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陆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41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路交通
分类号: F542.855
页数: 23
页码: 571-59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横河镇陆路交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余慈铁路、公路、桥梁、道路、车辆管理等。
关键词: 横河镇 陆路 交通

内容

第一节 余慈铁路
  余慈铁路又称慈溪铁路,是宁波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全省第一条地方铁路。南接萧甬铁路蜀山站,经过余姚市城北、双河,进入慈溪市横河镇,大洋山设站,全长13.7公里。沿途经过慈溪、余姚两市的17个村,工程由新蜀山站的接轨部分、区间线路、慈溪货运站及延伸段四部分组成。
  建设
  自1992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至1996年底竣工,征用土地840亩(56公顷),完成了路基土石方64万立方米,铺设铁轨19公里,建成长650米的桃花山隧道,横跨甬余公路的公铁立交桥和大小桥梁11座,涵洞59个,改移河道4处,沿线建有11个有人看守道口。其中镇境内路段长7.2公里,有中型桥梁3座,跨秦湖江、伍梅江、陆廨江,全长82米。跨东横河公铁立交桥1座,长36米。慈溪货运站一期工程占地300余亩(20公顷),建有3500平方米的站场用房,7000平方米的仓库用房。站内铺设9股道,拥有内燃机车2辆,轨道车1辆,36吨、25吨龙门吊各1台。余慈铁路场站的硬件设施按年货运量近期120万吨,远期220万吨的要求配置的。余慈铁路总投资1.37亿元。
  运营
  余慈铁路于1997年2月15日开通试运营,先后开办了整车到达、整车发送、零担发送、集装箱到达和发送等货运业务。2002年底累计,完成铁路运量298万吨,其中1997年22.8万吨,1998年35.9万吨,1999年36.7万吨,2000年50万吨,2001年76.5万吨,2002年76万吨。目前已达到运量为主的要求,占慈溪铁路总货运量的90%,发送占10%。在发送货物中,整车发送占60%,零担发送占38%,集装箱发送占2%。在到达货物中,煤占23.6%,建筑材料占37%,焦碳占17.4%,钢铁及有色金属占10%,化工品占5.6%,其他6.4%。
  试运营时,余慈铁路是作为国家铁路余姚站的分货场,按小运转的方式实行分流作业,没有站名。铁道部运输局于2000年2月28日发布命令,从2000年4月1日起开通国家铁路线上的蜀山站为慈溪铁路货运专用站。目前,慈溪铁路蜀山站已相继开通了整车到发、零担发送、20英尺及10吨集装箱、液体化工品运输等业务。
  组织机构
  1986年4月9日,慈溪县成立慈溪专用铁路筹建办公室,李楚良任主任,副主任1名。
  1991年10月22日,宁波市为加强余慈铁路建设领导,成立余慈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王永明任组长,副组长1名,组员7名。
  1991年11月18日,慈溪市成立余慈专用铁路建设工程指挥部,胡永先任总指挥,副总指挥2名,有成员10名。下设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负责铁路建设的管理和具体事务。
  1996年12月23日,成立慈溪市铁路管理处,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现有在编职工180名,车站下设行车室、货运室、领工区、装卸队。管理处设营销中心、设备科、保卫科、多经办、财务科、企管科、办公室。装卸搬运,线路养护,道口守护等200余人,均为编制外用工。
  第二节 公路
  省道线
