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编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092
颗粒名称: 第四十八编 人物
分类号: K820
页数: 29
页码: 1138-1166
摘要: 本编收录了收录1988~2010年离世人物,收录对象主要有:余姚正市职领导;曾在余姚工作、有重要影响的客籍人士;担任副省级以上领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国家级奖项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在余姚有一定知名度的姚籍人士,以及著名的姚籍海外人士和港澳台同胞等。
关键词: 余姚市 人物 离世

内容

本编第一章《人物传》收录1988~2010年离世人物。收录对象主要有:余姚正市职领导;曾在余姚工作、有重要影响的客籍人士;担任副省级以上领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国家级奖项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在余姚有一定知名度的姚籍人士,以及著名的姚籍海外人士和港澳台同胞等。为便于读者了解,列前志人物名录。
  第一章人物传
  1954年、1979年,余姚和慈溪县行政区划调整幅度较大。出生时出生地属于余姚,在行政区划调整前离乡的作为姚籍人物。革命根据地人物,对象为浙东区党委、临委领导,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领导,县委书记和县级办事处(县政府)主任(县长)。本章收录姚籍人物34位、烈士3位客籍人物21位。
  第一节 姚籍人物
  卢守耕
  卢守耕(1896~1989),字亦秋,余姚云城乡润房村(1954年划归慈溪)人。幼年在家乡崇本小学读书,后就读于锦堂农业学校、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科。1918年毕业后,任浙江省立农业棉业试验场技术员、技士,省立甲种森林学校、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海宁县愚移中学教员。1925年后,赴浙江农业专门学校、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及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
  1930年,考取浙江省官费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LLUNIVERSITY)研究院,攻读植物育种学,辅修农艺学及植物生理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33年学成回国,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
  1935年,撰写《台湾之农业》。次年夏,为浙江大学农艺系教授,并任农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随
  浙大西迁。1939年秋,为专心教职,辞农学院院长职务,专任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其间,搜集水稻品种1200个、小麦品种1483个。育成水稻良种5个、小麦良种2个、油菜良种1个,就地推广种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台湾接收农业机构。同年12月,出任台湾糖业试验所第一任所长。1954年8月,转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1960年,被委派赴加蓬、利比亚等5国考察非洲农业。
  1973年8月,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应台湾商务印书馆之聘,任《中正科技大辞典》农科主编。1989年1月,因病在台湾逝世。
  著有教材《稻作学》和《现代作物育种学》,与他人合著有《作物育种学导论》,译作有《作物育种学》。
  吴耕民
  吴耕民(1896~1991),原名润苍,出生于余姚精忠乡东溜场村(1954年划归慈溪)。1910年春,考入绍兴府中学堂。1914年冬,因参与罢考风潮,被勒令退学。次年9月,改名“耕民”,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科班。
  1917年9月,赴日本选学园艺。同年12月,至兴津园艺试验场做研究生,专攻果树及蔬菜栽培。3年后,学成回国,在母校北京农专任农场实习和园艺教员。此后,历任十余所院校教授,创立多个院校的园艺系和园艺场。1921年春,转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农科系,担任蔬菜园艺学教学和实习指导。同年9月,南京高师改组为东南大学,他即于此时创立园艺系,担任果树、蔬菜、花卉栽培教授,并兼授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课程。1927年,到浙江大学农学院创建园艺系,任系主任。1929年,受学校派遣赴美、德、法、比利时等国考察。1932~1937年,先后创建山东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系、浙江黄岩园艺场,兼任浙江省农业推广委员会主任。此后,又赴江西农学院、广西农学院从事园艺学教学。1939年重返浙江,一直在浙大农学院园艺系任教。1991年11月,因病在杭州逝世。
  有专著37种,论文60余篇,另有不少译作和科普文章,合计1000万字。于20世纪50年代初编写一套科普丛书,有《祖国的蔬菜》《种茭白》《萝卜的种法》《榨菜的栽培和制造》等十余种。培育并指导种植“浙大萝卜”。与人合编《中英对照农林园艺植物用语辞典》《简明农业词典》等农科工具书。
  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黄秉衡
  黄秉衡(1900~1989),名钧,字秉衡,出生于余姚彭桥(1979年划归慈溪)商贾之家。宁波崇信中学毕业时,萌发报效祖国之念,报考山东烟台海军学校。
  1920年,赴美国,进旧金山附近的飞行学校接受初级飞行训练,获得美国飞行协会飞行员执照。
  回国后,任孙中山侍从。1921年,孙中山命黄秉衡于广东大沙头创建航空学校。6月,参加惠州之役,率领机队夜袭敌军。1924年,任广东航空学校教官及飞机队队长、校长。孙中山逝世后,接受冯玉祥邀请,任顾问。
  1926年,黄秉衡等6人赴粤,于虎门建立临时飞机场。6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航空处长。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抵南京,负责接收残留的航空人员。
  此后,他先后任南京军校航空班主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队队长,军政部航空署副署长、署长,军事委员会空军事务处处长,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航空委员会总务处处长、教育处处长等职。其间,曾于1931年赴美考察空军,参观西点军校、飞机制造厂。1933年,赴欧考察德国、意大利两国空军。
  1939年,任空军第一军区司令员。次年5月,晋升为空军少将。1941年初,出任空军第三路军司令,后调任驻美国大使馆空军武官。任职期间,协调与盟军合同作战事宜,争取军援、搜集情报、督导训练等。
  1948年5月,任总统府参军,晋升空军中将。1949年初移居美国。1989年1月,因病在洛杉矶逝世。
  余本由
  余本由(1900~1990),名家禄,别名嘉乐,出生于余姚三管乡潭河村(1954年划归慈溪)。。1919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及泉桥眼科病院进修眼科,2年后回国,先后在杭州等地行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返乡暂避。日伪时期伪县长劳乃心曾请他出任县医院院长,被严词拒绝。后在逍林镇破山路租房挂牌行医。
  1956年上半年,进县阳明医院,任眼科主任医师。先后带教学生十余人。翻译日文《小眼科学》,编撰《眼科药物讲义》作为授课内容。连任6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因病在余姚逝世。
  吕晓道
  吕晓道(1900~1998),女,余姚泗门人。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社会科学系。1923年,加入国民党,参与浙江妇运工作。1926年夏,被派往广州妇女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秋,任浙江省妇运会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委以妇女组训工作之任,先后筹备两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1934年,赴日本大学深造,专攻社会科学。1936年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全国妇女慰劳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委员兼劳作部长。1945年5月,任国民党第九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49年去台后,任国民党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执委。1986年、1988年两次回姚探亲。1998年,因病在台湾逝世。
  胡益平
  胡益平(1900~2008),字逢培,乳名土盛,出生于余姚斗门胡家村。少年时读过两年半私塾。11岁起辍学务农,16岁从兄学医,25岁开始独立行医,并兼任过私塾老师。1938年,到陆埠行医时,改名益平,寓意立志有益于平民百姓。1949年,到余姚祥和源药店坐堂。平时行医,收费低廉,随时减免。1958年,进入余姚镇医院。经常出诊,送医上门,参加医疗队,一直工作到82岁退休。2008年在余姚无疾而终。
  胡益平一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心情豁达大度,加上长期注重适量运动,故而身体健康。2001年1月5日,被中国老龄协会评为“全国健康老人”。2008年2月8日去世,时为宁波市最长寿的跨世纪老人。
  陈训慈
  陈训慈(1901~1991),字叔琼,慈溪县官桥村(1954年划归余姚)人,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3年后毕业,就读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宁波中学任教,筹办宁波公共图书馆。不久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大学史学系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32年1月起,出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直至1940年底辞职。
  抗日战争初期,与浙江大学、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西湖博览馆等单位合编《抗敌导报》。组织编印《浙江省立图书馆总目》和《浙江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淞沪会战中,陈训慈动员全馆人员赶制木箱,将文澜阁馆藏《四库全书》及其他古籍善本、外文书等重要图书十余万册装箱转移至浙江富阳。同时派人将天一阁馆藏抢运到龙泉县,后又转运至大后方。
