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63
颗粒名称: 第四卷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80
页码: 157-236
摘要: 本卷记述横河镇人物传、人物简介、当代人物名录。
关键词: 横河镇 人物 传记

内容

第一章 人物传
  严光(公元前37—公元43) 又名严遵,字子陵。本姓庄,后因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卒葬陈山故里。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刘即汉光武帝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币纁,遣使聘之,三返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耶?”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公元41)复持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有《刘秀与严子陵书》传世,曰:“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北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桐庐县有严子陵钓台,故里陈山有严子陵祠、客星桥、客星庵、高风亭、子陵亭、“高风千古”石牌坊、严光墓等遗迹。
  虞世南(558—638) 余姚梅川虞家城人。生父荔,因叔寄无子,以世南嗣之,故以“伯施”为字。少时,与兄世基受学于顾野王十余年。书法得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授,并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世传书迹有石刻《孔子庙堂碑》等。
  世南个性沉静寡欲,学而不倦,废寝忘食。南北朝时,陈文帝知其博学,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隋灭陈,与兄世基同入长安,名重当时。隋大业中,授祕书郎。炀帝杨广虽爱其才,但嫌其刚直,居七品官十年,不予徙擢。隋亡,曾入窦建德军,任黄门侍郎。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以世南为秦府参军转记室,授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后(627)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迈,请求告老,未准。改任秘书监,封爵永兴县子。贞观八年(634)又晋封永兴县公。故有“虞永兴”之称。
  世南外貌儒道,但志性刚烈,议论持正,敢于进谏。曾藉陇右山崩等情,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藉星象异常变化,劝太宗戒骄,慎终如始;高祖李渊去世,太宗拟厚葬,世南引古代皇帝厚葬之弊,力主薄葬;太宗晚年好猎,世南劝谏节制狩猎,以免扰民。李世民赞叹曰:“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贞观十二年(638)授银青光禄大夫。同年五月卒,终年八十一岁,诏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文懿,荫子虞昶为工部侍郎。太宗对世南之逝,甚为惋惜,曰:“世南亡,石渠东观,无复人矣。”
  孙岳(?—933) 行广十八,祖籍河北冀州。在公元926~933年之间,由睦州徙入余姚烛溪湖孙家尖定居,为今孙家境村孙氏始祖。为人强干有才用,曾任府卫右职。后唐天成年间为颖、耀二州刺史及阆州团练使等职,所至称治。长兴元年(930),迁凤州节度使,受代归京。秦王从荣,欲以岳为元帅府都押衙事,未行。长兴四年(933)十月,冯赟举为三司使,时豫密谋。朱(弘昭)冯(赟)患从荣之恣横,岳曾极言其祸之端,康义诚闻之不悦。及从荣败,义诚召岳,同至河南府检阅库藏。时纷扰未定,义诚密遣骑士射之。岳走至通利坊,为骑士所害。对岳之受害,识与不识皆痛之。谥清廉。子琏,历诸卫将军,藩阗节度副使。
  徐琛 字须山。马堰徐姓始祖。据马堰徐姓十一世孙徐鹗为其父翠庵先生所作“墓志铭”记载:“翠庵先世汴人,宋时,有讳琛字须山者,以行参军事扈从高宗南渡,经于姚之屿墩山而卒,子孙因家焉,徐之始祖也。”
  又据姚江马堰徐氏族谱记载:“吾族世居南昌,至徐藻生三子,长曰林,次曰兢,季曰琛。”琛为宋康王参谋军事,兄弟遂侨居汴京。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钦两帝北狩,康王在临安即位,是为高宗。琛与两兄偕其叔庆,扈跸而驻金陵临安。时海寇猖獗,侵暴绍兴、宁波等郡,朝廷命琛等镇守眉山寨。琛奉命悉其家眷东渡,遂聚族于余姚之桐木湖而立宅焉。
  孙介(1113—1188) 字不朋,号雪斋野叟,孙家境村人。师姚江醇儒胡宗伋。少尚忠义,有忧当世心。弱冠寓村疃,闻徽宗崩,北望大恸,情发于诗:“无一日敢忘君,以天下为己任,愿申么麽之私,远冀明昌之寝。”其壮烈如此。躬行古道,不惑佛老,不诌鬼神,不信机祥,不事方术阴阳地理诸书。安贫乐道,乐善好施,训授乡闾。初有田三十亩和得张氏奁资十亩,常寄食授书,然犹捐衣,助给终年,伏腊不赡,丧其土田。生平未尝妄语,家世素箪瓢不宴茹。家贫无书,自诸经正义诸子书,战国策、两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百氏文集、异闻杂说等,悉手抄或删其要语。不事科举,一心课经史注疏,不敢怠荒。窃志古人,务为实学,晦迹不入郡邑者三十余年。治家有术,教子有方。子三:应求、应符、应时,兄弟相爱友,卉衣草食,薄厚必均。视其貌,如野鹤孤云,洒然不受世之尘也;察其意,慊然未始自足,讲学进德,死而后已;听其言,如五谷之饱。年七十逢寿圣庆,恩补承务郎。后二年,高宗再庆,进承奉郎,累赠宣议郎。
  黄巨川(1119—1201) 行贞十一,彭桥人。由明经中南宋绍兴五年(1135)乡举,随登进士,任应天府判,迁御营使侍郎,擢吏部侍郎。秦桧用事,岳少保死,叹曰:“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遂周视海滨,登悬泥山(今称胜山)隐居,曰“是真可避世。”由请为业,结庐其间。作《招隐篇》以贻弟。及卒,葬梅川张岙山。后人在悬泥山立庙祀之。夫人虞氏,人称“圣母。”
  孙应时(1154—1206) 字季和,号烛湖,孙家境村人。宋淳熙二年(1175)中进士,历任黄岩令、常熟令,邵武军通判。
  宋绍熙三年(1192),邱崈帅蜀,招应时为幕僚。为报知遇之恩,任劳任怨,以卓越才干,深得邱崈之信赖。时兴、利两州西路安抚使吴挺,有世袭之势,朝廷甚忧患之,但也未敢轻易有变。邱崈因吴挺病,使应时往视疾,以察军情。挺以盛礼“十献”,应时拒之。辞归,以事实告崈,使挺不敢轻举妄动。会挺殁,应时遽向崈定议,先差制统官权领其军,再委总领杨辅兼利州安抚节制,后草奏,乞别选帅材以代吴。崈纳之,朝廷从之。使挺世袭觊觎未能得逞。此议,既保一方晏然,又除国家一大隐患。宋开禧三年(1207),吴挺子曦,复据军以叛,遽被诛。吏部侍郎黄度等六人上疏朝廷,应时能见微虑远,为社稷防患于未然,乞甄录其后。得旨补其子。
  应时知常熟县令,政绩斐然。建造子游祠,祭祀先哲,编纂《常熟县志》,由朱熹作序。任内百姓安居乐业,均颂之。但在任职秩满时,郡将以私怨,疏告其捃摭食粟三千斛。士民感其德,至相率担负,诣至郡府,愿代清偿。但最终未逃被谪命运。后授邵武军通判,未赴任,结束仕途生涯。
  应时天才颖异,先从陆九渊悟“存心养性”之学,后又师承朱熹,理学造诣颇深,为南宋前期儒学名臣。为官廉洁奉公,不图私利,为人高风亮节,远离权贵,为学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著作有《烛湖集》二十卷,收录于《四库全书》。
  胡文焕(1193—1263) 字观光,系安定名儒胡瑗之六世孙,为乌山胡氏始祖。南宋时授承务郎,曾任绍兴路儒学经谕,未几解职东归,后裔尊称其为经谕公。文焕来自鄞,就学于梅川虞城书院。由同学虞淳戚主蹇修,赘宗室南康郡王之女余姚县君贞为室,遂营产筑室于梅川翁郎桥东。其地据元末宋僖所作《虞家城记》:“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其南二里许,有虞家城。……元时遗址所存,尚高丈许,周围计丈百有五十,乡人相传为虞世南宅基。”文焕不在邑治筑室,且在此卜地而居,这与虞淳戚等居住在虞家城有关。据胡氏宗谱记述“使己所居与虞相近,可时时过从,终身以德行道义相切劘”。文焕有两子,一曰士通,授上舍,一曰士逵,为秘教。士通早卒,无后。
  胡坤(1230—1298) 字本享,一字大坤,号柏堂,天香桥村人。坤宇量宏大,气岸宏伟,承父存庵新创之基业,祗服厥绩。内行修谨,不事表著,史称外敛其华,内实有才猷者。宋咸淳七年(1271)夏五月,大风海溢,滨海之堤悉坏。坤挺身募众修筑之,不日而成,乡人利赖之。上其事于郡守,遂举为沿海制置司干官,敕授从仕郎。时尚书刘黻,为沿海制置司使,奉朝请建高节书院于邑之东陈山,严子陵先生墓之左侧。坤佐其使,括田充书院赀,用物备具,享祀丰潔。祠墓修治,坤之力居多。
  胡秉常 字德中,号茶园居士,天香桥村人。读书有气节,补州学弟子员,诸弟子多推崇之。元至正五年(1345)荐辟贡入太学,十二年(1352)补本州高节书院山长,教有成绩,转台州路学录。仕不充其志气,引归筑圃植茶,著书自娱。学者称茶园居士。
  胡惟彦 字斯美,号淳朴生,天香桥村人。少时即慕古圣贤之学,务躬行不事口说,居乡以耆德见推。元季之乱,隐居行义。明太祖聿兴,诏求天下遗逸。县令陈达,以惟彦耆德应诏,礼送至京。于是洪武改元(1368)九月六日,惟彦以《太平颂》上进,上览而嘉纳之。又命赋早朝诗,十章立就。上益大悦,拜河南布政司左布政使。惟彦自言草莽细民,不敢骤居方面之职,恳辞不受。改山东兖州府知府。为政宽严并举,吏畏民怀。顾以遭逢非偶,力图建立,以答知遇。忧劳政治,卒于官。兖州之民,悲哀涕泣,若丧父母,复树碑以志去思云。从子伯顺有学行,乡称云巢先生。
  黄珣(1438—1514) 字廷玺,号碧山,又号梅川,彭桥人。自幼聪颖,读书过目即能背诵。明成化七年(1471)参加乡试得第一名,为解元。十七年(1481)参加殿试,获第一甲第二名,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明弘治元年(1488)参与修编宪庙实录两年,任经筵官。修编实录完成后,升授侍讲。皇上为表彰奖励他的功绩,专门赐宴和奖励金币。四年(1491)任经筵讲官,不久进右春坊右谕,管理朝廷司业事。十七年(1504)升为国子监祭酒,翌年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二年(1507)升任吏部尚书。时宦官刘瑾专权,不久即令其退休。九年(1514)在家病逝,终年七十七岁。逝世后,追赠太子少保,并将其子一人,荫袭为官。嘉靖十年(1531)又赐谥号“文僖”。
  其为人平易忠实,任经筵讲官时,遇到有关国家兴衰存亡之事,必定反复讲解,直到诸生明白为止。在太学任职时,不但注重诸生的学业,还关心诸生的生活,有一个叫魏成的山西人,家境贫困,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想把已许婚的女儿再另适他人。珣得知之后,慷慨解囊,即派家人送钱给魏成。珣的仗义疏财精神,在京城传为佳话。
  正德初年,珣和三山(福建闽县)人林瀚,共同向朝廷提出条陈十二事,曰:“隆大孝以先天下,集群议以决大政,改州治以奉陵寝,崇俭德以裕财用,省虚费以醒军民,增贡举以进人才,修武备以御寇盗,省匠役以醒民困,节工役以省财用,清吏役以革宿弊,清马政以防欺蔽,大优容以广言路。”这十二条意见呈上之后,因语涉近幸,受到权宦刘瑾的嫉恨与反对,立即把林瀚降为浙江左参政,并令他致仕。珣因此也受到撤职处分。刘对此还不解恨,又矫旨说黄珣与林瀚及刘健、谢迁、刘大夏、韩文、张敷华等人①结党营私,通告天下。又因黄珣与谢迁都是余姚人,刘瑾又把他的嫉恨,发泄在所有在京为官的余姚人身上,计五百余人,统统外调,一个也不让他们留京为官。
