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2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土壤、植被
分类号: S159.255;Q948.15+2
页数: 5
页码: 74-7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横河镇的土壤分类、土壤分区及地力、代表土种、植被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横河镇 自然环境 土壤 植被

内容

第一节 土壤分类
  横河平原地区土壤母质均属浅海沉积物,质地匀细,多数为轻壤或中壤。
  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分潜育型和潴育型一个亚类、六个土属、十八个土种。
  第二节 土壤分区及地力
  平原区土壤
  母质较为复杂,以古湖沼、湖海相沉积物为主。成土年代在9世纪以前,经多年耕作、灌溉、施肥以后,逐渐形成具有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及潜育层等不同层次、不同构型的水稻土。
  稻棉轮作区以粉泥田、青粉泥田、腐泥性青粉泥田、黄心青粉泥田为主。沿山一带的纯稻区以谷口泥沙田、黄泥沙田为主。南部丘陵以红壤为主。
  土壤理化性质及地力状况。经长期水耕水培,已培育成具有特殊剖面的水稻土类。土体中层次分明,棱柱状结构发育,潜育性现象普遍。土层深厚,土质均细,粘粒含量高,质地以重壤为主,部分属轻壤,粗粉砂含量高,无石灰性反应。PH①属中性至微酸性。有机质含量在2.5%以上,部分达4%。速效磷5PPM~7PPM②,速效钾50PPM~80PPM。蓄水量足,排灌系统发达。农业利用种植水稻和稻棉轮作为主。
  丘陵区土壤
  丘陵土壤多为自然土壤,唯狭谷、平缓的山谷以及山垄中有少量农田。母质多为残积物,由凝灰岩和熔凝灰岩及少量凝灰质沙岩、流纹岩和花岗岩的风化残留物组成。在风化过程中,硅酸盐类矿物水解,硅、钙、镁、钾、钠等盐基成分流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含量相对提高,使土壤向“红壤化”发展。
  山顶或陡坡以石沙土和秃岩为主;平缓低丘、山脚、山垄常分布黄泥土、粉红泥土和黄泥沙田;海拔50米以下的低丘大多分布红泥田;山谷及谷口分布洪积泥沙土和洪积泥沙田。
  该区土壤多呈棕黄或黄棕色。多石砾,沙粒含量高,质地中壤至轻壤。酸性,PH5~5.5。养分贫乏,保肥保水性能差。由于土壤冲刷严重,除部分山垄田外,土层一般厚50~80厘米。
  第三节 代表土种
  粉泥田土种
  主要分布在东横河南北一带,其剖面特征:
  耕作层(0~12.5厘米),色为淡棕色,质地重壤,土体较松,PH5.8,容重1.15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犁底层(12.5~19.9厘米),色淡青灰,土体较紧实,PH6.5,容重1.34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潴育层(19.9~73厘米),色青灰或黄棕,有含量较多的铁斑纹层,棱柱状结构发育明显,PH6.4,容重1.44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母质层(73厘米以下),色淡棕黄,棱柱状结构。
  粉泥田地下水位一般在40~60厘米之间,因离河较近,排水条件好。耕作特点:有一定淀浆性,开始插种时田土较汪,以后渐硬,供肥保肥能力适中。据测定:有机质含量1.47%,铵态氮13.9PPM,速效磷4.9PPM,速效钾52.9PPM,也均属缺乏类型。
  作物表现:水稻插秧后生长快,发棵早而多,根系发育较好。该土种肥料分解快,得力早,但肥效较短,后期易造成早衰。各种病害也易发生。
  青紫泥田土种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处,常年积水严重,土质粘,层次发育较明显。其剖面特征:
  耕作层(0~14.3厘米),色浅灰,质地粘重,PH5.5,容重1.12克/立方厘米,结构粒状,无石灰性反应。
  犁底层(14.3~23.1厘米),色淡青灰,结构块状,较紧实,PH6,容重1.3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潴育层(23.1~37厘米),淡棕色,棱柱状结构发育明显,极紧实。有中等含量的铁锰结合物,PH6.5,容重1.43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潜育层(37厘米以下),青灰色。青紫泥地下水位在40厘米上下,有些田块只有十几厘米。耕性差。有机质含量1.92%,速效氮14.7PPM,速效磷6.4PPM,速效钾60PPM,属缺乏类型。
