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自然灾害
分类号:
P468
页数:
11
页码:
8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横河镇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历年自然灾害记要的简介。
关键词:
横河镇
自然灾害
气候
内容
种类
横河地区的地层,平原以新生界第四系最发育,山区以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为主,构造稳定,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主要自然灾害是风、涝、旱、病虫害4种。
风灾、涝灾 因为风灾以台风(热带风暴)居多,而台风通常带有暴雨,还可能夹着大潮侵袭,从而引起海塘溃决,河水不能及时排海,发生内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之台风为风潮。风涝灾害发生年概率在50%以上,其中风力10级以上及一次降雨量15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占20%。台涝发生季节一般在6~9月份。其次是龙卷风,境内多发生在平原。龙卷风一般是小面积,方向性的灾害,龙卷风中心区间受害程度大,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不但倒屋伤人,还可把几百斤重的物体卷上半空。横河地区的发生年概率约5%以下。
旱灾 60年代以前,一般连续50天不降雨就会造成旱灾。此后,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抗旱能力提高到70天以上,到70年代中期达100天左右。9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河区范围的扩大,横河地区的抗旱能力有所下降。据新中国建立以来53年的统计,横河旱灾发生的年概率为25%。发生季节6~9月最多。
病虫灾 民国及其以前各朝代,人们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差,灾害较多,危及面广,程度也大。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重视农业,建有一套从预测、预报到防治的组织体系和办法,因此,病虫成灾的年份少,危害程度轻。一般只在灾害性气候条件下才有较大面积的发生,并造成损失。据1949~2002年的53年统计,成灾较严重的共4个年头,发生年概率为7.5%。
历年自然灾害记要
晋
咸和九年(334)春,三月丁酉日,地震。
咸康元年至三年(335~337),大旱成灾,斗米值五百,穷人被迫卖儿卖女。
唐
元和元年(806),瘟疫流行。
大和二年(828),大风海啸,海水内溢。
开成四年(839),旱灾。
宋
天禧元年(1017),蝗虫群食庄稼。
宝元元年(1038)七月,大风雨,海水内溢,庄稼和民房受淹。
熙宁八年(1075)旱灾。
元祐八年(1093),大风,海潮侵害农田。
元符二年(1099)十月初,刮大风,江水暴涨,咆哮数日方止。
建炎三年(1129)五月,蝗群骤降,侵食庄稼。
绍兴元年(1131),饥荒严重,瘟疫流行。
绍兴二年(1132),饥荒。
绍兴五年(1135),旱灾。
绍兴六年(1136),饥荒。
绍兴九至十年(1139~1140),饥荒,斗米值千钱,人啃草与树皮。
绍兴十八年(1148)八月,大水淹庄稼。
绍兴二十四年(1154),旱灾。
绍兴二十七年(1157),大水为患。
绍兴二十八年(1158),大风大水齐发成灾。
绍兴二十九年(1159),螟灾引起饥荒。
隆兴元年(1163)八月,大风大水造成饥荒。
乾道元年(1165)正月至四月,淫雨不止,长期低温,豆麦生长不良,造成严重饥荒和疫病流行。
乾道三年(1167)九月间,淫雨连日,海潮溢堤。
乾道七年(1171),大旱。
乾道八年(1172)五月,大风雨,民房被冲,庄稼受淹。
淳熙元年(1174),大旱成灾。
淳熙三年(1176)八月,淫雨成灾。
淳熙四年(1177)九月,大风雨,海涛汹涌,冲决海堤,淹死人。
淳熙七年(1180),旱灾造成饥荒。
淳熙八年(1181)五月,发大水,庄稼受淹尽腐,造成大饥荒。
淳熙十四年(1187),旱灾。
绍熙四年(1193)四至五月,连日暴雨,冲坏田塍,春粮和早稻严重受损,造成大饥荒。
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风掀海涛,冲坏堤塘,庄稼受淹。
庆元元年(1195),麦子歉收,春发饥荒。
庆元二年(1196),大水成灾。
庆元四年(1198)六至八月,霖雨成灾。
嘉泰二年(1202),发生蝗灾。
嘉泰四年(1204),旱灾。
嘉定二年(1209)夏,发大水,冲坏农舍,侵害庄稼。
嘉定三年(1210),发生螟灾。
嘉定六年(1213)十二月,风大潮急,冲坏海堤,危及梅川、上林等乡。
嘉定九年(1216),大水成灾。
嘉定十五年(1222)七月,霖雨成灾。
宝庆二年(1226),大风引起海水内溢,有民宅受淹。
嘉熙四年(1240),旱灾造成饥荒。
淳祐二年(1242),大水为患。
淳祐三年(1243)八月,发生蝗灾。
景定二年(1261),水灾。