  黄珣诗文典雅、平淡,和他的为人一样。所著有《纷纷论稿》、《东山文集》、《素庵诗集》,藏于家。
  孙燧(1460—1519) 字德成,号一川居士,孙家境村人。明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等职。正德十年(1515)十月,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江西是宗室宁王宸濠藩地。濠早蓄有异谋之心。外结群盗,内通权佞,挟持群吏,蓄谋叛逆。前副使胡世宁,因揭露他逆谋行状,被矫诏入狱。燧受命之后,不畏艰难,表示“投艰于我,死生以之”。在去江西途中,路经钱塘江,遣夫人与儿子还乡,自己仅带两名僮仆,前去赴任。
  时南昌城内人言汹汹,均谓“宸濠早晚得天子”。奸党内外,盘根错节,周围几乎都是宸濠亲信,凡不依附他的非疾即去。燧到任之后,始常以大义劝说宸濠,但均无动于衷。非但不听,反而派亲信安插在燧左右,以作他的耳目。燧将其反迹多次奏疏朝廷,但奏疏中途都被宸濠买通的佞臣所阻。其时为防不测,燧也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副使许逵为人忠勇,燧与他商量对策。托言为防盗寇,加固南昌周围进贤、南康、瑞州等城池,并将建昌析置建昌、安义两县。又建议恢复饶、抚两州兵备,但未获准许。又请敕改湖东分巡兼理兵备,与饶州互为犄角。九江地处要害,兼摄南康、宁州、武宁、瑞昌及湖广兴国、通城诸州郡,以使控制局势。广信、青山诸窑,地僻人悍,请设通判驻弋阳,兼统六县之兵,以加强防范。为防止宸濠劫持兵器,又假托防贼,将辎重兵器转移他郡。燧历经数月精心谋划,积劳成忧,髭发皆白。宸濠亦觉察了燧的用意,始派人贿赂朝中权臣,意欲将燧调离江西,但未得逞。复又派人向燧送“枣、梨、姜、芥”四物,暗示燧“早离疆界”。燧一笑置之,拒收,将原物退还。
  正德十三年(1518),燧又一次向朝廷密奏,“宸濠必反”。但奏疏又一次被宸濠所截获,不能上达。此时宸濠对燧,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非要把它拔除不可。一次,以设宴为名,企图毒害孙燧,但未成。十四年(1519),御史萧淮详奏宸濠不轨行状,朝廷派重臣宣谕。濠闻后惧惊,但仍不知悔改,反而决计孤注一掷,起事谋反。六月十三日宸濠生日,宴请镇巡三司官员。次日,燧及诸官吏前往谢宴。宸濠暗在幕中伏兵,自立露台,声言“武宗朱厚照抱自民间,太后有密旨,诏我监国,起兵讨贼。”众人一时相顾谔然。燧挺身而出,走向前面,责问:“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曰:“不必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道:“汝贼且不见天乎?天无二日,吾岂有二主哉。吾死一身耳,且见若种之澌灭也。”濠怒极,却入殿中,复易戎服出,幕中伏兵亦露刃环立。濠大声骂曰:“我何负于汝,汝奏吾七本?”燧反驳曰:“朝廷何负汝,汝何反耶?”濠喝武士缚燧,燧奋臂拒之。缚者持铜锤折燧之左臂。此事在场官吏均颤慄,不敢出声,唯有副使许逵大声呼曰:“巡抚天子大臣,汝曹安得无礼。”并以身袒护燧,此时许亦被捆绑。两人骂不绝口,即被拽至南昌惠民门外,双双被害。临刑时,许对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燧、许被害后,时任南赣巡抚王守仁、吉安知府伍文定等起兵讨逆。周围郡州,纷纷响应,一月之间,集兵数万。不及两月,濠蓄谋已久的叛乱,迅告平息。为此,王守仁向朝廷奏疏“是燧、许事先周密防范之功”。
  嘉靖元年(1522)世宗朱厚熜即位,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谥忠烈,荫子一人。长子堪,旌孝子,世袭锦衣千户。嘉靖二年(1523)余姚知县邱养浩在龙泉山南麓为孙燧建造忠烈祠,门室各三楹,东西各五楹。祠内立浙江提学副使黄芳撰写《灵绪山忠烈词碑记》一块。墓葬丈亭龙山。
  胡东皋(1472—1539) 字汝登,号方岡,天香桥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知府、提刑按察司副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等职。知宁国府时,实行均田租,解小民田租过甚之困;编里甲,减徭役不均之苦。宣城有金室圩,称沃壤,岁入可百余万石。圩当大河之冲,水溢则害,东皋相便宜修筑,遂为永利。府因山为城,久而颓圮,闻宁王宸濠有逆志,度工缮修,大冶器械为备。无何,宸濠果反,攻安庆。东皋将率兵扼其吭,旋闻就擒,乃止。南陵豪专持有司短长,为奸利泾,巨猾囊橐,盗贼祸乡里,东皋悉按诛之。
  嘉靖初,迁四川副使分巡建昌。贫不能治装,僚属赆以赎锾,峻却之。士民倾城送,皆垂涕。建昌居蜀西徼,前使多驻节雅州,以故中官将领肆虐无忌。东皋亲驻其地,严立约束,军民帖然。番贼入寇,授指挥陶安方略歼之,番人无敢牧境上者。越嶲有相公岭,路峻险,戍兵多坠崖谷死,寇亦得据以为阻。东皋为平其道,由是官军得要害,寇不敢发。成都至建昌有大渡,水湍悍甚,日一渡,犹不免覆溺。东皋相山势,移其处,日可数渡,人号为“胡公渡”,军民立祠祀焉。
  补威茂兵备时,甫至任,番贼耿卓(勺)煽乱。巡抚唐凤仪檄会讨,东皋率师为前锋,斩贼数百级,获牛马器仗无算,卓由间道夜遁。民被胁者千余人,将吏欲杀以冒功。东皋叱之,乃止。语凤仪曰:“贼多且悍,当徐图之,难以兵尽歼也。”乃罢师还茂州。得贼所亲信二人,厚赏之,激以利害。二人感悟,归斩巨首以献,边境始宁。凤仪上其绩,再赐银币,进四川按察使。嘉靖九年(1530)凤仪被召,遂举东皋代。会代者已有人,乃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东皋周览形势,知其地多与敌境错,军民屯种樵牧,率为所扰。乃筑墙捍之,自花马池至镇城,经贺兰山抵定边营,延袤三百余里,并缘墙治堑,置墩堡营舍,自是塞下之田,咸得耕植。明年改郧阳提督,太和山中官王敏贪恣,劾罢之。有武将以贿求荐,召语之曰:“贪者必纳汝贿,刻者必褫汝官,苟非污人,必至害己,汝安得为此。”乃杖而遣之。张璁重东皋才,荐于帝,乃召理院事。既至,朝旅见外,未尝一谒璁,璁衔之。会南京太庙灾,诸大臣咸自陈。璁在内阁从中允,上疏自劾。去家居六年,以身任乡邦利病,浙人倚之。同县孙陞语人曰:“吾邑登显仕,而清贫若寒畯者三人,胡中丞东皋、宋中丞冕、胡太僕铎也。”时号“姚江三廉。”
  孙堪(1482—1553) 字志健,号伯泉,孙家境村人,荫授锦衣卫左所正千户。嘉靖五年(1526)中武举会试第一。晋署指挥同知,迁都指挥佥事浙江都司佥书,赠都督同知。
  堪系孙燧长子,自幼以孝闻。读书质颖过人,无所不学,尤工古文词。洞究韬略,谙熟九边地形,凡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诸技艺,咸皆精娴。又工画绘事,为世人而珍藏。有膂力,善骑射。为防御外侮,曾教授“弩京营”制弩用弩之法,并著有《弩考》一书。训练万余人,人称文武双全。
  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宸濠在南昌谋反,其父孙燧时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因反对宁王叛逆而被害。噩耗传至,堪叩地号天,五内俱裂,立誓操刀赴难,与贼不共戴天。曰:“父能死忠,儿岂能不死孝哉。”即间道金华,徒跣以行,过不几日,二弟三弟也紧随其后。达江西时,叛贼已被王守仁等擒获。至父殡所时,首触地悲愤哀恸,痛哭不已。更治棺殓,见父面颜若生,不禁又大恸,几绝复醒。因悲哀过度,导至双耳损听。在扶柩还乡治葬后,结庐墓侧,蔬食水饮,足跡不履城市三载。终制后又墨衰,素服三年,竭尽为子之孝道。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母杨夫人与世长逝。悲哀恸哭,犹如丧父。堪此时年已七十又二,在扶柩南还归葬时,途经淮口,自毁瘠骨,意欲从先人游地下。船过长江后,体已不支,但犹汲“中冷泉”①水,烹茗匍匐荐几筵,谓:“先夫人不曾茗尝此知味。”船将抵杭城北关时,悲戚益甚,竟以绝粒,终于倒在先夫人柩侧而亡。
  堪始以痛父危难而损躯,终以哀母过度悲泣而殒体。敕旌孝子,曰“孝行之门”。孙境“三孝子”也由此闻名乡闾。死后诏赠都督同知。
  徐爱(1487—1517) 字曰仁,号横山,马堰横山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时年二十一岁,出知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值刘六、刘七起事,有保障功。疏陈十事,多见采纳。居官清正廉勤,克举其职。升南京兵部员外郎转南京工部郎中。
  初王守仁受刘瑾陷害,出狱归,爱即北面称弟子及门生,莫有先之者(后为王守仁妹夫)。数年后守仁迁南太仆,爱亦调南工部,任郎中。同舟归越,论《大学》宗旨,辑《传习录》“良知”之说。学者初对良知之说多未信,爱为疏通辨析,畅其指要,门人日益亲。王出抚南赣,爱亦请告,约归阳明之麓,以究竟百世之业。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年三十一岁卒,守仁哭之,哀拟于恸颜子焉。一日讲毕叹曰:“安得起曰仁闻斯言乎。”率门人至其墓所(今绍兴迪埠山麓)酹酒告之。
  爱英年早逝,其父徐玺搜集遗稿,托蔡宗兖编成《徐横山遗集》上下两卷,并附亲友哀词一卷,于嘉靖十三年(1534)付梓印行。
  孙墀(1489—1556) 字志朝,号仲泉,孙家境村人。历任中书舍人、大理寺寺正、尚宝司司丞,尚宝司卿。
  墀自幼敏慧,七岁时,塾师面授千言,食顷成诵,时王阳明在座,奇之,赠以诗词。稍长为诸生,工举子业,擅长古文词。明正德十四年(1519)“宸濠之变,”父燧殉国,按制守孝三年,终制又服墨衰。学宫敦促赴试,以父变非常,为书力辞。参与郡邑志籍编纂,词整事核,咸称有史才。尝礼聘于杭城万松书院,为诸生师,而名盛省城。
  嘉靖八年(1529),诏下选贡入太学。不久又入选纂修祀典、大明会典、训录玉牒。供事内阁二十余年,掌文官诰事,尝扈跸南巡,时霑宠锡。奉职惟谨,伸纸走笔,俄顷立就,诸宰辅皆贤之,称“倚马才”①也。
  墀系孙家境“三孝子”之一,以孝继忠。为人刚毅有胆略,不蓄妾媵,自俸俭约,服食器用与贫寒素同。为承母欢,已入耳顺之年,子孙满庭,尝舞彩歌,以欢娱北堂。与人交衷悃相待,人皆信其诚。尝作宗约,以睦家族。
  孙陞(1501—1560) 字志高,号季泉,孙家境村人。陞自幼颖特不凡,髫龀即嗜学,每读史至名贤传,转以自期。巡按韩御史闻而贤之,面试《越王台吊古》一文,洋洋数百言,顷刻立就。韩惊谓:“此文可与唐王勃《滕王阁序》相媲美。”一时名扬浙中,时陞年近二十。明嘉靖十四年(1535)参加廷试,进“仁礼保邦”之说,受皇上之赞誉,御批曰:“仁礼之意好。”赐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仕右春坊中允、祭酒、礼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嘉靖十八年(1539)春,朝廷册立东宫。按例词林官敬献颂词者,均可晋官加爵,人皆竞之,惟其独不然。嘉靖二十五年(1546)主南畿试事,崇雅黜浮,芟革一切宿弊,所取之士多有真才实学。晋祭酒时,又虑浮竞难制,悬格二十二条执行之,不以亲故说辄改,诸士咸服。不附权贵,陞是严嵩门生,嵩掌权时,众多官吏争去投靠,惟独陞不去依附,还敬而远之,自乞由吏部去南京兵部(巧宦者均不乐往),冷然无营心。
  “孝友天植”乃朝廷对陞之嘉誉。父孙燧死于宁王宸濠之难,与两兄长堪、墀誓死赴难。扶柩归,守墓三年,人称“三孝子。”自父亡后,从不再写“宁”字,从不治家庆,也从不为他人父作寿文。待同僚亲友,乐于“出粟为助。”身性怡澹,无所嗜好,一介之微,苟有未安,曰:“赵清献必不如是。”严教子侄,“养德、养身、养学”,三者须日体验,不可缺一。陞娴熟六籍百家金石竹简之传,但从不自炫。