  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兼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5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回杭州,重归西湖孤山藏书楼。天一阁馆藏亦重归宁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博物馆
  图书资料室主任等职。历任第一届至第六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顾问,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顾问,浙江省地方志学会顾问等职。1991年因病在杭州逝世。
  著作有《五卅惨史》《世界大战史》《全国省立图书馆鸟瞰》《中国之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函授讲义》《清代浙东之史学》《浙江图书馆小史》《甲午战争历史教训》等。
  徐世贤
  徐世贤(1901~1995),原名德奎,字星群,出生于余姚城区杜义弄。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即南下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至杭州,奉命留守杭州行营。不久辞去军职,从事地方行政司法等工作,先后任浙江省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临海县县长、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审判科长,兼任驻闽绥靖公署军法处处长等职。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军法执监部少将参议。抗战胜利后去台,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军法处中将处长。1949年春,在台担任行政院司法行政部常务次长、政务次长等职。晚年,赴美国居住儿女家。1995年,因病在美国逝世。
  姜枝先
  姜枝先(1902~1993),字凤书,号昌后,晚年自称息存老人,出生于余姚通德乡姜家渡村。幼年时随祖父读书。14岁,进城里万生堂中药铺做学徒。1924年,被表兄、普文明书店经理邵子传聘为会计。不久,接任书店经理。1927年,参与筹建县商会,并担任商会常务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普文明书店辟专柜出售进步书刊。抗日救亡时期,余姚县建立抗日自卫委员会,被推选为委员,并兼任教文组副组长。
  1935年,筹划成立上海中国保险公司余姚代理处。1938年春,县抗委会创办《浙东日报》,由他负担采购纸张费用。1941年4月23日,余姚沦陷,即撤离余姚,流亡于浙南、闽北等地。
  1944年10月初,从天台回姚,11日进四明山,以经商名义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解决必需物资。抗战胜利后,参加县商会代表大会,被选为常务理事。次年春,普文明书店重新开张,仍任经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四明山游击队购买药品等军用物资。1949年,采购7万多斤稻谷,以备解放军需要。
  1949年6月21日,奉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接管余姚商会,任副主任委员,主持日常工作。1952年5月,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当选为常务委员。1954年7月,又担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后,任县政协第一届至第七届副主席。其间,被推荐为省第三届政协委员,当选为第五、六届省人民代表,任县文管会副主任、文联副主席等职。
  1993年5月23日因病在余姚逝世。
  楼适夷
  楼适夷(1906~2001),原名锡春,又名建南,出生于余姚县城东门外后街(高阶沿路)。14岁毕业于念德堂小学,随父赴沪进钱庄做学徒,暇时自习写作。1923年,创办杂文小报《嫩绿》,编辑《上海通信图书月报》。1924年6月,与邑人杨贤江等在上海成立“余姚青年协社”。不久,接受协社任务回余姚,同邑人郭静唐创办半月刊杂志《余姚青年》和《姚江评论》。1925年,转赴上海。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任通信图书馆团支部书记,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和文学创作。
  1927年2月,奉命返乡。组建中共余姚支部,任支部书记。国民党“清党”期间,《姚江评论》被禁,遭通缉赴沪隐蔽。1929年9月,东渡日本,专修俄罗斯文学。1930年发表小说《盐场》。1931年4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44年12月,到梁弄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副处长,主持戏剧改革工作,兼任浙东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四军北撤至淮阴,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编委。翌年回上海,任《战时日报》副刊编辑,参与合编全国文协机关刊物《中国作家》。1947年到香港,参与创办《小说》月刊,出版散文特写集《四明山杂记》。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外委会副主任。7月,被分配到新华书店总店任编辑部副主任,创办《新华月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出版总署编审局通俗读物处副处长。1950年冬,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宣传部长。1952年,回京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后兼任副社长。1958年,担任作家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60年,重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副社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干校劳动。1978年4月平反,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顾问。
  历任第二、三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四届中国作协主席团顾问,第五届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1984年7月,回到故乡余姚,登舜江楼,访河姆渡文化遗址以及当年战斗过的四明山。2001年4月,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适夷诗存》、散文集《话雨录》《适夷散文选》等,以及大量的翻译著作。
  徐汝诚
  徐汝诚(1909~1995),余姚凤亭乡(今兰江街道)人。1929年10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六期毕业后,留学德国陆军学院。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九一师参谋长、新编十八旅旅长。1944年,率第八混成旅进驻新疆哈密、奇台等地。因功升任新编第四十六师中将师长。1949年,徐汝诚随军退到台湾。1954年7月,任第三军中将军长。1957年4月,任台湾陆军军官学校第六任校长,后任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中将司令。1958年8月,被调任陆军总部任参谋长。1995年1月29日,因病在台北逝世。
  吴友三
  吴友三(1909~1997),余姚凤亭乡(今兰江街道)人,少年时就学于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预科,转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加拿大萨斯喀切温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沈阳农学院教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获加拿大煞斯坎川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著有《种子带病和种子检疫》,合著《农业植物病理学》。曾先后担任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史济樵
  史济樵(1910~1999),出生于余姚城区管家弄。17岁进入上海陶桂记营造厂做学徒。抗日战争胜利后,与陶桂记建筑商的女婿车炳荣合股,新立门户,开设保华建筑有限公司。先承建上海龙华机场的跑道加长工程,一举成功。此后陆续承建美琪、沪光、国泰等上海著名电影院。1948年冬,保华建筑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分公司,自后陆续将上海资业迁移香港,并举家由沪迁港。
  在港除参与地铁及新旧海底隧道工程、香港启德机场的扩建等重大工程外,还先后参与建造海运中心、政府合署办公楼、香港希尔顿酒店、驻港美国领事馆、香港会所,以及天桥、道路和水库等许多大型工程。
  1984年,捐赠人民币25万元,在故乡城内姚江上建“念慈桥”。1999年,因病在香港逝世。
  胡考
  胡考(1912~1994),祖籍余姚,出生于上海。早年入读外国人创办的育才学校。16岁,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8岁,创作的一幅漫画被《时事新报》刊登,由此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办《青春》漫画刊物和漫画函授学校,编辑《妇女生活》等画报,出版《万象》《钞文》等杂志,并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
  抗战开始,以画笔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一批鼓动抗日的漫画,被选为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执行委员。1937年,参加抗日漫画宣传队。日寇侵占南京,他随漫画宣传队撤至武汉,任《新华日报》美术编辑。1938年春去延安。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后,任艺术系教员。
  1940年夏天,离开延安,经重庆、昆明、缅甸,来到香港,与在港的张光宇、丁聪等成立“新美术社”。日寇占领香港后,转移到东江游击区。又跋涉一个多月,至新四军军部,入三师“文化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日军对苏北解放区发动大扫荡,“文化村”解散,回到上海,开始写剧本。后经上海地下党安
  排,重回苏北解放区,在新四军三师政治部工作,创办《苏北画报》。1945年底,随军至山东临沂。