  浒溪线 浒山至溪口公路编号604,境内段长11公里,其中水泥路面为9公里,渣油(沥青)路面为2公里。境内自雕塑杨梅仙子至小桥江公路桥路面宽34米,长3.7公里,其中镇域段中兴路至三角站改称杨梅大道,三角站至西江沿段改称梅川西路,西接余姚市,长5.3公里,路面宽7米(待改造)。路经桥梁9座。
  浒溪线境内段始建于民国23年(1934),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7米,路面宽5米。桥梁为石砌桥墩、木桁梁、木桥板结构。次年1月1日,由观曹汽车运输公司承租经营,开通客车。自60年代起对公路桥梁逐步进行改造,1973年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桥梁。1981年9月至1986年11月分段改造拓宽为混凝土路面和渣油(沥青)路面,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1995~1999年又分段拓宽路面,北起杨梅仙子(雕塑),南至横河小桥江,主车道16米,非机动车道8米,绿化带4米,行人道6米。
  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 建于1998年10月。一期工程起自浒溪线K3+503m处至梁周一级公路,全长10.58公里,境内段长6.67公里。路宽24米,两侧绿化带10米。南接杭甬高速公路,路经桥梁7座。允许行车时速80公里。
  市级公路
  横筋线(原称横樟线) 从横河镇至三北镇筋竹岙,建于1976年。该线由浒溪线接出,经龙南乡、彭东乡、上林湖村、鸣鹤镇达筋竹岙,境内段长5.84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横河至竹山段于1992年改造成混凝土路面,路基拓宽为7.5米,路面为6米。2002年改称为横筋线,再次拓宽横河至沙河村段,全长4公里,路面宽24米,其中主车道16米,中间有绿化隔离带3.5米,行人道4.5米,至2004年2月完成。沙河村至竹山岭全长1.84公里,待拓宽改造,路经桥梁2座。
  白彭公路 起自白沙,经天东乡、彭桥乡、彭东乡、白洋村至鸣鹤镇,境内段天东乡后宅村至长埭村全长4.3公里。1980年2月至1987年7月,先后分三次建成泥结碎石路,路基宽6米,路面宽4米。后又分两次改造,天东至彭桥段1.9公里,1994年改造为混凝土路面。彭桥至长埭村段2.4公里,1995年改造为渣油(沥青)路面,路基拓宽为7米,路面宽6米。2000年又改造为混凝土路面,路经桥梁3座。
  沙梅线 自横筋线沙河村接出至余姚市梅溪乡,全长8公里,境内段为7.7公里,分别于1981年、1982年、1989年分3期建成。一期沙河村段1公里,二期沙河村至大山村5公里,三期大山村至梅溪乡2公里(其中梅溪乡境内0.3公里),均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6.5米,路面宽4米。后分别于1995年、1999年、2004年,改造拓宽,沙河村至笋岙村、笋岙村至大山村、大山村至梅溪乡路段,共分3期实施,路基拓宽至7米,路面拓至6米,均改造为混凝土路面。同时改造继光桥、九龙湾大桥,路经桥梁5座。
  建东路 从浒溪线上剑山村接出至市殡仪馆,专线全长2公里,建于1998年,路基宽20米,路面宽12米,绿化带8米,路经桥梁4座。
  石堰至余姚历山公路 建于1984年12月,全长6.5公里,境内段长1.1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5米。1998年改造为混凝土路面,路基拓宽至8米,路面宽8米,路经桥梁1座。
  慈溪市城区阳光大道、前应路、南二环线、乌山南路、金山南路,均在镇境内。
  镇级道路
  横彭公路 建于1998~2000年10月,起自横河建成区翠屏路中兴路口,经东上河村、镇工业园区、埋马村至彭桥村接白彭公路,全长2.85公里,路宽16米,水泥路面,两侧绿化带各6米,路经桥梁4座。
  横童公路 起自梅湖江铁路桥,经伍梅村、梅湖村至童岙村,建于1990年,改造于2000年8月。全长6.3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8米,水泥路面。南通环湖公路,路经桥梁5座。
