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811
颗粒名称: 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4
页码: 247-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落实各项民生工程、德育工作得到深化、学校安全工作得到加强等。
关键词: 余姚市 教育事业 办学条件

内容

【概况】
  2010年,全市有中小学157所,其中小学94所、初中45所(含民工子女学校17所)、普通高中10所、职高7所、特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127274人;乡镇(街道)成校21所;幼儿园154所,在园幼儿28256人。教职工总数7065人。
  【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小学无流生,初中年辍学率为0.12%;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校均规模进一步扩大。标准化学校建设有新进展,已达标122所,占义务段学校总数的93%。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得到保证,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占总数的68.1%。加强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实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计算机生机比中心(级)小学、初中达到5∶1、其他完小达6∶1;教师计算机配备比率达1∶1;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达100%,专用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达30%以上。
  高中教育健康发展。改革高中段招生办法,使各类初三毕业生生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初升高比例为98.2%;省一级重点中学分配的比例达58%,超过省提出的50%的要求。市四中、高风中学全面实施自主招生,市五中、市七中进行部分自主招生改革,达到预期工作效果。整个高中段招生工作平稳有序,社会反映良好。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第一批学生的上线人数首次超800人,进入全省前100名的学生共有5人。学科竞赛成绩喜人,数、理、化、生等省级以上竞赛近153人次获奖。在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中,有5人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化学竞赛中有2人获一等奖。
  职业教育实现新跨越。市职教中心学校的电子电工实训基地、市四职校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已创建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教实训基地。投入9000余万元的市高级中学已启动,届时市五职校整体搬入。专业布局更具特色,形成以6个省示范专业为龙头的专业体系,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市职技校和市二职校分别被命名为宁波机械工程学校、宁波现代农业学校。市四职校市、二职成为浙江省、宁波市两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全市职业学校自编特色教材36本,其中出版15本。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宁波市职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90项奖项,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1金2银3铜的好成绩。办学档次不断提升,市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市模具协会副会长单位,实习基地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年产值可达30万元。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成为宁波市第二家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点创办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为全市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实验迈出重要一步。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完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建设,组建新的市社区教育委员会。21个乡镇(街道)都已成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覆盖面达100%,已基本构建成市、镇(乡、街道)、村、中心户四级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宁波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梨洲街道、凤山街道、马渚镇、丈亭镇等四个乡镇(街道)通过宁波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的评估,使全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数达到八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38%。
  学前教育得到新发展。本地户籍人口学前三年入园率99%。教职工总数2621人,其中园长及专任教师1638人。专任教师中,合格学历达96.35%,高一级学历达53.27%,34.80%的教师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持证上岗率65.1%。全市现有省一级幼儿园7所,省二级幼儿园27所,省三级幼儿园73所,宁波市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31所,现代化幼儿园创建率达20%。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100%,,中心幼儿园达标率为100%。同时早教工作也稳步推进,有市级早教指导中心1个,乡镇(街道)早教指导站16个,创建率76%。
  特殊教育取得新进步。市特教中心全年共举办13个班级,在校学生达136人,尽最大努力满足全市的特殊教育需求。特教中心形成陶艺、航模、工艺美术、文艺舞蹈等教学特色,被市残工委评为2010年助残扶残先进集体,获宁波市第二届科技体育活动道德风尚奖。特殊教育中心新建项目已经立项。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经费得到保障。2010年是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第四年,在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提高义务段教师绩效工资、义务段学校实行细化预算管理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全市义务段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执行宁波市标准。义务段教师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真正实现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义务段教师工资有明显提高。全年教育经费总支出预计超13亿元,义务段、高中段的生均公用经费得到保障。
  教育网点调整继续优化。按照余姚市2008~2020年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完成城北中学等6所学校撤并任务,全市6班级以下小规模学校撤并任务基本完成。规划中的市五职校迁建工程(市高级中学)已完成立项审批,进入方案设计;黄家埠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完成并交付使用;兰墅桥小学迁建工程(姚江小学)、临山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将进入施工。通过教育网点的调整与完善,不仅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而且使财政能够集中力量发展优质教育,促使乡镇各校软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从而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学设施、教育环境。
