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编 医疗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948
颗粒名称: 第四十编 医疗 卫生
分类号: R197.1
页数: 22
页码: 980-1001
摘要: 本编记述了余姚市医疗、卫生包括了医疗卫生机构与队伍、医政与科教管理、公共卫生等。
关键词: 医疗卫生 余姚市 保健制度

内容

1988~2010年,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政府投入逐年增大;MRI(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螺旋CT(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肿瘤介入热疗机等先进设备、设施陆续引进更新;临床二级学科建设初具规模,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辈出,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初级卫生保健、计划免疫、妇女和儿童保健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基本建立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相对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2000年后,重视和加强公共卫生及社区卫生服务。2010年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988~2010年,余姚先后获全国卫生城市、省卫生城市、全国农村初保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牙防、防盲工作先进县(市)等称号。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与队伍
  1988年底,有医疗卫生机构161所,村级医疗点745所。1990年,撤市麻风病防治站。1995年,有市级医疗卫生单位9所,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15所,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所属分院46所;另有村卫生室569所。201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1所。其中,市属综合性医院4所,中医医院1所,精神卫生保健院1所,以及其他卫生医疗机构。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市属医疗机构
  市人民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余姚阳明医院) 2001年9月,被评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008年7月,由阳明街道健康路108号迁建至城东路800号,占地18.67公顷,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2010年,有从业人员1403人,有中高级职称的441人,其中副高97人、正高29人。床位1013张,分
  设27个病区、10个医技科室和50个专家专科门诊。主要设备有飞利浦1.57双梯度磁共振、GE16排CT、DSA、数字胃肠机、双板DR、全自动生化仪、彩色多普勒B超、高压氧舱、各种电子内窥镜、体外冲击波碎石仪、全数字19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中央监护系统等先进医疗仪器。院内有妇产科、急诊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肿瘤内外科及小儿内科等一批特色专科。其中,妇科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妇产科是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建设学科;急诊科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扶植学科和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2004年,挂牌宁大医学院附属余姚阳明医院,并系宁大医学院、温州医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医院。
  市中医医院(简称“市中医院”) 院址凤山街道阳明东路175号,占地0.93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2006年1月,晋为二级甲等中医院。有床位250张。开设内、外、骨伤(一、二)、手外科4个病区。拥有多排螺旋CT、500mAX线机、CR、彩色成像系统、各种电子内窥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气体监护仪和麻醉机等诊疗设备。2010年末,有从业人员388人,有中高级职称的111人,其中副高33人、正高9人。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与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交大附属六院、杭州市中医院和宁波李惠利医院结成技术协作单位。
  市第二人民医院 院址梨洲街道学弄49号,占地0.87公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1993年7月,由余姚镇医院升格,2006年11月被评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医院设7个病区及一、二级临床医疗、医技科室25个,拥有西门子原装CT、双板DR、GE三维B超、眼科莱卡手术显微镜等诊疗设备。市口腔病防治中心挂靠该院,眼科为余姚市级重点学科。新开设ICU病区、新生儿病区、宁波地区首家哮喘门诊及余慈地区首家专业视光门诊。2010年,有从业人员502人,有中高级职称的106人,其中副高19人、正高2人。
  市精神卫生保健院(市第三人民医院) 位于阳明街道西石山南路112号。1990年10月,增挂市第三人民医院牌子,2004年3月,增挂“余姚慈善医院”牌子。2007年2月,被评为二级乙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保健院共有2个院区。其中,西石山南路院区占地0.87公顷,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承担慈善施药和阳明街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九垒山院区占地0.53公顷,建筑面积4250平方米,承担精神疾病防治和美沙酮(毒品)替代治疗等职能。2010年,两个院区共有职工217名,有中高级职称的44人,其中副高5人、正高1人。设有神经症科、精神科、心理卫生科、内科、儿科和中医内、外科等11个科室,中医内外科、心理卫生科、神经衰弱门诊为特色科室。
  市第四人民医院 位于泗门镇河塍路1号,占地1.33公顷,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床位200张。
  1993年7月,由泗门区中心卫生院升格为市第四人民医院。2006年11月,被评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公立医院。下设职能科室14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4个。配备有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彩色多普勒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内窥镜、呼吸机、麻醉机等诊疗设备。2010年末,有从业人员299人,有中高级职称的69人,其中副高12人。
  市梨洲医院 位于梨洲街道万年桥路28号。1992年7月,由环城卫生院更名为余姚镇卫生院。1997年,增挂余姚镇支气管炎专科医院牌子。2001年10月,改名为市梨洲医院。2010年,有从业人员106人,有中高级职称的33人,其中副高3人、正高1人。配有西门子G60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自动分析仪、DR数字成像器、麻醉机、纤维结肠镜等诊疗设备。
