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79
颗粒名称: 第九卷 工业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57
页码: 513-567
摘要: 本卷记述了横河镇工业发展情况,包含了部门所属企业,乡镇(社队)工业,轴承工业等。
关键词: 工业 发展 横河镇

内容

第一章 概况
  横河先民商周时期已能烧制原始陶。春秋战国在翠屏山丘陵北麓开始了煮海(水)为盐,从事葛麻纺织。唐代越窑青瓷闻名中华。明、清时期手工业逐步发展,造就了许多文明古迹和宏伟建筑。光绪三十一年(1905),浙江铁路招股,石堰场征收带征塘捐计4600银元,投资浙江铁路股,为有文字记录的横河最早出现的企业入股。民国期间,西方机器传入镇镜内,遂有机械加工业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始,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寻求共同富裕之道路。
  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队(乡镇)工业开始发展,至今已有40年。从1965年到2002年,横河乡镇企业,职工由47人发展到39000多人,总产值从12.5万元提高到50.7亿元。
  2002年工业的社会贡献额达到5.892亿元,为3.9万余个职工提供人均1.5万余元的年收益。正由于横河工业的发展,使全镇经济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镇内3万余劳动力已有2万余人从事乡镇工业,占70%以上。
  全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180元,其中乡镇工业支付的工资及利润占70%以上。
  镇级财政可用资金达到1.29亿元,其中80%以上来自乡镇工业税费交纳的入库分成。
  全镇国、地税入库总额23182万元,其中工业税金为20790万元,占入库数的89.7%。
  第一节 古代工业
  盐业
  春秋越国时期开始的制盐业,到唐代已具相当规模。嘉泰《会稽志》载:“唐越州有兰亭监官场五,曰会稽东场、会稽西场、余姚场、怀远场、地心场,配课四十万六千七十四石一斗。”余姚场就在石堰。北宋时今大古塘南一带海潮能涨到的低洼地区仍是盐田,时余姚盐场改称石堰买纳场,设盐课司,置买纳官,盐产量居浙江各盐场之前列。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历史海洋经济地理》载宋代钱塘江口和杭州湾南岸各盐场的产量:
  石堰场宋末元初盐课量高达9000引(元制一引为400斤),当时两浙一年的总盐课为92148引,占两浙总盐课的近十分之一。石堰场除产盐外尚有一部分盐田专产卤水,销余杭仁和、海宁许村等盐场。其产盐质量,在《宋史·食货志下四》中述:“石堰以东近海水咸,故虽用竹盘而色尤白。”北宋熙宁五年(1072)卢秉定两浙各场分数时,定石堰场为九分。《浒山志》载:“篾盘(盐)色白松燥,铁盘盐逊之。光绪初以木为盘,盛卤曝日中成盐,日晒盐味更逊”。又据《盐法通志》载“余姚场分煎、晒二种,晒盐质松味咸,间带苦性,色泽白,结晶呈粗大,方粒。煎盐性质坚,味微带甘性,色泽洁白,结晶成不正形,细粒。……鸣鹤场晒盐色白粒大,止供民食”。宋及以前横河地区制盐采用篾盘煎盐,其质量优等。
  古代海水制盐都用火力煎熬法,故称灶。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熬,其方法:
  采卤
  摊泥:以咸泥置漏碗中使其咸卤沥出,乃掘土堆积漏碗四周。
  刮泥:连续晴天使盐田面发盐花,将拖刀以两手压平倒退而行,使浮面咸泥刮起成片。
  抄泥:刮起之泥干湿不均,日晒使干,以两人拽引,将泥抄松,抄碎,促使水分蒸发。
  集泥:将干松之泥,两人对行裁板,使泥集成一直线形。
  挑泥:将集泥兜入土箕中,肩挑至土基中央,堆积如阜,压使极坚成尖锥形,使雨水不能渗入,以便随时入漏沥卤。
  治漏:漏碗底先铺干草一层,再将泥堆中之咸泥放入,使与口平,两足踏使坚实,用扒幅拍平,使之光洁如镜。
  淋漏:在踏实之漏上,不断取海水倾淋,使之慢慢下渗,溶解咸泥中盐分。也有用尾卤淋漏,称漫卤,淋卤至数小时,即有卤头滴出,由竹管渐滴至卤缸。
  藏卤:把滴入缸中之卤水吊汲取倾入担桶,挑储他缸以便煎盐,缸上覆圆锥形竹盖。
  制盐
  篾盘煎熬:盘用竹篾制成,两面涂以壳灰,壳灰之外刷以柴灰,以防渗漏。盘搁于灶,灶之四角直竖坚木四支,直木之上又架以经横木四支(横木即谓大桁),上纵架粗竹十六支谓之子桁,悬绳四十根,下各系以钩,钩于篾盘之格棂,使盘受卤重量,不至有坍塌破裂之虞。新制之盘,先用火烘干,同时倾以灰卤,使盘底罅隙尽为堵塞,然后可倾卤煎盐。煎时卤汁沸腾,泡沫污物浮上面,随时掬去。功候至,乃结晶,用扒集聚以木瓢盛之。
  铁盘煎熬:(凡小灶多用铁盘),每灶设深锅两口,平釜两口,先以卤汁倾诸深锅中,煎熬渐浓,再用杓掬倾平釜中,俾结晶成盐。
  北宋庆历七年(1047),大古塘筑成,今横河镇域盐田逐步退废。制盐场地从南宋起已移至大古塘北并逐渐北移,明永乐年间前埋马盐仓尚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设盐课司于石堰流亭山。民国5年(1916)春,才将余姚盐场场署自石堰迁址庵东。
  陶瓷业
  据文物考古,镇内春秋战国时期已烧制、使用原始黑陶与印纹陶,有陶纺轮、陶罐、陶权、盂、盘、碗等。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彭桥长埭村翁家坟头山南麓已有釉色青灰的土陶业兴起,采用明火叠烧,胎质厚重,釉色青灰,烧制民间日用的碗、盏、罐、鸡头壶、盘口壶等器具。窑具以锯齿形间隔器居多,面积约1500平方米。
  15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镇内彭桥湖清垫村獾猪坪山南麓也有土陶器生产,烧制民间日用的碗、盏、罐、盘、壶等,有的刻莲瓣纹。
  1400多年前的隋朝至唐初,镇内石堰湖西门村南湖头山东麓兴办土陶窑,有两个并列窑床,烧制日用平底碗和盏、钵、罐、壶、盘、灯盏等器具,施釉不及底,黑釉青釉各居半。窑具以垫饼为多,还有对口合烧的匣缽。窑址规模较大,产品堆放面积2500平方余米,废陶堆积层高达1.5米。
  1100多年前的晚唐时期,陶瓷业进一步发展,镇内已发现的有6处窑址(详见第十九卷文物胜迹。古窑遗址),大都采用匣缽罩烧,制作精细,胎质细腻,有的刻有纹饰,釉色以青或青黄为主。各窑产品残积物占地面积800~1500平方米不等。产品有碗、盘、罐、壶、粉盒、灯盏等。
  东晋至北宋晚期,镇内陶瓷业兴旺,现已发现5处(详见第十九卷文物胜迹,古窑遗址),以烧制碗和韩瓶为大宗,还有壶、罐、盏、盒、盘之类,底足较厚,圈足偏高,釉色青灰,部分器物表面刻花,残碴占地1200~2000平方米不等。
  砖瓦烧制,有实物留存的可追溯到秦代,从彭桥西莲庵西南侧高地出土的秦代瓦当、西汉砖头,说明距今2000年前已烧窑制砖瓦,且质量好,今敲击时仍能发出“当、当”声,烧制的图纹字迹清晰如初,无斑驳脱落现象。
  纺织业
  早在东晋、南朝时期(317~589),以蚕丝、葛蔓、苎麻为原料,妇女用陶纺轮捻线织布。南宋,姚北一带,已植棉花。镇内已有手工纺织,家庭棉纺织业兴起。元贞年间(1295~1297)传入了手纺车(亦称摇车),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纺纱速度,使纺织业向前推进了一步。元代,镇内彭桥纺织业市场靡声国内,《元一统志》载:“余姚有小江布,今出彭桥。”因彭桥周围多小江,俗名小江布。男人们种粮植棉,女人们养蚕抽丝,纺纱织布,彭桥妇女用手工织出了花色多样、质量上乘的白布、花布、方块布、格子布、条子布、丝巾布、月画布、青花布、蔑爿布、手巾布、棉织带、丝织带等品种,有纯棉的,有纯丝的,也有丝棉混纺的,五颜六色,牢固耐穿,吸引了周边数百里人前往采购,远销江苏、安徽和全国各地,延至清代“余姚白布”还运销东南亚诸国。直至解放前夕在新昌、嵊县、天台、黄岩、江苏等地还有彭桥小江布商店。
  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历史久远,明、清时期,镇内手工业工匠和手工业作坊已属鼎盛时期,特别是搞建筑行业的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为数众多,对他们的业绩虽然至今无法统计,但从镇内遗留至今的多处古墓、古庙、桥梁和出土文物,反映了他们高超的手艺和聪明才智。
  东畈村寺下留存的石马栩栩如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石匠精雕而成。横河七星桥系明代建造,清朝道光年间重修,至今三百多年还完好无损,建筑宏伟、结构科学。孙家境祠堂、石堰王家祠堂属清代建筑,在太平军战乱中幸免于难,保留至今。孙家境祠堂后进大殿的抬梁直径为0.7米,柱高10余米,其建造之宏伟壮观,雕梁画栋之精巧,反映出当时工匠之技艺。明正统七年(1442),任氏从任佳溪迁居任家纸坊,曾利用山区嫩竹,设坊造纸。
  第二节 民国时期工业
  民国时期,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机械等先进设备传入中国。民国14年(1925)8月,东畈村孙巷孙如炎引进16匹马力和24匹马力机器各1台,在宏桥村开办穗和米厂,时为余姚最早的专业机器轧米厂之一。民国8年(1919)彭桥东头开设致中和酱园磨坊,于民国17年(1928)增设轧米厂。民国19年(1930)马堰村石孔头以徐若浩为主开办龙泉合作社,分设轧米厂、皮棉加工厂、轧花厂、织布厂,是粮、棉一条龙加工的综合性企业,有职工100余人。三四十年代,镇境内机器轧米厂不断增办。民国21年(1932)上六房开办智大轧米厂;民国25年(1936)石堰开办丰和轧米厂;26年横河小桥江口开办惠成米厂;民国32年(1943)彭桥西街头石匠店开办立丰轧米厂(35年改名协辆轧米厂,1954年迁至上虞回龙寺);是年石堰开办春和轧米厂(1947年搬至余姚武胜门改名宏兴米厂);民国33年(1944)横河七星桥南关紫桥开办禾丰轧米厂。民国34年(1945)彭桥埋马开办永和轧米厂(1949年改为四友轧米厂)。
  机器轧米厂的普遍兴起,替代了以往人力石磨磨粉、石臼臼米和牛拉碾子碾米的做法。
  民国期间的砖瓦烧制,横河烛溪湖北首有土窑8只,从业户数40户,从业人员145人,年产砖瓦700万块。
  1949年统计,镇内私营作坊企业共有轧米厂12家,轧花厂(把籽棉轧成皮棉,亦叫洋车)17家,造纸厂1家,糖坊7家,染坊10家,酒坊6家,豆腐坊22家,糕饼坊8家,砖瓦土窑7座,酱油坊7家,碾子近百部。
  手工业者既为社会提供了必须的劳务,又是无地贫民求职谋生之办法。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统计,镇内有棕棚匠38人,弹花(制棉被)匠54人,木匠318人,泥水匠422人,石匠124人,簟匠135人,裁缝141人,箍桶(圆木)27人,铁匠19人,铜匠15人,锡匠6人,雕花匠14人,漆匠15人,鞋匠13人,白铁匠2人,银匠6人,锚匠1人。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之工业