咸淳三年(1267)六月,海水内溢。
咸淳七年(1271)五月,刮大风,吹倒不少民房。
咸淳八年(1272)八月,大水为患。
咸淳十年(1274)四月,大风拔树。
元
大德五年(1301),海水内溢。
大德六年(1302)五至六月,无雨,旱灾和蝗灾并发。
大德七年(1303),海水内溢。
大德十一年(1307),大旱伴着饥、疫,民不聊生。
至大三年(1310)三月,大雨成涝,庄稼受淹。
至正十二年(1352)四至七月,无雨,造成少有的大旱灾。
至正十九至二十年(1359~1360),连年夏旱,带来灾荒。
明
正统七年(1442)秋,海水内溢。
正统十二年(1447),螟灾。
景泰五年(1454)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接连下大雪。
天顺元年至三年(1457~1459),连年旱灾,饥荒严重。
天顺五年(1461),夏旱,继发蝗灾。
天顺八年(1464)七月,海水内溢。
成化七年(1471)九月,海潮倒灌,淹死百姓,庄稼歉收,饥荒严重。
成化九年(1473),海水内溢,农田受淹。
成化十二年(1476),大雨成涝,庄稼受害,大水淹没石堰场官盐数十万引(一引等于200市斤或400市斤,有小引和大引之分)。
成化十七至十九年(1481~1483),连年发大水,饥荒严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发生大旱和饥荒。
弘治七年(1494)秋,海水内溢;十月至次年三月,无雨,冬旱。
弘治十一年(1498),暴雨成灾,境内水位升高三四尺,庄稼严重受淹。
弘治十二年(1499),春季无雨,冬天严寒,大江水结冰。
弘治十三年(1500)二至四月,无雨,五月才转阴下雨。
弘治十四年(1501)秋,旱伴蝗灾,饥荒严重。
弘治十五年(1502),麦子无收,闹春荒。七月,雷电交加,海水内溢。
弘治十八年(1505),地震,鸡犬不宁。
正德元年(1506)夏旱,发生饥荒。
正德三年(1508)夏旱,饥荒严重。
正德四年(1509)七月,发大水。十一月,豆麦受冻害。
正德五年(1510),大水成灾,引起饥荒。
正德七年(1512)七月,发大水,海溢堤决,山洪暴发,冲走房屋、人畜无数,造成重大饥荒。
正德十年(1515)春,雨夹冰雹,损麦伤禽鸟。冬天发大水,麦苗被冲。荒年民受饥,米价大涨。
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地震;螟虫害麦。
正德十三年(1518)秋,海水内溢。
正德十四年(1519),夏旱,秋海溢,饥荒严重。
正德十五年(1520)夏,大旱,发生饥荒。
嘉靖二年(1523)夏,旱灾引起饥荒。
嘉靖三年(1524),螟灾造成大饥荒。
嘉靖四年(1525)夏,旱和瘟疫并发。
嘉靖六年(1527)春夏之际,发大水,麦苗尽淹,饥荒严重。
嘉靖八年(1529),螟害麦,蝗害稻。
嘉靖十年(1531)八月,发大水。
嘉靖十八年(1539),旱灾。
嘉靖十九年(1540),夏蝗灾,秋发大水。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米价上涨。
嘉靖二十五年(1546),海水内溢。
嘉靖二十九年(1550),疠疫流传。
嘉靖三十八至三十九年(1559~1560),连年发生旱灾。
嘉靖四十年(1561)秋,积涝成灾。
嘉靖四十三年(1564)夏,大旱。
隆庆三年(1569),飓风伴海啸。
万历元年(1573),旱灾。
万历七年(1579),旱灾。
万历十四年(1586),地震。
万历十六年(1588),春大饥荒,夏又闹旱灾。
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七月地震。
万历十八至十九年(1590~1591),连年闹饥荒。
万历二十一年(1593),旱灾。
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雪竟月不止。
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大水。
万历二十六年(1598),旱灾。
天启七年(1627)七月,发大水。
崇祯七年(1634)八月,发大水。
崇祯八年(1635),地震。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雨雪不止。六月,发生蝗灾。饥荒严重。
崇祯十七年(1644),旱灾。
清
顺治五年(1648)四月,一场雨夹冰雹,使春花作物严重受损。
顺治十一年(1654)夏,大旱,河底裂。
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大雨、冰雹,击死牛羊无数。七月刮大风。
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大旱,带来饥荒。
康熙二年(1663)六月,大风潮袭来,人畜、庄稼、民房等损失严重。
康熙三年(1664)八月,发大水。
康熙四至五年(1665~1666),螟灾引起饥荒。
康熙七年(1668)六月,地震。
康熙九年(1670)六月,大风侵袭庄稼。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八两月大风雨,多处山洪暴发,平地水高丈余,冲走民房无数,庄稼颗粒无收,造成重大饥荒。冬天大雪后出现严寒,江水结冰。
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旱歉收,九月大水。