  市临床检验中心 院址城东西路800号,前身为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009年5月,由省卫生厅批准执业。中心共有26家医疗单位参与协作。按生物安全二级试验室标准建设,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有从业人员50人,有中高级职称20人,其中副高7人。配备有OLYMPUSAU5431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等先进的大型检验医学设备,承担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所有生化、免疫和微生物相关项目的检验检测。
  市属公共卫生机构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2年4月,由市卫生防疫站改革重组后改名,位于凤山街道阳明东路129号,建筑面积2817平方米。有从业人员48人,有中高级职称的30人,其中副高5人、正高2人。拥有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累计通过省计量认证批准项目/参数408项,并通过卫生部临检中心基因检测合格实验室及省卫生厅HIV检测筛查中心实验室考核验收。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华预防医学会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等荣誉。
  市卫生监督所2002年4月,由市卫生防疫站重组后改名,位于凤山街道阳明东路129号,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2010年,有从业人员59人,有中高级职称的32人,其中副高6人、正高1人。辖9个分所。
  市妇幼保健所 位于梨洲街道杜义弄56号,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从业人员43人,有中高级职称的17人,其中副高8人。主要承担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宁波市中心血站余姚采供血点 1998年1月,独立设置市中心血库。1999年8月,通过省卫生厅执业验收。2006年12月,改为现名。2008年8月,采供血点搬入市人民医院新址内。至2010年,共6次被省政府授予省“无偿献血先进县(市)”称号。是年,从业人员中有副高职称的2人。
  市卫生进修学校 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三章第三节《中等职业教育》。
  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低塘中心卫生院(低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院址许家堰路10号,占地0.87公顷,建筑面积7434平方米。2010年,开放床位40张,从业人员125人。
  马渚中心卫生院 院址镇东二路115号,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8013平方米。2010年,开放床位
  60张,从业人员169人。
  丈亭中心卫生院 院址文卫路15号,占地1.33公顷,建筑面积9749平方米。2010年,开放床位50张,从业人员131人。
  临山中心卫生院 院址车站西北路25号,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12708平方米。2010年,开放床位60张,从业人员145人。
  陆埠中心卫生院 院址禁河路1号,占地0.8公顷,建筑面积8536平方米。2010年,开放床位45张,从业人员130人。
  梁弄中心卫生院 院址镇北路33号,占地0.82公顷,建筑面积6350平方米。2010年,开放床位25张,从业人员70人。
  卫生院和卫生室
  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988年,有乡镇卫生院67所。1989年,设置15所乡镇卫生院和42所分院。2010年,有乡镇、街道卫生院14所,分别是凤山、阳明、梨洲、兰江、朗霞街道和牟山、三七市、河姆渡、小曹娥、黄家埠、大隐、大岚、四明山镇及鹿亭乡卫生院;共有从业人员800人。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1988年,有村级医疗点74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869人。1991年,有村卫生室672所。2010年,有村卫生室294所,其中97所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乡村医生386人。
  2010年末,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22所,另有97所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
  厂、校医疗机构 1986年5月,成立市工厂、学校卫生工作者协会,有会员140多人。1988年12月改为厂、校医协会,有会员60人。2010年末,有厂、校医务室34个,医务人员65人,其中执业医师52人、执业护士13人。
  民营医疗机构
  1988年初,有私人诊所医务人员79人,其中中医35人、西医3人、综合41人。2001~2002年,37所乡镇分院改制为民营门诊部(诊所)。2010年末,有民营医疗机构109所,其中医院1所、门诊部9所、个体诊所98所,有医务人员465人,其中执业医师272人、执业护士193人。
  余姚惠爱医院 2003年3月3日开业,位于低塘街道历山光明西路59号,占地4.4公顷,建筑面积
  图40-1-2 社区医院,摄于2008年
  1.5万平方米,有床位100张。2010年末,有从业人员13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18人。为市内唯一一所民营医院。
  门诊部 至2010年末,有虹桥、中山、姚江、新惠民、仁济、丈亭新城、泗门君健、低塘镇南和恩君口腔等9个门诊部。
  诊所、卫生所至2010年末,有私人诊所、卫生所98所。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伍
  1988年,全市共有床位数1354张,卫技人员总数为1531人,每千人卫技人员数为1.93人,每千人床位数为1.7张。至2000年,全市每千人卫技人员数增加到2.5人,每千人床位数增加到1.91张。2010年,全市卫技人员总数为4464人,每千人卫技人员数5.35人,每千人床位数达2.71张。
  第二章 医政与科教管理
  市卫生局是主管全市卫生事业的市政府工作部门。1990年开始,医政管理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1994年后,加强医学教学和科研,并开展技术协作。2005年后,注重医疗安全管理。
  本章除记述医政、医药管理外,还记述农村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卫生经费和基本建设的总体情况。
  第一节 医政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
  1990年,全面实施《医德规范》《医院(卫生院)工作条例》《医院各类人员条例》。1995~2007年,先后成立市临床检验、放射、临床麻醉,医院感染管理、护理、产科、药事管理、病历管理、血液管理、口腔、急诊医学等11个质控中心。1997年,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对妇产科、急诊抢救室、门急诊注射室、门急诊药房和计划免疫接种室等五大科室开展标准化建设。2010年,重点加强院科二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试行医疗质量第三方监管制度。
  医疗安全(医疗纠纷处置)
  2005年,颁发《关于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指导意见》。2008年10月开始,按《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规范处理医疗纠纷,引入由第三方依法处置医疗纠纷的机制。2008年12月成立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2009年,市二院和市三院被授予“省级平安医院”称号。
  血液管理
