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域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流域 概况
分类号: P344.255
页数: 11
页码: 3-1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姚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人口等几方面。
关键词: 水文地理 流域 姚江 余姚市

内容

姚江流域属甬江流域,位于东南沿海,浙江省东北部。北濒钱塘江、杭州湾,西临曹娥江,南踞四明山,东沿甬江。流域面积300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2041平方公里,占68%;山地丘陵面积967平方公里,占32%。流域内分属余姚、慈溪、上虞三市和宁波市镇海、江北二区及鄞县。流域内属余姚市为1078平方公里,其次属慈溪市为946平方公里,属上虞市544平方公里,属镇海区210平方公里,属江北区200平方公里,属鄞县30平方公里。流域内耕地面积195.2万亩,其中水田120.9万亩,旱地74.3万亩。流域内水面积111.8平方公里。
  姚江流域分为南部四明山区、中部姚江谷地和北部滨海平原三部分。四明山地区山高岭陡,溪涧满布。姚江谷地处四明山北麓与四明山部分余脉之间,姚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支流汇集,地势较低。北部滨海为海积平原,一马平川,地势较姚江谷地稍高。
  姚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第一节 地貌 地质
  一、地貌
  姚江流域地形总的形势是南高北低。南部山地丘陵,北部平原。姚江流域的山地丘陵属四明山脉,分布于流域南部,其余脉镶嵌于中部和北部平原。四明山主脉于余姚丁家畈附近分而为三。北偏东走向的中脉和西北走向的西脉成为流域的南界。中脉主要经龙角山、东岗山、大洋岗、周家山一线,是姚江流域与奉化江流域的分水岭。西脉主要经钱库岭、浆缸盖、安山及五雷尖、老鹰尖、五龙山一线,是姚江流域与曹娥江流域的分水岭。西脉山体边缘地形破碎陡峻,余姚羊额岭、高地岭是其中最典型的。流域内四明山地区的高程多在400~650米之间,最高为白岩尖,海拔776.7米。梁弄盆地等处因花岗岩的风化剥蚀,相对低陷。分布于姚江平原的余脉可分东、西两支。东支东西走向,余姚城东北双河向东至宁波江北区及镇海区。西支西南至东北走向,于上虞兰芎山、萝岩山而余姚马渚、牟山、临山方向。平原还有零星小丘散落其间。四明山余脉山岭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
  姚江流域的平原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北部,习惯上以大古塘为界,塘南为姚江平原,塘北为北部滨海平原。
  姚江平原于全新世开始发育。山溪冲刷以及海水输送的泥沙淤积于山脚,沉积于浅海。原为海中岛屿的四明山余脉也逐渐连接成为陆屿。在这些山的北面,发展着淤泥质海滩。从河姆渡出土的50多个种属的动物生态以及植物遗存和孢粉分析表明的植被状态推测,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一带是紧临山麓的一片由大小湖沼组成的草原灌木地带。至迟到原始社会末期,海岸线已离开山麓地带,该地带已经摆脱了海洋的直接影响。从河姆渡人活动时期直到越王勾践定都勾践小城(今绍兴),其间约4500年,现杭州湾南岸的海岸线从南部山麓地带向北伸展到唐、宋山会海塘(山阴、会稽县北境,即今航坞山、马鞍山至绍兴三江口一线)和北宋大古塘(今上虞沥海,余姚临山、泗门、历山,慈溪浒山、观城到镇海澥浦一线)。南北平均约35公里。经泻湖、湖沼化演变和人工围垦、自然淤积,形成现代地貌。姚江平原西部相对较开阔,高程4米左右。其西上虞曹娥江东部一带平原高程为6~7米。姚江平原东部,南北两侧山丘分列,地面高程约2~4米,形成一条狭长带状洼地。再东为姚江出口部分,地势又稍高。最低余姚丈亭、陆埠地区,姚江河底高程-2~-3米。最低处为河姆渡附近,深达-10~-11米。
  大古塘(今329国道北侧)以北至现今临潮海塘,为北部滨海平原,系宋代以后渐积渐围而成。北部滨海平原为浅海相沉积体,高程5~7米,高于姚江平原的东南部分。自明永乐年间起,海塘频频向北迁建。至2000年,已筑有约11塘,南北长度约12公里。平原南部开发较早,垦殖时间较长,土壤熟化程度高;北部近海土地熟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地质
  姚江流域地处闽浙断陷区江山—绍兴大断裂以东。域内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系广泛发育,此外还分布有白垩统火山—沉积岩系和零星的前泥盆系变质岩、第三系玄武岩。广阔的平原地区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晚侏罗世以来,域内火山活动强烈,期次多、旋回多。先后经历燕山期、喜马拉雅山期两次构造岩浆活动。岩性岩相复杂。
