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8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宗教
分类号: B91
页数: 8
页码: 334-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宗教情况,分别记述了佛教、寺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关键词: 横河镇 宗教 佛教

内容

横河境域面朝丘陵,背靠海塘,历史上对神鬼崇拜祭祀甚广。后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每当国家民族危难时节,宗教亦深受其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烧毁寺院,杀僧道,迫害教徒,摧残宗教事业。
  民国时期,许多类似田谷庵白青禅师等信徒同情民间疾苦,支持革命活动。境内积庆寺,在抗日战争时期驻姚山自卫大队,作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活动场所。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提倡唯物主义,宗教信仰淡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拆,僧尼挨斗。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一节 佛教、寺庙
  佛教
  东晋时佛教已传入境内。佛事场所几经发展,至民国时期增到73处。其中庙宇30处,庵堂36处,寺院5处,殿2处。佛事场所分布特点是沿河建庙、殿;前庙后庵;依山建寺。佛事场所多建于明清,最早为梅川乡长庆院,唐长庆四年(824)建,时号柯城道场院,元宋僖作有《柯城道场院》诗(嘉靖《会稽志》),现遗址无考。还有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的乌山福昌寺、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的如意讲寺。龙泉乡正法院,元至正十五年(1278)建(嘉靖《余姚县志》)现遗址无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佛事清淡,僧尼分得土地、房屋,政府安排就业。
  寺庙
  积庆寺 在境内梅湖水库南梅梁山,建于南宋,清顺治年间重修,共有房屋27间,1953年航渡、祝家、任家纸坊三个村拆搬至各村移作他用。
  福庆寺 在东畈寺下西南方。据传梅川剡岙舜井山宋有福庆禅寺,元初毁于火灾。有三层梯田型地盘(约五亩左右)就是原福庆寺宅屋遗址。现只有一棵古樟树和留下“福庆桥”名。
  普照寺 在石堰虞山西麓瓜舍村后,全貌完整时,有正屋三进,加上两边侧屋及外围附属房屋共计64间,寺田百余亩,龙船一只。正屋每进七间,第一进为金刚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为后大殿。两侧分别为库房、伙房。1965年拆寺,其材料用于建石堰公社办公用房。
  如意讲寺 在上剑山村(今峙山公园内)。建于后晋天福六年(941),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被大火焚毁。现遗址上留存宋井一口。
  乌山庙 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原位于乌山庙湾台,为资福院,宋祥符元年(1008)改永乐院,政和元年(1111)改称西福昌寺,其间从庙湾台移至乌山南山脚。史料记载:宋末遭乱缁徒无行,尽废其产,宇遁散不知以何时也。后重建。明时,翰林胡时麟曾施善于乌山庙,新建“延佑轩”。庙分三进,每进广七室,东西有殿。中祀梁武帝,西殿刘猛将军祠。每年二月十九(农历)是乌山庙会、拜礼拜的日子,商贾赶聚,甚为热闹。庙拆于1952~1960年间。乌山庙遗址,现为安徽人创办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育才小学所在地。