  1949年冬,筹办《人民画报》,任主编。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行军纪事》。
  1957年秋,被划成“右派”。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被抄家、批斗,到林西干校矿区劳动改造。其间创作长篇叙事诗《梨花恨事》。1976年,重拾画笔。1979年平反,重回《人民画报》社。1994年6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柳夷
  柳夷(1913~1996),原名陆鸿鹄,余姚柯东乡(1954年划归慈溪)人,少年时期,在城区的普文明书店当学徒。
  1936年,由姜枝先资助去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1942年春,在延安抗大和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学习与工作。历任八路军淮北军区泗宿总队,泗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华中军区九纵队,华东军区二纵队宣传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团政委。1950年,任浙江军区干部学校、军大浙江分校政治部主任。1951年,任省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1952~1965年,先后任海军政治部秘书长、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长、《海军报》社社长兼总编。1966年,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1983年8月,按正军职离休。1996年4月1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陆学斌
  陆学斌(1913~1996),原名陆守怀,又名陆飞,余姚宗汉乡(1954年划归慈溪)人。1931年毕业于绍兴第五中学讲习科第六届。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余姚抗日自卫会干事、《战斗》周刊主编、《浙东日报》编辑等职。1941年2月,任无为县政府秘书、中共无为县委委员、皖江行署秘书长、党团委员,皖江根据地无为县县长、县委委员,皖中专区专员、皖中地委常委。1945年2月,调任新四军随军学校党委书记、军调部22执行小组鲁南前线枣庄中共代表、山东野战军前线司令部政治部民运科长,中共华东局国民党地区工作部组教科长,南下干部大队政委、阜南工委书记、皖西军区四分区政委、皖西四地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皖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政务院治淮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安徽省副省长、省委候补书记兼宣传部部长,马鞍山钢铁公司副经理。1965年10月,调新疆工作后,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候补书记,新疆大学领导小组组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6年5月2日,因病在合肥逝世。
  夏震寰
  夏震寰(1913~2001),出生于余姚黄家埠韩夏村一户乡绅家庭。7岁,在村启粹小学读书。12岁,随大哥到上海,先后在上海英华书馆、澄衷附小和中学学习。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专习水力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水力学和泥沙动力学,获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进清华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水利工程系副主任兼水力学教研组主任。是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2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术专著优秀奖。2001年,因病在北京逝世。有著作《现代水力学》4卷、170万字。
  黄承炳
  黄承炳(1913~2004),出生于余姚双河乡桐下湖村。16岁,进姚滩拜师学艺。18岁登台,艺名“筱凤英”,多次赴上海,入茶楼挂牌演出,为当时最年轻的姚滩红伶。1943年,为使姚滩不被当局禁绝,与绍剧“双喜舞台”、越剧“根美舞台”联合组建“德胜顺舞台”,采用上半夜演绍剧,下半夜演姚滩、越剧的办法,保存姚滩艺术传延不绝。1953年2月,组建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11月,余姚滩簧改称为“姚剧”,成立余姚姚剧团,任团长。自1953年后,由男旦改演生角,演时装戏。
  1958、1959年,连续2年被评为“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为政协余姚县第一届至第五届委员。“文化大革命”之后,任姚剧团副团长,宁波地区戏曲(姚剧)训练班负责人。2004年,因病在姚逝世。
  谢然之
  谢然之(1913~2009),余姚泗门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赴上海就读东吴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赴江西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编委。红军长征时,奉命留守,任中央政府办事处秘书长。后在国民党军队搜捕中被俘。抗战时期赴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研读新闻学。回国后,任陈诚秘书。1941夏,接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机关报《新湖北日报》社长。1944年,由蒋经国介绍进入“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任主任秘书。
  抗战胜利后,赴香港整顿《国民日报》。1949年春,赴台湾接办《台湾新生报》社务。1951年,创办《台湾新生报》南部版。1961年,任国民党“中央文化宣传组主任”,当选为国民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任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20世纪70年代初,任台湾驻南美萨尔瓦多“大使”。1972年,入选国际百位名报人之一。2009年6月,因病在美国逝世。
  赵炯恒
  赵炯恒(1914~2000),字卓人,余姚陆埠人。1930年,受业于浙东近代名医范文虎弟子吴涵秋。满师后,被选送至苏州国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辅佐吴涵秋创办宁波国医专科学校,任教并在附设诊疗所负责门诊工作。1955年,进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年,调至余姚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78年10月,参与创建余姚县中医院,历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
  曾担任余姚县(市)人大八届、九届、十届常委,政协余姚市六届、七届常委,宁波市八届、九届人民代表、余姚市科协副主席,余姚市中医学会会长,宁波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3年,被浙江省政府评定为浙江省名老中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国家级名老中医之一。1991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晚馨斋临床浅得》一书。2000年8月,因病在余姚逝世。
  毛梓尧
  毛梓尧(1914~2007),出生于余姚丰山乡食禄江边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名因地形而被人们习惯性称作山头,2001年属阳明街道群立村。家里兄弟3人,他排行老二。父亲曾做过民国的丰山乡副乡长,母亲为上海浦东人。有几间大平房,家境殷实,但无田产。他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建筑师,18岁进上海一家小型打样车间当学徒。一年后,师傅推荐他到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做绘图员和实习设计师。26岁时,第一次独立设计位于上海汉口路的金山饭店。1947年,通过国民政府考试院的高等考试,获得甲级注册建筑师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离沪北上。到北京后,先后主持或参与人民大会堂、北京展览馆、空军总医院、辽沈战役纪念馆、北京中旅大厦以及天安门广场改建等建筑的设计或规划工作。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获建设部杰出建筑师奖。2007年8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伊文
  伊文(1916~1992),原名钱锦槐,出生于余姚城区东朝街高家弄一户农民家庭,世代以酿酒、务农为生。1924年,在城区第一小学就读。小学毕业后,又在私塾读一年书。1931年,经人介绍,到上海久记木行当学徒工。其间,在上海量林补习学校学英语、日语,接触进步思想。1937年10月,奔赴延安,进抗大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教导队教员、队长,山东纵队第二旅参谋,滨海军分区参谋、股长,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作战科科长、代理参谋主任。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后勤部参谋处处长、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后勤科科长,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南线
  指挥部副参谋长、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后勤部军械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办公室主任,计划处处长、华东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副部长。后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任油料部副部长、部长,营房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燃料化学工业部革委会主任。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1992年1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朱祖祥