  嘉靖三十九年(1560)病亡,诏赐太子少保,谥文恪。
  胡梦雷(?—1555) 号屿峰,乌山人。郡庠生,喜孙吴之学。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大肆劫掠,沿海被害尤甚。时分守道许东望(三山驻军军事长官)招集义勇,梦雷平生以忠义自许,变卖家产,应召而集,纠集兄弟子侄健儿三百余人,作行阵攻守训练,奋勇杀敌,屡胜有功。一次在追杀倭寇至上虞断桥,陷寇阵中,被斫十余刀而殉难①。同殉难者有操十八(梦雷之胞兄)、操廿六(梦雷之堂兄)等百余人。后收其尸,刀伤皆在胸,而不在背,见其有进无退。许东望甚痛悼,为文以祭之,赞曰:“海寇临边鼠窜多,谁人肯与执干戈。书生白面能驱敌,材士青衿蹙渡河。非是经身不爱死,只图擒贼莫知它。空中数摆风云阵,夜静犹闻铁马过。”后督抚奏闻,敕命赠广德州同知。
  杨文俪(1515—1584) 女,祖籍浙江仁和,父杨应獬官居工部员外郎,十九岁嫁与孙家境村孙陞为继室。她自幼熟读《内则》、《烈女传》等书,尤精于科举制艺,事属罕见。《四库全书提要》中云“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举者,文俪一人而已。诗其余事也。”杨文俪共养育有六个子女,既是慈母,又是严师,以卓越聪慧才智,精心传道授业,六个子女中除孙镶早夭外,其余五人,均学有所成。长子孙鑨,中进士,官拜吏部尚书,谥清简;次子孙铤,中进士,官拜南京礼部侍郎;三子孙錝,中进士,官拜太僕寺正卿;四子孙鑛,中会元,官拜兵部尚书;谥忠清。女孙鐶,明代姚邑出色才女,精于戏曲、声韵、曲律,嫁于余姚“吕阁老”之子吕兑,敕诏安人。她还关顾孙辈学业,诸孙所作文章,均须进呈。她亲自仔细评阅,加以批点,非常严谨。孙辈不夤夜,不敢入寝。外孙吕胤昌亦住外祖母家,从诸表兄弟求读,共同切磋学业,相互暗暗较劲。明万历十一年(1583),孙鑨之子孙如法,孙鐶之子吕胤昌同登进士榜,世人称“太夫人成四子进士,而不遗其一女也”。
  杨文俪不但精于经、史、子、集等学,而且对诗词、戏曲、音韵和曲律,造诣亦颇深。有诗《月夜鸣琴》为证:
  小堂明月夜,卷幔理丝桐。素魄千门皎,清音一院通。落霞飞指下,流水泻弦中。停曲聊延伫,高天度远鸿。可见她诗词之华丽,才华之横溢。遗著有《孙夫人诗》一卷。
  孙鑨(1525—1594) 字文中,号立峯,孙家境村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授兵部武库主事。历仕职方员外郎、武选协司郎中、光禄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吏部尚书,两都冢宰。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提督武学。时参试武习者不是贵胄子弟,便是京师浮荡好射猎者。这些人往往因区区小事,即便口角相争,闹得不可开交,很难驾驭。鑨稔知其事,处置公正,赏罚严明,声誉鹊起。京都武学,按例应优先录取肄业久或屡试成绩佳者。但往往营私徇情者,均录取官家贵族子弟。鑨对间隙者,遵令裁之;诸所说情者,悉拒之不听;对不符合条件者,均摈弃之;因而名望益振,大得人心。
  嘉靖四十三年(1564)晋武选协司郎中。此时,嘉靖皇帝刚愎自用,笃信道教,蛰居“豹房”,斋居决事,不视朝事,恶听谏言,轻信方士与宦竖。因而不少朝臣,因谏而遭牢狱之苦,有的甚至惨遭杀害。鑨对此毫不畏惧,上疏极言时事,要上亲视朝政,不要为佞臣所蔽,不要听信方士邪说,不要听宦竖之言,要记取赵高、林灵素教训,尽发左右诸不法。对鑨之疏,倾朝危骇之,百官畏惧之,宗亲惊讶之,恐虑言词过激,或受株连,均惶惶然。中人恐败露,格不令达。鑨愤懑,以疾乞归。两年后,户部主事海瑞归京,得知此事,又以相似内容上疏,被下狱。
  隆庆改元(1567),复起用,任南京文选郎中,历迁至吏部尚书。主部操裁凛凛,遇事敢言,嬖孽无所容。用人不避嫌然,又不私有庇植,处人澹然虚平。不延揽示恩,即使自己荐拔,亦不告其人。上下均信服,人称“浙中三贤太宰”。
  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家病亡,谥清简,赠太子太保,录一子入太学。
  孙鐶(1533—?) 女,出生于孙家境村,明礼部尚书孙陞之女,后嫁于余姚城南吕兑为室。孙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尤其受其母杨文俪博学多才之熏陶,长大之后,不但能赋诗填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对戏曲研究,更是专心致志,造诣颇深。孙鐶嫁到吕家后,公爹吕本也是一位嗜好戏曲的文学大臣,对戏曲亦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儿子吕胤昌也十分爱好戏曲,为投母所好,家里不但搭有戏台,还专门招养了一批戏子,吕府天天演戏。“锣鼓之声天天不息,清音绕梁日日不绝”。孙鐶不仅观戏、听戏、读戏,还喜欢收藏古今戏曲资料。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吕天成是她的嫡孙,吕天成名著《曲品》的问世,孙鐶提供了大量翔实、丰富的资料。明万历十五年(1587)子吕胤昌为宁国府推官,其被敕诏封“安人”。
  徐建 字曰中,号桐湖,马堰村人。祖父辈世有善行。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知福清县。中使以采办至势熏灼,建力抗之。中使夺气,改知古田。岁赋故输米福清仓,后议改折,民称便。而卫官薄其价,倡言求益。建力白当事,得从前议。县坑场之守有三,曰龙岭,曰游家,皆设官军百余人,附于民兵。去县二百里,曰宝兴,近三峰禹溪,视诸坑为冲,旧设官军五十人。嘉靖七年(1528),矿贼犯县,巡按御史移宝兴,官军守游家坑。久之,贼犯宝兴,奔水口,焚掠无忌。御史议增设机兵百人,建以邑小,兵饷无所出白当事。曰:“宝兴要害地,官军既复,则水口民兵可无增设。三峰禹溪有备,则龙岭、游家水口亦无可患。请改龙岭游家民兵五十人卫水口,而抽龙岭、莞洋兵驻三峰禹溪之隘。”当事从之。由是民不加编,而守御固。其去也,民祀之。既归邑,方患倭寇,欲城江南,众哗然。建独主议称是。又谓量田、均役二事,蠲民之瘼,不在城。
  后子绍卿,幼以孝称,性敏,读书过目成诵。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由兵部主事仕至兴化知府,父殁哀瘠,礼葬小西山坡,筑庐居之,人称“徐孝子。”
  黄汝通 号明泉,明嘉靖年间人,生于彭桥。资禀颖悟,早入黉宫。由岁贡任山东乐平儒学训导,升开封府教授。及归,与乡士大夫结社,棋酒自娱。据谱载:因“祈雨救旱”,府县曾送“霖雨苍生”匾。吏部文选司郎中陈有年赠诗曰:“时雨丝丝不动雷,浮云片片傍山来。一双幽鸟依簷立,六月榴花近水开。天下故人俱恋阙,林间知己且卸怀。东园新色增多少,青满松枝绿满苔。”内苑丞孙鏊(孙家境人),赠诗曰:“六月东南雨不通,郡丞早晚切生农。丹心寸积迴苍汉,碧海遥横起白龙。千里层层新水涨,万方黯黯午云封。年丰已作商霖望,弼梦何时到九重。”据说此术当年“泰山真人”所授,今未有承传之者。
  胡翌 字敬甫,天香桥村人,东皋第六子,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初知山东高唐州,有惠政。高唐人为立生祠碑,记其大要曰:“作兴学校,公审均徭,立冢恤贫,设仓济众,旌重节义,招抚流亡,节省里甲,禁服强暴,买牛助耕,给财完配,皆实迹也。”高唐州在东土,号称冲剧筮,仕者乍舌。翌一如父中丞守宁国,推德敷政,革弊维风。时民方苦流亡,不数月户口之增百倍。庠有寒畯,赡以俸,文学日盛。境内沿途植柳,计植登簿,计里分管,郁苍改观,以憩行旅,人拟之甘棠。秩满奏最,以忤严嵩,迁南京后军都督府经历,尝作《经历解劳逸记》以见志,寻归。及嵩父子败,擢广东佥事。未赴卒,年五十。
  胡旦(1539—?) 字穉明,号镜阳,天香桥村人,东皋遗腹子。明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初任江南宜兴县知县。赈饥民、开药局、筑堤岸、濬城隍、理冤狱、振士风。甫八月,庶务毕举,值邑灾,代民请缓征。忤上游意,被劾。左迁应天府教授,量移南雍博士,再转南京营缮郎,以母老乞归。母殁起刑部郎中,寻出知岳州。时方讨播荆蜀间,兵供巨万,又三殿灾,中贵衔命,四出征材,岳地疲瘠,民不堪命。旦百计调护,民赖以苏。移守永州,擢四川川东道兵备副使,命下卒。旦少随兄翌学,及居官,恬退自矢,一以父兄为法,能世其清白。
  胡一鸿 字季渐,号逵羽,竹山村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初任南京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知府、路兵备副使、按察使,追赠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太仆寺正卿。出知荆州府,时滨江之田堤为荒熟,岁久将决。一鸿发民修筑,堤成而利倍。补武昌府。水西之乱,推择为辰沅副使,以主饷事,创运法为连珠营,每营距离十里,迭为运防,轮日番休,黔军得以藉手。转陕西按察使,未任,卒。
  孙鑛(1543—1613) 字文融,号月峰,孙家境村人。明万历二年(1574)会试第一,选授兵部职方主事,历任太常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京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兼都御史,南部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机务。
  鑛自幼端重寡言,从兄铤学《易》,经术醇正。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父陞为尚书,荫授国子生,入南雍。两年后父亡丁忧,按制独栖墓侧,潜心品味群书,学问愈益弘博。明万历十年(1582)为吏部考功郎中,对官员的考核,能按法度准则办事,“叙才品,当以忠鲠为先”。对“柔媚进者,贬削殆尽”。因而声望渐高,授太常少卿。万历十二年(1584)母杨夫人谢世,哀毁茹素,在家丁忧七载。其间受绍兴郡守萧良干礼聘与山阴人张元汴同纂《绍兴府志》。此时他正戴孝在身,不能入郡府办事,于家编纂。但他对撰志极其严肃认真,参阅了大量史料,从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赴实地作一一考证。对史料中缪误之处,重新给予订正,做到一丝不苟。时经一载,五十卷之《绍兴府志》告成,评价很高。
  明万历二十年(1592)任右都御史,巡抚山东。时侵朝倭警频传,他巡历登、莱两州,以为山东三面皆海,乃海防要害之地,向朝廷陈疏周详的防御策略,得到奉旨允行。此时山东又恰逢水灾,百姓生活困苦。鑛体贴民情,具疏乞蠲赈,百姓咸感其德“清恕盈于万口”。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鑛总督辽蓟军务兼经略朝鲜。在经略朝鲜的前一年,侵朝倭寇在中朝军队打击下,已告败退,但仍提出有条件媾和,以至引发了一场“封贡之议”。朝廷决定给倭以封号,不予物贡,倭立即从朝鲜撤兵;而倭只求得贡,无意求封。双方各持己见。鑛对此媾和方式持反对态度,极陈宜战不宜和。但当时兵部由主和派尚书石星主持,鑛与石意见向左。鑛多次上疏朝廷,曰“倭居心叵测,宜罢封。当募兵积饷,开垦屯田,以资战守”,但疏均被搁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朝廷派李宗城为封倭正使去釜山。李心胆怯,到釜山后,未见倭而自遁归。此时釜山众倭屯营如故,不把明朝廷放在眼里。不久又派出以杨方亨为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的封倭使团。鑛愤而之极,称石“辱国寡谋”。至十月倭情突变,和谈破裂。鑛又一次上疏朝廷,“宜战不宜和”。至此朝廷才派出以邢玠为主的主战派,亲自督师朝鲜,倭才毁巢浮海而遁,结束了长达四、五年的倭战。邢在向朝廷奏疏中曰:“东捷首叙鑛之功。”朝廷给鑛予赏赐,但此时的鑛,虽然“勋名炳彪”,可兵权己失。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冬,白莲教首领刘天绪等起事,疏议“用重典治之”。鑛派士卒四出弹压,因“疾恶过严,锄奸太猛”发生了骚扰百姓之情,为此受到了弹劾。后因“重典治之”乃万历皇帝允肯,故未被追究。时鑛已厌倦官场,深感朝中办事,多有掣肘,屡疏称病乞归。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秋,终于恩准“回籍调理”。