  沿山公路 西起子陵村陈山,经石堰村、秦堰村、梅湖村、龙南村、东畈村至彭南村,接白彭公路,全长9.549公里,路基宽6~10米,路面宽5~8米,始建2000年至2003年,已建6.649公里,泥结沙石路面。该公路是沿山一带的主要交通线(横筋线至白彭线段在建),路经桥梁10座。
  秦横公路 由秦堰村至横山,南接浒溪线,全长1.7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8米,路经桥梁2座,建于1992年。2003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乌相公路(暂名) 由乌山村至东畈村,全长3.5公里,路基宽18米,路面宽16米,路经桥梁3座,始建于1991年。又于1995年改造为水泥路面1.2公里,其中乌山至相士地村,相士地至东畈村,建于2003年。部分水泥路面,余为砂石路面。北接南二环线,南接彭南公路。
  湖西门公路 由秦堰村经湖西门村,至秦堰山林队,全长3.1公里,路基宽6~8米,路面宽6米。初建于1984年,1989年自湖西门延伸至秦堰山林队。1997年,秦堰至湖西门1.2公里改造为水泥路面,余为砂石路。北接浒溪线,路经桥梁2座。
  彭南公路 起自孙家境村,经东畈村至彭南村湖清垫,西接横筋线,东接白彭公路,路经桥梁6座,全长2.8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7米,建于2001年,2003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天香桥至彭桥公路 建于1998年。起自前应路,东接白彭公路,路经桥梁2座,全长2.5公里,路基宽7米。2003年改造为水泥路面,宽6米。
  东环湖公路 建于1995年11月。起自航渡村,环梅湖水库至余姚市东溪公路,全长7.2公里,境内段6.6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4米,泥结碎石路面,路经桥梁5座。
  子陵公路 自浒溪线接出,跨客星桥接沿山公路,建于1997年,全长1.5公里,路基宽10米,路面宽9米,泥结碎石路面,路经桥梁2座。2004年改造为混凝土路面。
  龙南西公路 起自横泾河村,经湖东,至航渡村,接横童公路,建于1980年,全长3.3公里,路基宽6~8米,路面宽5~8米,东段1.5公里为水泥路面,其余泥结碎石路面,路经桥梁3座。改造于1998年。
  柘岙公路 由横筋线接出至柘岙自然村,建于1980年,全长1.98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7米,路经桥梁2座。2000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寺下公路 自横筋线接出至寺下自然村,建于1980年,全长1.3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7米,路经桥梁3座。2001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翔龙公路 建于1995年。由浒溪线接至环驰集团公司,全长0.67公里,路基宽16米,水泥路面宽12米,绿化带4米,路经桥梁1座。
  桃园公路 始建于1980年,起自湖清垫垫桥,至朱家桃园,全长0.85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路经桥梁2座。1998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彭张公路 自白彭公路接出至张岙自然村,始建于1985年,全长1.3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6.5米,路经桥梁2座。2000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王横东公路(暂名) 自王梁自然村经横山接建东公路,始建于1984年,全长3.12公里,路基宽5~7米,路面宽4~6米,中段横山村850米已改造成水泥路面,余为砂石路面,路经桥梁4座。