  朱祖祥(1916~1996)1916年10月,慈溪县云山乡(今余姚三七市镇)人。1934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1938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学美国。1948年,获密执安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UNIVERSITY)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他对土壤中离子“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的研究,阐明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的论点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一生发表60多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著(含合著),还主编、编写、翻译和校译英、俄、日文的土壤学专著,出版的有13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参加长江三角洲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考察,同年11月18日,因病在绍兴逝世。
  邵丙扬
  邵丙扬(1917~2009),出生于余姚县城,兄弟8人,排行老五。出生不久,因母亲病亡,被送到兰塘邵家老家,由祖母照料生活。10岁,到在金华工作的父亲身边,完成高小和初中学业。15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42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兼任附属医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1955年,随同济医院由上海迁至武汉后历任主任医生、教授。曾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医学院访问,作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交流和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他首创锑剂3日疗法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在全国推广后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超过500万例,受到卫生部表扬并被聘为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他开展上海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60年代末,开始筹建血液病学实验室。70
  年代末,创立湖北省首个内分泌学实验室。1986年,举办全国第一届内分泌代谢学习班。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终身成就奖。
  他组织编写850万字的首部《中华内科学》并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部内科学综合性理论与实践重要参考书《内科理论与实践》,担任《医学百科全书》《中国现代医学进展》编委。参加《德汉医学大词典》《汉德医学大词典》编译工作。1958年后,编写全国医学院《内科学》统一教材。2009年9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
  谢廷斋
  谢廷斋(1918~2005),又名肖岗,出生于余姚周巷(1954年划归慈溪)一户店员家庭。有兄弟姐妹5人,排行老四。1932年,才14岁就辍学当学徒。其间,接触进步人士,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初,中共余姚县工作委员会建立,他在姚北长河建立中共地方支部,任支部书记。协助县工委书记陈小平负责党的组织工作,在盐场大牌头(大云乡)等一带活动,发展党员,先后在逍林、历山、相公殿、泗门及大牌头等地建立党支部。10月初,调任余姚县工委干事。1939年3月,任余姚县工委书记。5月,县工委改组为中共余姚县委员会,任县委书记。7月,赴平阳县参加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后递增为正式代表。9月,调任中共宁绍特委候补委员。1940年12月,到达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特别班学习。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会议。会后奉命到闽浙赣工作,途中,获日本投降喜讯,遂奉命转赴东北,在第四野战军工作。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辽宁省昌图、北镇、黑山等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经历3年半的游击战,参加辽沈战役,后随军挺进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阳市委组织部长、贵阳矿山机器厂党委书记等职。1954年1月,调第一机械工业部,参加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筹备工作。1955年5月,赴苏联学习。1957年7月回国,任沈阳重型机器厂代理厂长兼总工程师。1958年11月,任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64年6月,任厂长。1979年2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建筑机械局局长。9月,赴西欧诸国考察,与瑞士合作组建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任董事长。1982年,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机械局顾问。1985年,参加中共中央第二期整党巡视组,任副组长、组长,到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吉林等地检查整党工作。200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求索集》。
  邵丙钧
  邵丙钧(1919~1994),为邵丙扬胞弟,排行老六。1940年,考入西迁昆明的同济大学机械系。194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转入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作,从机轮厂助理工程师开始,逐级升至总工程师。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曾参与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制造,负责前苏联“伊
  里奇”号客轮恢复性大修工作,把接近报废的旧船改装成符合国际船舶规范的现代化豪华远洋货轮,还主持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以及4500立方米挖泥船、“阳”字号散装货船等一系列船舶设计和建造。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持建造远洋科学考察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质量银奖。1994年,因病在上海逝世。
  黄忠仁
  黄忠仁(1922~2002),余姚梁弄人。1945年3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一纵队三师政治部通讯员、文化教员,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纵队先遣支队一连文化教员。参加过莱芜战役等战役,立四等功3次。
  1949年,转业回余姚。1955年9月至1956年12月,任副县长、中共余姚县委常委。1956年12月至1958年5月,任县长,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7年2月,至1958年5月任政协余姚县副主席。1958年5月至1965年5月,再任副县长。1959年12月起,连任政协余姚县第二届、第三届副主席。50年代末,出任余姚四明湖水库建设指挥部总指挥。1973年3月至1974年1月、1979年3月至1980年12月,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12月,当选政协余姚县第四届主席。1983年12月离职休养。2002年7月,因病在余姚逝世。
  丁大为
  丁大为(1925~1998),字宗才,余姚马渚人。少年就读于上海,1943年,高级中学毕业。七七事变后,组织同窗从事抗日地下活动,筹集资金,以开办宗业印刷公司为掩护,印刷抗日小册子散发宣传。其间,曾两次被日军宪兵抓捕。1944年,出任上海鼎大钱庄襄理,继续秘密资助抗日活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推举为上海抗日蒙难同志会常务理事。1947年,出任上海恒利银行董事兼副总经理、代总经理。1949年底,赴香港。
  1952年,赴日本、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亚欧诸国经营商务,后定居于意大利,入意大利籍。创办丁大为氏皮革实业公司及中国大饭店,任董事长。被公推为欧洲华侨联谊会意大利代表。1988年8月,接受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邀请,回祖国访问和探亲。1998年,因病在博罗尼亚市逝世。
  徐天红
  徐天红(1925~2010),女,余姚临山湖堤人。10岁进湖堤乡天兴舞台学戏,习老生。随科班到慈溪、宁波、上虞一带演出,经常一饰多角。1940年,到上海拜马潮水为师,相继与沪上艺人合作演出。次年进天星越剧团,为头肩老生。1943年初,到大来剧场参与袁雪芬进行的越剧改革。
  1945年,参加红星越剧团,与竺水招并挂二牌,在龙门戏院演出《血洒孤城》等新戏。经常为筹募救济经费等进行义演。1946年,与他人组成天红越剧团。1947年7月29日,作为越剧界“十姐妹”之一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签约联合义演,为签约人之一。
  1950年2月,与戚雅仙组成合作越剧团,任团长。9月,与尹桂芳重组芳华越剧团,任副团长。是年,参加上海市第二届地方戏曲研究班,任第十中队队长。
  1954年,芳华越剧团上演历史剧《屈原》,并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二等奖。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6月,参加文化部在上海举办四省一市部分主要剧种主要演员参加的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班。1959年,随团支援福建。1960年8月,调入上海越剧院。
  20世纪60年代初,与徐玉兰、王文娟等联袂主演越剧电影《红楼梦》,饰贾政一角。
  曾任上海市黄浦区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2010年5月24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陈汉山
