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保单位及文保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9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保单位及文保点
分类号: K203
页数: 8
页码: 961-973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文保单位及文保点,包括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市级文保单位等。
关键词: 文保单位 文物 余姚市

内容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河姆渡遗址 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本编第一章。
  王守仁故居 位于城区武胜门路。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经多次扩建、改建。至2010年,故居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南往北依次为照壁、门厅、砖雕门楼、轿厅、大厅、主楼(瑞云楼)、后罩屋,东西各有配房。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位于梁弄镇,含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浙东行政公署及教导大队、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鲁迅艺术学院浙东分院、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共7处。1981年4月,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与上述所列另6处一起,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宗羲墓 位于陆埠镇化安山。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墓面用方形块石、条石,错缝叠砌,呈圆弧山墙状,墓设石桌、石凳。墓内无棺椁,置石床,遗体安置石床上。墓碑上书“黄公梨洲先生墓”。全祖望撰神道碑,毛奇龄撰墓志铭。1956年11月,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修复,同年4月,省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保单位
  五桂楼 位于梁弄镇集镇内,坐北朝南,3开间2层楼房,两侧为风火山墙,庭院外筑围墙。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系邑人黄澄量私人藏书楼。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鲻山遗址 位于丈亭汇头鲻山东麓,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遗址发掘和保护》。
  阳明先生讲学处 位于龙泉山南坡,旧称中天阁。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2层结构,上下各5间,底层有围廊。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公岩摩崖石刻 位于胜归山南坡。系纪念胡宗宪石刻,为明清及民国时作品。胡宗宪明朝时曾为余姚县令。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保单位
  1988年22处 1988年后,升格6处;拆除1处,即中共余姚支部活动旧址,2010年在舜江名苑建楼适夷纪念碑亭;通济桥和舜江楼合为1处;其余13处为四先贤故里碑亭、马步龙窑址、东澄遗址、宰辅第、戚少保祠、仙圣庙戏台、白云桥、李家塔板桥、学士桥、孙大年墓、“高风千古”石坊、九缸岭窑址、草茅庵重建革命武装旧址。
  1997年3月公布11处(含王守仁故居) 赵考古祠,位于城区笋行弄26号,清同治初年为纪念明初著名古文学家赵谦而建。坐北朝南,由倒座和正厅组成,均为5开间,中间有一天井。
  朱舜水纪念堂,位于城区龙泉山南麓,清代建筑,原为朱氏老三房宗祠,名崇孝祠,朱舜水即为此祠下子孙。坐北朝南,自南至北沿纵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厅和后罩屋,每进各为5间。1995年,修缮后辟为朱舜水纪念堂。
  龙泉寺,位于城区龙泉山南麓。初建于东晋咸康二年(336),为浙东千年古刹之一。后几经毁建,大殿为清光绪元年(1875)建筑。
  四明阁,原位于城区酱园街,建于清同治初年,为道光年间探花、内阁学士、安徽督学朱兰藏书楼。1999年迁建龙泉山西麓。坐北朝南,3开间,歇山式重檐。
  黄家墙门,位于城区管家弄100号,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黄宗羲后裔、清代著名地理测绘学家黄炳垕故宅。坐北朝南,自南至北有门厅、正厅、后楼、后罩屋4进。
  清晖佳气楼,位于城区武胜门路倪宗正故居内,明代南雄知府、著名散文家倪宗正出生于此。为木结构楼房。
  状元楼,位于泗门镇市弄内,据传是明代大学士谢迁幼年读书处。坐北朝南,3间2弄,重檐歇山,西侧有一水池。
  关帝殿,位于牟山镇新东吴村马家堰,其东紧靠马家堰堰坝。坐东朝西,分前后2殿,左右各为厢楼3间。天井中有戏台1座,呈方形,顶部为结构精细的藻井,柱子全部为石质,上有阳刻对联。
  谏议坊,位于兰江街道谭家岭村史家,建于明代。坐北朝南,4柱3门,残高7.5米,明间横额刻“谏议坊”3字,额坊上镌有狮子滚绣球和花卉纹浮雕图案。
