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1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耕作工具
分类号: S2
页数: 11
页码: 402-4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耕作工具,包括传统农具、农机具改革、排灌机械等。
关键词: 农业 耕作工具 排灌机械

内容

传统农具
  农业生产依赖人、畜劳作的简易农具,耕作艰辛,工效甚低。民国23年(1934)浙江省生产会议报告书记述:“吾国农具多属旧式,笨重非常,搬移不易,往往有数人之力不能致远者,由是成本既重,获利实难。”农家长期沿用的传统耕作机具,翻耕有木犁、铁耙,平整有耙、耖、锄头,中耕除草有刮子、草刀、茅刀,掘沟有坑铣、铁锹等。传统的排灌农具早先为戽斗、水桶,继有手摇、脚踏水车,牛拉车盘,木制龙骨水车。水稻播种、插秧一向用手撒手插。传统收获工具用镰刀割稻,稻桶打稻和麦,篾簟晒谷,芦帘晒棉花,风车、畚斗扬谷。传统农副产品加工工具中,粮食加工工具有石臼、碾子、木砻、脚碓和石磨等;油料加工用木榨,俗称油车,赖人力和畜力榨油;畜禽饲料历来取自碾米、磨粉的副产品,无专用饲料加工机具。
  农机具改革
  横河镇农具改革曾誉满全省,影响全国。1958年余姚县成立县农具研究所,在横河木器生产合作社内专设农具研究车间。横河木器生产合作社、横河机械厂和彭桥竹器生产合作社,曾研制过水稻收割机、棉花营养钵制钵器、田间吸谷机、拔秧机、电力牵引滚耙、改装五一犁。1958年木工陆友康研制木质立式插秧机成功,命名为“浙江3号”插秧机。单人操作,日插一亩余。余姚县建插秧机厂,调集铁工、木匠制成450台,全县试用,并经全国第九次水稻插秧机会议鉴定为全国推广的五种插秧机之一。后因质量不如人工插秧,不符合农艺要求被搁置。
  农具研究车间研制的棉花营养钵制钵器,在稻棉轮作区广泛推广应用。改装后的五一犁深受农户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农机具推广应用
  排灌机械
  民国4年(1915),乌玉桥村“春晓园”首用水泵抽水。1950年,横河马堰头农场置5马力柴油机抽水机1台。1953年,县水利委员会用机船(装有8马力柴油机和8×8英寸水泵)为乌山乡相士地旭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灌溉稻田105亩、棉田50亩。1954年冬,相士地旭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也自办抽水机埠。同年底,龙南乡开始建立国营龙南抽水机站,翌年竣工。建造固定抽水机埠6个,机船1只,安装抽水机和配套柴油机组7台,共87.5千瓦,建干渠、支渠道24条,全长14.5公里,当年灌溉农田8000余亩。1966年由于华东电网延伸,电力灌溉成本低,逐步替代柴油机动力灌溉,至1983年,全镇有排灌机械257台,1868.5千瓦,受益灌溉面积39370亩。其中,电力机泵146台,1181.3千瓦,灌溉面积28452亩,柴油机泵103台,663.5千瓦,灌溉面积7675亩,喷灌机8台,26马力。2001年全镇拥有排灌机械动力572台,3506千瓦,其中电动机497台,2943千瓦,柴油机75台,563千瓦。稻田灌溉面积24924亩,其中早稻1340亩,晚稻、单季稻面积23584亩。
  耕作机具
  民国4年(1915),乌玉村“春晓园”首用机械翻地。
  双轮双铧犁、五一犁:1956年和1958年大跃进期间,曾推广双轮双铧犁。这种适合北方旱地砂质土壤的马拉“新农具”,犁体笨重,要用两头牛拉犁,整地费工,不适合镇域水田粘壤土,结果成为废铁,群众说是“双轮双铧犁,掼在弄堂里,看见出眼泪”。1963年推广“五一”犁,后经过改装,拉力轻、省料、价廉,普及全镇,代替了旧日式木犁,沿用至今。
  大中型拖拉机:为缓解70年代农村收、种、管劳力紧张的矛盾,1973年龙南公社航渡大队率先自筹资金,向宁波拖拉机厂购入35马力中型拖拉机1台,配旋耕犁投入田间操作,深受群众称赞。横河镇相士地村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为解决务工与务农的矛盾,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1987年村建立“农业车间”1个,配有大中型拖拉机5台,小型拖拉机9台,联合收割机7台,机动插秧机2台。1980年全镇有大中型拖拉机34台,1990年增至60台。2001年用于农业的拖拉机29台,总动力924千瓦,其中包括轮式拖拉机16台,50马力以上拖拉机13台。
