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河航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4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内河航运
分类号: F552.755
页数: 3
页码: 595-5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内河航运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横河镇 交通 内河航运

内容

清代境内商旅往来以水运为主,航快是主要交通工具,至民国时期航快船客运盛行。直至60年代初改机动船(以柴油机为动力),客运轮才陆续代替航快船。80年代后,随着陆路交通发展,内河客运航线逐年减少,至1985年停运。
  据《余姚六仓志》载:“内河可通舟楫”,已有航快船客运。清未民初横河集镇每天有航快船西达余姚县城,东到鸣鹤、观城,北通胜山六塘,横河为必经之要冲,石堰为西去之咽喉。姚北、慈北的航运快船,由横河始发至余姚的每日往返班,彭桥、石堰均有始发至余姚的每日班。由胜山、桥头、鸣鹤、观城、浒山、白沙、匡堰始发至余姚的航船经过彭桥、横河、石堰,境内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据民国35年(1946)《余姚县政府1~6月水上交通调查表》记载,境内始发至余姚的有彭桥、横河、石堰3条航快线,船5艘。途经横河的航快船有10个班次,即是相公殿、浒山、白沙、逍林、观海卫等地发余姚往返。到60年代木质船逐步向钢丝网水泥船过渡。70年代挂浆机广泛应用,航快船在镇境内的停靠埠头多,方便群众,又可携带少量物资,深受群众欢迎。80年代为钢质船,船体大,座位多,镇境内过境往返客轮有2个班次。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直至1984年12月1日经余姚县航运公司批准,撤销余姚至匡堰客轮航线,内河商业性客运至此告终。
  水上货运历史悠久。唐宋时期上林、梅川一带的越窑青瓷,余姚(石堰)盐场白盐,均由东横河水运至余姚、上虞转京杭大运河到内地,或入姚江经宁波远销海外。清雍正《慈溪县志》载:“鸣鹤场引盐由横河堰头、梁湖坝、曹娥江、东关河运抵绍兴,过掣转上江各地行销。”民国初,石堰场场署随海涂淤涨北移,迁庵东,改称余姚场,盐运随之北移。此后,境内运输以棉花等农产品为主,由内河船运至余姚、宁波、上虞、绍兴、杭州等地。据民国《余姚县新志稿》载:“民国19年至21年(1930~1932)三年间单销往宁波的皮棉年均12万~15万担,均为水上运输。”清、民国时期,彭桥棉布部分运销浙南、浙西。由内河航运至余姚经宁波、绍兴转运。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内河运输锐减,直至抗战胜利以后,航运又有恢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境内以运输为业者较少,仅以承租船舶作短途运输,也只是以农副产品为主。1953年横河由黄国耀发起建立运输业互助组。1956年转为互助合作社,地址堰南路2号。当时入社船户7户,有“红头百官船”7艘,每艘载重量15~20吨,总运量120吨位。每艘配船员2人,共14人。主要运输棉花、稻谷、棉籽、棉油等农副产品,及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商品。航线自浒山、横河、彭桥至余姚、宁波等地。1960年转为县属集体企业称横河运输社,设社长、会计各1名。当时为增加运力,新购置15吨级的钢筋网水泥船3艘,船员增加到22人。1964年始,运输社先后为每船配3~5马力柴油机1台,改人力为机动。1973年运输社又新购水泥船4艘,全社总运载量达260吨,有职工28人。1974年为减少劳动力,提高周转率,又配置24马力柴油机,开始机船带拖船运输,是内河运输业发展的最佳时期。以后“红头百官船”渐次淘汰。全社有水泥船15艘,钢质船7艘,总吨位达450吨,职工38人。货运以建材为主,农副产品次之,当时油厂、棉厂、米厂的物资,山塘、窑厂、预制场的建材,运输量较大,运输社与船员实行以船为单位承包经营,经济效益较好,全社年创利润15万元左右。80年代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车运增多,船运日趋下降,渐次被陆运代替。1997年根据市交通局的意见,运输社实行转制,船舶拍卖给个人经营,至此,境内水上运输衰落。
  农村的木船短途运输历史悠久。境内曾经在7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时出土过古代船板、划桨。民国初,一般大户人家即有农船,以运载农产品、土杂肥、建筑材料等为主,均在内河航运。50年代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农船折价入社。公社化时期每生产队即有农船1~2艘,载重一般在1.5吨。70年代发展到钢筋网水泥船,载重量在3~5吨,每生产队置有1~2艘,有的大队亦配置有5~8吨水泥船,同时改手摇橹行驶为3~5马力柴油机驱动的机动船。木质农船渐被淘汰。此时,境内大队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农用船616艘,为生产队农业积肥,粮、棉、建材、农副产品运输和农村婚丧嫁娶等主要交通工具。80年代农村手扶拖拉机和二轮手拉车的快速发展,逐渐代替船运。90年代汽车运输遍及城乡,一直靠船运为主的横河农村运输全部被机动车辆运输所代替。
  乡村搬运装卸。50年代横河始有搬运装卸队,主要为水上运输船装卸货物而建立,有村办和联办两种组织形式。横河搬运队由原上河、人民闸、下新屋三个大队联办,龙南搬运队由原横泾河大队办,石堰搬运队由原石堰、堰南两个大队联办,彭桥搬运队由原黄墙弄大队办,旭光搬运队由原旭光大队办。搬运队由有关大队按生产小队抽调劳力组建,搬运队员在生产队交钱记工分,个人每月可得补贴费20元左右。大队抽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以置办搬运装卸工具。80年代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搬运队由所在大队(村)统一管理与结算。后由于企业单位陆续转制,搬运业务量不断减少,1993年前后乡村搬运队随之解体。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