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4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时期
分类号: F729
页数: 2
页码: 626-6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民国时期的商业概况。
关键词: 横河镇 商业 民国时期

内容

民国时期,商店继续增多,横河境内要数横河街发展最快。横河街道主要在河北面,基本上都是单面街,店铺朝南,过七星桥有一段双面街,店铺朝东朝西。横河街道东起关帝殿,西至下河庙,长约1公里,分为上、中、下街及桥南街,以中街最为繁华,商铺林立。据调查统计,有谷米糠行、柴行、蔬菜行、鱼行及鸡鸭行等17家,商店有米店、南北副食品、绸缎棉布百货、中西药、烟酒杂、水产咸货、手工业工场(店)等98家,个人医疗诊所4家,邮政代办所1处。店面用房近150间,附属用房50余间,长期从业人员230余人,真可谓商贾服务一应俱全。当时有名的商店,有同升泰绸缎百货店、崇信茂染料作坊、孙信记米店、春阳副食店、百寿堂中药店、百年老店“万华象”等。
  在中介行中,以蔬菜行最为兴旺。横河以北盛产蔬菜,通过横河集市销往余姚、丈亭、陆埠等地区,最多为菜船,一天多达50多艘,售完后运回柴草及粮食。
  彭桥是个古老的集镇,商业发达不亚于横河。民国后期街面有河后、河南、直江、柴弄,以河后为主,共设店铺109家,经营百货绸缎、中西药材、烟酒、粮食、南北副食、饮食业及手工业作坊等;当时较有名望的商店有锦源绸缎棉布店、天生药店、宝康堂药店、致美盛印染坊、杨源升百货杂食店、日升烟酒杂货店等。另有土特产交易行26家,一爿吉泰当典,占地10余亩,房屋百余间,个人医疗诊所4家,民国8年(1919)彭桥东头设致兴和酱园磨坊(后改致中和)。
  石堰,早在唐代就建立余姚(石堰)盐场,管理全县晒盐和购销调运之业务。解放前商业并不发达,街呈丁字型,26间的单面临河小街,总长近百米,共有商店23家,经营百杂、副食、烟酒、饮食等。
  乌山横街,解放前夕仅剩店面屋10余间,店铺9爿,经营烟、酒、百杂等。新中国建立初,商店有所增加,其中同仁堂药店以中药品种多,在周边地区颇负盛名。
  抗战期间,交通阻塞,市场萧条,部分商店亏损倒闭。百年老店“万华象”,民国30年(1941)遭日伪军洗劫而关闭。在各业凋敝的情势下,个体粮食、食盐的交易反而兴旺。因为余姚县城一带日伪军对粮、棉、盐封锁严密。横河为抗日游击区,翠屏山区多被抗日游击队所控制。翠屏山以南地区的粮食运销姚北,姚北的食盐、棉花运销山南及四明山广大地域,横河成了私商徙运的主要通道。时中共彭泾、龙南乡党组织为四明山抗日游击纵队购买的棉布、粮食、食盐、子弹等物资也经翠屏山小道运往陆埠,再转运至四明山。横河地区先后办起12家米厂,有动力156匹马力,日加工稻谷可达20余万斤,这些大米销往沿海盐区和棉区,还在横河米店、米行零售,仅横河街下河头就有米店7家。每天黑夜,贩盐、贩谷(米)人员成群结队,由庵东盐区肩挑到横河,再翻山越岭至山南。将山南的粮食贩运至横河出售。粮食、食盐的运销带动了其他商业、饮食业,横河堰坝附近一时兴旺热闹。
  抗战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通货膨胀,税捐繁多,商业又陷入困境,商店歇业增多,物价飞涨,一日三变,民不聊生。商店、市场以物物交易为主,在店门前放置着盛谷米的箩、袋等。新中国建立前夕,现镇境内共有商店223家,从业人员约500人,农副产品交易行(栈)50家左右,以经营柴草、粮食、蔬菜、水产品、手工业品为主。商店规模较小,大部分为夫妻家庭店,手工业工场以招学徒做帮工修理为主,南货店一般都前店后场,自制加工,药店中西结合以中草药为主,并有坐堂郎中问诊与配药相结合。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