  小型手扶拖拉机:小型手扶拖拉机自1966年开始引入,成为70年代至80年代农村主要耕作机械和运输机械。以工农—12型和东风12型为主,1980年全镇只有95台,1990年746台,2000年902台。
  播种机具
  1958年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开始推广,横河木器生产合作社农具研究车间仿制改进了营养钵制钵器和移苗打孔器,横河公社农业试验场示范后全面推广。70年代横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彭桥公社联兴大队第三生产队,试种棉花尼龙方格育苗移栽成功,替代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
  水稻播种插秧一向用手撒手插。1987年相士地村引进吉林2ZT-7358型连杆式机动水稻插秧机1台,与露地育秧盘秧配套,插早稻12.5亩,后农业车间又购置机动水稻插秧机1台,应用于大田。2001年全镇有机动水稻插秧机3台,动力7千瓦。
  1998年在横河镇水稻丰产畈试用机动水稻抛秧机成功。2001年全镇有机动水稻抛秧机2台,动力7千瓦。此种机械有待农业规模经营形成后推广,可代替水稻插秧机在大田应用。
  2001年,机动喷雾机喷播直播水稻试用成功,具有出苗匀、工效高(2人1天能喷播50亩水稻)的特点。2002年又在小麦、油菜上应用成功。2004年全镇推广面积680亩(45.33公顷)。
  收获机具
  1956年,余姚县通用机器厂制成“56型”双人脚踏打稻机,推广后功效比旧式木稻桶提高1倍。1959年试用北方大镰刀,不实用,未能推广。1960年余姚县农具研究所试制成小型铁木结构双刀快速收割器,2人轮流操作,台日割晚稻2.5~3亩,单刀快速收割器,台日割晚稻1亩余。皆因劳动强度过大,刀具制造工艺技术未解决,未能推广应用。
  1968年,电动打稻机推广,功效比脚踏机高20倍,但因受电源和场地限制,使用面不广。1976年3马力柴油机打稻机开始推广,由于机动实用,推广迅速。此后,横河镇的稻谷脱粒基本实现机械和半机械化。
  机动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使用始于1987年。相士地村购入龙江-140型双圆盘割晒机1台,当年收割早、晚稻130余亩。此后共购入联合收割机7台,投入大田使用。1999年全镇联合收割机增加至75台,机动割晒机3台。2001年有联合收割机77台,动力1268千瓦。机动割晒机3台,动力11千瓦。至此,横河镇的水稻收割脱粒完全实现机械化。
  扬谷扇以“山雨牌”为主,由于该机可采用单向电源,具有扬场、排风、降温等多功能,全镇自80年代开始广为采用。
  1995年,横河粮管所购置7.5吨/日级烘谷机1台,每天一般可烘干稻谷6吨。1997年,镇政府购置2.5吨/日级烘谷机2台,每天一般可烘干稻谷2吨/台。
  植保机械
  人力喷雾(喷粉)器:人力喷雾器自1953年始用,以后逐年增加。喷雾器以手动空气压缩喷雾器为主,式样有圆筒式、单管式、背包式,此类喷雾器适应性强,喷雾防治病虫效果好,发展速度快,至今仍广为使用。全镇使用量1973年为1999架,1985年为5699架,1999年为11236架。人力喷粉器1958年曾在稻、麦病虫害防治中大面积应用,以手摇式为主,以后使用面不广。
  机动喷雾(喷粉)机:镇域1963年原横河公社有1台3马力机动喷雾机,至1972年龙南、石堰、彭桥、横河4个公社均购置工农-36型机动喷雾机共7台。1978年开始引进东方红18型汽油高压喷雾机。全镇1985年有机动喷雾机53台。至2002年仍保持有41台。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横河农副产品加工主要有粮食、食油、棉花、茶叶等。过去粮食、油料加工等用传统工具。制茶用手工。脱棉籽用人力脚踏绞花车、牛拉轧花车。用这些传统工具加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民国25年,镇域开始用机器碾米。不过农民大多限于经济条件仍沿用传统工具加工粮食。随着经济的发展,先柴油机后电动机的普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发展很快。50年代后期基本上消灭木砻和碾子脱壳、臼米;60年代粮油加工、脱棉籽基本上实现机械化;80年代实现机械化制茶。
  镇域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86年达到183台,1990年29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