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22日在余姚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865
颗粒名称: 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22日在余姚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分类号: D630.1
页数: 10
页码: 1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在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政府 工作报告

内容

余姚市人民政府市长 奚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总基调,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重投入、兴实体、优环境、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
  ——稳中求进取得新成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77亿元,增幅从上半年的6.5%回升到全年的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54亿元,增长39.4%,增幅位居省、宁波市前列;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12.85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69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16亿元,增长17.5%;自营进出口总额77.88亿美元,增长2.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6.34亿元、贷款余额1062.08亿元,分别增长11.6%和10.8%。
  ——转型升级呈现新亮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铁皮石斛培育加工等10个高端项目成功签约。工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首次突破万件,我市被授予省“工业强市”、“科技进步优秀市”等称号。第三产业扩容提质,新增现代服务业企业近千家,我市再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
  ——统筹城乡初显新格局。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优化提升,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古乍线河姆渡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达到87.47分,位居省、宁波市前列。城市管理和环卫机制调整完善,“森林余姚”建设全面启动,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验收。
  ——改善民生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机制逐步完善,2012年十方面民生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1.29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7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1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977元,分别增长10.7%和11.8%,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我市连续四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获得“中国幸福城市最高荣誉大奖”,并被授予“中国城市民生成就大奖”。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抓项目促投入,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六大百亿工程攻坚突破年”和重大项目“百日攻坚”活动,举全市之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干部挂职、动态管理等推进机制,项目攻坚取得新突破。
  143项“六大百亿工程”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65.43亿元,新开工项目达到603个,比上年增加151个。开展房屋拆迁征收“清零”专项行动,推行“阳光征迁”和联席会议制度,完成房屋拆迁征收面积95.1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45.3万平方米。把扩大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作为投资增长的着力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完成工业投资128亿元,增长26.7%,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84个,其中新兴产业项目91个,华鑫差别化纤、中宇锂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完成民间投资247.73亿元,占总投资比重的68.5%。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政策,扎实推进浙商姚商回归投资创业,深入开展“以企引企”工作,成立六大专业招商团队,“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日益浓厚。实到外资3.67亿美元、内资40.18亿元,引进浙商姚商创业创新资金24亿元,“以企引企”签约项目584个、注册项目289个。扎实推进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启动涉塑产业园、汽配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规划建设,“千人计划”产业园签约意向项目35个,裘皮产业园拟入驻企业突破150家。
  (二)抓调整促转型,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强化“保增促调”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台建设工业强市政策意见,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质量提高。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02.11亿元,增长5.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6.01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343.69亿元,增长26.9%。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45个,完成投入104亿元,增长34.9%。百强企业培育初显成效,15家企业入选宁波市“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稳定对外贸易,实现自营出口59.39亿美元,增长5.7%,新批境外企业35家。坚持创新驱动,中国兵器余姚研究所挂牌运作,7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01项,新认定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7家、省级5家,新增省级、宁波市级院士工作站各1家,新列入国家科技项目36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25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牵头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出台“三个500万元”人才扶持政策,成功承(举)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能源、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和’2012中国·余姚人才科技洽谈会,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61名。第三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新型商贸业态加速集聚,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33个,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介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镇村商贸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商业特色街建设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中国塑料城荣获“全国重点示范市场”称号,塑料城网上交易有限公司首获互联网支付牌照,现货即期交易新模式上线运营,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建成试营业,第十四届中国塑料博览会被列入商务部“重点引导支持展会”,我市跻身浙江省“十大市场强市”。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77.74亿元,增长7%。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建成开园,成功承办’2012浙江山水旅游节,我市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实现旅游总收入61.6亿元,增长22.5%。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滨海现代农业园区开工建设,建成标准化粮食功能区1600公顷、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5个、“315”高效农业基地9个,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新创建宁波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农博会上升为“国”字号,我市荣获“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电镀、印染等行业专项整治、城区“禁燃区”一期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关停不锈钢企业13家、小化工企业44家,淘汰高耗能S7变压器1196台,取缔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废塑加工企业(点)662家(个),新增排污权有偿交易企业3家、污水纳管企事业单位678家、清洁生产企业35家,实施各类节能项目114个。铺设市域污水收集主干管网40公里、乡镇支线管网109公里,城乡污水日收集处理量提高到11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4.6%、3.2%、1.5%和2%。
