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4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商品购销
分类号: F721.2
页数: 4
页码: 632-6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商品购销网点、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与供应、农村生活资料采购与供应、扶持农村多种经营项目及开设的各种贸易货栈。
关键词: 横河镇 商业 商品购销

内容

供销社网点
  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农民自已的商业组织,一方面承担国家计划产品的购销业务,另一方面为农民推销产品,供应生产资料,提供产前产后服务。
  1956年,在完成全区私营商业改造后,为畅通物资交流,便利农民购销,进一步调整了农村商业网,在全区6个集镇上,设立37个门市部,15个固定摊,在百户以上村庄,设立了13个分销店,还组织了33个流动肩贩上山下乡送货。
  1979年,横河区供销合作社所属分社,就有石堰分社、龙南分社、彭桥分社、彭东分社、樟树分社、桥头分社共6个,横河镇所在地有棉百中心商店,副食品中心商店,生产中心商店,采购中心商店,饮食服务商店共5个中心商店。1982年新成立横河供销分社和生活中心商店,同年5月又新建天东供销分社,实现乡乡有供销社,更有利于购销业务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开拓创新,提高供销社品牌,1986年10月,横河商场落成开业,建筑面积1754平方米,内设文化用品、生活资料、日用百货、烟酒副食品、五金交电化工、中西药批发零售等12个部门。据1987年底统计,全社批发零售网点118个,从业人员528人。1992年12月,为了配合农贸市场,横河食品大楼相继落成开业,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内设粮油综合批发、烟酒糖副食品、南北果品、酒酱盐等7个柜组。
  随着网点的扩大,营业用房面积也有较大增加,1963年全社房屋总面积为1.9万平方米,1982年增加到3.9万平方米,以后又新增横河商场,食品大楼,天东供销分社等。
  为运送商品,1980年购置汽车1辆,长期备有运输船13艘(其中机船10艘),及时送达商品,加快货物周转。
  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与供应
  供销合作社成立50年来,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积极疏通商品渠道,组织工业品下乡,及时供应化肥、农药及中小型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扶持和促进农业生产。
  化肥:1952年1月统一归口于供销社经营,对种植棉、稻等作物的贫困农民贷放或赊销化肥。如彭西供销社1952年6月4日记载:总投放大米46000余斤,肥田粉17000余斤,合计13万元。赊销贫农448户,中农49户,军烈属12户,互助组农户320户,合计829户。1956年按种植面积供应化肥,每亩供应数为棉花12.3斤,水稻5.6斤,小麦3.1斤,油菜4.6斤。当时的肥料以农家肥为主,辅之少量化肥。1958年“大跃进”时期供销社也办过土化肥、土农药,但粗制滥造,收效甚微。
  1961年起对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化肥奖售政策,少量肥种敞开供应。60年代开始过磷酸钙销售大量上升,磷肥销售最高年为1989年,突破2200吨,钾肥销售最高年为1991年达300吨以上,是年复合肥销售也达100吨以上。据统计,80年代化学肥料销售总量每年均超过10000吨以上。在70年代,深受农民欢迎的是氨水,因其对农作物肥效确实较好,当时慈溪化肥厂生产氨水,氨水船一到供销社,农民闻讯而动,把一切可以盛装的桶具都拿出来抢购,这时候每个供销分社都备有氨水池。
  进入90年代,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特别是早稻面积锐减,至90年代末全镇仅种植少量早稻,用肥大量减少。再加上部分农资放开,其他部门也有经营权,供销社尽管在优质服务上送肥到村到户,但销售量减少很大,2000年化肥仅销售891吨。
  农药:新中国成立初,农药供应有土制硫磺合剂和棉油皂,化学农药有可湿性六六六和滴滴涕。1952年开始,农药由供销社经营。1954年供应赛力散,西力生,二二三等。1957年推广剧毒农药“1059”和“1605”,开始效果良好,60~80年代初,害虫抗药性增加,效果下降,供销社从外地调入敌敌畏、乐果、呋喃丹等多种农药防治虫害。后发展到杀菌剂,杀虫剂及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大类约40余个品种,主要品种由甲胺磷、杀灭菊脂、杀虫双、井冈霉素,多菌灵、托布津、多效唑、矮壮素等。1981年为农药销售最多年达208吨。80年代,高效低毒农药应运而生,剧毒农药禁止销售。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药供应对象为千家万户。供销部门为方便农民,拆整卖零分装供应。进入90年代,由于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药经营单位增加,供销社农药供应大幅度减少。2000年农药年销量仅40吨。主要品种:杀虫剂类有甲胺磷、杀虫双、扑虱灵,杀菌剂类有井冈霉素、三环唑,除草剂类有草甘磷等。
  中小型农具由二轻系统(原铁业社、竹器社)为主供应,分别在各集镇开设有门市部,供应打稻机、铁耙、锄头、喷雾机、土箕、竹箩、竹簟等,并进行修配工作。供销社为了方便群众,增设网点,也开设门市部供应,1981年销售各种农具8万余件,为供销社销售农具最多年份。
  在计划经济年代,毛竹、木材供应一直紧缺,少量民用木材凭票供应,毛竹按计划限量供应,小径杂木有少量放开,往往供不应求。进入80年代初,木、竹市场逐渐放开,多渠道流通。柴油一直凭证定量供应,按种植面积和动力设施分配,以后随着进一步开放,物资充裕,逐渐放开。