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干旱,秋久雨,庄稼歉收。
乾隆六年(1741)九月,瘟疫盛行,百姓丧生甚多。
乾隆十六年(1751),旱灾引起严重饥荒。
乾隆十九年(1754)七月,大水成灾。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天气严寒,江水结冰。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大风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大风拔木,刮破不少民房。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大风连旬,拔木损房,棉花损失殆尽。大古塘一带饥民成群,道有饿殍。
嘉庆九年(1804),春雨成涝,庄稼歉收,引来米价飞涨。
嘉庆十一年(1806),某日夜间,地震。
道光元年(1821),疫病大流行。
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刮大风,海溢毁堤,初八下大雨,平地积水数尺,稻棉受淹严重。八月初四、初五,又出现大雨和海溢,棉花尽淹,饥荒严重。
道光五年(1825)七月十日,大风拔木坏房,稻棉均受损。
道光七年(1827)七月二十四日,大风引起海水内溢。
道光十一年(1831)夏,淫雨不止,庄稼受损。秋,发大水。
道光十二年(1832)闰九月至次年正月,连续阴雨。柴米昂贵,乞丐剧增,饿死多人。
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发生海啸,潮水内灌,棉花尽淹,发生大饥荒,许多人以草根树皮充饥。
道光十六年(1836),疫病大流行。
道光二十年(1840)十一月,下大雪,厚三尺余,市场上鱼、菜、柴断档。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大风,海水内溢,稻棉均受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天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姚北大旱。七月三十日夜半地震。
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天干旱。
道光二十九年(1849),芒种后,大雨积旬,川泽皆满,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往来如织。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六,夜间地震。
咸丰三年(1853),三月初十夜半地震,十一、十三日昼和十四日夜又出现余震。
咸丰六年(1856)八月,蝗灾。
咸丰八年(1858)夏,淫雨成灾,稻谷歉收。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下大雪,平原积雪四五尺厚。
同治元年(1862),夏秋干旱,七月初二晚间,东北角有流星附地,流光甚长且有声响。
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上旬,发大水。
同治九年(1870)九月三十日,雨夹冰雹,稻禾受损。
同治十二年(1873),夏秋干旱。
同治十三年(1874),秋冬干旱。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
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初四,大风刮倒民房及棉花,到次日午后方止。
光绪八年(1882)二月十六日,雷雨大作。十七日,先下冰雹如绿豆,接着下鹅毛般大雪。二月二十一日夜,雷电交加。三月十二日,突然下暴雨,后又阴雨连绵。九月二十七日起,细雨纷纷下到十月十五日方转晴,稻棉大减产,秋收只有三成。
光绪十年(1884)八月,大水成灾。
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二十三日,县东北诸乡出现洪流,稻棉均受损。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二十七日,山洪暴发损坏房屋无数。八至十月,淫雨四十七日,稻棉严重减产,饥民四起。
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梅川东南山区上空出现蜃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旱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乡间流行瘪螺痧(即霍乱),死亡多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淫雨成灾,棉花歉收。
宣统元年(1909),久雨成涝,秧苗多遭霉烂。
宣统二年(1910)闰六月十六日,台风伴着暴雨,来势凶猛,民房被卷,人畜受淹。
宣统三年(1911)五月,桃园发生虫害,食桃与叶甚烈。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六月中旬,飓风袭境,早稻稍损,棉花大减产。