  1995年,开始无偿献血,实行采血、供血、管理血源三统一。1998年10月,成立市献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05年,结束政府指令性无偿献血计划。2010年10月,市爱心献血屋建立。2004年开始,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1998~2010年,累计献血量19吨。
  第二节 科教管理
  医学科研
  1995年,市卫生局与浙医大签订科技协作意向书,达成肾移植、角膜移植等合作意向。2001年,市人民医院开展安装人工耳蜗手术。2009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列为省急诊适宜技术基地,市中医院列为省中医适宜技术示范基地。2010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被列为省第一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被列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扶植学科。1988~2010年,市人民医院荣获省级医学科技进步奖5项、宁波级4项,市中医院获省级医学科技进步奖3项。2004~2010年,市人民医院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56篇。2001~2010年,市中医院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30篇。1999~2010年,市二院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20篇。
  医学教学
  1995年开始,对全系统低年资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知识考试。2010年,重新修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落实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和12小时留院制。实施以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为重点的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乡村医生教学管理
  1994年,制定《余姚市村卫生室管理暂行办法》。1996~1998年连续3年组织所有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全省执业统考。1998年5月,卫生部授予万家忠、卢武林、孙秀章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04年,《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全市乡村医生进行重新审核、换证并网上注册。2006~2010年,每两年组织开展对全市乡村医生进行注册培训和考试考核。
  第三章 公共卫生
  198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余姚市重视搞好饮水、食品、环境、劳动、学校的公共卫生。90年代后期,开始提出和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医疗救治、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五大体系。2000年后,进一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至2010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一节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市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988~2001年,重点进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立抢救网络,开通110紧急救护网络电话、120急救热线。2001年后,重点进行卫生应急控制、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体系建设。2005年和2008年,先后实施两轮《余姚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使五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同年,实现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视频系统和乡镇、街道互通。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989年起,开展创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活动。1999年初,开始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1~2008年,先后制定《余姚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十五”规划》等6个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至2010年末,全市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19所(含97所以第二名称注册的村卫生室);有社区责任医生团队190个,社区责任医生600名,城乡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农村改水改厕
  农村改水 1988年,新建乡镇及村级水厂14座、水井水柜120口,增加6万人饮用清洁卫生水。1996年2月,投资5000万元的姚西北水改工程竣工,当年新增饮用自来水人口5万人;是年,余姚获全国“八五”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县市称号。“八五”(1991~1995)末,全市饮用自来水人数累计598147人。此后,继续加大农村改水力度。2010年末,全市基本普及饮用自来水。
  农村改厕 1989~1990年,陆埠、梁弄、湖东、丈亭、汇头等乡镇开始迁移露天粪缸。1991年4月起,低塘、梁弄、余姚镇部分地区开展农村家庭无害化厕所试点。2003年,全市开始消灭露天粪缸。2010年,投入经费1363万元,对农村公厕进行集中改造整治。
  除四害
  四害,即鼠、蟑、蚊和蝇。1986~1987年,开展大规模灭鼠运动,城区每户投放毒饵,农村91%农户投放毒饵,鼠密度由投放前的12.3%下降到1.7%。1989年,余姚城区被宁波市授予“灭鼠先进城区”称号。1990年、1996年和1998年,3次通过灭鼠复查。1995年,获宁波市“灭蟑先进城区”称号,1998年通过复核。2004年,城区除四害实行市场化运作。2008年,城区灭鼠、灭蚊、灭蟑3项工作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标准。2010年,除四害市场化运作的乡镇、街道增至14个。
  卫生城镇创建
  卫生城市创建 1990年,开展创建活动。1992年和1995年,2次开展全国城市卫生检查,余姚获得全国卫生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称号。1998年、2004年、2009年,分别3次通过省爱卫会复查,继续保持省卫生城市称号。
  卫生镇创建 1990年起步,2005年,泗门镇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至2010年,有国家卫生镇1个,即泗门镇;省卫生镇4个,分别为陆埠、马渚、丈亭、梁弄4镇;省卫生村43个,省卫生先进单位34个。
  第三节 卫生经费与基本建设
  卫生经费
  1988~2010年,市财政卫生事业经费支出95600万元,平均每年4157万元。
  1988年,医院业务总收入1876万元。2010年,医院业务总收入116156万元。
  基本建设
  1988年,医疗单位建筑总面积99541平方米。2010年为212646平方米,比1988年增加113105平方米。
  第四章 中西医疗