  1951年农村进行土地改革,部分手工业者分得了土地,弃工从农,人民政府规定了手工业者的工薪标准,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碾米、轧棉、染布、酱油等作坊和烧制砖瓦的土窑因人民生活所必需,土地改革后几年内仍维持原状。
  私营工业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管理并逐步改造镇内私营作坊。横河街七星桥的元余油坊,1952年由职工出资联办,改名为工助油厂。1952年1月彭桥供销社用1080万元人民币盘入原彭桥致中和私营轧米厂,改名为彭桥供销社粮食加工厂,1952年6月,又盘入小宏桥穗和轧米厂,并入供销社粮食加工厂。政府为调整地区之间加工能力的平衡,将余姚城区胜笙米厂迁至横河上六房。1956年2月28日,粮食系统全行业公私合营。私营豆腐坊由供销社统一收编,进行公私合营改造。
  1955年彭桥供销社在黄家祠堂开办轧花车间,配220寸皮辊轧花机22台,私营轧花厂也随之淘汰。
  烛溪湖北首3只土窑,1954年由余姚手工业联社收编,改名为横河砖瓦社,1958年5月改名为“余姚县横河砖瓦厂”,其他土窑随之关闭。
  1956年私营作坊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手工业改造,建立合作社组
  新中国成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政府采取了扶持手工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
  (1)引导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发展生产。1950年5月,横河乡陆友康等24个木工组织起来,成立木业小组,从银行贷款500万元,每人交股金3万元,作为生产启动资金。1951年初,改名为“横河木业改进所”。
  (2)疏通渠道,广辟生产门路。1950年前后横河农村经济极度困难,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手工业者发放扶贫贷款。1952年,组织泥水匠、木匠、石匠数百人外出到舟山、上虞五夫等地打工、参加国防建设。
  (3)试建手工业社(组)。1951年10月21日“横河木业生产合作社”在下河庙成立,是余姚全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11月1日,孙炳昂等11个簟匠在彭桥庙成立了“余姚县彭桥竹业小组”。
  1953年横河区成立劳动者协会,个体手工业者均加入协会。随即个体裁缝在彭桥成立了服装社,个体泥水匠在匡堰成立了建筑社。1956年个体裁缝、鞋匠8人在横河成立服装社。
  1956年末,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亦基本完成。
  第四节 公社化、“大跃进”时期工业
  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办粮食、大办钢铁活动。1958年至1960年,横河镇域分5批共抽调农村劳动力548人,支援国家大工业的发展,其中到余姚棉纺厂42人,酒厂2人,到浙江钢铁厂和其他钢铁企业145人,到省重点工业87人,其他工业272人。同时,公社自办工业。
  小高炉
  在“大办钢铁”的号召下,镇内龙南诒谋堂、横河乌山庙、彭桥、石堰等各大队和余姚第四中学均开办小高炉土法炼钢。没有鼓风机,用木制大风箱两头两三个人拉风;没有焦炭,上山砍伐大树烧木炭代替;没有原材料,收集农户的旧铁耙、锄头、饭锅、铁窗等废铁;由于不尊重科学,以炼不出钢而告终。
  土农药、化肥厂
  为解决农药、化肥供应不足,横河大公社筹建土化肥厂14个,采购磷矿石和硫酸,收集烟囱灰作原料,生产磷肥和钾镁肥,到1959年2月共生产1015吨。开办土农药厂4个,生产4种土农药:
  (1)宏桥虫灭——可灭䖮虫;
  (2)三合杀虫剂——可灭蚜虫、红蜘蛛;
  (3)石灰烟叶杀虫剂——可杀蚜虫,产1000多斤;
  (4)蒜、白酒混合剂——防治稻热病。
  上述土农药为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国家专业化肥、农药厂的发展,土农药、土化肥厂关闭。
  农机具厂
  为农机具维修需要,公社开办农具厂13个,职工134人,遍布各大队,主要产品有犁、滚耙、刀耙、打稻机、农船等,并组织工人下队修理农具。另开办1个笠帽厂,由12个妇女和2个簟匠组成,月产笠帽1200顶,供应全公社。
  窑业、陶业
  由于洪水、台风灾害濒临,砖瓦需要量剧增,镇内仅有1家横河砖瓦厂,产品供不应求。1958年至1965年间小土窑遍地兴建,除沿山几个土质不能制砖瓦的大队外,其余各大队基本上先后都自发开办砖瓦窑厂。
  1958年在龙南沙河村开办龙南陶器厂,建52米长的陶窑1座,烧制水缸、水坛等日用陶器,产品供应余姚、慈溪两县,发展势头较好。1967年至1970年间,沙河大队、竹山大队、笋岙大队、桃园大队先后又兴办陶器厂各1座,职工均有四五十人,年产值20万元~30万元。到80年代中期先后歇业。
  1966年,镇域第一个采石场(俗称山塘)彭桥公社张岙山塘,在彭桥老鼠山东侧开业。其次龙南公社采石场在牛头山开业,此后石堰公社的谢家山、大岙、黄梁、马堰、石堰、湖西门,横河公社的乌山、建山、大洋山、东山、横江,彭桥公社的埋马、桥上、东头、湖清垫、长埭村、黄墙弄,龙南公社的沙河、湖东、祝家、伍梅、童岙等村又开办采石场和轧石厂,共28个,以供给乡村和县(市)基本建设的需要。
  1975年龙南公社开办第一座轮窑“余姚县龙南砖瓦厂”,占地30余亩。规模18门,日产红砖4万块,100余名职工,年产值50万元~60万元。1984~1985年,湖东村、航渡村、伍梅村、竹山村、沙河村、寺下村(东畈、孙巷联办)、湖西门村、石堰乡、彭桥乡、横河乡先后共开办轮窑厂10座,1990~1991年童岙村、长埭村、横山村、伍梅村、柘岙村、秦堰村、张岙村、谢家山村、乌玉桥村又各开办1座,至此全镇共有19座轮窑,年产红砖两亿块,有力地支援了慈溪市基本建设。
  第二章 部门所属企业
  第一节 地方国营企业
  企业简介
  地方国营横河水利机械厂(详见第八卷水利·机电排灌)。
  地方国营余姚第一油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横河七星桥南设固元油坊,民国24年(1935)改名为怡和源,民国29年(1940)改名为复顺,民国34年(1945)改为元余,1951年改为工助油厂,1956年2月公私合营。1956~1962年间把历山、临江、姚江、工联4个油厂合并到横河,定名为余姚横河油厂。1970年7月改名为龙南油厂。1979年9月龙南区划归慈溪县,厂名改为地方国营余姚第一油厂,1987年迁到余姚胜归山。
  1956年前,制油一直沿用木榨,人力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木机榨油,菜籽采用浅锅烘炒、磨碎,用稻草包扎后上榨;棉籽采用磨碎、上蒸,用稻草包扎后上榨。全赖人工用榔头或悬梁宕木打击油车塞木榨油。1957年横河油厂技术革新,采取菜籽双道压榨法。1958年使用电动自动吊锤。1959年安装200型榨油机。1977年改进为202型榨油机,并采用油脂浸出法,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产量增加,成本降低,出油率提高,饼中残油从原来7%降到1%。
  横河油厂不仅生产菜油、棉油,1963年也榨出糠油及非食用油脂,有桐油、蓖麻油等工业和农业用油,并利用油脚生产脂肪酸,利用糠饼生产植酸钙、白酒,利用棉籽壳生产糠醛。
  1987年底已有200型榨油机2台,202型榨油机1台,日产50吨平轻浸出机一套,日产30吨炼油设备一套,建有大小贮油池六只,最大两只可贮油230吨,是全省重点油厂之一,也是省内外同行先进油厂之一,年加工食用油能力25000吨。1987年生产菜油3642吨,棉油848吨,总产值867万元,创利润100余万元。
  国营余姚第四米厂
  1955年4月,余姚县粮食局为调整地区之间粮食加工能力,将城区胜笙米厂迁至横河上六房。1956年2月28日,粮食系统全行业公私合营,横河区以胜笙米厂为总厂,木禾米厂为一车间,义声米厂为二车间,埋马四友米厂为三车间。1957年6月改组为余姚县横河粮食加工中心厂。1958年11月同彭桥粮食加工厂合并取名为国营余姚第四米厂,厂址在上六房(统称横河米厂)。
  横河米厂以加工稻谷为主,1967年开始专门加工居民供应粮。1974年开始综合利用,榨糠油、制造白酒(糠烧)、植酸钙。1987年产糠油153吨,植酸钙1090吨,白酒283吨,创利润18余万元。1984年新建粉丝车间1个,日产粉丝能力1吨,1987年止累计产粉丝88吨。
  1987年有职工77人,固定资产49.64万元,工业总产值187万元,利润3.47万元,厂房占地面积11052平方米,建筑面积5378平方米,内有9个车间。
  1992年国营余姚第四米厂归并到横河粮管所,随着粮食体制的改革而歇业。
  第二节 集体工业(二轻系统)
  发展概况
  1956年,基本完成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以行业分类,成立了合作社(组)。1960年,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合作社(组)跨行业、跨工种发展,建办了许多新的工业企业。1965年横河区有7家二轻企业,分别为横河电器胶木社、横河拖拉机配件厂、横河木器厂、横河服装皮件厂、彭桥竹器社、王家埭造船厂、匡堰建筑社,企业规模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二轻工业自1966年至1978年的13年间是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职工人数增加了64%,产值增加了211%,利润增长了532%。
  1987年,横河镇域内二轻企业为3家:慈溪第三塑料厂、慈溪二轻五金机械厂、慈溪电机厂。具体规模如下:
  企业简介
  慈溪第三塑料厂
  由横河木器生产合作社发展而来。1958年公社化时,归横河大公社管理,并入横河通用机械厂。1959年横河通用机械厂分开,恢复原“余姚县横河木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有职工142人,设有方木、圆木、胶木、油漆等5个车间和匡堰服务点。有12马力煤气机1台,锯板机2台,刨床1台,胶木压机2台。1962年整顿机构,精简人员,改名为余姚横河木器厂,1966年,有职工108人。1974年新增塑料加工项目,厂名改为横河木器塑料社,1979年厂名改为慈溪第三塑料厂。
  1981年利润达到113.88万元,居宁波地区二轻企业首位。
  1987年有职工29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15.70万元,销售税金21.31万元,利润52.83万元,固定资产182.32万元,占地面积5095平方米,建筑面积6706平方米,主要设备有15~2000克塑料注塑机25台,精加工机床14台,发电机组2套为240千瓦时,5吨行车1台。
  1998年9月28日,企业转制,现为私营企业。
  彭桥粉末冶金厂
  1951年11月1日,余姚彭桥竹业生产合作小组建立,有职工11人,每人出资12万元,共144万元作为投资基金。1954年4月改名为彭桥竹器生产合作社,社员发展到44人。是年11月因职工胡水基研制劈篾机成功,使该社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大大提高。