  (三)抓统筹促协调,城乡建设不断加强。牢牢把握统筹为要、城乡一体导向,着力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全力保障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余姚大道(61省道至329国道段)即将投用,余梁公路北延、梁周线拓宽改造一期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中山路全线贯通,四明东路等5条断头路相继打通,新建或改造农村网络公路87.24公里,姚东、姚北两座水厂原水管网铺设完工,姚东水厂开工建设,陶家路闸迁建、220千伏武胜变等一批水利、电力工程建成投用。加强重点建设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城区、姚北新城、泗门卫星城等完成规划修编,华润五彩城、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杭甬铁路客运专线余姚北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基本建成,牟山湖休闲度假区开发建设稳步展开。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市智慧城管中心挂牌成立,调整城区街道城市管理体制,城乡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推进新型镇村体系建设,下放中心镇扩权事项70项,成立泗门镇行政执法局,陆埠镇被列入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出台《关于加快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增财政扶持资金3000万元,促进老区山区加快发展。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开局良好,创建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8个,完成宁波市级中心村培育4个,启动建设特色村3个、精品线1条,完成山区村庄整治提升15个,农房集中新建改建61.95万平方米,整拆山区自然村5个、下山移民253户,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稳步实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新建骨干通道林带36公顷、沿海防护林带30公顷,新增绿化造林面积630公顷,整治山塘水库29座、废弃矿山21座,新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森林村庄4个。
  (四)抓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出台集中力量破解“五难二多”问题工作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事工程惠民成效明显,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全面完成,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2条、投放公交车320辆,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4.24万平方米,完成老小区整治改造40万平方米,全市1.67万名持证残疾人全部免费参加综合医疗保险,改造提升菜市场19家,设立村邮站265家、更新改造信报箱5.95万个。实施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计划,形成了“一户一档、一人一策、动态跟踪”的就业帮扶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企业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分别提高每月50元和216.4元,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宁波市级统筹。优化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四统三分”的救助新机制初步建立。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援助覆盖面不断扩大。深化殡葬改革,殡葬惠民政策全面推行。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高级中学、姚江小学、凤山小学等建成投用,城区实验高中(暂名)确定选址,建成或开建公立幼儿园4所,实行义务教育招生“零择校”制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造提升集镇综合文化中心3个、村(社区)文化宫16个,乡镇(街道)公共图书分馆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姚剧《五月杨梅红》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阳明学学术研讨会,河姆渡遗址二期展示设施整修等工程顺利完成。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成立运作,王益楠在第14届伦敦残奥会上获得3金1银1铜的骄人成绩。医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人口计生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双联”中心、市民中心和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成运作,社会治安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实现“四下降”,信访总量、来市上访总量和市长电话总量实现“三下降”。完成餐饮监管职能调整,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和餐厨垃圾管理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首创外来务工人员“三小三大”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新老余姚人和谐共处。科学应对“苏拉”、“海葵”台风,抗台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五)抓服务促转变,行政效能不断提升。以“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五联五促”等活动,全面推行“包难破难”工作模式,着力解决基层和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各类减税轻费和财政扶持政策资金达到17.5亿元。想方设法缓解土地瓶颈制约,成功争取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建设用海指标,消化批而未供土地979公顷,处置供而未用土地282公顷,新增围涂面积1133公顷、垦造耕地333公顷。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认真执行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民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3件、政协提案161件,办结率均为100%。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完成重大课题9项,重大决策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群众参与机制不断健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政务微博“余姚发布”开通,中国·余姚政府网站蝉联中国县市级政府网站综合绩效评估第一名。深化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等举措,探索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试点的安置房竣工项目交付使用时间平均提前3个月。加强执行力建设,开展重点工作专项督查51次,有效促进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风险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探索实行模拟招标办法,加强重点工程决算审计,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全面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征兵安置、双拥优抚、人防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外事、统计、档案、史志、保密、新闻、气象、住房公积金等工作不断加强,老龄、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和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对口帮扶、山海协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受了严峻考验,工作艰辛难忘,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姚部队、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自营进出口总额等指标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重大平台建设步伐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重道远;三是品质城区建设任务艰巨,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刚刚起步,生态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依然较多,社会管理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服务效能、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纵观国内外形势,余姚既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国际经济环境已发生重要变化,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新部署,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国内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但是,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际贸易大幅萎缩,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各种不确定、不可预测因素依然较多。