薄收。*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十日始放晴。亢旱六十日。*
  雍正元年(1723年)秋大旱,荒。*
  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旱。五月不雨至八月。大饥。奉旨赈恤。
  嘉庆七年(1802年)大旱。
  嘉庆十年(1805年)大旱。
  嘉庆十五年(1810年)大旱,咸潮入稻田,禾稻立枯。*
  嘉庆十九年(1814年)旱,大饥。*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大旱,五十天不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旱,咸潮达通明堰。
  道光八年(1828年)秋大旱。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夏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大旱。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不雨至十一月,旱。
  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大旱。
  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冬旱。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旱。
  民国
  民国7年(1918年)夏、秋久旱。咸潮沿姚江内灌,至冬始退。
  民国16年(1927年)7月初至9月底,三个月不雨。晚稻无收,其他杂粮植物亦多被晒。有饿死者。灾情极其严重。*
  民国23年(1934年)6月至8月连月高温亢旱。棉禾歉收。咸潮达通明堰。西上河地区15万亩田禾,每亩只收20~50斤。
  上虞4月至6月久旱不雨、河水干涸。沥海所至崧厦、百官水路交通中断。受害农田27.7万亩。
  民国34年(1945年)旱,受灾达七成。*
  民国37年(1948年)初秋旱。井水干涸。稻田龟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余姚5月10日至6月16日,干旱36天。受旱农田10.97万亩。
  慈溪5月少雨,7月、8月连旱49天,部分稻田断水成灾。
  1953年余姚4月15日至5月29日,旱46天。5月27日咸潮上溯到姜家渡。受旱农田3.56万亩。7月1日至8月25日又旱55天。受旱54.6万亩,成灾22.1万亩,粮棉减产。
  慈溪4月谷雨前后连续干旱42天;6月30日至8月28日又连旱59天,受旱面积29.5万亩,棉花受影响。
  1957年余姚5月、7月、8月三次受旱,分别为24天、43天和41天;受
  旱农田分别为6.37万、21万和8.92万亩。年内咸潮分别于6月19日上溯至丈亭,8月3日上溯至余姚城武胜门,9月15日上溯至车厩。
  1958年余姚5月23日不雨至8月30日,干旱100天。咸潮上溯至通明。城北部东江、中江、西江筑坝阻咸。余姚西上河和东上河地区均由上虞丁家坝引曹娥江水灌溉。受旱面积达44.95万亩,粮食减产。
  慈溪6月24日至8月15日连续干旱53天,大小河流干涸,受旱60万亩。粮食生产受损。
  1961年余姚6月14日至9月6日,干旱83天。因姚江大闸建成阻咸,姚江见底。受旱农田25.03万亩,粮食减产。
  慈溪6月15日至8月23日连续干旱70天,受旱34.72万亩,粮食减产。
  1962年11月27日至1963年5月9日余姚163天无雨。冬、春旱。受旱农田1.44万亩。
  慈溪11月27日至次年4月17日冬、春旱142天,受旱水田5.04万亩。
  1963年7月5日至9月11日余姚干旱67天。姚江见底。受旱农田9.21万亩。
  慈溪7月5日至9月6日连续干旱62天,受旱水田3.75万亩。河流干涸可行人。
  1967年余姚5月21日开始干旱,共达100余天,为百年未见的大旱。姚江见底。居民吃水困难。受旱农田达50.4万亩。粮食严重减产。
  慈溪7月11日至10月31日连续干旱112天,受旱61.8万亩。晚稻大多无收。饮用水困难,沿海尤甚。
  1971年余姚6月24日至9月15日无雨。干旱84天。24.1万亩农田受旱成灾,粮食严重减产。
  慈溪春旱44天。14万亩棉花受灾。伏旱72天,受旱58.7万亩,其中水田13.8万亩,粮食减产。
  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3日,余姚66天降水量1.8毫米。冬旱。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