  陈汉山(1925~2010),名瑜,字汉山,笔名东方玉,祖籍余姚回龙,出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1953年,移居台湾后,曾任蒋经国机要秘书。1962年后,弃政从文,专著武侠小说,曾被聘为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研究委员,中华诗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1990年4月,首次返姚探亲祭祖,翌年5月再次返乡,应邀参加市政协组织的诗画联谊活动。1992年6月,全家由台湾移居加拿大,在北美华人社区讲授汉学。著有《汉山诗集》5辑,以“东方玉”笔名,撰写《纵鹤擒龙》《东方第一剑》等共50部长篇武侠小说,总字数约4000万字。2010年,因病在加拿大逝世。
  邵立明
  邵立明(1926~2004),原名嘉湘,余姚人。1941年,拜余本由为师,专习眼科。1946年,在观城佐理父亲邵氏眼科诊所。1947年,返回姚城,创立邵立明眼科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推任县政协委员。1956年,组建江北联合诊所,任副所长,次年任所长。1958年,江南、江北两诊所合并,成立余姚镇人民医院,任眼科室主任。1990年12月退休。2004年4月,因病在余姚逝世。
  邵氏眼科,在宁绍一带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白内障治疗等领域有一定声望,每年慕名前来就诊病人数以千计。
  戚雅仙
  戚雅仙(1928~2003),女,原名戚爱英,余姚临山湖堤人,出生于上海。12岁时,入绍兴文戏班跑龙套,由此走上从艺道路。1944年,满师出科。1945年,受聘尹桂芳剧团二肩花旦。次后入芳华剧团两年,
  在唱腔上逐渐形成自己特色。1947年秋,受聘徐玉兰玉兰剧团头肩花旦。一出《香笺泪》,一唱走红,从此以“悲旦”出名。次年春,自组“先声剧团”。下半年,竺水招组建云华剧团,她任头肩花旦。
  上海解放后,以“云华”班子为基础,组建合作越剧团,任团长。1952年后,合作越剧团先后排演较多的传统剧目,在剧中塑造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1954年,在华东戏曲会演中,以《屈原》中婵娟一角的出色表演,获演员一等奖。1963年,合作越剧团到华南巡回演出。在表演及唱腔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被戏曲音乐专家誉为“戚派唱腔传新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离开舞台,合作越剧团不解而散。1979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约请她演唱新编越剧唱词《迎春曲》,离开舞台12年后重新登台。是年秋,被选为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次年,组建上海静安越剧团,任团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多次率团赴香港演出。1989年,退休后,仍担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静安区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3次回姚探亲、祭祖。1996年2月,她在《余姚日报》发表《向故乡人民拜个年》一文。2003年1月2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陆一飞
  陆一飞(1931~2005),又名瑞云,字挹斐,祖籍余姚县潮塘乡(1954年划归慈溪),出生于城区桐江桥外祖父家。自幼喜爱绘画,在余姚三德小学求学时的一幅静物画习作,获全县学生绘画比赛第一名。16岁,在宁波三益中学举办个人写生展览。同年,随母赴沪。1949年,进上海火柴厂当学徒。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选送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深造,师从潘天寿等,攻读人物画专业。1958年毕业,任职上海正泰橡胶厂,兼任上海《东风画刊》业余编委。1960年,被推选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并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同年又被选送入上海中国画院,师从画家兼收藏家吴湖帆,专攻山水画。后经吴湖帆推荐再师从陆俨少学习。1980年,参加中国河山画会,任理事。1987年,担任秘书长。20世纪80年代,又以古人诗意入画,创作有《蜀道难》《唐人诗意图》《唐宋诗意图》等大型组画。1989年,赴新加坡举办“陆一飞写李白诗意山水百图展”。1988~1993年间,作品先后在台湾、新加坡、香港、日本、澳大利亚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峡江图》《渔家乐》《倒挂莲花》《绿水无寒烟》等近十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连峰去天不盈尺》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出版有《陆一飞山水画选》《陆一飞乡情画展》《陆一飞上海画展》《陆一飞画集》等画集多种。2002年,与长江沿岸9位画家集体创作《三峡史诗》巨幅百米长卷。
  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计划创作百幅余姚乡情风光作品。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到陆埠,在蓝溪、洪山之间进行写生。2005年10月11日,参加宁波美术馆开馆典礼,当天下午准备返沪时,突发心肌梗死,因抢救无效,在宁波逝世。
  陈秉权
  陈秉权(1932~2004),出生于余姚城区一户小业主家庭,兄弟8人,排行老四。7岁,在城区大尹第一家私塾读书。翌年,全家迁居上海,在上海读小学和中学。上高中时,因数学成绩优良,受到数学老师器重。数学老师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受其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高中毕业后,组织上决定让他到上海沪江大学(后改名为上海财经学院)工业管理系学习,任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1950年2月,在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是年9月,任重工业部人事司科员、副科长。1956年12月起,先后出任鞍钢大型轧钢厂生产科副科长、党支部书记、厂党委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1972年3月,任鞍山市革委会工交组调研室副主任、鞍山市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1975年12月起,先后任鞍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鞍钢修建公司党委副书记、书记。
  1982年2月后,历任辽宁省委副秘书长、鞍钢党委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届、十一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等。2004年11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第二节 客籍人物
  林泽
  林泽(1904~1995),号霖泽,浙江温岭人。上海大厦大学高科毕业。1924年,加入国民党,次年加入共产党。后因病住院,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1930年7月,考取县长,到省民政厅第三科实习。1935年,任余姚县长。1938年2月,余姚成立战时政治工作队,兼任队长,并推荐郭静唐任抗委会副会长、《浙东日报》社社长。1940年8月19日,郭静唐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拘捕,他亲赴金华营救无效,回余姚即弃印而去。1944年底,任省政府浙东行署政务处长,1946~1948年,任绍兴县县长。在任期间,对中共党员多有庇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商业厅秘书、财务室副股长、省政府招待所主任等职。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编辑《古今谈》《浙江百年大事记》等文史资料。1995年,因病在杭州逝世。
  张俊升
  张俊升(1905~1995),又名云升,字彦远,绰号张胡子,河北威县人。1928年春,进奉系部队当兵。后升至第三战区挺进第五纵队少将司令。
  1945年7月11日,张俊升率挺进第五纵队千余人,脱离国民党,参加新四军,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旅,任旅长兼浙东游击纵队副司令。9月,奉命北撤。11月,所部被整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
  任旅长。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副参谋长、华东军区装甲兵部队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同年转业,任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8年,得到纠正,调任浙江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1995年12月25日,因病在杭州逝世。
  马青
  马青(1908~1989),原名马家声,化名陈伯平、蒋福林、高潮,绍兴孙端镇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到余姚宣传抗日救亡。10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翌年春毕业,再至余姚,进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任中共余姚县工委委员、工运部长,兼任余姚战时政治工作队第一区队队长。
  1940年初,遭国民党通缉离开余姚,任中共绍属特委委员兼职工部部长。其间,组建皋北抗日自卫队、浙东游击大队、渚北自卫大队等武装,任会稽地委副书记等职。
  1948年1月,回到四明山,任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政委。1949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建立,任司令员。4月,浙东行政公署在梁弄成立,任行署主任。
  1951年3月,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1952年,调北京,任粮食部加工局办公室主任、加工局副局长。1958年9月起,先后任江西省化工局副局长、江西氨厂厂长,江西省轻化工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江西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2年12月离休,从事党史资料研究和撰写工作。1989年4月,因病在南昌逝世。