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注重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更加注重强统筹、优环境、惠民生,更加注重提效能、破难题、求突破,为余姚新一轮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突出惠民利民这一根本,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生态建设、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自营进出口总额增长4.5%左右,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攻坚,着力扩大有效投入。重大项目建设是让发展添动力、城市变靓丽、群众得实惠的工作,无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抓有效投资的决心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深化推进六大百亿工程。开展“六大百亿工程深化年”活动,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按照“保重点、保在建、保民生”的原则,科学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重点抓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余姚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扩大产业投资,扎实推进舜宇智能光电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10个以上,完成工业投资160亿元以上。加快高铁新城核心区、牟山湖休闲度假区、八大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城市功能区块和商贸旅游投资185亿元。进一步拓宽领域、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扩大民间投资规模。
  全面提升招商选资质量。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投入、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坚持“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不改变,确保实到外资2.5亿美元、实到内资40亿元。充分发挥两个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招商引资主战场作用,加大园中园和特色产业园的推介与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产业档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科技型、税源型和补链型项目。围绕产业转型、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强化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招商,积极尝试小城镇综合开发招商,重视引进文化产业、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和特色教育等项目,不断拓展招商领域,提高招商实效。深入推进“以企引企”,切实加大跟踪考核力度。鼓励在外姚商回乡投资创业,确保浙商姚商创业创新到位资金14亿元。完善六大专业招商团队运作、督导和考核机制,建立重大招商项目预审制度,尝试委托招商和驻点招商,加强信息收集、商务谈判、落地服务等有序衔接,努力形成高效的招商机制。
  切实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不断拓展用地空间,积极争取统筹用地指标,抓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建设用海工作,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围涂面积533公顷、垦造耕地333公顷,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增减挂钩任务133公顷。着力盘活存量土地,实行“五个一”倒逼机制,消化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工业用地400公顷,实施工业“零增地”技改和“低产田”改造项目250个。继续开展房屋拆迁征收“清零”专项行动,完成拆迁征收面积70万平方米,新开建安置房面积60万平方米。不断拓宽融资途径,充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整合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提高政府性项目融资和偿债能力。
  (二)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着力促进产业升级。把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推进年”活动,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以新材料和新装备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成长计划,力争生成重大新兴产业项目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25亿元。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提升家电等传统产业,力争实施企业信息化重点项目18个,技改投入达到125亿元。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启动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扎实推进滨海新城核心服务区和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基地、汽配产业园等园中园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千人计划”产业园规划和政策,加大中试基地、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姚北新城商务中心和工业板块建设,同步提升余姚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加强工业强镇(街道)建设,以错位发展为导向,以“腾笼换鸟”为途径,不断提升工业功能区能级。力争两个开发区和6个工业强镇(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强化“总部型、上市型、高新型、品牌型、成长型、旗舰型”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推动朗迪、大丰、鑫高益等企业上市,力争新增产值超50亿元、30亿元企业各1家、超10亿元企业2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工业名牌产品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比重达到41%。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安排专项用地指标支持潜力型企业发展,推动“个体”转“企业”、“规下”转“规上”,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业“1312”工程,抓好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一圈四带”现代农业布局。启动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推进3个省级农业综合园区建设,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园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个,完成1600公顷宁波级标准化粮食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四明山区域“415”示范工程,促进山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新增宁波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提升杨梅、榨菜、茶叶等特色产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力度,提高余姚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和宁波市级农田水利示范项目建设,完成山塘整治20座。
  加快提升服务业能级。坚持“高端定位、错位发展”,建成投用万达广场、舜大·财富广场,科学抓好各大城市综合体二次招商,加快形成集文化休闲、购物体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业态。着眼打造“市场强市”,加快中国塑料城改造提升步伐,扎实推进中塑世纪大厦改性塑料交易区招商和物流仓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中国轻工模具城产业提升,建成模具标准件市场、中国裘皮城精品区二期、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等项目,精心举办第十五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借助南雷路两侧、城东新城等商务楼宇,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和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基地,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大四明西路等商业特色街培育力度,深入推进第二轮菜市场改造提升和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引导乡镇商贸向微型CBD模式发展,完成村级商业中心建设三年行动目标,着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启动四明山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前期工作,改造提升天下玉苑、丹山赤水等景区,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努力构筑四明山“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完成四明湖度假村改造提升工程,加快牟山湖休闲度假区、璟月湾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做强温泉度假、商务会议等特色旅游。抓好河姆渡遗址4A级景区创建,促进旅游业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69亿元。