  域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新华夏系构造是流域构造体系的主体骨架。早新华夏系构造,主要为压扭性或压性断裂,并呈相对密集带状分布,包括梁弄—陆埠构造带和北溪—大隐构造带。晚新华夏系构造,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及相应的北西西向张性断裂,包括湖山—洪山构造带和东岗头—陆埠构造带。此外,纬向构造也是构造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
  姚江流域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其矿产资源不多,品种少且储量小。金属矿主要有铜、黄铁、磷铁、银等。铜主要矿点在慈溪凤浦岙。黄铁、磷铁矿主要在上虞横塘羊角岭、五驿茅家溪等地,余姚也有分布,储量都比较少,商业开采价值不大。银主要分布在慈溪原东乡,古有开采,现储量小。非金属矿主要有萤石(砩石)、叶腊石、高岭土、泥炭及天然气。萤石矿主要分布于余姚、上虞。余姚的大隐芝林、陆埠撞钟山等地,萤石矿储量相对较丰富。萤石作为冶金辅助用料,因需量不多,因此开产量也不大。叶腊石主要分布于上虞梁岙山,储量相对较大,有开采。高岭土在余姚、慈溪都有蕴藏,余姚主要在磨石坑等地,慈溪在浒山等地。泥炭主要分布于姚江谷地余姚东部地区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层中,埋深在0.5~1.5米,厚0.3~0.6米;慈溪南部沿山一带也有分布,埋深相对较浅,厚度约0.2米,储量较小;上虞白马湖等地也有分布。天然气目前在沿海平原有发现,慈溪的浒山、界堰、小桥、塘下、长河均有蕴藏,为甲烷型或甲烷至氮气型,日产气20~50立方米。
  第二节 气候 水文
  一、气候
  姚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冬季受北方冷高压气团控制,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春季北方冷高压气团逐渐衰退,太平洋暖气流增强,并经常与冷空气相遇,雨水增多。春末夏初,暖湿气流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一带停滞,冷暖空气相持,阴雨天气较多,称梅雨季。7月至9月间,全境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团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日照长,蒸发量大,易成伏旱;同时,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和暴潮。因此,7月至9月也是洪涝、风暴潮灾害的主要发生期。9月以后,副热带高压逐渐向南衰退,北方冷空气络绎南下,气温渐降,秋高气爽,雨量锐减。流域平均温度16.1~16.5℃,无霜期235天。最热月7月为27.5~28.2℃;最冷月1月为3.9~4.9℃。温度低于10℃C的冬季历时约129天;高于22℃的夏季历时约96天;介于10~22℃的春季历时约77天、秋季约63天。冬、夏两季长,春、秋两季短。受地面高程影响,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5℃。姚江流域气温状况见表1-1、表1-2。
  姚江流域常年风向多为东北风、北风和东南风,其他风向出现频率不高。寒潮和台风侵袭期的风速最大,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东南风多在夏季,由海陆风形成。
  由气候因素形成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和风灾。干旱有伏旱、冬旱和春旱。洪涝灾害主要由台风(热带风暴)和梅雨造成。风灾主要由台风和寒潮引起。
  二、水文
  姚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原与山区差别较大。平原一般为1250毫米;山区一般为1800毫米。全流域多年平均雨日160天左右。年内以4月至9月雨量最多,一般年份约占全年雨量的70%;10月至次年3月,约占30%。年际变幅大,最多年与最少年的比值在2.0~2.8之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雨量相差悬殊。雨量年内分配呈两个高峰一个低谷:6月冷暖气流在长江下游交绥而形成的梅雨季,是雨量年内分配的一个高峰;7月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的伏旱期,是雨量年内分配的低谷;9月台风(热带风暴)活动影响,是雨量年内分配的又一个高峰,并成为全年雨量最大月份。一般1月至3月和10月至12月雨量最少。同月份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降水的面上分布总体情况是东北滨海小而西南山区大,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北部滨海多年平均降水为1200~1450毫米,中部姚江平原一般为1400~1450毫米,山区为1500毫米以上。降水高值区在余姚黄土岭至夏家岭一带,等值线在2000毫米。1975年,黄土岭雨量达2412.9毫米,夏家岭雨量达2394.7毫米。表1-3~表1-5是姚江流域各站降水量的统计资料。