  方丈碑,位于牟山镇湖山村姜山,镌刻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碑高1.38米,阔0.99米,厚0.11米。碑阳面镌刻“舍黄檗裴公真像文”,共500余字。阴面是“五代·云叆禅师五咏”,分别以金鸡峰、峨眉峰、积翠峰、凌云峰、白马峰为题的5首七绝诗,咏姜山5峰秀丽景色。碑下部横镌“方丈”2个大字。
  2001年9月公布10处 鲞架山遗址,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遗址发掘和保护》。
  陈氏故居,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为清代民居建筑,是陈布雷等陈氏7兄弟及堂兄陈屺怀的出生处。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楼、后楼、后罩屋,东西两侧各有厢楼。前后楼各5开间,后罩屋7开间。
  文昌阁,位于城区龙泉山南山腰。初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元年(1862)倾圮后于光绪十九年(1893)由乡人集资重建。坐北朝南,重檐,东西两侧筑马头山墙。分3开间。前廊饰卷棚顶。雕刻以浅雕、浮雕为主。阁东侧有附属建筑,为3开间硬山平房。
  树滋堂,位于四明山镇芦田村,建于清晚期。分前后两进,两边为厢楼,天井中有戏台1座。前楼为5开间,后进大厅为3开间,明间和次间后檐柱以及戏台全部采用石柱。石柱上均镌有楹联。戏台与大厅之间用卷棚廊轩相连接。
  符氏宗祠,位于朗霞街道天华村,坐南朝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7开间,后进为5开间,东西厢房各3开间。“符氏宗祠”匾额尚存。建筑用材粗壮,装饰雕刻精湛。
  岳殿,位于阳明街道梁堰村,是清代祭祀五岳大帝而建的神庙。存大殿1进,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5开间。明、次间为一体组成一穹顶,左右稍间用4根抬梁斜撑4角。为宫殿式庙宇建筑,有“姚北第一殿”之誉。
  禅悦寺,位于河姆渡镇五联村史门,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尚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北朝南,5开间,重檐马头墙。建筑气势雄伟,雕刻精细。
  南顺盛周宅,位于泗门镇水阁周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主楼和东西厢楼构成三合院。砖雕、木雕和石雕富有特色。
  前河头徐宅,位于黄家埠镇回龙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石墙门、主楼,主楼两侧各有厢楼。该宅花格门窗和石窗的雕刻工艺精湛,图案有生活情趣。
  大方桥,位于鹿亭乡晓云村,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大跨度单孔石拱桥,全长17.3米。桥孔净跨14.1米,两侧边墙上镌有楹联,拱券采用纵联砌置法,桥面两侧有抱鼓石、望柱和栏板。
  2004年8月公布1处 田螺山遗址,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遗址发掘和保护》。
  2010年4月公布30处下庄遗址,位于河姆渡镇芦山寺村下庄,北濒慈江,西临白罗浦。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采集的标本有夹砂陶器、石器等残件。
  茅湖遗址,位于低塘街道黄清堰村锭子山东麓,分布面积8000平方米。1955年发现,属河姆渡后续文化遗址。采集的标本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石器等残件。为市内最早发现的古代遗址。
  臧墅湖窑址,位于马渚镇云楼村臧墅湖北山坡,为宋代民窑址。窑床整体保存较完整。产品种类丰富,有盏、碗、罐、韩瓶等。
  羊额古道,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历代皆有修建,旧时为沟通梁弄与大岚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山区对外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曾发挥重要作用。古道及万春庵、益家桥、天平桥及“羊额古道”摩崖题刻等相关景观保存较好。
  五金墩古墓群,位于兰江街道凤亭村大庙自然村西山山坡,为汉至南朝时期墓葬分布密集区域,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市文保所藏国家一级文物、西晋时期青瓷蜥蜴把鸡头壶即出土于此。
  渔溪茶亭,位于丈亭镇渔溪老街,建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系3开间过街凉亭,木石混合结构,为市内唯一现存的明代凉亭。
  朱家大厅,位于兰江街道谭家岭村山树堰,又称聚顺堂,系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陕西副使朱瀛达旧居。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和两侧厢房组成。用材粗壮,结构简练,是典型的明后期民居建筑。
  霍宅,位于阳明街道武胜门路东侧,建于明代。原建筑规模较大,现仅存中轴线和东轴线上2组建筑。中轴线有砖雕门楼和后楼,东轴线有大厅和后楼,装饰素雅。
  谢氏始祖祠堂,位于泗门镇后塘河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谢迁倡议建造。现存建筑除门楼外均为清代重建,占地2200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由门楼、前厅、中厅、后楼、积谷仓组成。
  胡界老宅,位于丈亭镇胡界村,由建于清初的朝南院和建于清后期的朝东院两个院落组成。昔日规模宏大,有“九进十明堂”之说。