  西环湖路 自横童线接出至余姚市杨家岙村,始建于1974年。全长4.5公里,路基宽4米,路面宽4米,砂石路面。
  东上河路 自翠屏路至匡堰镇界,1980年前建成,全长4.24公里,路基宽4米,路面宽3~4米,路经桥梁12座。1993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大洋山路(暂名) 自中兴路至戎家,建于1996年,全长0.8公里,路基宽11米,路面宽10米。2003年12月改造为水泥路面。
  新庄大路(暂名) 于2003年建成,自中兴西路至高速连接线,全长0.65公里,路基宽4米,路面宽4米,为水泥路面,路经桥梁1座。
  上六房路(暂名) 自浒溪线至相士地村,建于1987年,全长1.12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5米,路经桥梁2座。2003年改造为水泥路面。
  育才路 自中兴西路至余姚市洞池湖村,始建1980年,全长2.4公里,其中0.74公里于2004年改造为水泥路面,宽12米,余1.66公里为砂石路面,宽4~6米。路经桥梁2座。
  相士地路 自相士地村至东上河村,始建于1984年,全长1.2公里,其中0.4公里于2003年改造为水泥路面,宽12米,余为砂石路面,宽4米。
  乡村古道
  1949年前,横河镇民间通往境外的主要道路:南北向翻越翠屏山丘陵区的9条,翻越雷古山丘陵区的5条;东西向通往匡堰、浒山、余姚的5条。其境内路段的起讫点及长度如下。
  南北向道路
  自彭桥,经墅湖岭、大古岭,南越翠屏山,通余姚市丈亭镇,全长16公里。
  自梅园村竹山岭墩,经上段、官房、顺直岭、上史家、长埭村至彭桥,北入横漕头进浒山镇,全长11.5公里。
  自彭南村桃园,经湖清垫、杨巷、埋马、天香桥、乌山(横街)、朝东屋、郑家漕至浒山,全长7.5公里。
  自横河七星桥起,沿直河塍江、孙家境、桑树桥、横浦、八字桥、四面山、笋岙、童家岭、长脚岭、老虎潭(凉亭)、鸦雀岗、泗岭岗、泗周堂、小岭岗(饭香岭)至大山村。翻越斧头石岗南通余姚市南岙;七星桥向北经朱家弄、洋山岗、剑山至浒山。全长15.5公里。
  自大山村九龙山,经百廿步、沙帽山、半路凉亭、半边月亮湾(山),城门岗、柴家岙、八字桥至横浦,全长6.8公里。
  自龙南村横浦,经徐家、茅家越高楼山至余姚陆家山顶,南入余姚市长亭镇,全长5.5公里。
  自横河堰坝桥,经湖塘下、中间湖塘、航渡桥、祝家、积庆寺、任家纸坊,南入余姚市陆家山顶,全长9公里。1958年建梅湖水库后已废,后新建东环湖公路。
  自横河堰坝桥,经湖塘下、中间湖塘、航渡桥、官山口、十里长湾,南入余姚市至杨家岙,全长7.8公里。1958年建梅湖水库后废,后沿山建西环湖机耕路。
  自横河堰坝桥,经湖塘下、孤山、会龙山、黄蛇山、仙人岗、孙家尖、大埠头、桃花山,西入余姚市梁湖头进城区,全长8公里。
  自西朱荷花池头经堰南、石堰闸、王梁、陶婆岭至黄沙湖,入余姚市历山镇,全长5.5公里。
  自横河堰坝桥,向北经下新屋、蒋家河、弹子湾,入余姚市历山镇洞池湖,全长3.5公里。
  自秦堰村,经新桥头、横山登、白墙门,入余姚市历山镇黄沙湖,全长2.4公里。
  自梅园村的竹山下段经剡岙岭、寺下、昂字地、东畈、漕头、宏桥、守字地、乌山横街、田央,往北进入浒山城区,全长8.6公里。
  自横河七星桥,向北经尧字地、上横江、田王堰至东山下,西北入余姚市历山镇洞池湖,全长3.65公里。
  东西向道路
  自横河堰坝桥,经湖塘下、孤山、后沈家、湖西门、西朱、翁郎桥、南堰头、大岙、罗城、山湾、下杨家、上杨家、大园、小岙,至陈山,全长8.6公里,西接余姚市安山桥。
  自童岙村姆岭经航渡桥、湖东、老鹰山、陈家、徐家、柴家岙、沙河、竹山庙,上段至竹山岭墩,东过开刀山(古窑址)入游源,全长11.4公里,往西入余姚市梁湖头。
  自乌玉村经康家山、金家山、西岩堰、白杨岙、王梁、上新屋、桂陆家、新陆家、花墙门、老陆家、牌轩里、田王堰、三郎桥、龙舌至浒山城区,全长9.5公里,往西入余姚鲁家。
  自祝家园经宜青桥、守字地、上六房、戎家、上横江、蒋家河、东笆下、河东、太守房、横山登、王梁至石堰,全长6.6公里。
  自斫柴岭,经长埭村、上史家、下史家、桃园、胡家山、昂字地、缪家山至横泾河,全长6.5公里,往东通匡堰镇妙山。