  鑛多才,精通古经文,对“毛诗”、“郑笺”“班史”均有深刻研究,擅长诗、书、画、音韵、声律及棋艺。一生著书数百卷,其中九十七卷载入《四库全书》。尝欲辑“五车一笈”。谓:《易》、《诗》、《书》可云“三坟”;《周礼》、《礼记》、《春秋三传》可云“五典”;《仪礼》、《管》、《老》、《列》、《庄》、《国语》、《国策》、《楚骚》可云“八索”;《荀》、《韩》、《吕》、《淮南》、《太元》、《汉史》、《文选》可云“九邱”。鑛多艺,精于声韵音律,对戏曲也有很深的研究,尝提出戏曲创作十要领,使后人在戏曲制作上得益匪浅。他还精于棋艺,成立棋社,切磋棋艺,使当时的姚邑,弈棋之风大盛,名手云集。谥忠清。
  胡时麟(1544—1610) 字灵昭,号之罘,乌山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给事中,江西、云南按察司佥事。出任江西佥事期间,兴利除弊,上下凛然。补云南佥事,分巡金沧道。滇距京万里,时麟取道楚粤,上下峻坂獠獞间,阅六月而始至。至则有一奸僧,檄伪敕乘传,抵滇所过,踞见长吏,多索廪饩舆马,人莫敢问何者。时麟独心疑之,庭诘数语得奸状,急使人搜其橐装,则皇帝、丞相、列侯以下印累累见。而其人受擒,余党窜走。
  时滇有缅夷之难。缅与滇比邻,其人傈狡喜乱,数数犯我边徼,时麟督师御之,前军失利。一夕,警报四起,时麟戎服而督之,战士乃尽力,缅兵败逋,滇人始就枕矣。
  滇处处有瘴,其在潞江尤甚,周环数十里无居人,鞠为灌莽,行者指为畏途。时麟曰:“瘴不自天,亦不自地,是恶草之气所蒸耳。薙之,而瘴可祛也。”所谓恶草者,在潞江曰“揪头草”,夏秋间乍雨乍曝,气勃勃如黏米,厉甚,触者立死。在北胜蒗蕖,曰“金钢钻”,其汁入人目则盲,入人腹则绝。在大理曰“火把花”,在浪穹曰“得乐草”,服之肠腐。时麟博物以是知之,土人不能名也。滇人德之。
  滇有三宣六慰,部落各别,时麟考其种类,其状山川险夷,稽其风俗、衣服、饮食与夫兵之多寡,人之勇怯,作《西南夷志备经略》焉。方披荆棘设戎索,有所张驰。而用事者积忌,故竟为蜚语所中,罢官归。筑有“旌伐楼”。
  徐应登(1553—1609) 字念之,号惺勿,马堰村人。明万历三十年(1602)中进士,初任广东增城县知县,历任江西泰和知县,擢南京湖广道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诰授通议大夫。曾敕授“殿中执法”匾额一块。据传万历帝祭祖,在下拜时,按例站在一旁的太监,应为皇上拽袍,但未拽。此时被站在一旁的徐应登见到,怒甚,一脚踢倒太监。皇上见此,曰:“徐应登你要殿中执法吗?”匾额由此而来。
  孙如游(1549—1624) 字景文,又字景贤,号鑑湖,孙鏊之长子,孙家境村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人称余姚“三阁老”之一。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乃多事之年。如游时任礼部左侍郎,因礼部尚书缺任,命如游执掌部务。四月先是皇后崩,七月神宗又驾晏,八月一日光宗嗣位,九月一日光宗又告崩,接着熹宗即帝位,半年之内国丧有三,两帝登基嗣位。身为执掌礼部的如游,治丧有仪,登极有体,册谥有议,陵寝有规,祔祀有典,办得井然有条,事事得体,受到朝臣一致好评。
  光宗即位后三日,遵遗旨谕阁臣,封郑贵妃为皇太后。阁臣方从哲会礼部议,而如游以死诤曰:“臣考古今册后之典,有以配而立后者,事敌体之。经以妃而后者,则从子之义。祖宗以来岂无抱衾之爱,而终引割席之嫌,则以礼所不载也。皇贵妃事先帝有年,乃不闻倡议于生前,而顾传诏于崩后。岂先帝弥留之际,遂不及详耶?且皇贵妃诞有圣躬,先帝念皇贵妃之劳,当不在位号之间。陛下体先帝之志,亦不在尊崇之末,臣敢昧死以闻。”光宗帝览疏而嘉之,议遂寝。
  光宗昏愦无能。郑贵妃用“美人计”进“红丸”,在位仅一月,九月一日又驾崩。光宗以李选侍抚育皇长子有劳,命封皇贵妃。礼部业已具题,未下。在光宗大渐前一天,如游与诸大臣入宫,问圣躬安。光宗披縗凭几,俨然顾命。及李选侍出,如游跪对光宗曰:“册封贵妃之典,臣当奉命以行,其他非所敢闻也。”光宗默然无言,乃止,俄顷即大渐。
  光宗突然驾崩,嗣皇却被李选侍挟持不在侧。国不可一日无主,如游与阁部台省诸臣,排阍叩阁,还不见嗣皇踪影。后被一位叫王安的正直太监,将小皇帝骗出,李选侍妄图挟持幼主登基以达封后的目的,最终未能得逞。如游即倡言曰:“乘凶即吉,不须择日。”诸臣拥嗣皇于御座,受群臣罗拜,朝廷以安。此如游定策之元功也。
  光宗御极,虽只有一月,但也有不少政绩。往后如何记载这段历史,如游做了得体安排。七月以前仍用万历年号,八月光宗登极,称泰昌之年,翌年正月乃为天启之始。这样安排“庶世系明,帝统有光”。
  如游正直敢为,被熹宗亲点为东阁大学士,封一品,参与机务。明律规定,入阁须经群臣推荐,如游却是钦点,未经廷推,因而亦遭到部分官员的反对。熹宗是一个认字不多的皇帝,不要说处置国家大事,就连朝廷中大臣,也认识不多。他的爱好是整天拿着斧头、锯子,干木工活。不久,朝政又被魏忠贤所把持。如游已感体衰,一连上了十四份辞职奏疏,始得谕旨,准许归里。行前,又向皇上陈十事:“保圣躬、勤典学、操主权、时召对,肃纪纲、挽世风、借老臣、通言路、饬边防、苏民困。”皇上皆纳之。
  明天启四年(1624)二月,以微疾告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恭。
  孙如法(1559—1615) 字世行,号俟居,孙鑨之长子,孙家境村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如法出身于世宦之家,曾祖父孙燧,官居右都御史,谥忠烈,祖父孙陞曾任南京礼部尚书,为官清正,谥文恪。父孙鑨为南京吏部尚书,正直敢言,谥清简。如法自幼受家庭熏陶,养成刚正不阿性格。每阅古书,见到奸佞专权,陷害忠良时,就矢口痛骂,英气昂然,凛然不可侵犯。入仕途后,不顾个人安危,向皇上犯颜直谏,遭致被贬谪广东潮阳任典史,终生一蹶不振。
  时郑宫女初生子,加封为皇贵妃,而皇长子之母(恭妃)不进封。阁部请建储并封两妃,皆不听。一二言者皆黜,中外汹汹。盖皇贵妃下皇后一等,宫中之礼,未得是者,靡不屈膝,或疑有并后之嫌,而匹嫡之渐也。如法感愤上疏,略曰:“臣闻,太子天下本,大本未定,天下皆为引颈。朝廷四方之极,名号所出,天下所谓具瞻。故陛下一有举动,必使天下明白洞达而无疑,而人心始安。今庄重宸纶,于阁臣册立之请,则曰‘元子婴弱,少俟二三年也。’于礼臣折衷典礼之请,则曰‘子显母贵,待元子立而加封也。’于姜应麟、沈璟之奏,则又曰‘册封非为储贰,因敬奉勤劳。’立储自有长幼也,似乎明确矣。然既各位有归,何故屡请不允?稽之往牒,英宗方二岁,武宗尚未周岁,立为太子。立太子不过宫中一受册,文华一受朝而已,岂谓早?但俟二三年之后,何不行于二三年之前,此不能无疑也。加以敬奉勤劳,特加奇封,乃恭妃王氏诞育元嗣,已及五年,是固左右宸居,朝夕奉御者也,岂毫无敬奉勤劳,而未闻有进封之典,此又不能无疑也。且不欲以元子未立,而加恭妃封,则贵妃所生,乃皇三子也。何遽于始生,而特加其母以奇封乎?况恭妃进封乃其固有,不能止。贵妃之封,而反靳恭妃应得之封何哉?欲封贵妃,不可不并封恭妃。不封恭妃,不必先封贵妃,此礼之固然,序之一定者也。而旨每若此,此旨愈明,而疑愈甚也。且姜应麟、沈璟二臣之贬,尤所以致人心疑者。其重储贰,慎封典,与夫定大本,详大典之说,于明旨固无忤,于册封非有阻也。或损之极边,或降之三级,人将曰:皇上谓立储自有长幼,何于言立长者则罪之?谓‘册封非为储长’,何于言并封者,则不罪之?此尤天下所深疑,而不能解者。臣愿陛下亟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以慰臣民仰戴之诚。然后发册,并封皇贵妃,以昭朝廷大公之举。而又召复二臣,仍加褒奖,以彰虚怀纳谏之度。则群疑定,而德意明,社稷无疆之福,端在于此。”
  此疏入,上震怒,持之七日,欲下司隶逮,祸将不测。后在阁部营救下,怜其忠鲠又忧其身弱不胜杖,屡揭申救,得旨贬谪,去广州潮阳当典史。后因患瘴毒,卧不能起移,疾归。
  万历三十年(1602),皇元嗣朱常洛①正式册立为太子,如法上表庆贺,但他不言十七年前“羽翼之功”。天启元年(1621)熹宗朱由校即位,此时距如法上疏进谏,已三十五载,有其嗣子孙有闻赴京呼冤,皇上追录当时建言立储之牒,嘉如法之忠直,追赠为光禄寺少卿,子有闻荫授光禄寺典簿。
  如法天姿英敏,才藻迸发,刻苦好学,年十七参加诸生试获第一,十八岁赴鹿鸣宴,二十五岁中进士。他精通声律,对词曲造诣颇深。轻财好施,罢官居家时,捐资重修柯桥古寺,助筑海塘(梅市至浪桥段)全长四十里许。为修复倾圮之塘河,不但捐资,还带疾移舟躬督,深受里人称颂,咸感其德。如法其貌不扬,头呈尖形,眼碧,体不满六尺,貌状奇异,人称“孙鸡头”。民间流传有不少诙谐戏谑性故事,但与其真人真事差距甚远。
  孙如洵(1564—1640) 字世笃,号木山,孙鑨之仲子,孙家境村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授比部(刑部)主事。决疑狱,释殊死者二十余人。晋员外郎,督储关中,一洗积欺之弊。出守池州,土贼盛长等千余人,沿江肆掠。如洵令乡民屯聚守隘,亲率壮士夹击,一鼓而歼其魁。迁山东副使,山东参政兵河道,擢济宁参政,赈饥荒以杜盗贼,境内以安,济上民诵勋焉。
  孙有闻(1600—1669) 初名以延,字子长,号念劬,孙家境村人。光禄寺少卿如法嗣子,生父如洵。有闻自幼颖敏,口传塾书,能入耳成诵。舞象之年,日记万言,叔祖父孙鑛摩其顶曰:“吾家龙文也,必成伟器。”年十五,业更精,文采飚发,若倾河注海,“倚马才”不足仿也,拔补博士弟子。但时运不济,仕途坎坷,终蹇未第,而孝行流于世。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为患病之嗣父如法博求善医,籲天请代,但均无果而殁。易箦之夕,一恸几绝,哀毁鸡骨,悲痛万分。入葬后,结庐墓侧,守孝三载,每逢夜月晨霜,悲号之声与涧濑松涛互应,人莫不嗟异。墓地处崇山峻岭,向为猛鸷窟穴。一日晡,虎绕庐数匝,蹲伏多时而离去,人谓“有闻孝感异类”。
  天启四年(1624)秋试,冀望着鞭。适遇生母卧病不起,试期迫近,本不愿应试,但母命难违,试将毕,而母亡矣。闻讣奔归,以不得一诀,悔痛濒死,长号缕血。嗣母待有闻如同己出,见其屡试不第,曰:“儿家科第,闻自忠烈公举浙闱后,多捷北榜,儿盍舍南而北。”但在赴京途中,嗣母忽染危疾,抵京后闻信亟驰归。罄囊市药,鬻产酬医,病渐转危为安。赴京时,夫人来氏,方乳未满月。姑嫜疾,急起侍之,绝乳哺姑,衣不解带者数月,一切皆亲身操持。但终因产后体弱不支,操劳过度,竟遭夭折,年仅二十六岁。有闻伤悼不已,后终身未续娶。
  崇祯三年(1630),仍从浙试不第。是岁嗣母又病,疗之万方,终未能救。居丧期间,吮荼喋血,枕块卧苫,丧例与嗣父同。崇祯十三年(1640),生父微疾寿终,号天泣血,疏服三年,一循家礼。久困盐车,不得已荫就选光禄寺典,进户部湖广司主事,以疾告归。
  孙嘉绩(1604—1646) 原名光弼、以衡,字硕膚,孙家境村人。系明天启年间阁老孙如游之孙,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改兵部职方员外郎,郎中。