  (三)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提升城乡品质。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开展“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活动,加大“三改一拆”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提升城区功能形象。围绕“三轴两心七片区”总体布局,着手编制《中心城区特色研究》,科学谋划城北商务中心、西南组团等重大片区发展。完成“五江十岸”城市设计,启动实施“三江六岸”贯通提升工程,着力打造滨河生态休闲景观廊道。继续实施城区道路贯通工程,打通兴城路等一批断头路,加大停车位规划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城区交通环境.加快姚江干流防洪整治等工程建设,改造低洼地段,完善排涝设施,切实提升城市防洪能力。深化中心城区“强管理、优环境”专项行动,继续开展“一跨十乱”、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和主要街景整治改造,完成“智慧城管”二期建设,提升“精细化、智能化、网格化”管理水平。
  打造特色型小城镇。抓好卫星城和省小城市试点,推进泗门城市客厅规划建设。加快华鑫化纤及周边区域拆迁安置,启动建设姚北新城核心区。完善梁弄、马渚、陆埠等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商贸综合服务功能,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支撑,努力建设一批个性鲜明、配套齐全的综合性小城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文”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态禀赋、历史文化优势,提升主要道路和街面形象,推进商业业态有机更新,做精做美集镇核心区,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推进姚东片、四明山区域、环牟山湖和姚西北区域等片区发展,逐步形成片区中心明确、主体功能完善、整体协调有序的组团发展格局。。开工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加快梁周线拓宽改造一期、浒溪线改造二期、陆丈线一期(陆埠互通)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快速交通体系。优化杭甬高速大隐、牟山道口等重要交通节点环境,提升城市门户形象。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以“点上创特色、线上出精品、面上求提升”为目标,坚持中心村培育、基层村提升、特色村塑造、城中村改造、自然村迁并和空心村整治“六村联动”,不断优化村庄布局、建筑形态和人居环境。力争培育创建宁波市级中心村4个、全面小康村4个、特色村3个、精品线1条和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1个,推进山区村庄整治提升,统筹规划建设中村、金冠、小路下、天华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政策,帮助和指导经济薄弱村开发物业等项目,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继续开展“百村审计”,进一步规范农村“三资”管理。。
  (四)坚定不移地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建设美丽余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巩固电镀、印染、废塑料加工等行业整治成果,推进废塑料加工行业专项整治第二阶段工作,完成小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实施水泥和热电企业脱硝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全面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二期建设,完成7家重点废弃矿山治理任务。加强水源保护,完成河道疏浚400公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0家。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继续实施节能降耗“365”行动计划,争取列入宁波市重大节能项目计划100个,年节能2万吨标准煤。建立健全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深入开展再生铜等行业专项整治,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城区污水收集三期,加速推进乡镇污水治理工程,启动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二期扩建及榨菜废水收集管网建设,继续抓好城区企事业单位污水纳管,城乡污水日收集处理量达到12万吨以上。全面完成禁燃区二期三期建设任务,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3%以上。推进汽车加气站建设,启动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工作。积极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
  加快建设森林余姚。加大四明山区域天然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力争修复面积133公顷。积极推进林带林网建设,力争新增珍贵树种造林200公顷、平原绿化433公顷,继续抓好河道绿化等工作。加快余姚大道、古乍线等骨干通道两侧苗圃式林带建设,新增绿化造林长度30公里、面积200公顷。推进玉皇山公园建设,完成城东路带状公园等工程。积极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抓好校园、庭园、厂区等单位绿化,新建宁波市级以上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20个。
  (五)坚定不移地推动文化繁荣,着力创建文化强市。文化是精神的家园、民族的血脉、实力的象征。立足“文献名邦”特色文化,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使十八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诚善礼”为主题,深化拓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银行”扩面提质为重点,不断完善道德评价激励体系,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实施城乡文明指数提升行动,开展“三好”文明社区、“三争”文明村镇、“三为”文明行业系列创建活动。
  加强科学知识普及。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切实提高全民素质。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培育“春泥计划”示范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民公共文化中心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集镇、村落、社区和企业文化中心。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精心举办市第十四届全民运动会。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准备工作,做好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及传承,推进府前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配合做好大运河(余姚段)申遗,完成一批重要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举办好第三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创作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和艺术作品,做好第二轮《余姚市志》编撰工作。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科学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领,切实抓好阳明188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度培育,加快文山创意广场、超凡节能环保创意园和大丰文化产业园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和“姚江书吧”系列工程,扶植筹建2家民办博物馆。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六)坚定不移地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积极构建覆盖广、质量优、保障全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计划和四明山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积极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力争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以上。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深化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运作机制,积极发展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行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新(扩)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5个。开展省精神残疾康复试点县市和宁波市扶残助残爱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创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和教育现代化县(市),调整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开工建设城区实验高中,扎实推进四中扩建、马渚镇中心小学、梨洲小学、丈亭新建小学等一批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建设。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能力培养,切实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强化职业教育“一校一品”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办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提升成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城乡教师有序流动机制。实施“平安校车”工程,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继续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广“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惠民措施,深入实施“名医名院”工程,加快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医院迁建工程进度,加强村级医疗机构建设,着力改善居民就医环境。