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时期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时期工业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2
页码: 517-5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横河镇民国时期工业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工业 横河镇

内容

民国时期,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机械等先进设备传入中国。民国14年(1925)8月,东畈村孙巷孙如炎引进16匹马力和24匹马力机器各1台,在宏桥村开办穗和米厂,时为余姚最早的专业机器轧米厂之一。民国8年(1919)彭桥东头开设致中和酱园磨坊,于民国17年(1928)增设轧米厂。民国19年(1930)马堰村石孔头以徐若浩为主开办龙泉合作社,分设轧米厂、皮棉加工厂、轧花厂、织布厂,是粮、棉一条龙加工的综合性企业,有职工100余人。三四十年代,镇境内机器轧米厂不断增办。民国21年(1932)上六房开办智大轧米厂;民国25年(1936)石堰开办丰和轧米厂;26年横河小桥江口开办惠成米厂;民国32年(1943)彭桥西街头石匠店开办立丰轧米厂(35年改名协辆轧米厂,1954年迁至上虞回龙寺);是年石堰开办春和轧米厂(1947年搬至余姚武胜门改名宏兴米厂);民国33年(1944)横河七星桥南关紫桥开办禾丰轧米厂。民国34年(1945)彭桥埋马开办永和轧米厂(1949年改为四友轧米厂)。
  机器轧米厂的普遍兴起,替代了以往人力石磨磨粉、石臼臼米和牛拉碾子碾米的做法。
  民国期间的砖瓦烧制,横河烛溪湖北首有土窑8只,从业户数40户,从业人员145人,年产砖瓦700万块。
  1949年统计,镇内私营作坊企业共有轧米厂12家,轧花厂(把籽棉轧成皮棉,亦叫洋车)17家,造纸厂1家,糖坊7家,染坊10家,酒坊6家,豆腐坊22家,糕饼坊8家,砖瓦土窑7座,酱油坊7家,碾子近百部。
  手工业者既为社会提供了必须的劳务,又是无地贫民求职谋生之办法。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统计,镇内有棕棚匠38人,弹花(制棉被)匠54人,木匠318人,泥水匠422人,石匠124人,簟匠135人,裁缝141人,箍桶(圆木)27人,铁匠19人,铜匠15人,锡匠6人,雕花匠14人,漆匠15人,鞋匠13人,白铁匠2人,银匠6人,锚匠1人。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