  1959年扩增胶木生产项目,改名为彭桥竹器胶木社。1962年又扩增绳索项目,改名为绳索胶木厂。1980年引进粉末冶金技术及设备,改名为慈溪县粉末冶金厂。1987年由于经营不善,由县二轻公司牵头,与慈溪风扇厂合并,作为其一个车间,生产风扇配件。1998年企业转制拍卖。
  慈溪电机厂
  1960年,从横河木器社的胶木车间单独划出建立横河电器胶木社,生产胶木电器插头、插座等民用产品。1971年引进电动机生产技术及设备,开始生产电机,厂名改为横河电机厂。1979年改名为慈溪电机厂。1987年度,有职工74人,创产值78.54万元,利润3.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7.30万元。
  1995年企业转制拍卖给个人。
  慈溪二轻机械五金厂
  1954年10月,夏志裕等5个铁匠在横河小桥江成立横河铁业小组,每人投资一个月工资(30万元左右),置一坛手风箱炉灶,打造铁制农具。1955年增加到9人,开2坛炉灶。到1956年1月,人员发展到24人,企业改名为余姚县横河铁业社。
  1958年厂名改为余姚县横河通用机械厂,添置锻压机械和车床、刨床,并合并了横河人民公社所属手工业社(组),共有职工400余人,厂部设在当店弄。由于多行业和多地分散建厂等因素,不便管理,1959年8月按行业分开为7个企业,横河原铁业社仍为1个企业,改名为余姚县横河机械修配厂。1961年有职工101人,分锻工、五金机械、彭桥和匡堰4个车间,设备有冲床4台,钻床4台,六尺车床3台。1962年经过精简后有职工60余人,厂名改为余姚拖拉机配件厂。1968年增加翻砂项目,产品不再是单一的农具,逐步转向工业机械零配件的加工制造。1979年改名为慈溪二轻五金机械厂,1984年改名为慈溪县汽车部件厂。1987年,有职工123人,产值75.32万元,创利润0.42万元,固定资产50.79万元。
  1994年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
  第三节 县属部门企业
  供销社系统企业
  彭桥棉花加工厂
  1955年建办,厂址彭桥黄家祠堂,配有40马力柴油机1台,200寸皮辊轧花机22台,手摇成包机1台。1958年增加大型锯齿轧花机3台,双向成包机1台,棉籽剥绒机5台,新增90马力柴油机2台,60马力柴油机1台,总动力为280马力。1961年新装280寸皮辊轧花机40台,提高了棉花加工的能力和质量。
  1987年7月与浒山棉花加工厂合并,棉花加工转到浒山厂区进行,彭桥厂区歇业空置。
  慈溪茶厂
  1988年3月在横河集镇西侧建办,有职工18人,以精制珠茶,委托外贸公司出口为主。1991年产值769.95万元,利润1.77万元,固定资产62.97万元。1998年产值1387.89万元,创利润13.3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0.13万元,有职工39人。
  1999年转制拍卖给个人,卖价115万元。
  横河酱品厂
  1979年10月建办于横河孟家桥,主要生产酱油及酱制品。
  1998年转制拍卖,卖价132万元,现为私营企业。
  二商系统企业
  80年代中期,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商业竞争剧烈,横河二商分公司为寻求发展门路,尝试以商促工,以工补商之策略,开始兴办工业企业。
  1985年3月27日,慈溪县二商精密仪表厂在石堰乡开办,投资3万元,经营塑料、五金、日用小电器制造和加工,安排职工18人,当年利润1万余元。
  1986年6月13日,慈溪县工商针织厂在彭桥综合商店三楼开办,投资两万元购置针织横机,职工30人,生产针织内衣。
  1991年5月16日,慈溪二商汽车配件厂在彭桥乡天香桥村开办,投资8万元,经营五金、塑料加工制造。安排职工19人。
  1991年9月11日,彭桥综合商店开办了慈溪市二商复印纸厂,投资3万元,经营复印纸和办公用品的加工。
  以上企业由于管理人员缺少,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资本额度较小,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淘汰。1993年商业改组整顿,均停产歇业。
  水利系统企业
  1975年,梅湖水库经县水利局批准建办了梅湖棒冰厂,时遇极左思潮的干扰,受到指名批判而停产。
  1975年,横河船闸兴办横河船闸塑料五金厂,1987年改名为慈溪市水利工程塑料厂。
  1980年,在横河洋山岗利用原水利机械厂老厂房开办慈溪县水利局机电塑料厂。
  1980年,石堰船闸投资5000元建办慈溪市石堰煤球厂,后改名为慈溪市水利煤制品厂,生产民用煤球、煤饼。
  1985年,梅湖水库建办梅湖铸件塑料五金厂。
  以上部分企业到1987年歇业,尚存慈溪市水利工程塑料厂、慈溪市水利煤制品厂和慈溪市水利局机电塑料厂。至2001年先后转制为私营企业。
  其他部门企业
  1981年3月18日,横河运输社、横河财税所、横河农行办事处3家联合,经市交通局审核批准,建办了慈溪市横河塑料五金厂,总投资10万元,职工45人,经营塑料、五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1994年7月停产歇业。
  第三章 乡镇(社队)工业
  第一节 麻纺、废花、草编工业的兴起
  1965年3月,彭桥公社麻纺织厂在埋马华陀殿创办,以络麻(亚麻)纤维线织布做成麻袋。同年10月,增办了废花经营项目,用废棉或废布从新拉成纤维,进行纺纱织布,职工11人,年产值不足10万元。1965年9月,在永福大队筹建石堰公社棉麻回纺厂,有职工36人,当年总产值2.5万元。1966年3月13日,在宜青桥大队开办了横河公社棉麻回纺厂,下设乌山、人民闸、宜青桥三个收发点,主要经营废花纺纱织布、手套。1966年6月,在横泾河大队诒谋堂开办了龙南公社回纺厂,用废花纺纱织布。1967年3月,在彭桥凤栖庵开办彭桥公社开花厂,征地3亩,购大型开花机。
  废花、麻纺业的兴起,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 社队企业
  从1967年起,农民看到了开办企业不但能生财,而且进厂职工摆脱了日晒雨淋的田间艰苦劳作,很多大队千方百计寻找办厂门路。湖清垫、宜青桥、上河、东畈、寺下、孙家境、伍梅、竹山、大山、王家畈等大队自发地办起了五金、塑料、绳索等小型加工厂。由于当时政府还未明确指示大队可以办厂,在生产和经营上碰到很多困难。
  70年代初,政府允许公社办企业,镇内先后办起了横河农机厂、龙南农机厂、彭桥农机厂、石堰农机厂,成立手工业服务社,主要是制造维修农机具,后逐步发展到小五金、小塑料、胶木的加工。1972年政府只允许几个大队可以联合办厂,各大队厂一律关闭,合并到联办厂。
  石堰公社
  1965年4月,时属高风公社的谢家山、大岙、杨家3个大队,联办了今镇域最早的胶木制品厂。1972年,乌玉桥等6个大队在陡门头办起了联办五金厂,在马堰办起了马堰联办厂(由5个大队联办)。
  龙南公社
  1972年6月龙南公社在牛头山西侧开办了龙南联办五金塑胶玻璃厂。继后孙家境、东畈、寺下3个大队联办了同心联办厂。
  横河公社
  1967年宜青桥大队办起了五金厂,后改办为乌山、宜青桥、建山、相士地4个大队联办厂,上横江、蒋家河、小洋山、东山下、新庄5个大队在横江办起了横江联办厂,上河、东湖、人民闸、大洋山4个大队在东湖办起了上河联办厂。
  彭桥公社
  1967年湖清垫大队办起了五金加工厂,1972年又办湖清垫、长埭村、桃园3个大队联办厂,相继东头、张岙、黄墙弄、桥上4个大队联办起了东头五金塑胶联办厂,联兴(今天香桥)、埋马2个大队办起了联兴联办厂。
  1974年开始,政府加强对社队工业的管理,以乡为单位建立工业办公室(简称工办),同时允许大队办企业,境内54个大队均先后办起了队办企业,多数联办企业分解到各大队。各公社为方便小企业开发票,均设立公社综合厂1个(只有办公室),以后逐步发展成社办、联办、队办三种所有制社队集体工业。到1975年统计共有社队企业23家,职工2219人,总产值579.56万元,利润73.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3万元。到1983年社队工业企业发展到129家,从业人数8451人,总产值3517.11万元,销售收入2939.43万元,利润592.6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82.36万元。其中乡办51家,职工4089人,产值1764.52万元,销售收入1419.95万元,利润292.3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59.69万元。队办企业78家,职工4362人,产值1752.59万元,销售收入1519.48万元,利润300.3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2.67万元。
  其间,横河区工业办公室于1979年4月建立,岑华根任主任。
  第三节 乡镇企业
  1983年9月行政体制变化,公社改制为乡镇,大队更名为村,因此社队企业的名字也改为乡镇企业。经过十年的社队企业实践,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队工业的收入,不管是按村总收入还是按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都超过了三分之一,从而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更加重视和支持。1984年起国家政策允许农民家庭可办个私企业,造就了乡办、村办、联办、个私“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局面,促进了乡镇企业的飞跃,到1996年的13年间,乡镇企业以年递增36.34%的速度发展。1997年,镇内有企业1310家(其中镇办47家,村办112家,私营110家,个私1041家),职工人数18318人(其中镇办2534人,村办6104人,私营4305人,个私5375人),总产值211222.67万元(其中镇办38126.22万元,村办87509.33万元,私营39888.88万元,个私45698.24万元),利润13568.31万元(其中:镇办1418.99万元,村办4511.02万元,私营3872.68万元,个私3765.6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51565.02万元(其中镇办11563.58万元,村办24848.04万元,私营6717.28万元,个体8436.17万元)。农村经济结构又起了很大的变化,乡镇企业收入占到了全镇总收入的90%以上,成为横河镇产业收入的支柱。
  第四节 集体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的管理机制和政策陆续出台,集体企业开始转变为私营企业,原集体企业资产经评估后折价转让给管理人员与职工个人,使其成为企业主。镇内47家镇办企业和112家村办企业,自1997年开始转制,至2002年转制基本完成。宁波金帅集团公司于2003年5月转制。现仅剩慈溪钢厂1家未转制。