  龟龙庙 在大山村大毛湾。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毁于一场大风雨。时山洪突发,人们发现有一个用木头雕刻的菩萨头搁住在村口外馒头(石岩)山山脚,认为菩萨显神灵,再次建造龟龙庙。龟龙庙原有大小房屋9间,面积250平方米,有山地20亩,田1.5亩。1965年龟龙庙被折除,修建了村轧米厂。
  魏墓庙 在龙南村烛湖山东侧山坡上,坐西朝东,建于清初,是横泾河、闸里头村的祖庙,建有前后两进各五间,大殿两侧侧屋各三间,占地面积约4.2亩。常住和尚一人。庙于1953年底拆掉,作建造抽水机站用材。
  剡岙庙 在东畈村寺下东首长山后,建于明朝。前庙后庵,共分两进各五间,还有附属房屋,共20间。居住和尚、尼姑5人。民国初期庙中僧尼出走,成了空庙,至解放初成了贫困农民宅屋,1953年被拆。
  河东新庙 在孙家境村老屋里的西边,三面环水,据传重建于1894年。“新庙”内有文昌阁,1955年改建为国营横河抽水机站。
  孤山庙 在伍梅山北面,东近伍梅村,西鄰山头、湖西门,前庙后庵(大庆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明《於越新编》已有记载。鼎盛时期有房屋38间,僧尼教徒4人。庙产有田48亩,山10亩。孤山庙在文智禅师住持时,庙宇常修缮,据记载:民国28年(1939)重修孤山庙戏台,斋堂房屋5间;民国29年重修庙外及大庆庵全部围墙,民国30年重修头门及蚕姑娘娘殿房屋,又重修韦驮殿佛柜,民国33年(1944)重修大王殿5间,民国38年(1949)重修关帝殿大墙及四将菩萨栏杆。1953年,大殿等建筑被拆除,只剩下文智禅师的住宅3间。
  洋山庙 在洋山岗村洋山脚下,供奉主神为五代时的吴越钱镠,拆于60年代。
  河北新庙 在龙泉村,东横河北岸下河头。建于何年无考,庙座北朝南,共三进,前庙后庵(即惠兰庵),庙庵相通。据传曾被大火烧毁,后重建。依字义即在东上河北首重建新庙,故取名为河北新庙。新中国建立后改作横河木器社工场。
  横山庙 在马堰村横山山麓,建于清代,为木结构庙宇,前殿7间,后殿5间,侧屋10间,中间戏台1座,中殿堂供奉大王菩萨,两边四大金刚,前殿有马侠菩萨。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演戏1天。拆于50年代。
  陈梁山庙 又称半边庙,在乌玉桥村冲会山脚,何年建造,无考。房屋20间,庙屋正殿前后两进,前进8间,后进7间,庙宇于民国时期改作陈良山小学,现拆建为村委会办公房。
  客星山庙 又称陈山庙,在子陵村陈山脚下。建于清嘉庆年间,有大殿3间,东西两侧厢房10间,中间戏台1座。和尚6人。正殿精塑东汉皇帝刘秀佛像,尊号为光武帝。为纪念刘秀与子陵情谊而建。拆于1956年。
  虞山庙 在石堰村虞山南麓,建庙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首领舜曾到该山,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首领把山命名为虞山,并在山麓建虞山庙,设舜帝殿,供舜帝像。清乾隆年间又重修虞山庙(立虞山庙重建纪事碑)。据《姚江文化史》记载:清康熙十年(1671)作了修建。70年代拆建为石堰中学。现已被信佛者移址北麓,庙内收藏有个人捐赠的联幅3件,台胞捐赠的精致石雕佛像、青铜铸佛像若干尊,古樟树根雕弥勒佛像1尊(高1米,宽1.4米,重150余公斤)。
  柯城庙 在彭南村湖清垫西北,杨巷江北,是湖清垫、长埭村、桃园、杨巷等村落居民的佛教场所,何年建造无史料可查。庙宇三进两侧加凉亭,共36间,中有戏台,前庙后庵。即前为柯城庙后为清福庵。每年二月十五为礼拜日。新中国成立后改民居,60年代拆除。
  埋马庙 在埋马村埋马山,面向东南。庙分前后二进,东西两侧房,共有房屋20间,中央天井,建有戏台。据传后进明代重建。“东渡遗迹”一匾悬挂大殿西侧。新中国成立后归国家所有,于1954年、1983年先后作价卖给住户。