  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入关,兵临京郊,扎营不动,众莫测其意。嘉绩曰:“此待后至者,即居南下。曷乘未集,而悉击之。”主和派杨嗣昌以为清军“倾国而来,安有后队。”时隔三日,果不出嘉绩所料,六万蒙古兵,从青山口出,越长城而入,会合清军后,拔营南下。因丧失战机,主战派兵部右侍郎卢象昇战死沙场。按例卢应得到抚恤和褒奖,但反而按兵不动的主和派宦官高起潜得到封赏。对此颠倒是非、赏罚不分的事例,嘉绩愤怒异常,申疏朝廷。导致高起潜、杨嗣昌之不满,反诬嘉绩有纳贿事,被谗因而入狱。后经保定总督张福臻及刑部尚书徐石麒营救才获释。在狱中,他拜被谗入狱的大儒黄道周学《易经》,传为美谈。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帝煤山自缢(今景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建立大清国,年号顺治。同年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起复嘉绩为九江兵备佥事。未赴任,九江失陷。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定江南,弘光政权覆亡。嘉绩归余姚时,正遇清兵檄下浙东,绍兴通判张愫迎降,余姚知县王曰愈逃跑,摄篆官王元如欲降清,民众哗然。嘉绩乘势于闰六月己丑(初九)击鼓突入县衙,擒获王元如,当即将他杀死,首树浙东抗清义旗。邑人乡官邵秉节、陈相才、吕章成、沈之泰、邵应斗等纷纷响应,从者数千人,欲推嘉绩为盟主。嘉绩恳辞,曰:“举事须得其人。”向众人推荐同邑孝义乡熊汝霖。适熊自宁波募兵至,军分两营,嘉绩主左军,汝霖主右军,人称“孙熊兵”。并遣使会稽、鄞县等地,告白天下。不数日,鄞县钱肃乐,慈溪沈宸荃及绍兴所属各县均响应。六月二十五日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嘉绩晋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义军会师于钱塘江,嘉绩总领抗清义师,转战于西兴、乔司等地,亲受矢石,每战汝霖当光,嘉绩继后。军饷不足,毁家产佐军,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曰:“身,先人余也;义,同国存亡。”闻者感动。顺治三年(1646)上半年,渡杭州湾,攻取海宁、海盐一线,清军震动。五月晋升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欲调兵进攻杭城时,遭遇以方国安为主的武将拥兵自重,持各自实力,不听节制,致使江防全线溃退。嘉绩急忙从乔司返回绍兴,想救护鲁王。时鲁王已被方国安挟持去翁洲,嘉绩又急忙登舟去舟山,追寻鲁王。
  清军渡过钱塘江,势如破竹,不久绍兴、台州、宁波等地相继被清军攻陷。嘉绩壮志未酬,心力交瘁、悲痛万分,终因疽发于背,是年六月,死于舟山道隆观,年仅四十三岁。鲁王追赠太保,谥忠襄。葬舟山芦花岙,康熙二十四年(1685)迁葬烛湖。
  胡燮 字调元,乌山人。生而颖悟,读经史过目成诵。自以明朝遗民,未曾应试。清康熙二年(1663)六月,东北风大作,鸥啾啾夜鸣,俄而海溢,漂庐舍,坏棉禾,伤人畜无算,饥民数万聚而泣。燮为糜以饮,为舍以栖。水退后,复给籽种,逾月蔬熟,再逾月荍熟,饥者庆更生。不费公家半粟,民无失所,燮之惠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复大水,灾区之广,数倍于前。知府李公既请赈于省,复倡义赈以辅之,凡输粟百石以上者,例得奖。燮嫌沽名,力却之。方散赈时,躬任料量,往来蹀躞数月,无宁晷一日。自赈所归,途闻哭声甚哀,询知为许姓妇,夫死,将自鬻以殓,厚赙之,许得以节终。有陈氏子,质妻于绍客,求赎不允。燮为白于官而还之,且资助焉。尝诫子弟曰:“因果之说,儒者不道。而积善余庆,实具天人感应之理。嘉木得荫,蒺藜得刺,验之事物,益信。”
  胡邦翰(1712—1775) 字雄白,号渟环,又号信天翁,乌山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知山西宁武县、台湾府彰化县,护理北路淡水同知,泉州府金门通判。
  任彰化知县,立“清庄法”。庄为设长,族为添房,复亲历保十六、社二十四、庄一千一百三十四,编查民番男妇一十六万六千七百有奇,去奸存良,使盗贼无所托足。相度地势,设望楼六百二十,大小界牌二千一百,印巡旗一千五十六,令各庄社民番执械扬旗、鸣金击柝,轮次守望。失事则协捕,获解则起甲护送,绘图列册。以上各宪称美,檄海外诸厅县仿行。
  邑有水沙连甲赋。水沙连官庄田园千五百六十甲,甲计地十一亩,实瘠地也。乾隆二十六年(1761)奏报入官,每园一甲,征粟三石,田倍之。输官与交业户等岁征,征粟五千一百余石,银一百九十余两,中有虚额。贫民多逃亡,其所存者,精力交疲,旧欠累累。官追比之,鬻妻卖子,瘐死自尽,不一而足。犹苦十年并征,终难清款。邦翰比例清豁,计豁民欠旧粟万五千六百余石,银一千六百余两。地三百七十余甲,复虑租额太重,请比向纳各减半。别有尤瘠地二百一十甲,按甲纳鎕廍银。邦翰念廍户艰难,议给余地,以二甲作一甲。议上,皆如所请。极大地减轻了百姓之沉重赋税负担。邦翰常曰:“民间疾苦,不为请命,将父母斯民谓之何?”心存民艰,才使政绩斐然。
  署福建建阳县,重建文庙,未竣调补彰化,卸篆后留督成之。时捐建向文书院已成,复创建九和书院。既渡台,犹劝和之在台者,乐输寄和以蒇事。平和自明正德十二年(1517),岁在丁丑,王守仁巡抚南赣,始立县文庙草创,至邦翰乃臻美备,其蒞任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亦岁在丁丑,先后相隔240年。又皆以壬辰之岁生,平和人因谓“文成后生”①。邦翰曾以一联示儿孙“知苦便不苦,吃亏真不亏”。教育后代。
  胡诚(1791—1855) 字在恒,号立斋(商号:胡建兴),乌山下六房人。邑庠生,诰授奉政大夫,侯选同知,晋朝议大夫,侯选知府。生父梯青,出继给季父绥寰。绥寰善治生,恢宏先业。诚生而岐嶷,长而颖悟,风度端凝,音若洪钟。绥寰爱之,久欲以为后,已得请于诸兄。后绥寰逝,伯房子某,非理争继,纠众持械谋劫。诚微服得出,讼之官,苦相诘难。诚言:“伯父修谱,亲书诚名于绥寰系下。”出谱为证,官又不理。因上诉至臬司,始得实。将痛治某,诚谓:“某素呆,为黠者嗾耳。”叩首泣请免。臬司以诚故,薄责某而遣之。案结,某以讼倾其产,诚出金使为贾。未几金尽,又资给,终其身。
  诚既成诸生,风雨一编,无间寒暑,为文勃窣,理窟不苟,为炳炳朗朗。屡踬秋闱,绝意进取。躬理家政,纲举目张。性豪饮能胜数斗,偶醉遽然卧。乡邻告贷,指囷相赠,未尝有德色。邑人识与不识,皆重之。中年以后,为善益力。“洪杨”事起,军需浩繁,诚数助饷,晋赠其嗣父和生父。又尝捐助祀产,或数百亩或数十亩。建礼恭堂和毓儒堂,以祀其先。族人嫁娶丧葬及生子女,皆随时佽助。岁终,自八世祖以下子姓,计口给钱,贫甚者倍之。虽有饥馑,无卒岁忧。凡农佃皆以其小斗斛,宽逋欠而争趋之。乐善好施,道光二年(1822)曾出资重修宏济桥。
  又念读书者,少在督课与鼓励之而已。于是广延塾师,分授诸弟子,选日集于祠,使背诵所授书,以书之多寡生熟,验教者之勤惰与学者之优拙,给奖有差岁,凡六次。先后创立培文、崇文、灿文、郁文四塾及君子文会。生童并课,视甲乙之等上下,其膏火岁二十次,费二千金。岁终一课,奖给尤多。时有“头名买田,末名过年”之谣。厥后,大建义塾,深檐广厦,邃室明窗。未落成,诚卒,乡人私谥文虔。
  生子六人。长福昌,慷慨有父风,以好义疏财闻于乡。三子德辉有自传。
  胡德辉(1849—1903) 字韫山,号瓞轩,乌山下六房人。自祖考以来号富室。德辉幼颖悟,日诵数百行。十二岁时遭“发乱”,避居上海。弱冠成诸生,文名藉甚。长身玉立,风采奕然。浙闱三试三荐,自以体弱,不复赴举。由是读书家居,非有庆吊事,未尝出门。独处一楼,自题曰:“书瘾”。日夕披览不少倦,有客至,使人先报而后下延入。又新居或就别室,颜曰读书便佳,供给饮馔,应声而至,皆极精美,畅叙深谈,留数日始送客。平生除古书、名帖而外,无一嗜好。长于经学诗文,复典雅绝伦。字体兼欧虞,风裁峻整。著书手写定本,一笔不苟。晚喜畴人传,兼治中西算术。尝语及门某,“少时未遇名师,困于八股八韵,自恨得门径之晚,汝曹务先求门径”云。
  徐乾麟(1863—?) 祖籍马堰。后移居郑巷徐巷村。十三岁去上海当学徒,后应聘为上海浦东洋栈经理。1894年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成立,麟为会员,后任上海商品陈列所所长,曾与同邑宋汉章等发起成立“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中国妇孺救济会”、“中国济生会”。1917年河南黄河决堤,次年陕西旱灾,麟主持募集巨款救灾。1920年辽宁、河北水灾,受卢永祥敦请,麟主持赈务,还创建了“中国救济会”。抗日战争时期,洁身自好,皈依道教,但仍热心公益事业。卒于沪。死后两袖清风,家里无多余私产。
  韩厥修(1892—1935) 原名振业,号仲仁,系余姚柯义乡韩陶村人。自幼就读私塾,1910年肄业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翌年,入万国函授学校进修英文,能会话,翻译。中文根基深厚,能文会诗,擅长书法,酷爱戏剧,堪称得多才多艺。
  1910年母病逝,按旧制守孝在家。其间创办了韩陶小学,自任教员。因办学有方,成绩斐然,名震北乡。同时,他还利用房前小园,开辟成果园,精心钻研种植、嫁接、整枝、除虫等园艺技术,还向国外订阅了许多科技书刊,不断增长园艺知识。其间还试种马铃薯、番茄等蔬菜新品种,办起了养鸡场,自行设计孵化机,为创办大型果园奠定基础。
  1915年,以他为主,在石堰乌戎岭下(即今之乌玉村桃园),集资创办了果园——“春笑园”。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湖,东岭靠近横河。初期占地百亩,不久扩展至二百亩,种植以水蜜桃为主,另有苹果、梨、葡萄等果树。除水果之外,还办起了养鸡场,引进国外新品种来克亨、芦花、澳洲黑、洛岛红火鸡。园内还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为减轻工人耕作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又从国外购来水泵、翻土机、种植机等农机设备。还推广和使用化肥、农药,这在当时是一件十分稀罕的事。果场办得十分兴旺,产品除销往余姚等附近集市外,还远销沪、杭、甬等地。乌玉水蜜桃品牌,在市场上可与奉化水蜜桃相媲美,曾参加过“西湖博览会”展示,荣获奖状。
  1921年韩被选为余姚县参议员,开始步入政界。此时与社会名流结交甚广,如张一渠、楼建南(适夷)、姜枝先、郭静唐等人。他思想进步,虽曾参加国民党,但靠拢共产党。资助张一渠创办的《姚江周报》、郭静唐创办的《余姚评论》。其间他积极参与抵制日货运动,支持余姚盐民起义,还到韩陶、下畈、段家墅等农村,发动农民成立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开始,被迫逃亡上海租界隐避。
  1932年下半年,在上海与楼建南之从弟楼炜春,合资开办天马书店,其间出版了不少高水平的进步书刊。《鲁迅自选集》是该店出版的第一本书,以后陆续出版了《茅盾自选集》、《郁达夫自选集》、唐弢的处女作《推背集》等。小小的天马书店在20世纪30年代,能出版那么多的进步书刊,其所承担的政治风险可想而知。后终因心力交瘁,于1935年11月患中风去世,年仅四十三岁。
  天马书店虽短暂,但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1978年文壇巨匠茅盾先生曾为怀念天马书店往事,写下这样一帧条幅。
  天马苍头忆往事,突围文网一偏师。
  蒋家书店空林立,萧瑟门庭鬼唱诗。
  胡芳润(1895—1951) 号感霖,天香桥村人。为胡云斌长子。幼颖悟,因家境丰裕,不思进取。后因父犯事入狱,家道中落,始发愤习医。其父原为“三北”名医,芳润既得益于家学渊源,又揣摩了家中大量医学典籍,擅长诊治伤寒、疑难杂症等病。早年曾坐诊于上海永安堂国药号,后回家开设家庭诊所,医术精湛,扬誉“三北”地区。