  体制的改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主权,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发展。2002年境内拥有1448家企业,39237名职工,创产值507179.42万元。1997至2002年的6年间每年平均递增22.19%,年利润34402.8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61773.62万元。
  第五节 工业门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横河镇工业以手工业作坊、砖瓦小窑、农产品加工等为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又增加了食品工业、农具制造业。60年代中期社队企业的兴起,发展了轻纺、麻纺、草编、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多种行业。1992年202家乡镇集体企业统计报表列出的42810.59万元产值中,各行业产值比如下:
  (1)饮料制造业3家,产值28.02万元,占0.065%;
  (2)纺织工业13家,产值4636.05万元,占10.83%;
  (3)竹藤草制造业1家,产值28.51万元,占0.065%;
  (4)纸制品业2家,产值60.24万元,占0.141%;
  (5)文教体育用品业2家,产值83.09万元,占0.2%;
  (6)化学工业1家,产值46.53万元,占0.011%;
  (7)塑料制品业37家,产值17565.74万元,占41.03%;
  (8)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9家,产值1258.18万元,占3.41%;
  (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家,产值532.04万元,占1.24%;
  (10)金属制品业10家,产值864.51万元,占2%;
  (11)机械工业21家,产值7701.86万元,占15.63%;
  (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家,产值456.63万元,占1.06%;
  (13)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家,产值437.62万元,占1%;
  (14)电子及通讯器材制造业14家,产值8559.11万元,占20%;
  (15)其他工业18家,产值552.46万元,占1.3%。
  2002年,境内工业由过去零配件加工为主转变为整机产品为主,特别是轴承和家用电器的产量增多,行业结构的比例也有较大变化。102家镇重点企业,总产值为244230.02万元,其中分行业产值比为:
  (1)纺织业3家,产值6437.13万元,占2.59%;
  (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1家,产值806.4万元,占0.33%;
  (3)纸制品业1家,产值140万元,占0.056%;
  (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家,产值371万元,占0.15%;
  (5)化学制品业1家,产值70.68万元,占0.028%;
  (6)塑料制品业45家,产值42278.46万元,占17.3%;
  (7)金属制品业3家,产值2515.64万元,占1%;
  (8)普通机械制造业32家,产值147021.23万元,占60.2%;
  (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家,产值13132.38万元,占5.37%;
  (10)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家,产值30106.66万元,占12.3%;
  (11)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3家,产值1279.25万元,占0.52%。
  第四章 轴承工业
  1984年5月,旭光大队(今相士地村)胡先根与上海轴承研究所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办起了第一家微小型轴承厂。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1989年4月,同村的慈溪市电子器件厂看到了轴承生产的广阔前景,也改产轴承产品,生产形势也十分看好。
  1990年起,镇内以相士地村为主纷纷开办小型轴承企业。
  2000年镇工办牵头成立了慈溪市横河镇轴承行业协会,吸纳镇内所有轴承生产厂家为会员,定期活动,汇报交流产供销的情况,总结经验,加以推广。订出了规章制度,有质量保证制度,价格定位制度,合理用工制度,职工福利制度等。
  2002年,轴承成品企业已有121家,配套企业272家。从镇内102家报表企业按工业行业分类统计,其中27家轴承厂,年产量59246.33万套,产值为14.7亿元,利润13328.53万元,从业人员11089人,占102家报表企业总产值24.42亿元的60.2%;占总利润19569.25万元的68%;占总人数16718人的66%。可以说轴承工业已是全镇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从业人数和创造的利润均占2/3,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一节 轴承生产
  轴承产品种类
  近20年的轴承生产历程,是一段新产品不断开发,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史。境内生产的轴承从大小规格上可分为中型轴承、小型轴承和微型轴承。从产品结构上可分为滚珠轴承、深沟轴承、圆锥轴承和平面轴承,从旋转方向上分可分为单相轴承和双向轴承,总体上讲境内可生产300多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轴承。
  轴承生产能力
  2002年,境内企业年生产轴承能力在1.5亿套以上的企业有2家,年产量在1000万套以上的有25家。全镇的轴承企业年生产能力有10亿套之多。
  轴承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人才是质量的根本。90年代开始,慈兴、环驰等大中型轴承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和大专院校毕业生有300名之多,并确立创名牌、树优质的质量信念。
  宁波慈兴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宁波市微小型轴承工程技术中心,“CW”商标轴承获得了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慈兴的轴承精度质量达到国家E级标准。慈兴的“CW”商标、环驰的“CHC”商标获浙江省著名商标。
  轴承生产设备
  随着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目前已有二十多种专用加工设备,主要是切断机、六角车床、矫直机、外圈磨、自动磨、压力机(冲床)、煤气发生炉、电热焠火炉,球化炉、网带炉、冷拔机、退火炉、超精机、自动组装流水线、加脂压盖机、酸洗岩石漕、磷化池、皂化池、无心磨、测试仪、千分尺等,基本上每道工艺,每个加工环节都有专用设备。
  轴承生产工艺
  一个普通滚珠轴承,主要由密封圈、内圈、外圈、钢球、保持架、防尘盖六个部件组成,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外圈加工流程
  钢坯入库——酸洗——落料——毛管冷却——球化——酸洗——磷化——皂化——冷拔——退火——钢管总检——落料——软磨端面——倒角——热处理——研磨端面——磨外径——滚研外径——磨沟道——超精研沟道。
  内圈加工
  钢坯入库——酸洗——落料——热穿——毛管冷检——酸洗——磷化——皂化——冷拔——退火——钢管总检——落料——软磨端面——软磨外径——倒角——车沟——热处理——研磨端面——磨外径——滚研外径——磨沟道——超精研沟道——光整外径。
  钢球
  镇内无钢球专业生产厂家,都采用外购。
  保持架加工
  铁皮入库——下料——成形——整形
  防尘盖加工
  铁皮入库——下料——打字——成形——整形
  备好以上五种部件后进行装配,工艺如下:
  (1)将内圈、外圈、钢球、保持架四个部件进入半自动轴承装配流水线进行初装。
  (2)将初装轴承、密封圈、防尘盖,进入第二道流水线,装配成轴承成品。
  (3)成品检验。
  (4)成品油封。
  (5)成品入库。
  第二节 轴承销售
  轴承产品销售
  1985年以前轴承以销国营企业为主。1986年开始部分销往国外。2002年销售面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国外销往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罗马尼亚、俄罗斯、土耳其、印度、日本、朝鲜、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南非等50多个国家,出口销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宁波慈兴集团有限公司和环驰轴承集团成为浙江省轴承行业中最大的出口企业,自1991年起年年被国家农业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评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轴承品牌及商标
  轴承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了注重商标,争创名牌的宗旨,几年来,境内已注册了以下品牌和商标。
  厂名
  宁波慈兴集团有限公司
  环驰轴承集团
  慈溪飞龙轴承有限公司
  特种轴承厂
  佳运轴承厂
  宁波奔轮汽车轴承有限公司
  佳欣轴承厂
  慈溪星环轴承厂
  中锐轴承厂
  宁波旭日轴承有限公司
  乐华轴承厂
  银球轴承厂
  宁波三亚轴承有限公司
  金源轴承厂
  精新轴承厂
  注册商标
  CW商标、CZ商标、CWB商标
  CHC商标、环驰商标
  再生牌商标
  伍神牌商标
  NJYB商标
  NBL商标
  NBJQ商标
  CXHB商标
  ADONIS商标
  NDX商标
  乐华牌商标
  KYC商标
  KGYG商标
  CCWZ商标
  精新牌商标
  阳春轴承厂
  贝尔特轴承厂
  龙江轴承厂
  红叶轴承厂
  宝福轴承厂
  宁波市益明轴承有限公司
  慈溪天宇轴承有限公司
  慈溪奥克轴承有限公司
  双联轴承厂
  慈溪市福达轴承有限公司
  慈溪翔龙轴承有限公司
  宁波市旭日轴承有限公司
  宁波金鹏轴承有限公司
  宁波市日鑫轴承有限公司
  宁波市益明轴承有限公司
  宁波华轮轴承有限公司
  慈溪市精英轴承有限公司
  慈溪市五环轴承有限公司
  慈溪市飞马轴承有限公司
  腾达轴承厂
  HCH-YANGHU商标
  HCH-BEIRTE商标