  连柏生
  连柏生(1908~1992),上海南汇县人。1924年,上海邮务海关学院毕业,回南汇县任小学教员。1931年夏,因支持惠北小学教师控告校长办学腐败,以煽动学潮罪被捕入狱,经亲友取保释放。
  1938年9月,创建浦东地区著名的抗日队伍——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任中队长。1939年6月,第四中队扩编为南汇抗日自卫团第二大队,任大队长。1940年秋,改编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任支队长。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和大队长张席珍率领“淞沪五支队”,分期分批由浦东南渡杭州湾开赴浙东抗战。6月18日,率部在相公殿对日军发起首次攻击,毙、伤日军各8名。1942年8月,任“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兼经济委员会主任。不久又兼任五支队支队长。1944年1月,成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任主席。1945年1月,浙东行政公署成立,任主任,驻地余姚梁弄。9月底,随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历任通化省分委常委、通化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辽宁省委委员、省财经委员会副书记,辽宁省民政厅长、教育厅长、财政厅兼建设厅长、辽东分局财委副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调任东北人民政府公路总局局长。1950年6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公
  路总队队长。年底,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总队长。1952年10月,任国家交通部公路总局局长。1960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计委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浦东部队被诬为“土匪部队”,他惨遭迫害。1973年,平反昭雪,担任四川省科委副主任。1983年,当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兼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离职休养。1992年,因病在成都逝世。
  王泰生
  王泰生(1909~1992),出生于绍兴,5岁时随父母迁居余姚陆埠。1924年3月,赴杭州拜佛匠陆荣富为师。满师后回余姚,自营佛雕作坊。1933年,承造湖南沩山密印寺佛像。1938年,塑造宁波七塔寺千佛堂。自后在湖南、广东两省各地设工厂。1950年2月,王泰生携眷属赴香港拓展造像事业。五六十年代,先后为菲律宾普渡寺、华藏寺,香港大屿山宝莲寺、观音庙、华严寺,新加坡昆卢寺等寺庙精雕佛像。70年代,移居美国,继续从事佛雕。1985年,被推选为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1992年3月20日,因病在旧金山逝世。安葬故乡陆埠。生前多次捐款助学助医。
  李国斌
  李国斌(1909~1996),江西永新人。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参加红军。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湘赣省委巡视团主任,红军第十七师政治部民运科长,红六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长,湘鄂黔川军区政治部武装部长,红军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团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兵运部长兼湘西桑植县委军事部长,中共贵州毕节中心县委书记,中共甘肃庆阳县委书记等职。参加红二方面军的长征。1938年4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历任中共湘赣特委组织部部长,皖南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书记,东南局组织干事,苏北盐城三区区委书记等。1944年3月,奉派赴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历任中共余上县委书记兼自卫大队政委,四明地委委员、组织部长。抗战胜利后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第七医院政委,军卫生部党委委员,华东干部教导团政委,华东财办生产部党委书记、人事科科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华东局农水局基建科科长,上海市农业局办公室总务,上海市农业学校总务处主任。1996年,因病在上海逝世。
  张文碧
  张文碧(1910~2008),江西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第一、二、三、五次反“围剿”。
  1942年7月,任浙东区党委委员兼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4年1月,率四支队挺进四明山,夺取四明山重镇梁弄。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结束,日军调集1500人,对四明山根据地“大扫荡”。与谭启龙、何克希率领浙东游击纵队2000余人利用四明、会稽的崇山峻岭,时分时合,与敌周旋,打退日军,转危为安。后按照上级指示,渡姚江转战三北。1945年9月,奉命率部北撤,集结苏北,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三旅,升任旅副政委。先后参加江苏宿迁、郭村、黄桥、姜堰、海门城、高邮等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政委,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九师政委。参加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9年,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任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1970年6月,调国务院担任水电部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年8月,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离休后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2008年10月4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张光
  张光(1911~2003),原名陈维栋,更名陈未冬,诸暨陈宅镇人。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洛川分校学习。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抗大毕业,返回浙东。1941年3月,任中共余姚县特派员。1942年8月,任中共三北地委委员。12月,任中共余上县委书记兼余上办事处主任。1944年4月,余上县政府成立,兼任县长。6月,兼任浙东银行余上县分行行长。1945年1月,任余姚县县长。8月,余上县委扩改为余姚中心县委,任副书记兼县长。北撤后历任新四军一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等职。
  1949年5月,担任浙江省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后历任省委秘书处长、浙江铁工厂党委副书记、杭州制氧机厂党委书记、省工业厅副厅长。1958年2月,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1960年,摘去“右派”帽子,调任杭州制氧机厂副厂长、杭州汽轮机厂副厂长。1979年3月,恢复党籍和原行政级别。2003年5月2日,因病在杭州逝世。
  顾德欢
  顾德欢(1912~1993),原名张瑞昌,江苏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因病辍学。1935年,至青岛山东大学参与发动学生运动,次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上海党组织活动经费匮乏,与胞弟一起说服母亲,毅然变卖家中26.67公顷田地,将所得财产上交党组织。
  1942年6月,率浦东部队南渡浙东挺进四明山,参与领导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中共浙东区委委员、宣传部长,《新浙东报》社长等职。1945年9月,随浙东游击纵队北撤,任新四军一纵队政治部宣教部长。次年调回上海,任中共淞沪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局外县委员会委员。
  1947年初,以中共上海分局代表身份重返四明山。5月15日晚上,和四明工委陈布衣、朱之光等,在余鲍陈村草茅庵重建四明山主力武装,部队番号为三支二大第四中队。5月下旬,率部北渡姚江,先后缴彭王庙、慈北和镇北一带乡公所枪支及庄市警察所枪支。6月20日,在留车桥突破国民党军包围,南渡姚江回到四明山。7月,又成立五中队。10月,任浙东临委书记。1948年1月,在孔岙召开临委扩大会议,就开展浙东武装斗争进行策划。1949年1月16日,率中共浙东临委机关到达新昌回山,随即在回山召开中共浙东临委第二次扩大会议,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任政治委员。是年2月10日,率第二纵队攻占天台县城。16日,率部分2路攻打三门县城海游镇和亭旁镇,歼国民党军200多人,俘获三门县长,解放三门。19日,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组成,任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书记,浙江省工矿厅厅长,省财政委员会主任,省计划委员会主任,省委工业交通部长,副省长,省委常委。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同年8月,调中国科学院工作,任电子所筹备组组长、党委书记兼所长、中科院党组成员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批斗。1978年,落实政策后,调中国科学院工作。1979年,任中科院党组成员、顾问。1993年7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生前曾将部分藏书捐献余姚老区,现藏梁弄浙东韬奋书店。
  刘亨云
  刘亨云(1913~1992),江西贵溪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连长和红七军团参谋。红军长征后,坚持浙南三年游击战争。1941年,任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参谋长。