  有白沙路乡绅史某,一日忽得异症,高热不退,谵语喃喃,脉弱气促,神思昏昏,病家连夜用“脚划船”接芳润出诊。此前已有浒城孙、路两位名医等候在病家,三人诊断病情后,孙某采用“生石膏杵成细粉,加水调成糊状,遍敷患者躯体,以清退体内高热。”路某表示赞同,却瞥见芳润默不作声。于是路某便问道:“胡仁兄高见?”芳润提出相反医案说:“用穿石膏背心法降高热,听来很新鲜,道理上似也说得通,可谓用心良苦。但敝人认为治病犹如治水,宜导不宜堵,我担心患者体内蕴积的热毒,一旦被大寒大凉的外敷药,逼得无路可出,势必往里攻心,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病家忙问道:“请问先生何法治疗?”芳润又说:“此症须用疏导法,引热毒排出体外,今晚先拟个药方,让病人服药后发一身汗,待高热降退后,明后天再根据脉象调理。”最后病家采用了胡氏的治疗方案,果然药到病除,三天后,病人亲自登门谢恩。
  芳润医术造诣,虽稍逊其父云斌,但偶尔也有“出蓝”之时。有一次,彭东山区请云斌去看病,云斌因腿脚不便,便叫芳润代为出诊。回来后,云斌问芳润,“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答:“痰迷心窍,得了癫狂症。”又问用了什么药,答“用了礞石痰丸。”问“多少剂量?”回答:“我开了四丸,想分两次服用,谁知药店里总共只有三丸了,我便叫他们一次灌服下去了。”云斌听后大惊失色,顿足道:“你闯下大祸了,这下要闹人命官司哉!”原来,礞石痰丸是猛药,俗称“虎狼之剂”,一般只用半丸或一丸,现在竟一顿服下了三丸,那还了得!可是芳润满不在乎地说:“不妨事,我看患者身体壮实,抗得住的!”第三天,病家来人说:“先生那服药真灵,病人足足抖了两天两夜,拉了好些黑粪便,神志便清爽了。”这说明芳润用药有独到之处。
  芳润行医出名,遂跻身社会名流,后成为余姚县参议员。1951年,病死狱中。
  黄汝明(1900—1959) 原名晋贵、晋绘,号鑑卿,石堰村人。幼时入私塾就读,攻古诗文。科举制取消后,入新学九年。毕业后在周巷等地任教,教学偏重于古典文学。20世纪30年代,农村经济凋敝,去上海谋生,曾在钱庄、电业公司、煤运公司工作过,还自营商号,但几经战乱,仅疲于生计。
  黄擅长书法,尤精于赵体小楷。善山水画,工诗文。1920年参加姚江同声诗社,发表过不少诗篇。
  著有《竹窗随笔》两集,但均散失,尚存诗34首。
  陈文运(1900—1970) 名良,原名忠棠,曾用名陈仲伯、邹子英、黄彭泾,桥头镇东塘港陈家村人。家庭出身小商,民国6年(1917),考入上海国医学院。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抵制日货”运动,游行时第一次被捕入狱,不久被释放。同年11月,发动上海药业职工开展要求资方提高生活待遇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次年,发起建立“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被公推为会长帮办。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1923年“五一节”时,发动药业职工罢工,第二次被捕入狱。关入“西牢”(上海提篮桥监狱),受电刑与毒打,身体遭到摧残,但始终坚贞不屈,六个月后无罪释放。1929年4月第三次被捕,当时在沪中区惠乐里开支部会,由于特务告密,遭英租界巡捕逮捕,再次关入“西牢”。第四次被捕是在1930年11月13日,支援上海电车工人罢工,在散发传单时被捕,关押三个月后释放。第五次被捕是1933年日寇制造“一·二八”事件之后,国民党政府突然登报通缉陈文运,组织上通知他去天津暂避。但他到天津后,被日租界汉奸告密而逮捕入狱,在狱十个月,受电刑和残酷拷打等刑罚,后因大赦才释放。第六次被捕是在1935年1月2日,当时工农红军已开始长征,为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共上海党组织,组织人员在美租界大马路(今南京路)游行,高呼“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又一次被捕入“西牢”,关押四个月后释放。
  1937年冬,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返回姚北,在彭桥街开设保康堂药店,以行医、卖药为掩护,坚持秘密工作,发展组织,传递情报,成立姚北革命联络站。1943年春,任中共彭西党支部书记。是年冬,由于叛徒告密,被伪中警队逮捕,关押在浒山、庵东据点,严刑拷打,投入“水牢”13天,身体受到严重摧残,40天后,由党组织营救出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随军北撤,但途中奉命仍折回姚北,易地到新浦继续从事秘密工作,直至1949年解放。陈文运长期在恐怖局势下工作,斗争坚决,不畏强暴,对党的革命事业忠诚,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威武不屈的崇高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先在逍林供销社工作,后任中共新浦乡党总支书记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到迫害,1970年去世,后昭雪。
  晁柏龄(1900—1989) 字嵩寿,天香桥村后晁家人。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前后曾任新桥、东畈等小学校长。因珠算教学有成就,曾名噪一时。柏龄在珠算教学中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当堂所学,必须当堂巩固,次日还要进行面查,了解课堂掌握程度。珠算靠指法熟练这一项基本功,算速才能提高。他自编教材,内容不但有“打进子”、“九盘清”、“整数四则运算”,还有传统的“互助会利息”、“按比例分红”,“碾米打油的出米率、出油率”等小数、百分数计算,旧秤十六两制换算小数,乃至除法速算“飞归”等等。尤具特色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左手打算盘,右手操笔记录,以提高运算和书写速度,此技堪称一绝。晁氏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珠算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后,当地大多数会计和理财人员,都是柏龄的学生,他的珠算技艺一直为后人传颂和怀念。
  黄钧(1901—1989) 字秉衡,行河娶,彭桥大墙门头人。自幼勤奋好学,十一岁入杭州师范附属小学就读,翌年转入慈北锦堂小学,毕业时适逢孙中山倡导国民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之际,深受新思潮之启迪。民国3年(1914)升入宁波崇信中学,接受西式教育。入学后的第三年暑假,时年十六,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烟台海军小学。在校刻苦勤学,酷爱体育,三年学成,正待分配之际,时海军部受闽系军阀控制,停止学员上舰见习与分配工作。对此学员群情激昂,黄钧与聂开一两人被推派赴广州军政府请愿。在去往广州途中,曾两次赴沪晋谒孙中山。孙对他们十分器重,邀约每周三次去孙寓所,聆听讲述“三民主义”。三个月后,即1920年5月1日,由孙亲临监誓,正式宣誓加入“中华革命党”。
  民国9年(1920)秋,驻闽粤军返广东,驱逐桂军。黄钧奉命随朱卓文赴粤,在虎门开辟临时机场。后又随朱从澳门购得水上飞机一架,向盘踞在广州观音山之桂军投掷炸弹。这是国民革命史上第一次用飞机作战,也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作战。不久,受孙中山派遣,与聂开一同赴美国学习航空,接受初级飞行训练。由于他刻苦好学,在教官的带飞下,仅五小时即可单独飞行,使教官甚为惊讶。继续学习75小时后,考获了美国飞行协会的飞行执照,成为正式飞行员。不久在SANMATEO城外,成立初级飞行学校,创中国航空教育之始。学校以黄钧和开一为骨干,聘请两位美国空军退役军官为教官,购有两架教练机,吸收华侨中有志青年为学员。
  民国11年(1922)春奉调回国,6月抵穗。适逢孙中山“中山舰”蒙难,黄钧绕道登舰拜谒。同年秋,奉命在广州大沙头创立航校,黄钧综理校务,担任飞行主任又兼教学课程,终日忙碌,倍极辛苦。民国12年(1923)6月,航空局长杨仙逸因试装水雷,不慎引爆殉职,黄钧受大元帅令,继任航空局长。是月,惠州城久攻不下,大元帅孙中山令黄钧午夜驾机轰炸惠州。由于当时无任何夜航设备,黄钧凭着自己熟练的驾驶技术,敢冒风险,顺利完成任务,为惠州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真正的革命青年模范”。因不胜负荷,翌年(1924)恳辞航空局长获准。但仍担负训练与作战之全责。
  民国14年(1925)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黄钧辞职赴北京奔丧。后又去张家口、绥远、开封等地参观、考察,并拜访了国民革命军一、二、三军首要,冯玉祥曾聘他为顾问。民国15年(1926)夏,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黄钧出任总司令部航空处处长、军政部航空署副署长。进入南京后,接收原驻南京军阀残留的航空人员与飞机。民国16年(1927)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黄钧也辞职,并随侍蒋赴日。民国19年(1930)3月兼任中央与广东联合空军总指挥,统率作战与训练。民国20年(1931)3月赴美考察空军,会见麦克阿瑟,考察西点军校、空军基地及飞机制造厂。5月回国,时粤宁分裂,胡汉民在粤另组政府,反抗中央。黄钧升任为航空署署长,积极发展空军,聘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陈纳德为首席教官。后又赴意大利考察空军,受聘为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总务厅长;中国航空协会理事;“航委”重庆办事处主任、重庆空军司令等职。民国28年(1939)任空军第一军司令。民国30年(1941)12月,调任驻美大使馆空军武官。1945年回国,任总统府参军。1948年5月,授空军中将衔。年底离开军界,定居香港。在职期间先后获得一等、三等“宝鼎勋章”各一枚;二等、四等“云麾勋章”各一枚;“忠勤勋章”一枚。70年代移居美国洛杉机。1989年1月在美国洛杉机病逝,葬于科士朗墓园。
  孙仙舲(1904—1977) 洋山岗村小洋山人。自幼聪颖,髫年即喜作画,凡画无不惟妙惟肖,人皆奇之。1921年肄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图音科,曾亲聆徐悲鸿、陈之佛、丰子恺、陈抱一等艺术大师的授业。1924年由陈望道、陈抱一推荐,入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系学油画。毕业后因学业优秀,留校任教务员。其间受到图案教授陈之佛的亲垂,命仙舲去他经营的一四公司工作。1928年返回余姚,先后在余姚实穫等中小学任艺术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郭静唐等共产党人组织下,参加了余姚县抗日后援委员会,是该会成员之一。1939年,以进步教师身份被推荐为龙北乡乡长。其后,仙舲以画笔为武器,满腔热情地投入抗日宣传活动。他还接受楼适夷的邀请,曾赴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从事艺术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再次秘密上四明山,为新四军浙东纵队总部绘制毛泽东、斯大林巨幅油画肖像,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余姚县立中学(即原实穫中学)任教,授教画艺与音乐课。其间曾任余姚县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县立中学校务委员兼总务主任。1949年初,为保护校产、保护师生不受损失与迫害,与广大师生一起积极参与护校活动。1950年3月,曾被推选为余姚县美术工作协会主席。