  该土种中有一层青灰色潴育层,排水不良,积水严重,通透性差,影响水稻根系发育,早稻插后前期发根较慢,造成迟发,加上长期浸水,会产生亚铁化合物,毒害稻根,影响水稻产量。
  龙南烛溪湖相近的地势低洼处,分布有腐泥塥青紫田土种,常年积水,质地粘重,母质是湖相沉积物。剖面中在40厘米以下出现腐泥层,是一层障碍层次,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大。
  黄心青粉泥田土种
  是面积最多的一个土种,主要分布在东横河南北一带,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中壤。剖面重要特征:40厘米以下出现明显的黄化层。地下水位一般在40厘米左右。含铵态氮12.8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51PPM,都属缺乏至极缺类型。其离河较近,排水条件较好。土体质地较坚实,犁底层厚,土壤通透性一般,但蓄水保肥性能较好。
  水稻插秧后分蘖较慢,中期无效分蘖多,千粒重不高,容易贪青倒伏,产量一般。
  龙南烛溪一带分布有泥炭心青粉泥田,土体特征:40厘米以下有泥炭层出现。
  黄泥沙田土种
  分布在石堰、彭桥、龙南近山脚一带。其成土母质为红壤的坡积物或经搬运后的再积物。质地为轻壤至中壤。剖面特征:
  耕作层(0~12.5厘米),色棕灰至青棕灰。质地中壤。PH5.4,容重1.06克/立方厘米,结构松,无石灰性反应。
  犁底层(12.5~18.8厘米),棕灰色,质地中壤,较紧,PH6.1,容重1.22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潴育层(18.8~63厘米),黄棕或灰白色,质地为沙壤土,有中等数量的铁、锰锈纹锈斑出现,PH6.6,容重1.34克/立方厘米。
  母质层(63厘米以下),黄棕色。
  这一土种地下水位高,只有18厘米。耕层有机质含量1.9%,速效氮11.5PPM,速效磷9.7PPM,上述均属缺乏类型,速效钾98.5PPM,属中等类型。
  该土种由于田块高低不一,耕层较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作物前期发得快,后期保不牢,产量一般。
  黄大泥田土种
  分布在龙南乡童岙村大埠头一侧,质地以重壤为主,耕作层12厘米。据测定:有机质含量为2%,速效氮5PPM,速效磷1PPM,速效钾46PPM,属极缺乏类型,为提高其地力,必须增施磷肥。
  第四节 植被
  横河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原始植被已在人类长期活动影响下消失,大多被次生林或人工栽培林所代替。
  南部山丘植被
  阔叶林
  所剩无几,只能在部分山地见到其痕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青冈、苦槠。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麻栎、枫香。
  针、阔混交林
  分暖性、温性两种。横河属暖性针、阔混交林,在常绿阔叶林被人为破坏之后,逐步由马尾松代替,主要是马尾松与枫香等自然混交,各山地都能见到一些。
  针叶林
  也分暖性和温性两种。横河属暖性针叶林,即马尾松林群系。主要为马尾松——白栎、檵木、映山红群丛,广布在各山地,是典型代表群系。
  人工林
  用材林:以人工栽培的杉木林、马尾松林为主。主要分布在龙南、彭桥、石堰一带山地。
  竹林:以毛竹林为主,尚有自然形成的龙须竹林。人工栽培的有四季竹、雷竹、哺鸡竹等,主要分布在山丘林地。
  经济林:以茶、水果、油茶林为主,杨梅树常和马尾松混昆交共生,主要分布在龙南、彭桥、石堰的低山与近山。
  平原人工植被
  平原植被大多是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棉花、水稻、蚕豆、大麦、小麦、油菜及紫云英、果树、蔬菜等。在河旁和交通道路两边还有人工栽培的林木:如水杉、女贞、香樟、杨梅树、紫薇、垂槐、水果等。
  自然植被
  主要有山地的裸子植物,蕨类植物,部分苔藓植物,被子植物,菌类植物等。平原以草本植物为主,多为部分被子植物,苔藓植物和部分菌类植物。常见的有禾本科、菊科、苋科、蓼科、茄科、豆科等植物。

附注

①PH为酸碱度符号,PH值大于7为碱性,反之小于7为酸性,等于7为中性。 ②PPM为百万分之符号。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