  上述民间古道,在南部丘陵地区以卵石路为主、亦有泥砂路,路幅1.5~2米。中部道路,沿东横河北岸铺成石板路。中北部道路以泥路为主,部分居民集中点及沿主要通航河道道路亦有石板路,路幅1.5米左右。清代至民国时期这些民间道路路况一直依旧,古道总长度150余公里。
  新中国成立以前,境内运输以舟楫为主,沿东横河古纤道石板路,西达余姚县治,东通慈溪鸣鹤镇,全长32.7公里,境内段长13.65公里,路宽约1.5米。自东横河小宏桥,向北经借堰桥、罗墅桥通浒山,铺石板路,路宽1.5米,亦为古纤道。全长5公里。
  1949年以后至70年代,村级道路逐步发展,由长埭村至彭桥,埋马至天香桥,航渡至横泾河、至横河,秦堰至横山、至湖西门,笋岙至柘岙,竹山至横浦,河东新庙至张家桥,乌山至建山,大洋山至相士地,王家竹堑至浒溪公路,石堰至王梁等先后修建成手拉车路。其中王竹线、彭民线、横南线为简易公路。80年代新建、改建的机耕路较多,村主要道路开始浇筑成水泥路面。2002年底,全镇有宽度2.5~8米的村级主要道路118条,总长73.83公里。其中混凝土路面60条,长30.03公里,碎石泥结路面58条,长43.8公里。山间古道尚存。随着公路发展,古道已不再为镇对外的主要道路。
  乡村康庄工程
  2004年初,列为镇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边远地区的交通条件。镇政府根据横河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发展南部山区林特经济,加快沿山地区建设,开始实施乡村康庄工程,镇成立领导小组。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宁波市东方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委托奉化市兴达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镇城建办精心组织实施。至2004年底累计完成康庄工程项目公路8条(包括沿山公路完成部分),长13.4公里,路幅8~10米,总投资1948万元,其中村级投资300万元,镇投入848万元,市政府补助800万元。
  第三节 桥梁
  古桥梁
  横河境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1949年前道路多为民间小道,路河之间由桥梁相互沟通,桥梁以石桥为主,间有木桥。石桥分为石拱桥和石板桥两种。
  七星桥 现存著名的石拱桥。光绪《余姚县志》载:清道光间孙式鑑重修(详见第十九卷·文物胜迹)。
  一乐桥 在彭桥村东头,跨直江,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东头人黄富捐资建造。70年代改建为水泥平板桥。
  宏桥(又称宏济桥) 在东上河村,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胡圣候捐建,道光二年(1822)胡诚重建。桥长11米,宽2米,跨东横河。2000年改造加宽。
  栖凤桥 在彭桥村,跨东横河,初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6),又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原三孔石板平桥,后拆废。1978年重建为公路平板桥。
  翁郎桥 在宜青桥村横街江后,跨谢家漕河(漕斗),东西走向古石桥,名“翁郎桥”。乌山胡氏经谕公文焕,宋代自鄞县迁乌山始祖,建宅于乌山之翁郎桥。桥长3米许,宽约2米,现改水泥平板桥,北侧桥栏石板,系原桥板,平面刻文字“乾隆乙亥年……捐助重建”,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
  埋马桥 始建明代,跨东横河,原石桥。至民国三年(1914)由胡永福发起捐资修桥,建三板两栏石板桥,俗称“五十三两头”,即修桥用银五十三两。1971年砌坎改水泥预制板桥,长10米,宽3米。
  转龙桥(上六房桥) 在相士地村,跨浒山江。原石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胡诚重建,光绪五年胡福昌募修。1981年改建水泥板拱形桥,跨浒山江。桥长11米,宽3米。