  孙仙舲擅长油画,特别精于肖像绘制,是余、慈两地从事油画的先驱。书法造诣颇深,“毛体”草书学得十分逼真。亦喜爱国画,兰、花、竹、石很有根底,似有“板桥遗风”。其执教数十年间,培育和造就了众多画坛新秀,“桃李满天下”,如水墨画师、职业画家房企遐、马均义、朱忠慈等,如今都已成为较有名气的画家。他为繁荣美术事业、培育艺术人材作出了毕生努力。
  在漫长的绘画生涯中,结识了一批绘画大师,如丰子恺、刘海粟、潘玉良等人。特别与陈之佛,既有师生之谊,又有乡关之情,关系尤为密切,曾在其家留有不少“墨宝”。
  1951年春,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家庭被评为地主成分,随之也结束了教育生涯。为生活所驱,在浒山城内开设一家“大方画室”,专画肖像,以此糊口。“文化大革命”期间,画室被迫关闭,随之结存多年的存稿及收集的绘画素材,均被查抄一空,付之一炬。更令他痛心的是一部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计36集,被搜抄后去向不明,加上爱女的不幸夭折,于1977年悲郁而亡。
  一代画家,存世余墨已不多见。据称余姚黎洲文献馆还留存他1963年为余姚“乡贤祠”所绘制的先贤肖像油画24幅,仍珍藏着。
  俞墉(1906—1960) 字哲人,祖籍今浒山镇俞家。因父辈长期在彭桥街经商,本人自幼居住彭桥,并在该地求读小学。成年后,先入省立第四中学,后又升入上海大学求学。
  1923年4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国民党。同年7月参加S·Y组织,次年4月在黄埔军校学习时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春,随军东征时调校政治部工作(周恩来时任该部主任),次年参加北伐,任中央补充团中校团副。1927年“宁汉分裂”,大革命遭受失败,摆脱军职,匿居武汉。次年在上海参加由邓演达组织的“黄埔革命同学会”,以争取“反蒋”之同仁。邓遭暗杀后,墉于1930年9月被淞沪警备司令部逮捕。半年后无罪释放,但仍受“管制”。此后,曾去西北邵力子部工作,不久又回沪闲居。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考入陆军大学,为“陆大”特别班第三期学员,毕业后的1939年春,奉派去天水行营工作,任少将参议。1941年调任太行山陵川挺进17纵队司令,不久辞职,在西安闲居。
  1946年春,退役回沪,与李侠公、李奇中等人组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会”。以研究会名义作掩护,策动蒋军官投奔共产党部队,同时还秘密收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情报,以供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沪作战之参考;还创办通讯社、以实业为掩护,做好上层民主人士工作,迎接解放。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他为交通部专门委员。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8月在劳动教养时死亡。1979年6月平反昭雪。
  姜文光(1909—1941) 又名姜耀,上海南汇县泥城人。天资聪颖,七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松江中学,两年后厦门集美中学在沪招生,有数千名学生报考,文光考分第一,获奖学金八十元,享受膳食、学杂费全免待遇。1927年因在校带头闹学潮,被国民党当局拘留,后开除出校。回沪后,考入上海立达学院,因学费昂贵,只求读二年辍学回乡。
  辍学后,到南汇县泥城小学任教,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共南汇县委工作。组建南汇县小学教员联合会,带领师生向国民南汇县政府教育局展开斗争;组织盐民、农民举行泥城暴动。后因暴动失败,被迫离开南汇,转移到中共淞浦特委任秘书、中共长江局青年部长。1933年去南通监狱探望革命同志时,被叛徒告密而逮捕。翌年出狱回沪,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到上海贫儿院当教师。
  1938年,中共浦东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此前姜文光已与组织接上关系,回南汇任“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政训员。积极发展革命力量,搞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抗日建国公学”,培养抗日人才,充实抗日武装力量。
  1940年5月,“浦东工委”成立“伪军工作委员会”,姜文光为委员。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打入日伪军内部,任汪伪军十三师五十团秘书,在伪军中做策反工作。经耐心教育开导,使不少伪军军官进而靠近党组织,为发动部分官兵弃暗投明,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1年5月10日,中共浦东党组织根据中央关于新四军要向南发展的方针。姜文光和朱人侠率领由伪军中分化出来的五十余人,首批横渡杭州湾进入“三北”地区,创建三北抗日根据地,部队番号为“第三战区宗德公署第三大队”,姜文光任大队长。
  1941年10月21日,姜文光和队副姚镜人带领队伍驻黄沙湖。得知日军明晨将从观海卫用船装运一批棉花去余姚。经大队干部商量,认为这是一次伏击敌人的难得的好机会,并对战斗作了周密的布置。谁知由于汉奸告密,这天没有将棉花从观城运出,日军反而从余姚方向趁夤夜悄悄地隐匿横河,并严密封锁消息。当三大队战士按事先部署,进入埋伏地后,整整等了一个夜晚,直到日高三丈,仍不见日军的踪影,感到十分焦急。此时姜、姚又作了商量,会不会情报有误?但为了扩大我军抗日影响,决定上横河街头进行武装宣传。当队伍行进至日寇伏击圈时,密集的枪弹疯狂地向三大队扫射。部队突然遭此袭击,队副姚镜人果断地指挥队伍立即疏散,并迅速组织火力向敌人还击。姚副先中弹身亡,接着大队长姜文光也光荣牺牲。经激战后余部撤离战斗。姜文光、姚镜人等二十九位烈士永远长眠于此。
  时隔五十四年后的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之际,横河人民没有忘记昔日以热血捍卫祖国山河的英雄们,筑纪念碑亭铭志。毋忘先烈,毋忘国耻。
  姚镜人(1911—1941) 乳名根生,又名佐明,上海南汇县泥城乡人。家庭祖辈务农,自幼天资聪明,虚心好学。1919年(8岁)入私塾,后又转入同文高级小学。姚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军阀割据、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度过的。1929年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罢课运动,驱逐反动校长。1930年暑期,镜人在上海敬业中学读书,在暑期返乡时,适逢泥城发生武装暴动,即上街散发传单,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事后被国民南汇县政府列入通缉名单,被迫离开家乡,去奉贤赵惠石医师处学医,但仍与中共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不久又到上海难民收容所,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镜人到上海浦东,参加抗日武装“奉贤县人民自卫团”,任政训员,后又转入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简称保卫二中)兼做医务工作。1938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泥城实施“大扫荡”。“保卫二中”英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二十八名指战员壮烈牺牲。镜人救扶伤者,掩埋好烈士遗骸,又踏上新的征途。
  1940年春,镜人与姜文光等人一起打入汪伪十三师五十团二营,展开策反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细致工作,使二营所属各区队的领导权,基本为中共党组织所控制。1941年7月,策动伪军一百余人,由镜人率领渡过杭州湾,进入浙东“三北”地区,与早先南渡的姜文光领导的“第三战区宗德公署第三大队”会合,镜人任大队副,在“三北”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年10月,在横河与日军战斗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黄光汉(1911—1989) 字汉区,行河宣,彭桥大墙门头人。自幼好学,曾就读于春晖中学和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练得高难度特技飞行本领,后留校任教官。
  1932年,奉派去意大利学习驱逐机作战训练,回国后任空军中队长、代理大队长。“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他义愤填膺,骁勇善战,在杭、京、沪、汉空战中击落日机多架,使日军东海战舰航空兵中号称“四大天王”者,一一毙命。黄被誉为“抗日英雄。”
  1937年11月,航空总指挥部派黄光汉与高志航赴兰州接受苏联抗日援华志愿机队。正当机队向南京进发,途经周家口降落加油时,因遭风雨所阻,无法续飞。但此情被泄,日军派机轰炸,弹如雨下,待机准备出击时,高志航已中弹殉职。后电示总指挥部,令黄光汉为代理大队长,率机队继续飞向南京。但飞抵南京机场加油时,日机又飞临上空,总指挥部复令起飞迎战。因苏联抗日援华志愿机队缺少实战经验,其一机被击落,余机即四处避离。黄光汉驾一机,独与日军四机激战在蚌埠上空。后日机因油量不足而返回。黄所驾之机,亦因机油耗尽,被迫降在蚌埠机场。但因机场积水甚深,造成机毁人伤事故。黄奉令就近治疗。
  黄光汉伤愈回南京后,总指挥部未加详察,以“临阵脱逃罪”治罪,呈报给蒋介石,奉批“枪决”。经多方陈情营救,最终交由军法处依法审理。12月南京沦陷,光汉以难民身份转机去香港养病,自此结束军旅生涯。
  香港沦陷后,日寇获悉光汉情况,邀其为日本国服务,遭拒。后举家潜回上海法租界,改名黄子才隐居。1957年定居美国,1989年病逝。
  胡杏芬(1914—1940) 女,相士地村上六房人。幼聪慧好学,启蒙于养源小学,先后求读余姚、宁波、杭州等地,1932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不久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杏芬精通英语、俄语,擅长写诗撰文,爱好书法国画,时称“清华才女。”