  农业生产资料大多数按计划调拨到供销社,再分配供应到社、队。计划外品种都自行组织,到省内、外采购。
  农村生活资料采购与供应
  柴米油盐酱醋等为人民生活之必需品,柴由农民自产自销,粮油由粮食部门管理,其余由供销社为主供应。新中国建立初期,物资匮乏,为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稳定人心,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限量供应。凭证凭票供应的品种和起始时间为:1953年9月,红糖、煤油实行凭社员购买证限量供应;1954年9月,棉布一律凭布票供应;1960年9月10日,县人委《关于下达居民购货证发放办法的通知》规定,按正式常住户口发给一证。对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棉毯、民用线等凭证供应;1961年9月15日对居民发放副食品供应卡;1962年4月,烟、酒、糖凭票供应,盐、酱油、米醋、火柴等12种商品凭购货证限量记录供应;6月25日凭证商品又增加蚊帐、手套、帽子、牙膏、鞋等17种商品;1967年12月20日,火柴、肥皂凭购货证供应,卷烟凭票供应;1969年4月8日,钟表等18种商品凭选购券供应,12月底又规定毛巾、胶鞋、热水瓶、铝锅、搪瓷面盆、奶粉、糕点(加粮票)、猪肉等凭购货证供应;70~80年代初,高档家庭用品如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凭票供应。
  1970年8月15日,毛巾、胶鞋等17种商品,恢复敞开供应。1983年5月4日,各种针棉织品一律免收布票、敞开供应。12月1日棉布取消凭布票销售办法,到此商业供销部门的票证全部取消了。
  随着改革开放,物资充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和提高,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进入了普通人家,据统计1989年共销售电视机334台,洗衣机42台,电冰箱42台,自行车1252辆,创历年来居民销售之最,销售额为1572万元。
  进入90年代,个体经营大量增加,个体、国有、集体商业竞争激烈。个体户灵活经营、薄利多销,直接影响了供销社的经营,再加上横河离浒山较近,近几年市区的商场迅速发展,更使供销社营业额减少,2000年横河供销社对居民销售额仅为521万元。
  采购:计划商品由上级公司调拨,计划外商品,部分由上级公司调拨,部分自行组织采购。如陶瓷器从江西景德镇进货,山杂货大部分从四明山区采购,南北果品从福建等地组织货源。
  扶持多种经营
  供销社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营方针,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扶持多种经营。从50年代开始就从经济上扶持农业生产的发展。1959年下半年始,历时3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号召群众采收橡子、金英子、红刺根等野生植物为代食品资源。60年代,在近山和沿河一带辅导社队改造蚕桑品种,提高桑叶和蚕茧产量,涌现了埋马、秦堰村等高产单位。70年代,辅导山区社队发展毛竹、杨梅等经济作物。在养殖业方面积极引导发展长毛兔生产,每个公社还专门增设了山林辅导员和副业辅导员各1名,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发动农民和社队集体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供销社不仅在技术上开展传帮带,并在物资与经济上给予适当帮助。着重扶持山区发展茶叶生产,在张岙村平平顶高山上也建立了茶厂,添了机械设备。童岙村茶厂设备最先进,产量也最高,改变了历代以手工制茶为现在的机械制茶,减少了劳力强度,提高了品牌,增加了收入。还指导榨菜种植和加工,这时期彭桥乡长埭村自已种植榨菜,自已腌制加工成成品运销县外。80年代又着重帮助农户,开展草莓种植,从地膜到双膜,随后发展到高棚,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除技术辅导外,还从市场信息、资金、物资、推销等方面给予支持,据记载,1982年全社帮助解决化肥134吨,毛竹350支,水泥13吨,煤178吨,柴油5吨,饲料票近5万斤。截至1982年累计发放扶持资金4万余元。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多种经营项目逐步转入个体承包,技术辅导纯粹由农技部门负责进行,供销社经营方式纳入市场经济规则,扶持多种经营工作,逐步淡出。
  贸易货栈(中介行)
  供销社建立初期,在横河、彭桥、石堰等市场开设贸易货栈,作为下属一个部门开展经营服务,主要是代客交易蔬菜、水果、柴草、糠、杂粮等。广大农民把自已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上市买卖交易,通过供销社工作人员(中人),按市场信息,确定双方都接受的价格,实施公平合理的买卖,并向卖方收取一定的交易费。交易有淡、旺季,春季以蔬菜为主,坎墩等浒山以北地区“弯头菜”等涌向横河,菜船满河沿,山民挑来柴和笋,换去了菜,双方都满载而归。6月份以杨梅为主,南山杨梅运集到横河,转运到余姚等地。7月份以西瓜为主,满船西瓜沿街摆,任凭挑选。秋冬还是以蔬菜为主,有高脚白、落雪大、大头菜、茭白、芋艿等,丰富多彩。渔民捕来的鱼也来买卖,也有从近海捕上来的海产品通过小贩来交易,显出繁荣景象。贸易货栈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以后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自由贸易迅速发展,贸易货栈交易渐被淘汰。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