  彭桥 在彭桥街中心,跨东横河,以捐款者姓氏定名。原系石桥,1971年改为水泥预制板桥,1992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长7米,宽3.4米。
  借堰桥又称广福桥 在上剑山村,跨浒山江。光绪五年(1879)胡会昌修,原是三板石桥,1981年改造为水泥板桥,长11米,宽3米。1999年新建浒山城区前应路时改建并更名浒山江桥,桥长25米,宽42米。
  三郎桥 在上剑山村花木岙山麓,跨沙滩路江。明代胡民吾建,原为石桥,现改建为长3.5米,宽6米的水泥平桥。
  宜青桥 在宜青桥村,清乾隆年间胡宜青建,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桥长2.8米,宽2.2米。
  古罗墅桥(又名元隆桥)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位于埋马村西罗家。跨东横河,原为石桥,1971年东移约50米重建,打掉河中部分礁石,建混凝土预制板桥,长9米,宽4米。
  寿昌桥 原名永安桥,位于彭桥东头自然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修,跨东横河,原为石桥。1971年东移100米,改混凝土预制板桥,长10米,宽4米。1996年拓宽改造为长10米、宽5米的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罗墅桥 古称罗墅闸桥跨浒山江,位于浒山镇南部,原系石桥闸,清同治九年(1870)陈载炜修。建浒溪公路时,该桥北移改建成公路桥,现桥长17米,宽7米,北接剑山路,南接横河镇,该桥是横河镇同浒山镇的界桥。
  据清道光《浒山志》记载:罗墅桥在落城桥南二里,旧名如意,有闸,今废。折而东一里为借堰桥,又二里为小洋山桥,又二里为跃马新桥,又三里为宏惠桥,而西二里为横河闸,自此西南入姚江。
  岑家桥(又名安定桥) 在宜青桥村祝家园东,清道光十九年(1839)胡诚修,为石桥,跨虞波江。现已建为公路桥。
  子陵桥 跨南大江为古桥,90年代重修。
  全镇原有主要道路石板桥107座,其中有二板、三板和有栏、无栏之别。分布镇域各地,在村落较为集中的水网地带居多。1970年以后,随着道路交通的拓宽,多数石板桥已改建为混凝土预制平板桥。
  其他主要桥梁
  横河堰桥(详见第八卷水利·水闸、堰坝)。
  龙南大桥 位于杨梅大道,跨东横河,建于1976年12月。轻型墩台结构,浅基础,上部双曲拱。桥长46.8米,最大跨径30米,桥面净车道宽6.9米,允许过桥车辆载重10吨,履带(挂车)50吨。桥下可通航30吨级船只,河滨西路过北侧桥下,可通行人、车辆。2002年拓宽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全长140米,主桥净长40米,桥面车道宽16米,两侧行人道各3米。南北道口有大石狮两对坐镇,桥栏柱上端小石狮47只,桥梁两边侧石内外刻字“龙南大桥”,两栏有石雕龙凤迎宾、鱼跃龙门、鸳鸯戏水、鹤翔蓝天、花果山水、鱼鸟动物、庭院古城等41幅,东北弧形梯通老街。大桥向南与横筋、梅湖公路连接,往北直入浒山城区,是横河镇现时的主桥梁。
  小宏桥(又名宏惠桥) 在宏桥自然村西,跨浒山江入东横河口。原是石桥,1967年改建成混凝土拱形桥。1983年上半年浚修浒山江时又加宽修建。现桥长11.5米,宽3.5米。
  天香桥 在天香桥村,跨华陀殿江。原系石结构古桥,1972年改造为水泥平板桥,长3米,宽2米。
  木连桥 在彭南村湖清垫西,跨杨巷江。原系石桥。1978年改建为水泥板桥,桥长3米,宽1.7米。
  乐安桥 在湖清垫自然村,跨杨巷江。原系石拱桥,1956年改为石板平桥,双面栏子。1978年改建为水泥板桥,长2.6米,宽2.1米。
  东湖大桥 在东湖自然村南,跨东横河。1977年新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长15米,宽3米。
  西跃马桥 在大洋山,跨浒山江。原是石桥,1981年改建水泥板桥,长9米,宽2.4米.