  1988年,全市门、急诊总量250万人次,出院3.51万人次。1997年,市人民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等开通远程会诊中心,并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2002年,成立疑难病会诊中心。2005年,成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PCR)。2010年,全市门、急诊总量518万人次,出院6.57万人次。
  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
  第一节西医
  内科
  1998年,开始消化病微创治疗,首先开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先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后行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LC)。行十二指肠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EMBD)及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开展十二指肠镜下胰管结石取石术及支架引流术。胆胰管腔内超声术(IDUS)。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开展经皮肺活检、大气道狭窄合金支架植入、气道狭窄球囊扩张、纤支镜代胸腔镜检查、经纤支镜肺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经鼻插管机械通气,多导睡眠呼吸图监测等诊疗新技术;科室开展肺癌规范化内科治疗,建立哮喘俱乐部,开展哮喘健康教育等项目。2004年起,开展埋藏心脏起搏器、冠脉球囊扩张、冠脉内支架置入等手术。2005年起,开展麻醉内镜检查、ERCP及相关治疗、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等项目。2006年起,独立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或动脉溶栓、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等高难度手术。2007年,开展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2009年,开展心室同步化治疗(CPR)。2010年开始,逐步开展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消化道早期癌
  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同年,开展射频消融术。
  外科
  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开展膀胱癌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肾单位肾癌根治术、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尿道中段悬吊术(TVT或TVT-0)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高难度手术。1990年起,先后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开展断指再植术。1992年起,成功开展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手术。1998年,开展各种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团块、椎管内外各种肿瘤切除和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等高难度手术。1998年,开展胰十二指肠、半肝切除和肝癌、胆囊癌及胆管癌根治等高难度手术,利用腹腔镜技术开展疝修补术、肝囊肿开窗术及甲状腺、脾切除术等。2000~2010年,先后开展新生儿先天性隔疝手术和新生儿十二指肠手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椎间盘植入术、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各种先心病及风心病瓣膜置换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正术(EBSTEIN畸形)、心脏内肿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大血管病变(马凡氏征及动脉瘤)行人工气管替换术、断指及断肢再植、手指再造及手部功能重建等。
  妇产科
  1988年,能开展剖宫产、子宫切除、卵巢良性肿瘤切除、女性输卵管结扎、中期妊娠引产等常见妇产科手术。1991年起,开展子宫颈、子宫内膜、卵巢、输卵管、绒毛膜癌等根治术和化疗。1994年起,开展外阴癌根治术和化疗、先天性无阴道乙状结肠阴道形成术、显微输卵管吻合术、各类子宫性和输卵管性不孕症矫治手术、生殖道瘘修补术等。1998年,开展腹腔镜、宫腔镜、放射介入治疗等微创手术、笑气吸入镇痛分娩、阴道气囊仿生助产、全程导乐陪伴分娩等技术。2010年起,能开展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盆底修复重建术、腹腔镜下盆腔淋巴清扫和广泛子宫切除术。
  儿科
  20世纪90年代初,增设小儿哮喘专科门诊,通过免疫治疗和脱敏治疗对哮喘进行规范化治疗和跟踪随访。1995年,开设有小儿神经科,诊治小儿难治性癫痫、运动发育迟缓、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随访等。2000年初,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并开始应用机械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患儿,显著提高危重症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开设小儿消化门诊,应用小儿胃镜诊治消化性溃疡、腹型过敏性紫癜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等。2003年,开设小儿心理门诊,对小儿注意缺陷多动症和抽动症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结合治疗。2004年,开设小儿内分泌和开展矮小症、性早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诊治和随访。2005年,开设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成功救治休克、重症脑炎、中毒、惊厥持续状态、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溺水、小儿外科术后、小儿复合创伤等患儿的监护和治疗。2008年,开设手足口病隔离病房,成功救治手足口病并发肺出血患儿。2009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
  急诊科
  创建于1985年。1992年,购置第一台呼吸机,使呼吸暂停病人能得到有效救治。1997年,成立市急救中心,同年成立重症监护病房(ICU),能对危重病人实施全方位生命体征监测,开展血液净化、肠内外营养支持等多种治疗手段。2001年,开通120生命热线,并派医生随车救治,使病人治疗从院内延伸到院前,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2003年,成立急诊创伤病区。2005年,创建宁波市唯一的危重病实验室,负责危重病相关课题的科研任务。2006年1月,顺利通过ISO9001认证。同年更名为市急救医学中心。2008年,购置胸外心脏按压机,对心搏骤停病人实施机械辅助心脏复苏。
  其他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2000年7月,由传染科更名为感染性疾病科,设感染病区,有床位40张,同年10月,设第十一病区(传染病区)。对重症病毒性肝炎、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难治性肺结核、感染性休克、顽固性腹水及各种大咯血等疾病的诊断和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开设肝病、肺科及感染病疑难病综合门诊等特色门诊。