  ZERT商标、HMCT商标
  CNFZ商标
  BFHW商标、宝轮牌商标
  NCJMB商标
  亚宇YAYU商标、NTY商标、YAYU商标
  奥科牌商标
  CAI商标
  KDYD商标
  TZLY商标、龙韵牌商标
  CSR商标
  JUF商标、金碟JUF商标、宝碟DUF商标
  YIBEN商标
  YIMING商标
  华轮牌HUALUN商标
  XJY商标
  甬承牌商标、NWH商标
  FMOUS商标
  JKTT商标
  以上47种注册商标都在2002年8月前注册,宁波慈兴集团有限公司的“CW”商标获准在美国注册,“CZ”商标获准在欧洲共同体注册。部分企业产品取得了国际质量标准认证,获得了省或宁波市的名牌产品或优质产品称号。
  第五章 企业与产品
  第一节 工厂选介
  环驰轴承集团
  环驰轴承集团地处慈溪市横河镇工业小区(横河镇相士地村北侧),是一家集生产微小、中型系列轴承与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工贸型集团公司。法定代表人胡成江。始建于1972年,原厂名为旭光五金弹簧厂,经济性质为村办集体,1989年4月改名为慈溪小型轴承厂,1991年6月更名为宁波大富豪电器总厂,1992年10月改名为宁波大富豪轴承总厂,1994年7月改名为宁波环驰集团公司。1998年1月8日企业转制,由村办集体转为私营企业,2000年8月改名为宁波环驰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定名为环驰轴承集团。
  集团下设6家支公司,分别为宁波太平洋轴承有限公司、宁波特克轴承有限公司、宁波环驰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环驰钢管有限公司、慈溪环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波环驰催化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年生产微小、中型系列轴承能力为1.3亿套,轴承钢管1万吨,系国家中型一级企业。1999年被评定为中国最大500强民营企业中排列在第133位。
  集团公司占地面积400余亩,标准厂房1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2416人,总资产达4.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8766亿元。2002年轴承生产产值31680.92万元,销售收入29091.73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16465.84万元),利润总额2033.98万元,实交国家税金2082.63万元,支付职工工资2966.49万元。环驰轴承集团从1972年创办时的32人,6.28万元产值至2002年的2416人,31680万元产值,成为慈溪市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百强科技和私营企业,浙江省十大纳税明星。
  企业能快速发展,一是近20年来享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进步企业、慈溪市实力工程、出口奖励等优惠政策,累计得到扶助资金8000多万元。
  二是大投入、大开发。公司创办至今总投入已超过1.8亿元,从1997年至2002年的6年间投入了1.5亿元,具体如下:
  1997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七类英制圆锥轴承;
  1998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六类中型轴承;
  1999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高精密出口轴承;
  2000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年产万吨轴承钢管项目;
  2001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高精密轴承技改项目;
  2002年投入4080万元,用于三元催化净化器中试和实施项目。
  有了大投入,势必大产出,每年以80%以上的利润和国家的全部扶持资金投入到技改项目,使产品精益求精,使产量大幅上升。到2002年,年生产轴承为9167.33万套。
  三是致力于提高质量、创名牌。自1992年开始,树立科技兴厂之宗旨,引进高科技人才,到2002年底环驰轴承集团引进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172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从而开发出100余种规格、300余个品种的新产品,使产品质量档次不断提高。1997年HCH商标在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获准注册,2002年“HCH”商标被浙江省商标局评为省著名商标,并在越南、日本、泰国、印度、马来西亚、阿根廷等11个国家获准注册。为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1997年9月通过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1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鉴定,HCH系列轴承产品精度已达到PS级,振动值已达到V级。
  四是大力发展外贸产品。1987年开始生产外贸产品,当年交货值15.5万元。2002年外销轴承8587.05万套,外贸交货值达到16465.84万元,产品远销南北美洲、欧洲等62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总量的93.6%出口。
  环驰轴承集团发展壮大,为国家争得了外汇,为自身增加了积累,亦为家乡人民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69年办厂至2002年上缴镇村各种经费,绿化厂区周围环境,铺浇乌山公路延伸段水泥路面等共计出资1000余万元。1998年企业转为私营企业,交村转制款3000万元,转制后每年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机构的资金100万元以上。集团公司的宁波太平洋轴承有限公司和特克轴承有限公司使2300多个劳动者得到了就业,有其较好的社会效益。
  宁波慈兴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慈兴集团有限公司地处乌山北侧,创建于1984年5月,原名慈溪微型轴承总厂,为横河公社旭光大队集体企业。1994年改名为宁波慈兴集团公司,2000年9月公司转制为私营企业,名称为宁波慈兴集团有限公司,胡先根任董事长兼总裁。
  2002年底集团拥有员工1600多名,总资产达3.89亿元。厂区占地面积87473平方米,建筑面积51749平方米。有13家成员企业,14家联营企业和3家境外企业,其中主要生产企业——宁波慈兴轴承有限公司、慈溪迅蕾轴承有限公司都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2年度实现产值25023.85万元,销售24521.38万元,利润4718.7万元,出口交货值20701.06万元。1991年集团被国务院生产委员会定为国家大型二级企业。1993年,被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局评定为中国500家最大的机械工业企业之一。
  公司连续5年获得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是浙江省的出口创汇大户。集团公司“CW”商标在1999年、2003年连续两届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并获准在美国注册,“CW”、“CZ”商标亦获准在欧洲共同体注册。“CW”商标轴承1998年获省优秀科技产品,1999年获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其产品远销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国内市场主要与著名品牌企业海尔、春兰、小天鹅等公司的机电产品配套。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扩大“CW”商标知名度,集团坚持“创名牌、树信誉、驰天下”的质量方针,并于1996年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于1999年通过了QS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年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宁波市微小型轴承工程技术中心。2001年11月被省科技厅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从创办时的42名职工,20.5万元产值,发展到2002年的1600多名职工,2.5亿多元产值,除了公司实行正确领导、精心决策、严格管理外,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两条:一是技改投入。20年的总投入近2亿元,其中1990年投入2133万元,建成了微小型轴承生产线,1995年投入3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500万元)引进了先进技术,进口精密磨、铣床等关键设备,2000年投入2970万元,创建“双加工程”,2001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对精密轴承技术改造工程,2002年投入1700万元,研制静音轴承。二是抓人才引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生产成本,实施科技兴厂策略,1990年起,集团不断引进科技人员,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培训企业员工,到2002年共引进和接收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00余名,各类工程技术职称人员145人,其中高级职称10名,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1名,各类人才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发挥了关键作用。
  慈兴的发展,启迪了横河一批企业家重视轴承业的发展,使横河镇迅速成为全国微小轴承生产的最大基地,商贾云集,市场兴旺。2000年,由村集体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转制时向村一次性交转制款3000万元。2001年和2002年捐助慈善机构的资金每年达100万元。