  中小学现代化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围绕打造“数字化余姚教育”工作总目标,着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十大”工程建设: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工程、数字化校园工程、“书香校园”工程、高中新课改装备工程、小学“科技校园”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保障工程、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实验室标准化工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中心机房装修、数字化系统设备和系统集成项目招标与安装调试等工作,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全年教育技术装备购置经费达2500余万元。
  标准化学校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建学校均达到标准化学校二类以上的标准,老校舍扩建达到标准化学校三类标准。共有122所学校通过标准化验收,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84%(含1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其中公办学校标准化学校的达标率为93%。
  【教师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
  狠抓校长队伍建设。选好局管校级领导,充分重视新提拔任用的干部的群众基础和信任度。年度提拔交流调整共84名校级领导干部,体现正确的用人导向,社会各界反响较好。在校长培训的内容上,力求做到突出前瞻性、实用性、问题性和创新性;通过“课题研究、案例教学、问题探讨、现场诊断、易校蹲点、校长论坛、教育考察”等内容的学习培训,涌现出更多的具有一定理论修养、较高研究能力和办学成效显著的骨干校长。
  落实教师培训工作。凡进必考,择优录用,采取分类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控制教师的进入关。围绕师德表现、学科素养、教学实绩、教学能力、初步教科研能力、教学示范六大内容,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各类比武活动,创设促使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下半年从1200余名参赛选手中评选出310名青年教师,按城区、农村、非中心三类评奖,极大地促进农村教师参与大比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坛新秀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各教辅室、基层学校评选和推荐的基础上,经评委会对参评教师的资格审查、业绩考核、论文评审、专业知识测试、评课及课堂教学水平的考核后,评出余姚市“教坛新秀”,已评出小学“教坛新秀”152人。课堂教学展示经常化,组织全市280余位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余姚市名师、学科骨干教师,以课堂教学展示、学术论坛、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全市6个区域展示200余个课例,为广大师生提供展示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开展以“作业的有效性”为主题论坛和优秀文章征集评选活动,114位教师分获论坛一、二、三等奖,139篇文章分获征文一、二、三等奖。组织第四期“百人百课送教下乡”活动,共开设精品课240余节,讲座、论坛100余场次,有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领雁工程”后续跟进的全新模式,注入农村、反思、互动等三大元素,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县市区教育局长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年度又有17位教师获宁波市第四批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称号,在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全市累计拥有2位正教授级中学教师、8位省特级教师、72位宁波市名教师和骨干教师、257位余姚市名师和学科骨干、1000余位省市级教坛新秀。
  【落实各项民生工程】
  继续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积极整合各项资助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初步建成从小学到高中、从特殊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扶贫助学体系。年度继续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义务段实施免杂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政策。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继续实施义务段、中职学生爱心营养餐,有6963人享受爱心营养餐,资助经费246万元。经济欠发达乡镇义务段学生“两免一补”,高中段、高校学生免费补助政策。资助学生3842人,免费补助经费362万元。901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资助,资助经费616万元。对考入普通高校学生发放“寒窗基金”48万元。
  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着力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一方面要求公办中小学加大接纳力度,一方面要求民工子女学校增加教师配备,添置教学设施,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全年公办学校接纳25630人,占全部就读学生的68.1%,全市1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接纳学生12030名,占31.9%。
  【德育工作得到深化】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载体,着力打造区域德育品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结合余姚教育实际,出台《余姚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实施“书香工程”,开展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施“心育工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市心育工作呈现新气象。开展中学共青团规范化达标创优活动、少先队“星级队室”创建活动,夯实德育基础建设。通过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班集体,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增强师生德育意识,优化德育工作环境。
  【学校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连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门卫和安全保卫人员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防控专项整治方案》等文件,先后召开4次全市性校园安全工作会议。进一步引导广大校长和师生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管理思想,把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摆上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做好常规安全工作基础上,建立学校安全事故预防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全市学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组织师生“应急避险大演练”活动,150余所学校参加演练。做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联合卫生局推进“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中心级以上学校食堂“五常法”实施率达50%以上。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余姚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2009~2011年)》得到实施。配强校园保安力量、完善校园安防设施。全市已有138家学校配备专职保安,公立学校保安配备率达80%以上,进一步促进校园的技防建设,形成“技防、人防、物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网络。外来人员进出校园均要登记,校园禁止闲杂人员进入。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1

《余姚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俊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