  八字桥 在沙河自然村,跨横浦江。古石桥因另有一座跨大菱江的古石桥相邻,两桥成八字形,故名。1976年改建水泥平板桥。
  革新桥 在子陵村王家竹堑,跨东横河下游(东江)。1974年动工,1976年建成为双曲拱桥,长50米,跨径40米,宽3.5米,高7.1米。慈溪交通志(1992年)载:为慈溪境内单孔跨径最大的城乡道路桥。
  垫桥 在彭南村湖清垫,跨杨巷江。原系石桥。1978年改建为水泥板桥,长3.3米,宽3.1米。1993改建为公路桥。
  秦堰桥 在秦堰村,跨东横河。原系三孔拱形石桥。1983年改建公路桥,长43米,跨径30米,宽6米。2002年再次改建钢筋混凝土预制公路桥,2003年竣工。
  桑树桥 在龙南村横泾河,跨直河塍江。1976年3月重建,石桥,长3米,宽2.5米,更名为横泾河桥。
  石堰桥 在石堰村,跨东横河,原系石桥,1978年改建钢筋混凝土桥,长11米,宽4米。
  舜井桥(原名双板桥) 位于横泾河村东,跨上大河。1976年改建公路桥,长16米,宽7米。2003年拓宽改造横筋线时,又改成建长30米,宽17米,钢筋混凝土平桥。
  子陵公路客星桥 位于子陵村王家竹堑,跨东横河下游(东江)。1997年新建,系钢筋混凝土平桥。桥长39米,宽8米,投资70万元。
  潘姓桥 在彭桥村以东1公里。原为石板平桥,抗日战争时期拆除。桥东即入匡堰镇,是两镇界址。
  九龙湾大桥 建在横河镇通往余姚市丈亭镇的主要干道——沙梅线上,距大山村庄2.5公里,位于慈溪市同余姚市交界处的九龙湾,故名。其南接东溪线,桥长85米,宽6米,高23米,高山狭谷,桥如壁立,势如长虹。全部用块石浆砌,用石方4100立方米,土方6200立方米。建于1993年。
  继光桥 位于沙梅线大山村口,桥长45米,宽6米,高17米,下为溪流,是沙梅线的主要桥梁。大山需要继续发展、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创业精神,故取名继光桥。建于1991年。
  蟠龙桥 在彭桥农贸市场,跨东横河,三孔,桥长17米,宽5米,钢筋混凝土平板桥,建于2000年。
  横河一桥 位于乌相公路南段,在埋马村、东上河村、东畈村临界处,跨东横河。桥长30米,宽20米,灌注桩柱桥墩,钢筋混凝土现浇桥面。于2004年3月建成。
  第四节 道路、车辆管理
  交通管理机构沿革
  1981年横河始建交通管理站,站址在杨梅大道梅川路口。2002年9月,改名慈溪市道路运政稽征稽查大队横河四中队。
  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客货运输管理有8个方面 客车运营证管理,客运线路管理,超客管理,其出租车管理,货车运营证管理,超载管理,危险品车管理,自备车管理。
  车辆维修管理有4个方面 汽车修理厂管理,摩托车修理店管理,无证修理厂、店查处,汽车、摩托车配件店管理。
  运输服务业管理有3个方面 联托运输管理,搬运装卸管理,零担货物运输管理。
  公路规费征收有6个方面 汽车类征费,农用车征费,拖拉机征费,摩托车征费,外地车征费,代征工商管理费,代征车辆运输营业税、车船税、车辆附加税。
  各类运营车辆 全镇现在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已发照的自备小轿车(面包车、皮卡车)2747辆,运营载重汽车388辆,摩托车19220辆,客运车22辆,大中小型拖拉机505辆。
  公路养护
  民国24年(1935)省道浒溪公路建成后,由观曹汽车运输公司承租经营,并负责养护,始设境内石堰道班。民国30年(1941),日军侵占即停运。抗战胜利后,恢复于民国36年(1947),由余观汽车运输公司承租修复通车,仍恢复石堰道班,负责胜堰至洋山岗段的公路养护。1953年浙江省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接管姚江、余观两公司,境内段归宁波养路段接管,设浒山工区石堰道班,并配置胶轮手拉车,有养路工3人。以后随着车辆的增多养路工增至6人。1981年9月至1986年11月改造拓宽为水泥路面后,养路工又减少到3人。2002年起减少为2人,主要是清扫路面,路坡除草。