  1942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任参谋长。10月9日,率五支队到临山、周巷设伏,毙、伤日伪军30名。10月26日,指挥五支队和特务大队,在慈北宓家埭、七三房一线,伏击伪军,将其全部歼灭,俘伪营长以下200多人。1943年4月22日晚,率领第三支队、特务大队、教导大队和姚南地方自卫队,进攻梁弄,于23日凌晨占领狮子山,并指挥猛攻驻守梁弄镇民众教育馆、关帝庙、横街祠堂的伪军,歼敌大部,解放梁弄。1944年4月14日,指挥三支队,在宓家埭粉碎伪军进攻,打死打伤其连长以下等百余人。6月25日端午节,指挥三支四中队在慈东马家桥伏击从汶溪到河头市赴宴的伪十师三十九团2个排,除伪营长率卫士3人逃逸,其余全部被歼。1945年5月29日,发起“讨田”战役,率部拔除伪军田岫山据点。1945年9月底,奉命率部北撤后,任华东野战军一纵三师师长,参与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92年,因病在杭州逝世。
  谢仁安
  谢仁安(1913~1995),镇海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中共慈溪县特派员、镇海县城区委书记,奉化县东区区委书记、慈镇县特派员、三北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慈镇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副主任。1943年,任中共慈姚县委书记。
  北撤后历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一旅政治部民运科长、一纵队担架团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部机关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由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95年,因病在上海逝世。
  谭启龙
  谭启龙(1913~2003),曾用名胡志萍,江西永新县人。1928年8月,加入共青团。1933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少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湘鄂赣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等职。红军长征后,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42年,被派往浙东。担任中共浙东区委书记兼三北游击司令部政委,开始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以其为书记的区党委,领导浙东军民开展反“清乡”、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取得三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浙东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5年,奉命率部北撤后,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政委,中共江南工委书记等。率部参加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和淮海等战役。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率部参加渡江、解放浙江等战役。是年5月,杭州解放,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0月,兼浙江省军区政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9月,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4年5月,主持山东分局工作。8月,任山东省委第二书记。1961年4月,任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1966年,调任江苏省委书记。1973年5月,复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1977年2月,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一书记。1980年3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1982年下半年,留任四川省委常委、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86年6月,定居山东。2003年1月22日,因病在济南逝世。
  陈布衣
  陈布衣(1914~2007),原名裘樟培,曾用名裘祖恩、裘金昌,浙江嵊县人。17岁到嵊县长乐镇润丰钱庄做学徒。1935年,与进步青年组建“求知读书会”。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任中共嵊西区委书记。次年1月,任中共嵊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1941年12月,调任余姚逍林区当特派
  员,以“一介布衣”之义,改名“布衣”。1942年3月,到陆埠剡湖岙以教书为掩护任山南联络员。8月,任中共姚虞县委书记。1943年3月,任姚南秘密系统特派员。8月23日,发动姚南左溪、梁弄、让贤等乡三千群众和自卫队,将被日伪军抢去的五万多公斤粮食夺回。3月,任中共四明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地委工作队队长。
  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后,任中共南山县特派员,坚持隐蔽斗争。1946年6月,乔装北上苏中,向华中局汇报工作。8月初,到达华中分局所在地淮安,又转赴山东临沂。年底,带3位北撤干部返回浙东。
  1947年1月,中共四明工委成立。5月下旬,率武装夜渡姚江出击三北,袭击国民党乡公所、警察所,缴获不少枪支弹药,于6月下旬回到四明山。1948年1月,任四明工委书记,兼任三支队政委。5月,中共浦东部队三百多人南渡杭州湾到达四明山,与浙东临委和三支队会合,组成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兼任政委。1949年5月中旬,率五支队移驻姚南。5月22日,在姚南筀竹岭村与解放大军会师。
  1949年6月25日,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1950年,曾一度兼任中共余姚县委书记。1951年7月,任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常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2年底,恢复工作。1978~1987年间,历任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地委常委、副专员,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7年12月,离职休养,仍任中共宁波市委党史委员会主任、市关工委名誉主委、市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2007年11月1日,因病在宁波逝世。
  张翼翔
  张翼翔(1914~1990),湖南浏阳县人。14岁时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加入共青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长征。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初,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十四团团长。1942年1月,任新四军第六旅副旅长。
  1945年3月,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游击纵队(即浙东游击纵队)副司令员。1945年6月下旬,率部开展浙东第三次反顽自卫战争。6月27日晚,率部在丁宅街、官山村向国民党军第三十三师、浙保第五团还击。30日,率领部队追击溃逃的国民党军,在会稽地区的西谢、下岙将其全部击溃。
  1945年9月北撤后,历任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旅长、第二十军军长兼军政治委员等职。
  1952年5~1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军长。1952年10月回国后,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党委常委,浙江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历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铁道兵司令员等职。曾为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1990年4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刘发清
  刘发清(1914~2001),浙江瑞安人。1934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期间,一直在新四军工作,历任班长、排长、连长,1942年,调到浙东,任大队长。曾多次参与和指挥对日伪军的战斗。1948年1月,组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任支队长。1949年1月,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任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第九军分区人武部副部长,第二荣军学校校长。转业到地方后,在浙江省公安厅所属安吉农场任政委等职。2001年3月,因病在杭州逝世。
  周平
  周平(1918~2003年),嵊县长乐区开元镇人,原名周林福,有兄弟5人,排行老三。
  小学毕业后,在家放过牛,做过教师,后到上海丝织等厂做工。上海沦陷后,回到嵊县,参加救亡运动。1938年5月,由二哥周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在教导队学习半年,后历任军邮主任、政法处干事、新一团二营特派员等职。1940年,因病住院休养。皖南事变后,因局势紧张,转移至家乡。1942年,病愈后辗转来到浙东根据地,任三支队一中队指导员。
  1943年春,与顽军艾庆璋部交战时,与部队失去联系,又回到家乡。直到抗战结束后,在上海重新找到党组织。1947年6月,由王明远介绍重新入党,先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9月,上四明山,任嵊新奉办事处独立大队指导员、武工队队长、三支队一大队教导员等职。
  浙东解放后,任省军区警备二团一营教导员,在上虞、象山、奉化等地参加过剿匪战斗,后任宁波军分区军务科副科长、调查统计科科长、组织动员科科长等职。1954年,任上虞县兵役局局长,后为人武部部长。1963年,调任余姚人武部部长。1967年5~9月,任余姚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68年,先后任职于龙泉县支左办公室、省军区“三支两军”办公室。1969年,重回余姚人武部。1976年,为中共余姚县委常委。1980年,当选为余姚县第四届政协常委。1982年离休。2003年11月24日,因病在嵊州逝世。