  耳鼻喉科 1994年,开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手术治愈率95%以上。开展鼻眼相关及鼻颅底相关鼻内镜手术、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以及早期恶性肿瘤切除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鼻腔狭窄成形术、鼻中隔矫正术等技术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01年10月,成功开展首例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2002年11月,成立市耳聋康复治疗中心,当年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20例,成功率100%。2007年后,利用高压氧舱治疗突发性耳聋、周围性面瘫等均取得较好疗效。2008~2010年,利用美国杰西低温等离子刀切除腺样体、扁桃体,治疗鼻甲肥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呼噜)等。
  眼科 1991年,开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997年,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1995年,开展显微手术。1999年,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2001年,开展YAG激光手术。2003年,进行异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成功。2004年夏,新眼AB超投入使用,并开展视觉电生理检查。2005年,成功开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新技术。2010年,开展眼眶骨折整复。
  口腔科 分颌面外科包括口腔病房、口腔内科、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及特诊室。设口腔外科、口腔正畸、牙体牙髓病、口腔黏膜病、涎腺疾病等5个专家专科门诊。1996年,市口腔病防治中心成立,挂靠市二院,设有口腔修复、齿槽外科、口腔正畸等专科门诊。2004年,成立口腔技工制作中心。
  麻醉科 1996年,单独设立,开展刚出生数小时新生儿至九旬老人的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体外循环及胸外、普外、骨科、妇产、五官科、儿外、肛肠等各种常规、急症和危重病人的手术麻醉。开展疼痛门诊、无痛内窥镜检查、无痛人流、分娩镇痛、术后镇痛等诊疗。
  放射科 1992年,引进CT。2001年,引进MRI。2004年,引进DSA。开展肺癌、肝癌、盆腔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肺、肝癌注无水酒精治疗、脾动脉栓塞术。支扩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食道狭窄性病变内支架放置术,CT导向肺、胸膜与腹部脏器活检,配合心内科安装心脏起搏器,配合消化科逆行胰
  胆管造影。全面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狭窄成形术、射频消融术和外周血管支架、腔静脉滤器放置及胆道成形术。2001年,开展椎间盘激光气化减压术。2005年,与创伤科合作开展骨盆骨折致大出血行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2009年,与骨科合作开展CT引导下椎间盘突出臭氧消融术。
  病理科 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细胞学涂片等。1996年,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尸体解剖。1999年,开始开展体表肿物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2010年,开展病理原位杂交检测。
  药剂科 设临床药学室、门诊药房、急诊药房、病区药房、肠道药房、门诊中药房、中药煎药室、中心药库等8个专业技术部门。
  特检科 由超声、心电图、神经电生理室组成。承担腹部、妇产科、泌尿生殖、心脏及外周血管、浅表器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介入诊断治疗;承担心脏电生理、24小时动态血压、神经电生理、脑血流图的检查及教学科研任务。
  肿瘤综合治疗中心 2009年筹建。2010年,开始实施集肿瘤手术、介入、化疗、内放疗为一体的患者个性化综合治疗。
  特需病房 成立于2010年5月,床位24张。为患者提供“3H”服务(医院个性化医疗、宾馆式礼仪及家庭式温馨服务)。
  健康体检中心 成立于2000年初。2008年10月28日全新开张,主要开展普通体检和VIP(贵宾)体检。
  第二节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主要科室
  中医骨伤科 1993年,建立骨伤科研究室。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6人,自制制剂4种,开设床位105张。开展四肢骨折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固定,髋、膝、肩关节置换、骨盆及胸腰椎骨折内固定、颈椎前后路减压稳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脊柱微创椎体成形,创口负压引流(VSD)等手术。
  中医内科 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是省重点中医专科。肾内科与全国中医肾脏病医疗中心开展技术合作,擅长对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治,成功开展经皮肾穿刺活检、血液透析滤过及开设血液灌流治疗,在参与危重患者救治和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针灸科 开展针刺、艾灸、温针灸、火罐、耳针、梅花针、头皮针、放血疗法等传统针灸项目,还开展小针刀门诊和颇具特色的“冬病夏治”疗法。
  推拿科 运用独特的整骨推拿手法治疗,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和美式脊柱矫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牵引下整骨治疗颈椎病等功效明显。
  肛肠科 开展传统中药保留灌肠、口服治疗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肿瘤手术、结肠镜下行多发息
  肉切除手术等。
  康复理疗科 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康复理疗科开设理疗门诊、颈椎病专科门诊。开展康复评定、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手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评价、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项目。
  主要成果
  1989年,市中医院病床增至120张。1991年,市中医院列入全国示范中医院建设行列,同年,中医温病专家赵炯恒被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国家级名老中医之一。1993年,成立市振兴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赵炯恒简介、特技绝招等被收编入《中华名医特技集成》。1995年、1998年,获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称号。2007年,主任中医师俞承烈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08年10月,市中医院牵头重组由11家医疗卫生单位参加的杏林医疗联合体。是年,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中医科。2010年末,有中医药人员325人(中级职称72人、高级职称15人),占医药人员总数的31.6%;有中医床位279张,占全市总核定床位的24.4%,每千人口为0.34张。2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均设中医门诊,有中药房、中药库和简易中药炮制室。有中医类执业和执业助理医师158名,其中有国家优秀基层中医1人。