民国2年(1913)闰六月中旬,飓风袭境,棉花损失严重,早稻稍轻。
民国3年(1914),大旱,时疫流行,儿童死亡尤多。
民国6年(1917)十一月,天气严寒,河水皆冻,水缸连底结冰。
民国7年(1918)正月初三午后,发生地震,缸水起波折,人有头晕之感,夜半地又震。七至九月,久旱不雨,晚稻大批晒死,咸潮倒灌到石堰,到冬季才退去。秋天,红斑痧流行,死者甚众。
民国16年(1927)七至九月,大旱,晚稻无收,造成饥荒。
民国17年(1928)七月,旱。九月,风雨成灾。
民国18年(1929)三至五月,干旱,早稻无水插秧。晚稻种后无雨,抽穗时发生螟虫、稻椿象危害。
民国20年(1931)春,低温久雨,积涝成灾。
民国27年(1938)六月,浒山区早稻发生铁甲虫,灾害严重。
民国29年(1940)夏,大旱,河底当路可行人,五月二十日才播种水稻。
民国30年(1941),小麦大面积黄锈病,损失三成以上,亩收76斤。
民国31年(1942),中伏大旱。八月十二日夜,强燥台风袭境,稻头多被刮落,减产严重。
民国34年(1945),发生旱灾和稻苞虫危害,水稻减产达七成。
民国35年(1946),粘虫、䖮虫、稻苞虫灾,危害甚烈。
民国36年(1947),发生旱灾和虫灾,水稻减产三成。
民国37年(1948)七月九日前后,大雨连旬,江河暴涨,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
民国38年(1949),入夏以后,淫雨连绵。七月二十四日夜,台风突至,暴雨倾盆,海塘决口,潮水奔涌,淹死人,坍屋,棉花和早稻收获甚少。十月初,久雨成涝,加上螟虫危害,晚稻普遍减产四成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51年,春寒多雨,水稻烂秧严重,棉花播种推迟。5月10日至6月16日无雨,农田受到干旱威胁。6月,棉地发生枯萎病。7月中下旬,棉区发生红蜘蛛虫害。9月19日台风暴雨,稻、棉等损失严重。
1952年5月18~31日,雨水特多,连遭三次水灾,粮食减产,春荒接夏荒。
1953年夏,连旱59天,咸潮上溯止石堰。
1954年5月7日至7月30日,先后下了4次暴雨,棉区发生红蛉虫,德字棉减产尤甚。
1956年8月1~2日,强台风袭境,过境风力达12级伴有暴雨,阵风来时,行人只好爬行,大树连根拔起,粮食与棉花严重减产。全镇屋倒了230间,死亡2人,伤8人,压死耕牛5头。
1958年5月23日至8月27日,连续干旱96天,横河区受旱面积38600亩,7月31日咸潮灌入石堰乡农田,面积1508亩,全区粮食减产严重。
1959年9月4~6日,暴雨成灾,降雨量133.9毫米,受淹4天面积17377亩,严重受灾7771亩,水稻减产108.93万斤,棉花减产14.04万斤。
1960年3~6月,先后出现4次大风、冰雹,秧田和早稻均有损伤。6月14日至8月27日大旱,稻田受灾。减产严重。
1961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先后受3号、4号台风和2次暴雨侵袭,山洪暴发,河水上涨,早稻和棉花严重受损。6月14日至9月6日,伏旱83天,稻田受灾减产。
1962年9月4~6日,因14号台风边缘影响,加上冷空气南下,出现一声响雷后,连下特大暴雨三天,雨量达566.7毫米,山洪暴发,河道水位高5.04米,4万亩农田受淹,7073亩棉田亩产仅存31斤,比上年减35斤,减产53%。31976亩晚稻,亩产仅204斤,比上年减182斤/亩,减产47.1%,粮食总产减少581.96万斤。水没门窗,公路可行船,持续受淹达7~13天。不少房屋倒塌,被列为全省重灾区。镇域各乡粮食均按低标准口粮水平,由国家返销救济,仅原横河乡返销救济粮达80万斤。
1963年7月5日至9月6日,连旱62天,农田受旱。9月11日起,连下4天大雨,低洼农田受淹达7天之久。
1964年2月连下19天雨雪,平原积雪14厘米。早稻发生二化螟,减产严重。
1967年7月11日至10月31日,干旱112天,河底开裂打井取饮水,梅湖水库干涸,湖底可行人,居民吃水困难。山区水稻基本无收,平原稻区严重减产,全镇晚稻面积30273亩,平均每亩减产56斤。只有棉花丰收。
1969年2月,低温多雨达29天,平原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9度。10月初起,连旱43天。
1970年1~3月,连续阴雨68天。3月12日夜,在响雷同时下大雪,平原积雪8厘米。是年,早、晚稻发生纹枯病、穗颈瘟、矮缩病、小球菌核病及螟虫、䖮虫等病虫害,平均每亩减产近百斤,损失严重。
1971年,春寒,1月底平原最低温度零下9度。6月24日至9月15日,连旱84天,9月中、下旬,冷空气南下正遇晚稻扬花,损失严重。
1972年1~2月,低温多雨。2月5~12日,连续下雪,其中8~9日平原积雪30厘米。
1973年10月28日至次年1月底,连旱78天。晚稻普遍发生稻瘟病及其他病虫害。
1974年1~2月中旬,持续低温25天。
1976年3月18日至4月10日,出现春寒。
1977年1月1日至2月11日,陆续下雪,平原积雪达20余厘米。其中1月5日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低气温零下9.3度。
1979年6月28日至8月23日,出现高温伏旱。7月9日黄昏6点57分,发生3级地震。
