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贮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4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贮运
分类号: F252.13
页数: 3
页码: 655-6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粮食的调运、仓贮和保管。
关键词: 横河镇 粮食 贮运

内容

调运
  1953年11月,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国家明确规定粮食“四统一”(即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的管理制度。按照就近供应,就近调拨,余缺平衡,产销对口的原则进行调运,运输以水路为主。县(市)内粮油调拨、集运、加工均由粮食局统一安排,按月下达调运、加工计划,对上级下达的粮油调拨计划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对区内站与站之间的调拨,由区粮管所平衡计划,并按月向局编报月报。对粮油运输损耗,分定额和超定额进行管理,粮油调运的装具有麻袋、面粉袋、铁桶3种。
  60~90年代,粮管所在夏收夏种大忙季节,根据入库任务与仓库分布,在符合流转方向的前提下,对横河、龙南、石堰等乡离站较远的生产队,交售征购粮采取了派船派车直线调运至加工厂的办法。
  仓贮
  1949年5月余姚解放,人民政府主要利用老式祠庙,或租用民间房屋为临时仓房放置公粮。是年底在乌山上六房胡建兴宅修建227万斤容量的仓房,在横河下河头陆家祠堂修建容量42万斤的仓房,修理后的仓房基本上达到门窗齐全,上不漏、下不潮,墙不裂的原则。60年代逐步新建一批粮仓,仍以砖木结构为主。从70年代开始,国家粮仓建设向多种形式结构发展。重点放在屋顶覆盖部分结构的改革,由三绞拱屋架四合一板逐步发展到利用小跨度(3.6~5米)的1/4砖拱薄壳结构。80年代起从10米跨度发展到12米、16米跨度,优点:1.基本解决漏水问题。2.密闭性能好,提高杀虫效果。3.清仓消毒方便。4.扩大储粮能力。
  据1998年底统计(企业改制前)横河镇下属粮站、小集体企业仓库容量分别为:石堰站6个仓1260吨,龙南站6个仓1230吨,彭桥站7个仓1090吨,横河站5个仓1250吨,上六房站17个仓3680吨,小集体2个仓800吨,粮管所2个仓1000吨,米厂1个仓500吨,8个单位共46个仓10810吨。按结构分类容量如下:苏式仓750吨,民间祠庙仓2500吨,基建房式仓5000吨,横型仓2560吨。
  新中国成立前用缸、瓷、桶储存油脂。50年代多采用油桶作为储油设备和运装工具。1958年余姚第一油厂(横河)建造了用砖砌、瓷砖贴面可贮油20吨的油池。从70年代起逐步用钢板制作油池,到1998年粮管所撤销前,有大小油池6个,最大2个可贮油230吨。
  2002年横河镇辖区内,中央直属粮库(剑山)有20个仓房,容量为5万吨,市粮食收储公司直属仓库有9个仓房,容量为3.5万吨,石堰站6个仓房容量1260吨,龙南站6个仓房,容量1230吨,共41个仓容量87490吨,(除石堰、龙南站外)新建造的粮仓库,牢固而又宽大,火车直通库区,设备先进,装卸机械化,管理电脑化,保证了储粮安全。
  70年代初为了备战备荒,粮食部门帮助社队建造小圆仓一批,因贮粮不方便,实用价值不高,逐渐被淘汰。
  粮食保管
  方针:1953年制订了以清洁卫生为基本内容,物理机械为主要手段,化学药剂为最后措施的“防重于治”方针。1962年起确定“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至今此方针一直未变。
  方法:(1)常规保管:50年代采用通风降温保管,方法是利用竹笼、地垄通风降温。上六房粮站民房仓,底部在木地板下面用地垄通风,效果不够理想,以后采用自然通风方法降低仓温和粮温。60年代开始,采用密闭保管法,起到了防热、防虫、防鼠雀的作用,密闭保管成为粮食保管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未变。密闭保管法,对不同粮种和不同季节,要掌握好通风和密闭时间,即采取晴天早开晚闭,阴雨天不开门户,包装仓不靠墙,散装仓中间高、四边低,装好防雀网,为了进一步隔热,在防雀网上装上油毛毡外面涂白漆等方法保管粮食。
  (2)化学药剂保管:1958年后,使用化学药剂二硫化碳、氯化苦熏蒸,与采用磷化锌、磷化钙、磷化铝“三磷”杀虫等多种方法。1964年又有林丹粉拌和原粮杀虫保管。1975年推广低氧、低温、低药的“三低”保管法,效果较好。1977年防虫磷问世,粮食杀虫由单一熏蒸改为磷化铝与敌敌畏、氯化苦混合熏蒸,加防护剂效果更好。现在各粮站均达到一年一次熏蒸有效,甚至达到二年一次熏蒸有效,既保证了粮食质量,又减少了粮食污染。
  1954年推广“四无”(即无虫害、无霉害、无鼠雀、无事故)粮仓,这一活动一直沿用至今,对保管粮食制度化、规范化起了良好的作用,横河粮管所多次被评为“四无”粮仓先进单位。
  粮管所和粮站还帮助社队搞好粮食保管,主要是建立保粮队伍,传授保粮知识,开展保粮工作。1982年开始,粮站普遍供应防虫磷药糠,对农民家庭储粮防虫收到了较好效果。
  储备粮代保管
  1962年农村开始提留集体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至1982年全镇共有储备粮近200万斤。储备粮是根据农村粮食购销政策决定提留的,每人口粮(完成征购任务,留起种子,饲料粮、其它生产用粮)不到450斤不提,450~500斤适当留一点,500斤以上提留余粮的20%左右。由于当时农业劳动强度大,副食品与蔬菜少,有“寅吃卯粮”的现象,到年关储备粮已基本借(分)光了,账面有储备,现粮却很少。为了巩固储备粮制度,防止粮食浪费、损失,数量较多的生产队委托粮食部门代保管,凭证提取,粮站不收保管费。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作物产量提高,粮食充裕,集体储备粮制度随即取消。1984年,原有储备粮处理结束。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