  因恋友梁敏时参加政治运动,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入狱,后惨遭残杀。杏芬悲愤交加,郁积成疾,不得已于1935年休学回家养病。一年后,病情略有好转,为了早日复学,1936年年底住入北平西山福寿岭平民疗养院休养。翌年春,结识了化名“李知凡太太”的邓颖超,两人同住一个病房,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给杏芬带来生气与转机,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希望,两人结成莫逆之交。胡尊称邓为“我的太太”,邓亲昵地称杏芬为“亲爱的小猫”。“七七事变”爆发后,邓颖超病愈出院去西安。离别之情,难以言表。1938年冬,杏芬收到具名邓颖超的一封来信,此时杏芬恍然大悟,才知“李知凡太太”竟是闻名贯耳的邓颖超,激动之余,遂写下了一万余字的记叙散文——《李知凡太太》①。
  1939年,周恩来、邓颖超来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邓颖超写信给杏芬邀她到重庆。不久杏芬成了出入红岩村和曾家岩的常客,先担任周恩来秘书,后由周介绍她去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此时的胡杏芬,心情很好,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业余还写些散文、诗歌、英文书信,如《小许许》等几十篇作品。1939年底,胡杏芬旧病复发。周恩来、邓颖超特地去看望、安慰并鼓励她。终因战争年代医疗条件较差,于1940年秋溘然长逝,年仅二十六岁。杏芬去世后,周、邓夫妇到歌乐山墓前哀悼,周恩来还挥毫为她题写墓碑:“胡杏芬女士之墓”,落款“李知凡李扬逸共立”。时隔十五年后的1956年,周恩来在北京饭店遇到杏芬的姪女洪调群,还谈起了当年与胡杏芬相识的情景,并把保存的遗物转交给她的家人。
  孙炳昂(1914—1987) 东畈村万石桥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家放牛。1928年拜师学簟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社长等职。1951年下半年,他发起组织成立彭桥竹业生产合作小组,后转为竹器合作社,成员扩展到44人。合作社建立后,坚持组织起来,进行手工业改造,坚持为农民服务,修理农用器具,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和好评。1954年该社职工胡水基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劈篾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竹器社被评为省先进单位,炳昂亦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他出席过全国手工业第一、第二两次代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接见。此后,合作社连续十八年被评为先进集体,他也十八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对此,《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和《宁波大众》等都登载过孙炳昂和合作社的先进事迹。1979年退休。1987年逝世。
  胡晓海(1922—1990) 原名皋裔,天香桥村霍家漕人。1938年参加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青年干事、区武装工作队队长、师作战参谋、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第一副师长、师长、高等军事学院学员、海南军区参谋长、解放军体育学院副院长(正军级)。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晓海早年就读于上海闸北一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鲁迅思想影响,经中共上海党组织介绍,投笔从戎,于1938年从上海步行至武汉,又转至陕西延安,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首批学员。结业后,带领武工队,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将国民党一模范县改变为共产党模范县。他多次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参加反扫荡战斗,曾被评为中共模范党员。
  在解放战争期间,晓海从东北黑山阻击战、辽沈战役起,到海南渡海作战,参加了无数次战斗,曾三次负重伤,战功累累。尤其在海南渡海作战中,他坚决贯彻上级作战部署,精心指挥,顽强作战,为海南的解放,立下了功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奋工作,为部队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反党集团迫害,后平反恢复名誉,但身心受到摧残。
  晓海五十二年的革命生涯,为人民解放,坚持真理,一生光明磊落,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徐金龙(1930—1987) 东畈村寺下人。幼年给人家放牛,未曾入学。1945年6月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不久随部队北撤,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师七团。
  1948年6月,部队攻克河南省会开封,蒋介石调集军队反扑,徐金龙所在部队承担歼灭被阻隔在睢县、杞县以北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的任务。七月初,部队被国民党军用炮火阻挡在邱村、白凹一线,第一、第二爆破组战士全部阵亡。徐金龙为第三爆破组骨干,他不顾密集的枪林弹雨,英勇地用炸药包炸开一条通道。国民党军在第二防线又组织火力,继续顽抗,中国人民解放军又有三名爆破员牺牲。徐金龙再次主动请缨,机智地炸毁了国民党军工事,使尖刀班、突击班、后续部队得以迅速占领邱村,迫使国民党军龟缩在白凹。但还是在中心大院围墙内设孔射击,使尖刀班、突击班战士进攻再次受阻,部队又遭受严重伤亡。徐金龙又一次请战,勇敢地冲向对方阵地。这时他已中弹负伤,仍匍匐爬行,在靠近敌方碉堡时,拉开导火索,碉堡被炸毁了,他在猛烈的爆炸声中也昏迷过去。
  豫东战役胜利后,徐金龙被记大功一次,授予“华东人民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徐回到地方工作,历任宁波专员公署公安处庵东直属派出所所长、慈溪县公安局庵东分局局长、庵东人民公社副主任等职。于1978年8月离休。1987年1月病逝于庵东,终年五十八岁。
  第二章 人物简介
  横河镇域,自汉以来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较多,除第一章传记的人物外,还有两百余名仁人志士、文武官员,以他们优秀的思想和行为,对历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章分元代以前,明代、清代、民国以后等序列,以表格形式,分节撰写人物简介。
  第一节 元代以前
  第二节 明代
  第三节 清代
  第四节 历代进士与记入史书者
  据现有史料查检,横河镇(域)籍人,经历朝科举殿试得中文进士 59人、武进士 18人。因功名成就,受朝廷赐谥号的10人,写入二十四史者11人。现按历代进士、赐谥人物、入二十四史者顺序,以表格形式录记于下。
  第五节 民国以后
  第六节 革命烈士名录
  第三章 当代人物名录
  当代人物,依据调查和采访材料,按“生不立传”的惯例,仅对任职过正县(处)级以上的行政人员、正团级以上军人、博士生以上学者、宁波市级以上先进模范人物、教授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科技人员,以表格形式列名录记述。
  第一节 党、政、军
  第二节 教育、科技
  第三节 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人物
  第四节 获省地(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者

附注

①林瀚(1434—1519),字亨大,福建闽县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兵部侍郎。条上时政十二事,为刘瑾所恨,谪浙江参政,致仕。瑾诛,复官,谥文安。 刘健(1433—1526),字晦庵,河南洛阳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官太子太傅、代首辅。连章请诛刘瑾,致仕,列“奸党”,削职为民。瑾诛复官,谥文靖。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湖南华容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兵部尚书。刘瑾复坐以事,戍甘肃,瑾诛复官,谥忠宣。 韩文(1441—1526),字贯道,山西洪洞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户部尚书。与同官上疏纠劾,刘瑾恨之甚,降级致仕,家业荡无,罚米千石。 张敷华(1439—1508),字公实,江西安福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掌南京都察院。与林瀚、林俊、章懋为南郡“四君子”。正德年间以左都卸史论奏刘瑾,罢官。 谢迁(1449—1531)字于乔,浙江余姚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官东阁大学士。武宗嗣位,请诛刘瑾,不纳,致仕。瑾诛复职,谥文正。 ①中冷泉,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石山簿东,原在长江中,盘涡深险,每到冬至枯水期,可以汲竿取水。唐刘伯刍认为是泡茶的好泉水。故有“天下第一泉”之称。 ①“倚马才”:晋桓温北征,袁宏倚马前草拟文稿,顷刻写成七纸。后称人才思敏捷为“倚马才。 ①原案《筹海图》编,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一月,梦雷与贼战于东关,手刃数贼,力竭而死。余姚《三祠传辑·御倭忠节列传》序,亦云:“战于东关死亡”,与梦雷本传叙死文异。 ①朱常洛,1620年即帝位,世称光宗,年号泰昌,在位仅一个月。 ①王守仁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谥文成。 ①关于陈文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本人填写有1922年、1923年、1925年、1926年等不同的年份。但均属第一次大革命时期。 ①《李知凡太太》一文,最早发表于1941年5月《妇女知识丛书》第八辑,题为“关于中国妇女的二三问题”,署名净三;1983年7月,《瞭望》杂志第七期重新发表该文,后《文汇报》、《中国妇女》亦转载。1984年7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专辑。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