1980年,1月温暖多雨;4月天气寒冷;6月热风逼人;7月温和如春;8月重做黄梅;9月不见台风;11~12月滴雨未下;全年气候反常。6月27日中午,龙卷风袭击,最大风力12级,降水30毫米。早稻收晒期间,由于雨水多,稻谷腐烂严重。
1981年8月31日至9月2日,遭第14号台风袭击,过境风力9~11级,阵风12级,持续36小时。
1983年9月26日,遭第10号台风侵袭,沿海出现狂风大潮,最大风力11级。
1984年6月13~14日,普降暴雨,降水120~145毫米。1986年7月9日至8月下旬,持续干旱近50天。
1987年6月22~23日,普降暴雨,平均降水80~100毫米。9月9~13日,受第12号台风影响,连续降雨4天,降水150~200毫米。
1988年6月11~23日,长达13天连续阴雨,过程降水量210.2毫米。19日,又出现暴雨,使大片农田受淹。8月8日,7号台风影响,最大风力11级,8级大风维持近6小时。
1989年8月17~23日,普降暴雨,雨量达200~300毫米。农作物受淹严重,致使粮食、棉花有较大幅度减产。
1990年,梅雨期基本上未下雨,7月4日至8月17日的45天降水量仅26.3毫米,蒸发量达375.8毫米,旱情严重。8月30日至9月1日,受15号台风影响,31日出现99.5毫米的暴雨天气,8级以上大风持续29小时,最大风力近10级。
1991年1月4~5日,连续降雪14小时,积雪3天,对交通、邮电及城乡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月27~28日,大雪,积雪和冰冻达一周之久,对交通、邮电及居民生活造成较严重影响。
1992年8月30~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出现9~10级大风和大到暴雨,8级风持续14小时,棉花普遍倒伏。9月23日,受19号台风影响,风力9级,22~24日,过程降水量近130毫米。
1993年8月初至22日,连续阴雨,其中4日降水量98.1毫米,16日降水量107.4毫米,21日降水量67.4毫米。
1994年梅雨期间,连续大到暴雨,其中6月9日降水量80.5毫米,10日降水量84.8毫米,17日降水量101.1毫米,棉花、瓜果蔬菜受淹严重。6月24日出梅后至7月31日,天气持续晴热干旱,造成早稻瘪谷多,棉花植株偏小。8月21日17号台风影响,遭受大到暴雨,最大降水量98.6毫米,8级大风持续15个小时,最大风力9级,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1995年7、8月份,气温明显偏高,全年≧35℃的高温天数比常年多11天,7月8日出梅后雨量明显偏少,造成持续高温干旱。10月中旬后仍干旱。
1996年,上年旱情延续到本年1月上旬,总降水量比常年偏少4成。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发生困难,也影响了春花作物的冬发。
1997年7月6~9日,连续4天暴雨,11日又暴雨,造成涝灾,棉花、水稻、蔬菜、瓜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镇域原烛溪湖开垦的低洼田受淹7天之久,造成晚稻秧徒长倒伏。8月18~19日,受11号台风影响,“风、雨、潮”三碰头,8级以上大风持续30小时,最大风力11级,损失严重。11月中旬起降水量偏多。
1998年底延续到翌年2月的降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14日出现51.8毫米的暴雨天气,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影响春花作物生长。1月22日晚至23日早晨出现暴雪,3天中最厚积雪9厘米,雪后连续出现结冰天气,对交通、电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部分作物遭受冻害。
1999年6月7日至7月20日,梅雨期连续阴雨,伴有三次暴雨天气,过程总降水量430.8毫米,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雨量大而集中,棉花出现萎黄和花蕾脱落,早稻结实率降低,粒重减轻。
2000年4月14日以后,降水明显偏少,日照强。至5月24日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导致早稻春播缺水,棉花播种出苗困难。8月30日20时左右,受台风“派比安”影响,出现了8~9级东北大风,过程雨量达50~100毫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灾。9月13~15日,台风“桑美”强度强,范围大,移动速度慢,再加上北方冷空气及农历八月中旬受天文大潮汛影响,“风、雨、潮”三碰头,造成普降大到暴雨,过程雨量为100毫米以上,风力8级,致使农作物受灾。
2001年6月下旬,受台风“飞燕”外围影响,结合梅雨,6月26日普降暴雨,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
2002年7月3~5日,受台风“威马逊”外围影响,镇域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最大风力8级。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