  姚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与降水相似。每年4月至10月为汛期,径流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70%。姚江大闸建造前,余姚丈亭站测得姚江最高潮位4.03米(1954年6月18日),最低潮位0.6米(1952年1月26日)。姚江大闸建成后姚江干流无潮汐影响。余姚站最高水位4.8米(1962年)、最低水位为姚江断流(1961年、1963年、1967年)。姚江大闸1959年建成后,闸内成为清水河,由姚江流量站控制。
  姚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深1412.4毫米。径流深在面上的分布特征与年降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由北向南递增,而姚江北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又高于姚江平原。流域平均年径流深619.8毫米,北部平原一般为430毫米,姚江沿岸650~700毫米,低山丘陵800~1000毫米,1300毫米高值在南部山区。流域平均年径流15.67亿立方米,其中余姚为7.849亿立方米。流域浅层潜水量1.97亿立方米,其中余姚0.3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总量17.64亿立方米,其中余姚8.149亿立方米。
  姚江流域的降水量丰沛,但由于地域降水不同和人口密度的关系,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不同。南部较多,姚江平原稍少,北部滨海地区仅为500立方米左右。以姚江平原为主的余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60立方米。以滨海平原为主的慈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78立方米。上虞与余姚相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10立方米。流域北部缺水。南部山区引水已经着手实施。外流域引水除曹娥江引水早已于清代就开始进行外,其他引水方案已提上日程。
  姚江流域的水质,南部山区多Ⅰ类水。南部主要几座供水水库如四明湖、陆埠水库和梁辉水库都为Ⅰ类、Ⅱ类水质。姚江干流兰墅桥以上为Ⅲ类水。兰墅桥以下至丈亭曾出现过V类水,后经治理,大多断面恢复Ⅲ类水质。北部沿海河网的水质污染较严重。
  第三节 土壤 植被
  一、土壤
  姚江流域土壤成因受地质构造和第四纪地貌所控制。域内共有红壤、黄壤、盐土、水稻土、湖土和岩性土6个土类。南部山区为红壤土类,沙性大,通透性好。中部姚江平原成土母质为浅海、湖沼沉积物,属湖土类。南、北土壤为沙性,通透性好。东、西呈粘性,其中,东部因地下水位高和表层浅,故粘性大;西部因地下水位低和表土疏松,故通透性好。山前河谷到滨海为水稻土类,大多系第四纪冲积、洪积、湖泊相和海陆交互性沉积物,多重壤土,部分轻壤土,颗粒匀细,粉砂质,呈微酸性。北部滨海平原多为盐土类,系北部沿海一带海相沉积物,形成时间短,主要是盐白地和少量轻、中、重咸沙土,颗粒细小均匀粉质土。
  二、植被
  1.分布概况
  姚江流域的植被与地形、土壤有较密切的关联。滨海平原、姚江平原和山区各具特点。
  (1)滨海平原。滨海平原成陆时间短,盐碱严重。自然植被以耐盐碱的草本植物为主。未垦地上分布有芦苇、咸菁及蒿草等。人工植被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等为主。
  (2)姚江平原。农田人工植被以二熟制作物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后,推广麦(油菜、绿肥)、稻、稻三熟制,冬闲田减少,复种指数提高,植被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在村庄、河流、道路两旁栽有落叶阔叶林木。