  彭桥庙 在彭桥西沿东横河北岸,坐北朝南。建于明代,是彭桥黄氏祖庙。房屋共有30间,庙内有戏台一个,有一凉亭名为“凤集亭”。新中国成立后改作彭桥竹器社厂房。1988年拆除。
  华陀殿 在华陀殿江桥东北侧,坐北朝南。建于明代,分前后两进,一凉亭,共计房屋15间,设有华陀等塑像。新中国成立后,房产归国家所有。1963年转权办企业。2001年就地改建为厂房。
  田谷庵 在梅湖村东边老鹰山山腰燕子窝。建于明初,是横泾河、闸里头和王家堰桥等孙氏家庵。庵原建有前、中、后三进各五间,后进是小屋属香客房,另有附属屋10余间。前进中间塑有菩萨“顺洲娘娘”,阴历三月十二日是她的生日,诒谋堂孙氏子孙都到田谷庵祭祀。相传旧时田谷庵房屋有数十间,田百余亩,清光绪八年(1882)被一场大火焚毁。事后,重建两进殿屋,两侧厢房和几间斋堂。现存三间庵室和残壁破墙。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日军民的活动场所。
  第二节 道教
  西汉末年,名儒梅福,字子真,为避王莽专政,曾隐居梅川(今横河)修道。
  在史志等文字记载中,道教在横河的活动场所仅有唐长庆四年(824)建造的柯城道场院1处,清已废。未见道观、道宫之类道教活动场所。
  散居民间有些能唱善操乐器者及从事符篆斋醮,驱鬼降妖,追存亡灵等为职业的人,俗习也称道士,他们无教规戒律,非师承法嗣,多以父子、朋友相传,兼事他业,不属正宗道教界人士,但民间至今还较盛行。
  第三节 天主教
  清时天主教传入余姚境内,康熙五十八年(1719)有教徒多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天主教公所1处。宣统三年(1911)九月,余姚天主教堂(若瑟大堂)于城内金锁桥建成,始属杭州教堂,后附宁波教堂。
  民国元年(1912),在浒山设天主教公所,并以此为中心,自民国6年至25年(1917~1936),先后在逍路头、周巷、横河等24处设立公所。民国27年(1938)余姚有教徒5999名,未受洗礼的“保守”641名。
  新中国成立前夕,天主教内出现“圣母军”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其上层人物披着宗教外衣,对新中国进行颠覆活动。1951年12月13日,人民政府下令取缔“圣母军”。
  境内彭桥有天主教堂,建于民国17年(1928),坐落在彭桥庙东侧,有房屋7间。原有天主教徒60多人,散布于彭桥、天香桥、埋马、湖清垫、桃园等村。1951年台风袭击,教堂受损,后修复。1956年又被台风刮塌。至今境内无天主教传教活动。
  第四节 基督教
  清代传入余姚境内,咸丰十一年(1861)美国长老会牧师睦里逊驻姚传教。是年成立三北支会(设在浒山)。同治三年(1864)成立宁波长老会余姚支会。后继建教堂有浒山、逍林等处,开展传教活动。
  据慈溪市基督教横河堂史料记载:横河堂原属浒山堂的布道所。从民国17年(1928)起在秦堰桥布道所聚会,由陆家海长老负责。民国27年(1938)在横河东孟家桥布道所聚会,由孙渭春长老负责。民国29年(1940)自养。1957年余姚县召开基督教代表大会,建立县基督教自治、
  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教会信徒的信仰权利被剥夺,教堂关门,教会活动停止。从1979年下半年起恢复活动,时有8个信徒。1984年下半年向下新屋村生产队买了两间仓库,建了3间小屋作为礼拜堂聚会,1985年2月批准为基督教横河堂。
  现教堂扩建到建筑面积755平方米,用地总面积3.836亩(0.26公顷)。
  近年来,横河堂信徒发展情况如下:1985年慕道友323人,信徒20人,合计343人;1995年慕道友323人,信徒220人,合计543人;至2004年累计700人左右,平时实际聚会人数在300~400人之间。如今教会渐渐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道路,正在向治好、养好、传好的方向发展。内设堂务委员会15人,主任法人代表1人,副主任2人。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