  万隆老屋,位于河姆渡镇罗江村,建于清代,为当地罗氏世居宅院。整体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门厅、主楼、后楼等组成。为典型的清代商派民居建筑。
  山王庙及长命山古石宕遗址,位于大隐镇大隐村。庙系大隐石工为祀山神秀公而建,初建于唐代,重建于清代。由山门、前殿、大殿及商铺组成,结构繁复,雕刻精细,格局基本完整,是大隐石业者祭祀、议事、经营场所。庙附近的长命山石宕始自明代开采,东西绵延约2千米,尚保存历代采石遗迹。
  孙家孙氏宗祠,位于陆埠镇江南村孙家,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后楼组成,各5开间。
  龚氏宗祠,位于鹿亭乡石潭村,现存建筑建于清代。由门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
  干氏宗祠,位于朗霞街道杨家村西干自然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戏台、后楼等组成。清嘉庆至民国时期的7通石碑保存完好。
  潜德堂,位于泗门镇汝湖社区高踏步,清中期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楼、主楼及厢楼组成院落。该宅砖雕精美,木雕素雅,为清代优秀民居建筑代表。
  成之庄,位于泗门镇西大街社区望安路,建于清后期。整体坐北朝南,有门厅、仪门、主楼、后罩屋及东西厢房、侧屋组成。规模较大,格局完整,为典型的地主庄院。
  史邵宅院,位于阳明街道管家弄。建于清代,原为洪氏所有,后由史邵两户共同购入,故名。整体坐北朝南,现存主楼、东西厢房、侧屋等,主楼7开间。体现清中晚期建筑风格。
  镇东桥,位于四明山镇梨洲村庙下,始建于明代。所存建筑为清代所建,系单孔石拱廊桥,全长13.8米,筑有桥屋5间。旁建有文昌阁。
  季卫桥,位于城区凤山街道,南北横跨候青江。现桥建于清道光年间,由邑人叶季卫出资并设计建造,故名。系5孔石拱桥。桥全长51米,主孔净跨10.2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为市内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拱桥。
  金岙万安桥,位于梨洲街道金冠村金岙,建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系八字形折边石梁桥,长11米,桥面两侧各筑有栏板及望柱。
  汇源当旧址,位于朗霞街道杨家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后楼等组成,为余姚迄今保存最好的传统当铺建筑。
  白岩桥,位于陆埠镇大坪地,为3孔石拱桥,现存桥梁重修于民国时期,桥长18.5米。桥用不规则的大石块作桥栏,在余姚桥梁中仅1例。
  赤水桥,位于大岚镇柿林村,始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时期,系单孔陡拱石桥。桥长30米,拱券高8.5米,拱跨13.6米。
  沈明记洋楼,位于临山镇湖堤村,建于1929年。由头门、主楼和侧楼组成。头门由西式门楼和中式亭子组合而成。主楼5开间,侧楼3开间,顶上均设阳台。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凤宝老宅,位于黄家埠镇杏山村介堂里,为富商陈凤宝所建。由门厅、大厅、主楼等组成,间置花园和天井,四周围墙,占地3000平方米。体现民国时期大户居宅的建筑特色。
  蒋梦麟故居,位于黄家埠镇华家村后蒋自然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蒋梦麟出生于此宅,并度过少儿时代。故居原有3进,现仅存后进5开间平房,为清晚期建筑。
  祝江大桥,位于三七市镇祝家渡村祝东,南北横跨慈江(民间亦称祝江),沟通三七市和河姆渡两镇。1966年建成,全长101米。为省内最早的钢结构铁索斜拉桥。
  泗门光明粮站,位于泗门镇谢家路村,原为万圣、湖北、夹塘乡共用粮站,占地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呈蜂窝状,由6座六角形建筑连体组成。造型独特,也体现20世纪70年代历史背景下的建筑风格。
  鼎新潭摩崖题刻,位于大隐镇章山村大岗山北麓山坑中。潭两侧各镌“其泽配天”和“鼎新潭”等大字和若干小字,为清顺治年间慈溪知县王绣所题。
  市级文保点
  1993~2010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分4批公布82处不可移动文物为文物保护点(已升级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再计入)。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阳明先生讲学处
相关地名
五桂楼
相关地名
茅湖遗址
相关地名
臧墅湖窑址
相关地名
五金墩古墓群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王守仁故居
相关作品
胡公岩摩崖石刻
相关作品
朱舜水纪念堂
相关作品
龙泉寺
相关作品
四明阁
相关作品
清晖佳气楼
相关作品
状元楼
相关作品
关帝殿
相关作品
谏议坊
相关作品
陈氏故居
相关作品
文昌阁
相关作品
树滋堂
相关作品
符氏宗祠
相关作品
岳殿
相关作品
禅悦寺
相关作品
南顺盛周宅
相关作品
前河头徐宅
相关作品
大方桥
相关作品
渔溪茶亭
相关作品
霍宅
相关作品
谢氏始祖祠堂
相关作品
胡界老宅
相关作品
万隆老屋
相关作品
山王庙
相关作品
孙家孙氏宗祠
相关作品
龚氏宗祠
相关作品
干氏宗祠
相关作品
潜德堂
相关作品
史邵宅院
相关作品
镇东桥
相关作品
季卫桥
相关作品
金岙万安桥
相关作品
白岩桥
相关作品
赤水桥
相关作品
沈明记洋楼
相关作品
凤宝老宅
相关作品
蒋梦麟故居
相关作品
祝江大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