  阳明国医馆
  2009年5月开馆,与中医院联网,以本地名中医为依托,邀上海、杭州、宁波三地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名中医坐诊。开设中医内、外、妇、儿、骨伤、杂症、皮肤等专科和中西药房、化验室。
  第三节 医院结对和资源共享
  医院结对
  20世纪90年代初,四明山、梁弄、大岚、鹿亭等山区卫生院,分别与宁波市一院、二院等医院结对。1997年,余姚市级医院分别与山区卫生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
  医疗联合体
  与上级医院医疗联合体 2001~2010年,市人民医院先后与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邵逸夫医院和上海长征、仁济、中山及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2009年,市精神卫生保健院与宁波市康宁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2010年,市二院先后与上海新华医院和宁波市二院、市中医院、宁波李惠利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至2010年,全市累计与上级医院建立医疗合作项目20个。
  杏林医疗联合体 2002年初,市中医院、市二院、低塘和陆埠中心卫生院、三七市和河姆渡卫生院等6家单位组成市杏林医疗集团。2008年10月,市中医院牵头重组由11家医疗卫生单位参加的杏林医疗联合体。
  医疗资源共享
  2009年5月,成立市临床检验中心。2010年,先后成立市医学影像(心电图)会诊、市消毒物品集中供应、市慢性病诊疗指导和市卫生物资集中采购中心,整合市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全市共享。
  第五章 预防和监督
  1988年后,市内无大的疫情发生。2002年,重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春季,发生全国性的非典型性肺炎,余姚确定非典疑似病例1例。是年,农村开始消灭露天粪缸,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2004年,建立市、镇、村疫情统一报告系统,实施日报和零报告制度。至2010年,全市基本建立和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
  本章百分率或占比,按专业部门规定精确。
  第一节 疾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发病率
  1990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431.04/10万;1995年,335.38/10万;2000年,260.12/10万;2005年,235.34/10万;2010年,145.32/10万。
  2009年,发现甲型H1N1实验室确诊病例314例,死亡1例。2010年,未发现。
  传染病防控
  霍乱 1988年,发病4例。1994年,发病83例,其中泗门镇21例,占25.3%。1995年后,发病逐渐减少。1998~2007年,偶有发生。1988~2010年,累计发病17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
  非典型性肺炎(非典) 2003年4月,市卫生局成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各应急小组。4月22日,确定非典疑似病例1例。5月16日,病人排除疑似非典病例诊断,康复出院。
  艾滋病、性传播性疾病(性病) 1997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2002年,成立市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2006~2010年,累计免费检测26.87万人次。至2010年末,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人86例,死亡16例;HⅣ感染者44例,死亡1例;61例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
  结核病 1988年,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27例。1990年开始,实施结核病登记及综合防治工作。1995年10月,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第三批结核病控制项目县(市);是月起,全市肺结核病人归口市防疫
  站肺结核门诊治疗。2001年开始,对经济困难的肺结核病人实行抗结核药费减免。2002年10月起,结核病定点治疗统一由市人民医院承担。2000~2010年,减免治疗费用101.5万元。200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2010年,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报告发病率)为57.42/10万。
  手足口病 2005年前,无病例报告。2006年、2007年以散发病例为主。2008年后,发病较多,呈局部流行趋势。是年5月,手足口病纳入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2010年,局部流行趋势比较明显,共报告1611例病例,死亡1例,共有3886名学生因病(疑似)停课,涉116所学校和幼托机构,病毒类型以EV71、C0XA16为主。
  人禽流感 1988~2010年未发生人禽流感疫情。
  病毒性肝炎 1988年,受上海等地病毒性肝炎流行影响,甲型肝炎暴发,发病12290例,死亡3例,发病率1546.65/10万。同年11月底,疫情得到控制。1990年肝炎发病率254.65/10万。2001~2010年,甲型582例,乙型2370例,丙型88例,戊型148例,未分型990例。其中,乙型发病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达71.68/10万;最低2009年,为17.80/10万。
  痢疾1988年,发病1899例,发病率238.89/10万。1990~2010年,共发病10199例,年均发病率55.61/10万。其中,最高1994年,计1845例,发病率225.33/10万;最低2009年,发病155例,发病率11.65/10万。2010年发病170例,发病率12.98/10万。
  伤寒、副伤寒 1988年,发病134例,发病率16.86/10万。1990年后,每隔3~5年出现1次流行高峰。1995年、1998年,出现局部疫情暴发。1988~2010年,累计报告2353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11.73/10万。2010年,发病34例,发病率2.22/10万。
  布鲁杆菌病 2005年6月29日,发现首例病人,全年共确诊4例。至2010年,确诊病例14例。
  狂犬病 1988年5月,发生首例狂犬病病人。1988~2010年,共发病15例,死亡率100%。2003~2010年,各犬伤门诊累计接诊167937人。
  地方病防控
  血吸虫病 1988~2010年,每年对血吸虫病各地历史螺点轮流查找核对螺情,无活钉螺发现。
  疟疾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2~2010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77例,其中本地户籍2例。
  碘缺乏病 1989年,被省确认为基本控制碘缺乏县(市)。1997年11月,经宁波市地病办考核确认消除碘缺乏病。
  麻风病 1991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丝虫病 1996年6月,丝虫病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至2010年末,监测未发现阳性病人。
  慢性病管理
  2002年,余姚被列入省公共卫生监测点,开展慢性病漏报调查。2007年起,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至2010年末,共发现高血压患者64504人,规范管理率为96.5%;糖尿病人7709人,规范管理率为94.1%;恶性肿瘤病人3978人,规范管理率为97.3%。