  慈溪市亚太集团有限公司
  慈溪市亚太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横河镇大桥路南200米,占地面积为46620平方米。公司前身为龙南人民公社回纺厂,创建于1966年6月,厂址横泾河诒谋堂,为社办集体企业。1981年12月改名为慈溪县袜厂,翌年引进设备增加内衣产品,产品以“代新”牌商标获准国家工商总局注册。1983年新开拓针织品漂染整理加工项目,厂址移到魏墓庙山脚,厂名改为慈溪市纬编针织厂。后厂名又几经更改,厂址移今址。
  1993年12月更名为宁波市亚太针织总公司,法定代表人孙瑞华。1994年4月增批慈溪市亚太染织有限公司(子公司)。1998年12月又增批宁波润发染织有限公司(子公司)。1998年12月,企业转制,由镇办集体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更名为慈溪市亚太集团有限公司,把下属两个子公司合并改为宁波华润制衣有限公司(子公司)。2002年底,公司有职工318名,资产总值2018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371万元,年产值4800万元,年利税1180万元。
  慈溪市亚太集团有限公司,现主要生产针织内衣,还拥有大型现代化的一整套染整定型、针织环布的先进设备,不但对本厂产品能按时印染,而且可为周围百余家小纺织企业进行染整加工。2002年制作针织内衣80.17万件,为用户漂染织品5282吨。集团的技改投入金额至2002年已达2940万元。经三次移动厂址,三次设备更新换代,保障了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
  亚太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科技为本,信誉至上”的宗旨,在管理理念上不断探索进取,最主要的一条是人才的引进,至今已引进中高级技术人员50多名。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略上,亚太集团有限公司是横河镇最早的三家出口企业之一,1987年外贸交货值为24.29万元,以后逐年增加,2002年外贸交货值达724.21万元。
  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坐落在风景幽雅的横河镇大石山脚下,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公司前身为1958年始建的余姚县龙南陶器厂,1975年增加塑料制品项目,法定代表人胡华强,企业改名为余姚县龙南公社陶器塑料厂,属乡办集体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先后更名为“慈溪龙南公社塑胶制品厂”,“慈溪龙南塑胶制品厂”,“慈溪县龙南汽电塑料厂”,“慈溪县家电塑料厂”,“慈溪市汽电塑料厂”,“慈溪汽车塑料总厂”。2001年进行体制转换,经济性质转为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定名为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2002年底,有职工308人,年产值10155万元,销售收入8793万元,创利润769万元,资产总值9757.0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3607万元,是慈溪市重点骨干企业。企业产品主要是汽车配套零部件,1975年,该企业从武汉第二汽车制造厂得到了一份小额订货单,由于质量上的一丝不苟,服务上的主动热情,订单不断增多,企业得以日益发展,现已成为神龙公司、上海通用公司、上海大众公司、广州本田公司、一汽集团公司、一汽大众公司、东风集团公司、广州风神、沈阳金杯的合作伙伴,为国家大型企业提供汽车塑料内外装饰件和汽车电器开关。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上似滚雪球般地不断增大,现已拥有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软硬件,CATLA、UG、PRO/E软件,2台工作站,20套CAD,购置了全自动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脉冲,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工具磨等精密机床。生产塑料配件的主设备自15克到1600克各种型号注塑机24台,全部为PC数控式,拥有美国进口的超声波金属焊接机和超声波塑料焊接机,建造了2条国内领先的轿车外饰件专用喷漆流水线,其关键设备采用英国、德国、意大利进口元件。电器件装配流水线配以电脑测试仪、随线检测设备、电动、气动多种工装夹具,保证了各类开关的装配质量,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试验和检测设备的投入上,公司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在原有机械式耐久性试验台、干燥箱、盐雾试验箱、高低温箱、数控振动试验台、大型工具显微镜、大型投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的基础上增添了三座标测量仪、电子天平、人机对话式开关综合试验台,热变形点温测试仪,熔体流动速率测定仪、PC控制振动试验台,温湿、雨淋、沙尘等环境测试台,计算机控制的产品寿命试验台,180倍的彩色投影仪、万能材料测试仪、高低温冲击试验箱、高低温交变试验箱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在内部管理上也下了不少工夫,首先是实施一整套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然后是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1998年通过了第三方即17个国家相互认同的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2001年通过了QS9000认证;2002年零缺陷通过了TS16949认证。再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科技兴厂的宗旨,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1998年至2002年底,向上海、湖南、贵州等地共引进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2人。公司为爱护和鼓励科技人员,在慈溪市城区购置了“人才楼”,每天上下班由专车按时接送。
  宁波金帅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金帅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横河镇彭桥,创办于1968年5月,厂址凤栖庵,原厂名为余姚彭桥农机五金厂,经济性质为社办集体。建厂初期,配置几台仪表车床,加工小五金产品和简单的农机维修。1971年因大队不能办企业,将湖清垫大队自发开办的五金加工厂并入。1975年10月厂名改为余姚县彭桥仪表电器厂。1984年增办新厂——慈溪大型塑料三厂,实行两个厂一套班子管理。1996年4月慈溪大型塑料三厂更名为宁波金帅电器厂。1997年1月更名为宁波金帅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潘雪程。2002年底,金帅集团有职工380名,厂区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资产总值11572万元,年产值10365万元,利税560万元。2003年5月,由镇办企业转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
  金帅集团有限公司,1995年以前主要为国营大企业生产塑料配套件。1996年企业开始开发家用电器产品——电风扇、组合音响。2000年开发家用洗衣机,产品直销市场。是年总计销售洗衣机26.5万台,电风扇25万台。产品开始出口国外,并申请了自营进出口权,先后取得了德国、欧洲共同体、韩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认证,产品远销欧州、非州、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当年出口洗衣机1400台,风扇89300台,出口交货值782万元,2001年出口量翻了一番多,出口洗衣机17300台,电风扇262300台,外贸交货值2672万元。2002年在此基础上又翻一番,出口洗衣机75000台,电风扇241000台,外贸交货值4300万元。
  金帅集团的质量宗旨是“创金的品质、树帅的旗帜”。因此1997年以来到广州、西安、武汉等地参加人才招聘会,先后共引进科技人员5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1999年12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2002年8月,通过了(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换证换版的审查。为开拓新产品,金帅集团的技改投入资金达4100多万元,特别是2001~2002年两年投入1900万元,用于洗衣机生产线。2002年技改财务投入审查核实时又享受市经委奖励。企业内部管理有序,质量稳步上升。“金帅牌”台式组合音响,“金帅牌”家庭影院,“金帅牌”电风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2002年1月28日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中国消费者放心产品”。2002年12月“金帅牌”洗衣机被中国市场调查评价中心评为“中国畅销品牌”。
  第二节 产品
  二〇〇二年止镇内工业产品
  家用电器:空调调节器、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电水壶、蒸蛋器、榨汁机、美容器具、吹风机、组合音响
  汽车配件:汽车内外装饰件、火花塞
  摩托车配件:火花塞、摩托车仪表、瓷件
  玻璃制品:玻璃包装制品
  纺织品:针织内衣、纺织品、印染布
  有色金属:铜材、铝材的冶炼、压延加工
  黑色金属:钢管、钢锭
  机械:轴承、减震器、阀门、定时器、煤气表、电动机、水暖管件、健身器、割草机、标准紧固件、铸件、减速器、模具、电动工具
  纸制品:包装箱、印刷品
  塑料制品:塑料日用品、塑料零配件、塑料包装用品
  电子产品:遥控门铃、高频头、时间记录器
  玩具:毛绒玩具、电子玩具、塑料玩具
  建筑材料:红砖、沙石、石灰、瓦片、予制构件、钢质门窗、塑钢门窗
  通信器材:模块、天线、接插件
  食品类:杨梅加工制品、板鸭
  第三节 出口产品