  杨光明
  杨光明(1919~1999),上海南汇人。1941年11月,参加新四军淞沪游击队,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淞沪游击队战士、副班长,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班长、副排长,三北特务营副连长、连长。1945年10月,随军北撤,先后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师特务营三连连长、师部参谋,华野办事处人事参谋。其间,参加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并多次负伤,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1949年10月,转业到余姚,任县政府秘书、县检察署副检察长。1951年12月,任县人民法院院长。1952年7月至1955年9月,任副县长。1953年3月,当选县第一届第七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至1956年12月,任县长,制定《余姚县1956~1967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
  1961年,调任新昌县长、中共新昌县委副书记、绍兴地区夺煤指挥部副指挥、内务局局长。1980年3
  月,离职休养,回姚居住。晚年,仍热心党史、军史研究和老区开发工作。1999年1月,因病在余姚逝世。
  黄知真
  黄知真(1920~1992),曾用名朱风,江西横峰人,为赣南根据地负责人黄道之人。早年先后在江西苏区列宁小学、列宁师范读书。1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2年冬,调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历任中共三北地委组织部长、中共浙东区委特派员。1945年8月,任中共四明地委委员兼余姚中心县委书记。9月底随军北撤后,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后勤部政委,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后勤部组织部长等职。
  后历任江西省上饶专署专员、江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兼江西省委统战部部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江西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2年初恢复工作,历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副省长、省长。湖北省第六、七、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1992年2月5日,因病在武汉逝世。
  诸敏
  诸敏(1921~1999),原名朱启聪,又名俞志明,祖籍江苏南京。曾任中共浙东区委书记谭启龙秘书。转战浙东三年有余。1945年9月底,随军北撤。1947年底,重返四明山。1948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成立,任政治处主任。同年5月28日,参与指挥上王岗战斗。1949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建立,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三支队政委。同年5月,任余姚县警备队政治部主任。
  1950年12月,任浙江省宁波军分区副政委、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后历任装甲兵第四战车编练基地副政治委员、坦克预备学校副政治委员、第三坦克学校政治委员、总参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政委、总参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等。曾获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迫害。1979年2月平反。3月,主动要求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3年6月,任南京高级陆军指挥学院政委。1999年5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沈宏康
  沈宏康(1922~2008),曾用名朱阿祥、杨重光,慈溪观城人。1941年6月,开始参加抗日活动。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太平闸村支部书记。1944年后,任中共镇海龙山区委、沿山区委组织委员。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奉命隐蔽坚持。1946年11月,中共慈镇组织恢复活动,奉命建立武
  装。1947年5月下旬,率领武工队和四明山主力武装一起,先后缴获庄市彭王庙、慈北、镇北一带乡公所枪支及庄市警察所枪支。6月19日,在镇海中官路一带与国民政府镇海保警激战。6月20日,在留车桥突破国民党军包围,渡过姚江到四明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镇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镇海县县长、中共宁波地委办公室主任、中共宁波地委常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等职。
  1960年12月至1966年4月,任中共宁波地委常委、中共余姚县委第一书记兼县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实现“农业减产副业补”。1963年1月,兼任政协余姚县第三届主席。
  1966年6月后,历任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浙江省宁波行政公署专员、中共嘉兴地委副书记、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9年12月,离职休养,任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2008年3月11日,因病在宁波逝世。
  丁克成
  丁克成(1933~2006),上海人。1957年9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分配至余姚县第二人民医院(慈城)工作。1960年3月,调入余姚县人民医院,专长心血管内科,任主任医师。1983年3月,担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84年5月至1992年5月任院长。1984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同年10月,当选为县第十届科协副主席。1988年4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余姚市支部主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省委委员。1988年2月,任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1987年起,连任余姚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职期间,兼任中华医学会余姚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宁波分会心血管学组副组长,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医学会常委。2006年11月,因病在余姚逝世。
  第三节 烈士
  胡金根
  1951年出生。市公路运输总公司客车售票员。1994年6月23日,在开往杭州长途客车中勇斗歹徒牺牲。
  邵纪法
  1954年出生。梁弄镇湖东下湖村村民。1989年1月21日,在扑灭村后山林大火中牺牲。
  方李成1956年出生。洪山乡袁马村干部。2001年11月21日,在洪水中抢救村民生命和财产时牺牲。
  第二章 人物录本章收录姚籍院士、在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及在姚各级劳动模范名录。
  第一节 姚籍院士名录2010年,姚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其中1位女性。
  第二节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名录1988~2010年,余姚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其中赵炯恒、张嘉骏已逝世(见表)。
  第三节 各级劳动模范名录
  1988~2010年,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市国税局直属分局办税服务大厅获全国总工会表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市食品公司禽畜病防治研究所、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和市临山镇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获省委、省政府表彰,获“浙江省模范集体”称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32人,其中全国劳模3人。
  第一节 前志《人物传》名录
  严光 虞翻 虞喜 虞世南 顾全武 谢景初 叶恒 滑寿 赵谦
  孙燧 王守仁 谢迁 倪宗正 吕本 吕天成 黄尊素 叶宪祖 孙嘉绩
  熊汝霖 王翊 朱之瑜 黄宗羲 黄百家 邵晋涵 黄澄量 叶樊 黄春生
  朱兰 黄炳垕 吴彭年 邵友濂 马宗汉 黄守斋 贝介夫 沈乐山 黄楚九
  杨贤江 严子鸿 费德昭 胡煌 陈洪 朱洪山 黄明 梁辉 肖东
  郭静唐 杜天縻 赵宇椿 陈凤翔 蒋梦麟 顾仲彝 李思浩 谷镜汧 宋汉章
  邵洵美 朱荣泉 谢寿天 严景耀 黄云眉 朱端钧 沈宗翰 王中 周伯棣
  何克希 张春阳 黄炳荣 李垕身 王仲荦 阮毅成 娄溥礼
  第二节 前志《人物简介》名录
  黄昌 虞预 虞悰 虞荔 虞寄 虞绰 虞世基 王恕 胡宗伋
  王逨 程迥 孙椿年 施宿 高翥 宋僖 刘季箎 史琳 谢丕
  徐爱 谢志望 孙陞 钱德洪 胡翰 孙应奎 闻人诠 翁大立 赵锦
  孙鑨 孙鑛 孙如游 王江 沈国模 管宗圣 史孝咸 韩孔当 黄宗会
  黄宗炎 高士奇 邵廷采 劳史 邵昂霄 陈梓 卢文弨 翁元圻 叶调元
  韩培森 胡德辉 了会 阮性存 叶谱人 沈克福 韩厥修 严鹤龄 杨积芳
  徐乾麟 熊达人 陈小平 朱元树 朱祥甫 叶梯青 陈布雷 倪永强 卢素晴
  黄金荣 毛契农 苗启平 史久芸 朱公谨 潘久芬 邵式军 谢翘 沈缄三
  叶恭绰 邵之炳 宋梧生 张启钊 陈伯瀛 包伯度 谢之光 何秋澄 史久鳌
  钟潜英 沈澄年 陈公庆 谢耿民 叶公超 何永照 朱斯煌 万钟民 郭肇唐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