  市道有市公路养护所管理并养护。镇(乡)始建养路队于80年代初,原横河乡养路队有养路工4人,配2吨水泥船1艘,手拉胶轮车2辆,负责横河乡境内乡级道路的养路维修,主要是对砂石路面的坑洼处铺填砂石、边沟排水、路坡除草。原彭桥、龙南、石堰3个乡80年代均有养路队,负责乡级公路维修。乡村机耕路由乡村两级共同负责维修。养路费由乡政府以每年600~800元/公里,拨款给养路队用于养路。至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镇通村的主要道路,得到了改造和拓宽,并列入镇道。1993年开始由镇统一分地段,专门安排养路工17名,对全镇的11条镇道进行养护,维修费以每年650元/公里计发。养路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公路边沟的疏通,砂石路填坑、铺石子,水泥路面的清扫。每年两次大修,由镇统一负责铺设路面。1998年以后每年养护维修费为1200元/公里(其中市养护所拨600元/公里)。2003年开始由镇城管办管理,全镇只有大山线、环湖线、龙南西大路3条仍按每年1200元/公里按季拨发养路费。而环镇道路、镇村公路及建成区街道17条,工业园区道路7条,镇村公路26条,全部以责任制形式承包到人,按全日制上班,要求建成区18小时动态保洁,其他路面12小时动态保洁。共有养路保洁工69人。
  第五节 交通工具
  非机动车
  手拉车 是一种用人力挽拉的两轮载货车,由车轮和车身两部分组成,车轮为橡胶轮胎,车身一般用硬木组成,载重量在500公斤左右。境内50年代后期始有,一般用于水库工地和基建工地拉土石方,农村拉农副产品。
  三轮车 是三个轮子的一种脚踏车辆,分货运和客运两种。货运三轮车载重在250公斤,主要供饭店、食堂、工厂拉货,一般只用于较近距离的运输。载客三轮车可乘座2人,车上撑有棚布,集中在车站、医院、三叉路口等地候客,供近距离流动人员乘坐。现又有小型拖斗三轮车,一般供家庭接送小孩或上街买菜之用,多为中老年人使用。
  自行车 又称脚踏车,是一种用人力驱动的两轮车,为简便交通工具。50年代渐次发展,70年代广泛使用,80年代城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1~2辆。现在又发展成电动脚踏车。
  翻斗车 为双轮钢板斗,以人力手推或拉,载重可达250公斤,一般用于建筑工地内部拉运材料。
  机动车
  摩托车 分二轮和侧三轮,均以汽油作燃料,出现在60年代,境内80年代发展渐多,进入21世纪摩托车超过自行车。是目前农村主要的交通工具。侧三轮摩托车一般单位配置,用于工作执勤。
  机动三轮车 俗称“三卡”,以汽油或柴油作燃料。手把式,体积小,载重量多在500公斤,适用短途运输。80年代曾载客运输,因不安全而被淘汰。现大多数改蓄电瓶为动力,称“电瓶车”,用于短途个体运输。
  运输用拖拉机 有方向盘式和手扶式两种,又有大、中、小型之分。均由车头和挂车两部分组成,以柴油作燃料。大中型方向盘式载重2~10吨,手扶拖拉机载重量在1吨左右。60年代手扶拖拉机以农耕为主,也有自货自运。70年代手扶拖拉机因其机动灵活,操作与装卸方便,可进村到户,中、短途运输快捷,逐渐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80年代后期船运渐被手扶拖拉机所替代。现境内个体购有登记发照的大、中、小型拖拉机505余辆,承运着采石场、轮窑制砖厂、建筑工地等大量原材料和产品。
  汽车 自民国24年(1935)建成余姚至浒山公路后,镇内始有过境汽车。80年代初,境内社队企业始购货运车辆为企业产品运输,逐渐有自备车发展到面包车、小轿车,至90年代私家车发展尤快。
  第六节 车站、客运线路
  客运始于民国24年(1935),境内始设石堰站、横河站。抗日战争时期停运,民国36年(1947)恢复通车。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客运发展迅速,客运业务由市、县汽车运输公司统一经营,横河、石堰两站为余姚站发至宁波、慈溪等地的路经站。1962年改建横河站房,建筑面积123平方米。1989年底,有站务人员5名,日客车66班次,年客流量7.77万人次。1976年,改建石堰站房,建筑面积134平方米。1989年底,有站务人员2名,日路经客车班次66次,年客流量5.82万人次。90年代个体客运车辆陆续投入,乘客招呼即停,至现在每2分钟有一班客运车过境,群众十分方便。横河、石堰两汽车站渐次淘汰。客运线路境内由市运输公司发浒山至大山线,浒山经八字桥、彭桥至长埭村线,浒山经横河至童岙线,浒山经横河、彭桥至瓦窑头,浒山经横河至余姚北站,以上5条均为往返线路。浒山发经横河、龙南、彭东、匡堰、浒山为环形线。境内共6条客运线路,日经横河镇的客车在410辆次以上,月客流量在12万人次以上,不设站,招呼停车乘坐。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