  精神病管理
  “九五”(1996~2000)期间,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重点县(市)。1996年,列入全国精神病康复试点县(市)。2001年,重症精神病人监护率达98.6%。“十五”(2001~2005)末,精神病人建卡率100%,监护率98.8%,显好率82.3%,社会参与率90.3%。“十一五”(2006~2010)末,设22个Ⅱ级网络,精神病人建卡率100%,监护率99%,显好率85%,社会参与率88.4%。
  免疫规划
  1988年,“4苗”(脊灰糖丸、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覆盖率和单苗接种率为98%。1995年起,各乡镇逐步推广使用甲肝、麻腮风、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水痘等有价疫苗,并将甲肝和麻腮风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计划免疫建卡率达100%,“4苗”覆盖率为99.5%,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4%,脊灰强化免疫服苗率为97.8%。2002年10月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2007年7月,麻腮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8年7月,甲肝减毒活疫苗、A+C群流脑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麻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9年,接种甲流疫苗32468人。2010年,刚满周岁儿童5苗覆盖率:本地儿童为99.4%,流动儿童为95.0%;流动儿童建卡4.34万人,建卡率100%;免费预防接种2.46万人次。是年末,接种门诊27家,其中星级接种门诊9家(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3个)、规范化接种门诊8家、示范化接种
  门诊7家。
  死亡监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居民死因报告反映,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损伤中毒、心脏病。只有2003年是个特例,呼吸系病排在第一位。至2010年,其余年份死因排名未变。
  第二节 卫生监督
  公共卫生监管
  食品卫生 20世纪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食品卫生监管采用经常性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方式。2002年,对城区餐饮业实行量化分级管理。2004年4月起,对老城区的食品、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实行监督人员地段包干责任考核制。2005年,对食品安全实施分段监管,卫生监督部门负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2006年9月,开始实行餐饮业“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管理试点。至2010年底,349家餐饮单位实施“五常法”管理,全市餐饮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100%。
  饮用水卫生 1990年,对11个区、乡镇水厂原水、出厂水、管网水抽样化验。2007年,开始实施集中式制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2008年,开始实施卫生部城市生活饮用水网络试点。2010年,对14家水厂水质进行10次监督检测,合格率为96.1%,市政供水和二次供水合格率均为100%。13家供水单位确定为省城市网络管理试点单位,10家自来水厂进行水质管理量化分级评审,3家被评为A级,3家被评为B级,4家被评为C级合格单位。
  学校卫生 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对乡中心学校及以上中小学生的健康检查,并开展对学校保健教师的定向培训。1990年,乡镇中心学校及以上学校开始全面开设卫生课,并开展对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的卫生监督监测评价。2005年4月起,全面推开“卫、校共建制度”,42名卫生监督员成为80所学校的卫生辅导员。2010年,有校医室11所,全面开展常见病防治。
  职业卫生 1988年,有建档企业86家,生产工人27277人,接触有害因素人数5778人,有害作业点347个,有害因素以粉尘、苯为主。1994年,有173家有毒有害企业,有害点监测总合格率59.5%。2000年,有142家有毒有害企业,有害作业工人2027人,有害作业点528个,监测合格率53.4%。2008~2010年,开展“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防治万家企业行”“职业病防治万家企业行——十万劳动者职业健康保障”和“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至2010年末,网上申报并取得回执的职业病危害企业有463家,职业病危害主要因素有石棉粉尘、铅、苯及苯系物、铬酸等。
  放射卫生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射线装置单位防护情况进行卫生监督和监测,开展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和个人剂量监测,并审核发放射线装置卫生许可证。2010年,有46家从事放射诊疗的
  医疗机构和31家产生射线危害的工业企业。
  传染病防治监管
  2002年对234所医疗机构和12所消毒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检查。2003年非典流行和2008年禽流感流行期间,对医疗机构以及学校、幼托机构、公共场所进行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查处违规行为。2004年开始,对医疗废物实施集中收处。2010年,推出医疗废物新型管理模式。
  医疗市场卫生监管
  1999年,取缔无证行医71人次,没收药械价值2万元,罚款6800元。2005年3月起,推行对门诊、个体诊所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2006年起,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违规记分管理。2009年,加大打击非法接生、非法行医等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到2010年,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非法行医罪案10起。
  2003~2010年,共取缔非法行医窝点234家(次),没收违法药品、器械价值近7万元,行政处罚47家(个),罚款9.12万元,移送刑事案件10起。
  行政处罚
  1983年,开始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给予行政处罚。1992年,开始对违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经营单位给予行政处罚。1995年开始,对违反《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经营单位给予行政处罚。1999年开始,对违反职业病防治规定的企业给予行政处罚。2005年,开始对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医疗机构给予行政处罚,对非法游医实施取缔。
  1988年,食品卫生行政处罚173件,罚款1.72万元,销毁食品1803千克。1989~1995年,年处罚件数155~484件。1996~2003年,年处罚件数72~175件。2003年后处罚件数上升,2006年最高,为566件。2010年,处罚184件,罚款32.12万元,销毁食品62千克。
  卫生行政许可