  1973年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工业产品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多,而且质量档次也逐步提高。县政府对乡镇企业外贸出口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外贸机构,出台了外贸退税、外贸补偿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外贸生产的积极性。1981年至1986年境内已有部分企业以间接出口形式与国营大企业配套生产外贸出口产品,如龙南第二电配厂的剪刀,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剪刀出口做零配件。
  1987年境内有三家企业开始通过外贸部门生产出口产品,即慈溪微型轴承总厂轴承出口外贸交货值34.6万元,慈溪电子器件厂外贸交货值15.5万元,龙南纬编厂针织品出口外贸交货值24.29万元。合计占全镇工业总产值12686.43万元的0.6%。1988年上述三家企业出口交货值523.74万元,占总产值20706.98万元的2.5%,以后出口企业和外贸交货值逐年增加,而且品种也有发展。1996年,外贸企业发展到9家,出口品种有三大类,其外贸交货值为:服装产品308.2万元,轻工产品(高频头、编织袋、玩具等)1451.49万元,机电产品(轴承)28464.62万元,合计30224.31万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211222.67万元的14.3%。
  2002年,全镇有外贸企业58家,外贸交货值136379.1万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507179.42万元的26.8%,其中机电产品以轴承为主,有40家企业;轻工产品,种类较多,有汽车部件、家用电器、玩具、煤气灶具、电动工具、健身器具、减速器等;服装产品以针织内衣为主。
  还有外贸交货值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11家,1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21家,100万元以下的企业7家。
  宁波乐顺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富士达”牌双桶、单桶洗衣机、全自动洗衣机,2003年1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免检产品称号,免检证书“国免字[2003]33004009号”,免检期至2006年12月。
  第六章 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经营方式的变迁
  1965年至1980年,社队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是务工的生产队社员,以工分加补贴形式计算报酬,企业的盈亏对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关系不大,暴露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病。1981年,几定一奖的管理形式推行,即定产值、定利润指标、按比例得奖的办法,促使企业领导在生产经营和职工定额管理上下功夫,调动了企业积极性。80年代中期,对部分小企业采用利润大包干(即一脚踢)的承包方法。包定年创利润数和上交数,对较大企业实施二、三、五分成制,即50%企业留成发展再生产,20%上交镇村,30%作为奖金奖给职工。90年代初推行厂长目标责任制,政企分开,给企业厂长以生产经营和奖金分配自主权力,由企业党支部分管行政事务性工作,因此有实力、有能力、有业务的厂长一般兼任支部书记,突出了厂长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大刀阔斧地领导企业工作。90年代中期推行全责经营、租赁制和股份制。全责经营是厂长为代表的三至五个管理人员全责承包,即超过包干目标奖给承包者,不足包干目标由承包者赔偿;租赁制即以年初固定资产的数值核定年利率,年末以利息方式结算上交金额;股份制即将企业积累的资产作价,由几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向所有权单位买入产权,企业由集体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盈亏按比例共担责任,但部分企业未执行落实。2000年开始,所有集体和股份制企业逐步转为私营独资企业,厂长的自主权发挥至极,生产经营、资金安排、人事使用权力得到充分的集中,促使企业更进一步发展。到2003年底境内尚有1家企业未转制。
  第二节 企业管理
  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的转变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工作由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处于上面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上面要求怎么管,就怎么管的被动状态,缺乏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动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对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样就迫使企业变为主动管理,经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考验,给厂长逐步赋有人事安排、生产管理、分配奖惩等权利。
  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
  90年代以前,乡镇企业缺乏管理经验,一般都就事论事,缺乏定量分析,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90年代开始,市场经济的考验和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在管理上“精耕细作”,强化基础管理和各项专业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横河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改革:从单一的生产管理——质量检验管理——三项基础管理(现场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全面质量(TQC)管理——国际质量标准(ISO9000)系列的认证管理。至2002年末,境内已有3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认证,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接轨。
  领导班子从任命式到家属式的变迁
  60年代,社队企业一般是自发性办起,预先没有县级政府批准文件,村里某个社员与国营大厂领导层有亲戚或血统关系,千方百计搞一点小配件加工业务,即办起了小厂。然后与大队、公社领导联系,大队出面向上申请批准即为队办企业,公社出面向上申请开办,即为社办企业,领导班子有大队、公社任命。
  70年代,社队企业逐步增加,实践证明供销员的能力、业务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好坏,因此逐步形成了供销型领导班子。
  80年代,乡镇企业大量增加,业务采购工作越来越困难,单一的零配件加工依赖对方厂家的好坏,造成部分企业自生自灭。有经济头脑的人(称为能人),动脑筋开发自己的产品,弥补大工业的空白或不足,得到了较好的效益。领导班子成员以能人为主。
  9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转制。转制后厂长就是董事长,职工成了雇员。厂长出于管理和利益分配的需要,势必聘用亲属和家庭成员来参与管理,即形成了家属式的管理模式。
  第三节 技改投入和设备更新
  不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横河乡镇企业十分注重技改投入。随着企业的发展,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工艺,已不适应新的生产要求,迫使企业进行技改投入。60年代起步的幼小企业,厂房多数是现成的庙宇、祠堂和少量的大队仓库,设备是原始式手扳胶木、塑料压机和少量仪表车床。职工体力劳动繁重,劳动生产率不高。
  注重技改投入
  乡镇企业的利润总额一般是80%以上投入发展再生产,政府对技改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2002年为例,102家报工办企业年报汇总表统计,利润总额19712.65万元,而技改投入资金达19712.58万元。资金来源:企业本身利润投入16958.61万元,占利润的86%,向银行贷款1804.1万元,引进外资182.07万元,其他自筹资金767.8万元。由于技改的历年投入,固定资产原值,从1975年的133万元到2002年达到161773.62万元。
  生产厂房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社队企业因陋求简,厂房大都是祠堂、庵庙、亨堂或生产大队仓库,古式门窗陈旧狭小,光线暗淡,空气不畅,镇内诒谋堂、凤栖庵、彭桥庙、下河庙等公产房屋均是企业的发源地。
  70年代起,部分生产经营较好的企业开始建造砖木结构的高平房,门窗开大,配装玻璃,水泥地坪,室内亮堂,生产条件得以改善。
  80年代,随着企业实力雄厚,生产量不断增加,企业开始征地建房,宽畅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标准厂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有近百家企业单位占地面积超过10亩,厂房周围种上花木,分设门卫、食堂等附属用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90年代,镇内有两家国家级大、中型企业,占地面积均超过百亩,两百余家企业征地建房,建筑大多采用全框架结构,单幢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厂房有20余座,办公大楼采用大房间小分隔的方式,方便了管理。
  20世纪末,新型的移动式的钢架结构厂房普遍兴建,工期短,造价低,残值较大,可拆可移,坚固耐用,灵活方便,至2002年底,全钢架厂房建设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
  设备的变迁
  60年代中期的棉麻回纺加工业,厂里只有1台木制的开麻或开花机,把棉麻拉成纤维。棉花纺线织布均采用几百年来一直沿用的手纺摇车和布机,纺麻采用一种脚踏手纺的土制纺麻车,每天最多能纺一二斤。草绳、草包的制作,均采用老式木制的脚踏式草绳机、草包机。
