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公社化、“大跃进”时期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公社化、“大跃进”时期工业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3
页码: 519-52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横河镇公社化“大跃进”时期工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 概况 横河镇

内容

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办粮食、大办钢铁活动。1958年至1960年,横河镇域分5批共抽调农村劳动力548人,支援国家大工业的发展,其中到余姚棉纺厂42人,酒厂2人,到浙江钢铁厂和其他钢铁企业145人,到省重点工业87人,其他工业272人。同时,公社自办工业。
  小高炉
  在“大办钢铁”的号召下,镇内龙南诒谋堂、横河乌山庙、彭桥、石堰等各大队和余姚第四中学均开办小高炉土法炼钢。没有鼓风机,用木制大风箱两头两三个人拉风;没有焦炭,上山砍伐大树烧木炭代替;没有原材料,收集农户的旧铁耙、锄头、饭锅、铁窗等废铁;由于不尊重科学,以炼不出钢而告终。
  土农药、化肥厂
  为解决农药、化肥供应不足,横河大公社筹建土化肥厂14个,采购磷矿石和硫酸,收集烟囱灰作原料,生产磷肥和钾镁肥,到1959年2月共生产1015吨。开办土农药厂4个,生产4种土农药:
  (1)宏桥虫灭——可灭䖮虫;
  (2)三合杀虫剂——可灭蚜虫、红蜘蛛;
  (3)石灰烟叶杀虫剂——可杀蚜虫,产1000多斤;
  (4)蒜、白酒混合剂——防治稻热病。
  上述土农药为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国家专业化肥、农药厂的发展,土农药、土化肥厂关闭。
  农机具厂
  为农机具维修需要,公社开办农具厂13个,职工134人,遍布各大队,主要产品有犁、滚耙、刀耙、打稻机、农船等,并组织工人下队修理农具。另开办1个笠帽厂,由12个妇女和2个簟匠组成,月产笠帽1200顶,供应全公社。
  窑业、陶业
  由于洪水、台风灾害濒临,砖瓦需要量剧增,镇内仅有1家横河砖瓦厂,产品供不应求。1958年至1965年间小土窑遍地兴建,除沿山几个土质不能制砖瓦的大队外,其余各大队基本上先后都自发开办砖瓦窑厂。
  1958年在龙南沙河村开办龙南陶器厂,建52米长的陶窑1座,烧制水缸、水坛等日用陶器,产品供应余姚、慈溪两县,发展势头较好。1967年至1970年间,沙河大队、竹山大队、笋岙大队、桃园大队先后又兴办陶器厂各1座,职工均有四五十人,年产值20万元~30万元。到80年代中期先后歇业。
  1966年,镇域第一个采石场(俗称山塘)彭桥公社张岙山塘,在彭桥老鼠山东侧开业。其次龙南公社采石场在牛头山开业,此后石堰公社的谢家山、大岙、黄梁、马堰、石堰、湖西门,横河公社的乌山、建山、大洋山、东山、横江,彭桥公社的埋马、桥上、东头、湖清垫、长埭村、黄墙弄,龙南公社的沙河、湖东、祝家、伍梅、童岙等村又开办采石场和轧石厂,共28个,以供给乡村和县(市)基本建设的需要。
  1975年龙南公社开办第一座轮窑“余姚县龙南砖瓦厂”,占地30余亩。规模18门,日产红砖4万块,100余名职工,年产值50万元~60万元。1984~1985年,湖东村、航渡村、伍梅村、竹山村、沙河村、寺下村(东畈、孙巷联办)、湖西门村、石堰乡、彭桥乡、横河乡先后共开办轮窑厂10座,1990~1991年童岙村、长埭村、横山村、伍梅村、柘岙村、秦堰村、张岙村、谢家山村、乌玉桥村又各开办1座,至此全镇共有19座轮窑,年产红砖两亿块,有力地支援了慈溪市基本建设。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