  (3)山地丘陵。以天然林与人工林混合分布。近年来人工林在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约占宜林面积的80%,幼林的比例较大。主要的植被类型有:马尾松林、杉木林、黄山松林、亚热带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灌木草丛。海拔200米以下低丘红壤,大部分为人工林,为松、茶、竹、杨梅等用材林和经济林。自然植被以栎、杜鹃等为主。海拔200~500米高、中丘黄、红壤多数为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松、杉)、落叶阔叶林(檫、栎、枫)、常绿阔叶林(青冈、木荷)及灌木(杜鹃)等四类为主。海拔500~600米低山黄壤,以针叶、阔叶、灌木等混交林为主。
  2.主栽品种
  (1)春兰。又名瓯兰、草兰(C.virescens),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姚江流域南部山地盛产兰,犹以余姚为最。余姚西南姚江沿岸古盛产兰蕙。故该段姚江又被称为蕙江。其南有高庙山,所产春兰“龙字”、“十圆”等为兰中极品。
  (2)杜鹃。又名映山红、满山红(Rhododendron simsis),杜鹃花科。耐寒怕热,喜酸性、疏松土壤。山区分布广。现被定为余姚市花。
  (3)红枫。种名紫红叶鸡爪槭(Acer palmatum var.atropureum),槭树科。喜温暖、湿润、半阴环境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南部山区盛产。
  (4)毛竹(Phllostachys pubescens)。喜光,浅根系,根系发达。喜温暖湿润,不耐涝。要求疏松、肥沃土壤。是南部山区的主要经济植物之一。
  (5)广玉兰。种名荷花玉兰,又名洋玉兰(Magnolia grandiflflora),木兰科。喜温暖湿润和光照充足的环境。要求酸性、肥沃、深厚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域内多有种植。现为余姚市树。
  (6)杨梅(Myrica rubra)。杨梅科,耐荫,忌强日照。耐瘠薄,要求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姚江北余姚、慈溪山区盛产优质荸荠种杨梅,誉满遐迩。余姚马渚、上虞两地产水晶白杨梅亦富有盛誉。
  (7)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在红壤、石砾、沙土均能成活,是荒山造林的首选树种。山区广有种植。
  (8)杉(Cunninghamia lancedata)。喜温、湿,耐荫。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是分布广的主要用材植物。
  (9)茶(Camellia sinensis)。喜温暖、湿润。耐荫,而不耐旱、涝、寒、碱以及瘠薄。低山地广为种植,是山区群众传统经济来源之一。
  (10)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喜温暖、光照。宜生长于土厚、湿润肥沃的土壤。
  第四节 政区人口
  一、政区
  姚江流域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繁衍。春秋时先为越国属地,后曾历吴、越、楚国辖。秦时建有余姚、上虞等县,属会稽郡。此后多有并析。《太平环宇记》载:“上虞省入余姚。盖唐时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域内政区变化较多,但自宋至民国,余姚、上虞都归属越州或会稽或绍兴府(路),而慈溪以东地区归属庆元府或明州或宁波府。越、明两块政区的框架,持续时间较长。解放后,域内各县、区均归宁波专区所辖。1964年后,上虞归绍兴专区、绍兴地区、绍兴市。余姚以东各政区归宁波专区、宁波地区、宁波市。
  域内各县级政区并析调整次数多、变化大。最大的一次政区调整是1954年。原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滨海平原棉区划归慈溪,其治所迁至原属余姚县的浒山镇。姚江谷地东部原慈溪县辖丈亭、陆埠等稻区划归余姚。原慈溪另有一部分划归镇海。后又有政区调整。较大的调整为1979年。慈溪县的泗门区划归余姚,余姚县的龙南区划归慈溪。现域内上虞属绍兴市。余姚市(1985年撤县设县级市)、慈溪市(1988年撤县设县级市)、镇海区、江北区和鄞县属宁波市,包括:余姚城区四个街道、梁弄、梁辉、肖东、马渚、牟山、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朗霞、老方桥、低塘、丈亭、陆埠、河姆渡、三七市、洪山等乡镇的全部和鹿亭、大岚等乡镇的一部分,慈溪临潮海塘以南所有乡镇及城区,上虞曹娥江以东、浙东海塘以南、与曹娥江水系分水岭以北所有乡镇及城区,镇海区陆域全部和江北区全部以及鄞县一部分。
  二、人口
  姚江流域人口约27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90人。汉族人口占99.9%,少数民族有回、壮、满、蒙、畲、高山、藏、苗、侗、瑶、羌、仫佬、彝、水、布依、白族等。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