  1988年,公共场所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城区174家单位核发《卫生许可证》;核发食品许可证6613家。2009年6月,餐饮服务许可证代替食品卫生许可证。2010年,新增放射诊疗许可、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对部分印刷企业实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制度。是年,核发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377家、食品许可证1029家。
  第六章 妇幼保健
  1988年,设有市妇幼保健所。1989年,开始建设妇幼保健体系。取消村级接生员,逐步取消卫生分院接生业务。开展母婴保健教育,开展7岁以下儿童管理。1997年,建立覆盖193个山区村的村级妇幼保健网。2010年,基本形成全市妇幼保健体系。
  第一节 妇女保健
  围产保健
  1988年,全面推行住院分娩,住院分娩率达97.2%。1991年,开始建立高危孕产妇报告制度,规定乡级卫生院不能接诊高危孕产妇分娩。1995年,取消山区接生员。1997年,基本取消卫生分院接生业务。同年,健全孕妇追踪随访制度,推出3项保障产科安全的强制性措施。1999年,全面推行高危产妇妇保医生产访制度。2001年,取消所有卫生分院接生点,实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预测试验。2004年4月1日至2006年4月4日,陆续取消大隐、小曹娥、牟山、朗霞、黄家埠、河姆渡等卫生院的产科专业诊疗科目。2007年,实施妊娠合并心脏病专案管理和产后出血报告评审制度。2008年,市妇保所开设孕产妇营养和心理保健门诊。2010年,实施育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婚(孕)前保健与优生促进
  1988年,开始设立婚前保健门诊,开展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卫生咨询。2002年,婚检率提高到90.5%。同年,市妇保所开展孕前弓形虫、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检测。2004年起,取消强制婚检。是年,婚检率下降到2.8%。2008年5月起,实行婚检和婚姻登记一条龙服务。至年末,婚检率升至83.3%。2010年,婚检项目增设B超检查,婚检率提高至94.9%;免费为待孕妇女在孕前及怀孕早期增补小剂量叶酸,以预防神经管缺陷发生。
  妇女病防治
  1988年起,每年对辖区内1/3已婚育龄妇女实施妇女病普查普治。1992年起,乳腺检查纳入妇女病普查内容。2007年10月起,两年内,对8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以筛查宫颈癌为主的常见妇女病检查。2010年,中老年妇女纳入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体检人群,增加妇科B超检查项目。
  第二节 儿童保健
  系统管理
  管理项目和制度 1988年开始,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系统管理。是年,开始实施体弱儿管理和常规体检制度。1990年,建立高危新生儿访视制度。1995年,全市0~2岁儿童建卡率和3~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5.7%和91.4%。1996年,开展眼、听力和口腔保健,保健率分别为29.9%、3%和51%。2008年,开设儿童心理、营养等门诊。2009年2月,新增丹佛发育筛查(DDST)。同年,开展“助苗安康、关注视力”儿童视力关爱工程,2010年,启用新电子监测信息系统,流动儿童纳入管理范围。
  幼婴儿和儿童死亡率 1992年,开始监测。是年,新生儿死亡率13.5‰o,婴儿死亡率20.14%,儿童死亡率未监测。2001年,新生儿死亡率降至4.7%‰,婴儿死亡率8.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90%‰。2010年,新生儿死亡率2.23%‰,婴儿死亡率3.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3%‰。
  疾病防治
  1988年11月起,分3年对全市0~3岁儿童开展抽样肺炎流行病调查;对0~7岁儿童贫血、佝偻病进行抽样检查。1990年,对余姚镇0~4岁儿童进行急性呼吸道感染抽样监测。2007年,对0~2岁儿童进行营养性疾病抽样调查,全市0~2岁儿童中,发现营养不良233例、佝偻病235例、贫血1833例、肥胖446例、中重度贫血115例、中重度营养不良3例。2008~2010年无抽样调查。
  第七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本章记述部分改革内容,基本医疗保险见第四十四编《社会保障》第一章第二节《基本医疗保险》。
  第一节 医院管理和药物制度改革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1986年前,基层卫生院由市卫生局直接管理。是年,开始由点到面进行改革。至1988年12月,61所乡镇卫生院移交乡镇政府为主管理。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乡镇卫生院相应撤并为22所,被撤乡镇
  所在地卫生院,改为分院,经济暂时独立,业务由卫生院管理。1997年开始,乡镇卫生院和分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同年,推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制度。2004年7月,市人民医院托管梁弄中心卫生院。2007年7月,市四院委托上海仁济医疗集团管理。
  药物制度改革
  1997年3月,医疗机构医药费实施“总量控制,结构调整”。2010年10月25日起,首批22家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察评价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
  第二节 卫生院和合作医疗改革
  卫生院改革
  2001年开始,乡镇卫生院进行体制改革。至2002年,42所卫生院经招标拍卖全部完成资产转让,其中山区5所卫生院改建为村卫生室,142名在编职工转换劳动关系,自由择业。
  农村合作医疗改革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始于1969年,实行医药费减免或由生产大队报销。1987年起,实行“谁看病,谁付钱”。
  1989年,市政府颁发《关于在全市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通知》,1990年,城北乡推开集资医疗制度试点,8056人参加集资医疗。1991年,672个村恢复卫生室,并成立乡村卫生工作者协会。1992年初,集资医疗保健覆盖率达到100%(含各类单项保健),其中合医合药型集资医疗达59.6%。到1994年6月,设卫生室499个,集体办卫生室覆盖率为99.8%。计免保偿10448人,参保率98.9%,村覆盖率100%。
  1997年,市政府制定《余姚市卫生发展调节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1999年,市政府颁发《关于印发余姚市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意见的通知》。是年,有村卫生室307家,合作医疗村覆盖率达100%,人口覆盖率52.2%,其中合医合药型覆盖率73.1%。2001年,全市有21.73万人参加合医合药型合作医疗,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2.7%。
  2003年,余姚被省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同年9月,市政府制定《关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和《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2004年1月,开始实施住院统筹、大病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农合制度。参合农民55万人,参合率97.3%。是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两年一轮的免费健康体检工作。至2010年,累计有156.3万人(次)农民参加体检。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