  塑料、胶木、小五金加工业在70年代初兴起,其设备是手扳式25克塑料压机,手扳式用煤球加热的胶木压机,小五金仪表车床,其劳动强度大而生产效力低。以后逐步引进钻床、各种型号车床、锯床、刨床。模具制作,主要靠手工锯、凿、锉,打孔借助于钻床,往往一只模具得化工几个月。境内梅湖水库区办塑料厂,1972年引进第一台60克塑料自动注塑机,轰动一时。到70代中期,60克、100克、200克、500克的塑料注塑机逐步普及,加工的刨床、铣床、磨床、电脉冲、线切割设备也逐步引进,工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2000年,乡镇企业的设备可与现代化的国营大企业媲美,各行业均有专用设备、大型流水线,大型的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已广泛使用,塑料注塑机更新换代,大都改用电脑自动控制注塑机,全镇企业注塑能力达40万克以上,最大的16000克注塑机已有6台,从德国、美国、法国进口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度仪表、仪器也比比皆是。
  科技含量变迁
  乡镇企业40年历程,充分验证了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在工业量具上的变迁
  在模具制作和五金件的加工上必须准确把握住尺寸,60年代一般使用游标卡尺,70年代增加了千分尺,80年代科技的发展,投影仪开始在乡镇企业应用,90年代座标测量仪进入乡镇企业,产品精密度大大提高。
  高科技的电子仪器推广使用
  70年代以前,生产设备都是死板一律的手工起动操作,一次按钮一个动作,操作烦琐而工效低,80年代电子技术开始应用在设备的控制器上,能自动调节时间、温度、速度、精度。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工效大大提高。
  电脑的发明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乡镇企业自80年代开始应用,至今较为普及,境内大中型企业的各个部门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脑,有的厂家已上百台。电脑在新产品开发、设计制图、产品造型、自动加工等工作均能完成。在财务管理上,只要输入记账凭证,能自动完成汇总,分析数据,编制财务报表。应用在材料采购上,只要打开英特网,从世界各地可找到厂方要用的东西。应用在产品销售上,只要把自已的产品输入英特网,用户就会纷至沓来,网上成交。应用在仓库、统计等部门,汇总数据更是得心应手。
  电子报警器,电子监控器等电子科技产品也逐步被乡镇企业应用,为办公和安全生产起到了作用。
  人才引进及培训
  到2002年底,横河镇乡镇企业从102家报表企业统计,已引进和培养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66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61人,中级技术职称157人),中专及技校毕业生2312人,共有工程技术人员2167人,学历教育235人,短期培训2551人,形成了一支较大的科技队伍。
  劳动生产率
  由于设备更新和科技不断进步,再加上管理措施的改革,劳动生产率在不断变化。
  第四节 商标与专利
  商标
  80年代初,境内乡镇企业从加工业逐步走向制造(产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创名牌、注册商标成为乡镇企业求发展、上台阶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在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保持先进性的前提下,开始注册商标,1980年12月,横河皮服五金厂生产的皮表带,为镇域最先注册商标的产品。至2002年,全镇已有223种产品获准注册,其中2种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最多的环驰轴承集团注册了40种商标。
  专利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科技人才不断引进,新产品得到大量开发,为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企业积极申报新产品专利。到2002年止境内已有96条专利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其中2条为发明专利,31条为实用新型专利,63条为外观专利。
  第七章 工业园区建设
  第一节 工业投资小区
  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1991年境内企业增至556家,职工人数达到12152人,大量的设备引进和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使企业的用地、用房成了最突出的制约因素。1992年,横河镇党委、政府为保证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开始筹建工业园区。选址定在横河镇北部临浒山城区的建山、乌山、宜青桥3个村的连片土地上。
  1992年7月,经慈溪市计划委员会批准建立“慈溪市横河工业投资小区”,随即成立领导小组,同时设立小区办公室,境内第一期工业园区开始运作。
  征地
  征用土地工作,分为两种办法:第一种企业对口征地426.233亩(28.42公顷)。具体单位是翔龙实业总公司、慈溪钢厂、东风汽车电器厂3家企业用地108.885亩(7.26公顷);宁波库贴汽车塑料有限公司、市汽车塑料总厂2家企业用地57.58亩(3.84公顷);春蕾公司34.661亩(2.31公顷),特克公司122.094亩(8.14公顷),城南建筑公司、飞跃实业公司及乌山住宅小区3家企业用地43.195亩(2.88公顷)。
  第二种情况是实施连片开发私营工业区,先由镇资产经营公司预征土地161.286亩(10.75公顷)。征用后根据企业需求,转让给以下单位:慈溪市永大实业公司、慈溪市财兴公司、慈溪市利群塑料厂、慈溪市跨世纪厨房设备公司、横河信用合作社、宁波和森钢管有限公司、慈溪市东山工贸公司、慈溪市银信公司、横河镇驰轮公司、横河金属回收公司、慈溪市东方五金冲件厂、慈溪市彬彬物资公司等企业。
  从1992年9月至1997年5月,先后9次向建山、乌山、宜青桥3个村征用土地共587.51亩(39.17公顷)。
  征用后的管理
  土地征用后的管理及经营原则是“创造招商条件,改善投资环境”。镇政府实施优惠政策,对城镇建设配套费减半征收,企业管理费三年内减半征收。
  具体实施的配套工程是三通:
  通电。为企业进入园区基建工程的需要,工业小区初装80千伏安变压器1台,并与供电部门落实企业落成后的生产、生活供电设施。
  通路。修筑小区中的主要道路,宽20米,水泥混泥土路面,并留足各厂的区间行车道。
  通水。新建自寺下村至小区内的供水专线,水管内径为20厘米,小区内埋设纵横供水网,做到通水到各厂区。
  协调处理企业施工中的地界、用工纠纷和遗留问题,保障企业顺利施工。
  1999年底横河工业小区开发完毕,区内20余家企业在中心大道两侧顺利投产。其中环驰集团公司、慈兴集团公司、翔龙实业总公司都成为横河镇的重点支柱企业。据2000年统计,小区内企业新增产值4亿多元,为横河镇的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源泉。
  第二节 工业园区
  第一期工业投资小区开发完毕,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1999年,镇政府选址在横彭公路两侧,建立横河工业园区,园区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1公里左右,涉及9个村的部分土地,总面积约1600亩。
  2000年经慈溪市政府批准后,组建了园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开展具体工作。
  征地
  为确保合理布局,征地采取镇资产经营公司统一预征的办法,镇和村两级明确征地地段,出台优惠政策:
  (1)引进外资(国外)每10万美元,即可享受每亩总地价为6万元的土地1亩。
  (2)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镇级配套费、基本设施费可减半征收。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就有10多家企业付款登记。
  自2000年7月至2002年11月,镇资产经营公司等单位与园区内牵涉的9个村38个生产队,经社员协商一致同意后,签订征地协议42份,共征用土地1623.68亩(108.25公顷)。具体分村如下:
  转让
  镇资产公司预征的1036.6816亩土地,根据企业的技改项目审批报告以及行业归类、发展势头等情况,经镇政府和园区办批准,同意按价转让。至2002年底企业用地如下:
  以上共42家,合计用地645.9181亩(43.06公顷),道路用地300.66亩(20.04公顷),还有宁波金帅集团有限公司、慈溪市通用减速器有限公司、天时电机有限公司、玉丰轴承有限公司、奥博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等未办手续。余下90.1035亩(6.01公顷)(包括丈量亏损)。
  配套工程
  道路 1999年园区初定方案,镇政府就设计修筑横贯园区中心的自横河到彭桥的横彭公路,路面宽10米,当年沙石路面竣工,2000年浇注水泥路面,2002年拓宽路面至36米,并全部浇铸成水泥混泥土路面。留足南北向的6条区间大道,路面宽度均在16米以上。横彭公路共建5座公路桥。园区道路总面积在300亩(20公顷)以上,总投资2000多万元,确保园区内企业车辆行驶畅通。
  通水 自东畈村(胡家山自然村)到园区中心,新铺设直径30厘米的输水管道1条,横彭公路两侧埋设分水管,能直通每一个企业,满足企业生活用水,总投资200余万元。
  通电 在园区东端扩建彭桥变电站,容量25000千伏安,中心大道架设高压电路,为企业基建工程需要,园区先安装2台63千伏安变压器,企业落成后根据用电大小各自再安装生产用变压器。
  园区管理
  (1)要求横彭公路两侧临路立面(围墙、和第一幢厂房的高度、层数、离路距离、颜色、式样)按统一规划实施。
  (2)厂与厂之间定界、定位、定区间道路,定绿化用地。
  (3)统一确定解决生产队与企业之间因树木、作物、排灌水、人行路等相互关系的方案。
  (4)处理协调因基建施工与周边关系中的突发事件。
  (5)协助企业办理土地审批,办理土地价款回收手续。
  (6)帮助企业解决在工程招标和预决算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2002年底,工业园区总体开发完毕,余下的90.1035亩(6.01公顷),其中大部分留作镇资产经营公司标准厂房开发,部分是丈量亏耗。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