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健全重大疾病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妇女健康提升工程,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重大事项信访维稳风险评估、领导干部接访和包案调处等制度,完善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力争初信初访化解率达到90%以上。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网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力争实现平安余姚创建七连冠。深化开展“四化联动联创”活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菜篮子、米袋子和成品油的保障供应。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开展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创建工作,营造安全的食品药品消费环境。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防御气象及地质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七)坚定不移地深化开放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卫星城和中心镇行政管理、规划建设和要素保障机制,有序推进小城镇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房“两改”,做好“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试点扩面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清理、压缩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实现行政审批效能大提速。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快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专业基金公司,加大外资银行引进力度,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继续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深化“8+7”重点项目的推广和建设,不断健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择优扶持领军型、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5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计划,提升中国兵器余姚研究所和市科创中心服务功能,加快筹建模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新建企业研究院或重点实验室1家,新增宁波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院士工作站1家。实施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举办科技合作活动10场以上,促成科技合作项目70个以上,促进技术难题破解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专利稳量提质计划,力争发明专利申请超过650件。
  强化高端人才引育。大力发展人才经济,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汇集高端技术、吸引高端项目、培育高端产业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实施“一镇一千人”行动,继续办好中国·余姚人才科技洽谈会,推进“千人计划”专家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人才+资本”等模式,切实加大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的引进培育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素质培训,完善职业经理人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大重点外贸企业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出口通关服务,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力争自营出口额增长5%。优化进口结构,支持企业增加先进设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力争新批境外企业35家,实现境外投资额1亿美元。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争创宁波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国内营销网络,扩大余姚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援助工作。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施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以科学民主的决策谋发展、以创新务实的作风抓落实、以风清气正的形象聚民心,努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一)坚持科学理政。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遵循规律统一起来,加强对突破发展瓶颈、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深层研究,切实增强谋全局、抓机遇、破难题、促发展的能力。
  牢固树立科学的态度,强化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遵循科学的程序,将政府管理转入科学化轨道,努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深化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高度关注社情民意和网络舆论,不断提高政府依法科学决策水平。
  (二)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青妇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政府合同管理等工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提升依法办事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政府工作群众满意度评价,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坚持为民施政。牢固树立抓好干部作风就是关心民生的理念,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个严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完善“五联五促”、联村入户等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和举措,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市政府及组成部门负责人下基层时间不少于工作日的三分之一。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强对重大决策落实情况、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跟踪督查和责任追究,坚决做到令必行、行必果,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大力倡导讲短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数量,规范精简各类文件和简报,做到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不发。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完善“余姚e政厅”等交流平台,规范市民中心服务制度和工作流程,不断拓展民意反映渠道,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四)坚持从严治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进一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加强重要领域、关键岗位行政监察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建筑工程、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反腐机制,探索实施重大项目综合监督服务机制。深化“阳光工程”建设,不断规范权力运行。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价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切实加强财政管理监督,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好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预警系统的运行管理,开展公务卡落实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完善公务接待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确保经常性专项经费“零增长”。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组织实施就业富民、安居利民、交通便民、教育慧民、卫生健民、帮困助民以及文化共享、饮食安全、养老保障、生态建设等十方面民生实事工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各位代表,2013年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发展任务异常繁重艰巨。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饱满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管用的措施,认真做好余姚的事情,对人民负责、让群众满意!让我们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拉高标杆、知行合一,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3

《余姚年鉴201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奚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