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编 广电 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918
颗粒名称: 第三十八编 广电 报刊
分类号: G229.23
页数: 11
页码: 946-956
摘要: 本编记述了余姚市广电、报刊包括了广播、信号传输、无线广播等。
关键词: 工作会议 电视事业 余姚市

内容

1987~1989年,余姚新闻媒体进入新阶段。广播电台开播,电视台成立,《余姚报》复刊。
  1992年后,有线广播从有线线路输送,发展到光缆输送;无线广播从调频发展到调频立体声;电视收看从无线发展到有线数字。《余姚日报》从最初的周一报发展到周七报。
  1997年,余姚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2004年,被中国视协农村电视委员会评为“第二届全国千县工程先进单位”。
  第一章 广播
  1988年,广大农户家中普遍安装有线广播。1989年后,随着音视电器的普及,广播入户率下降。1998年,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至2010年,覆盖率达100%。
  第一节 有线广播
  广播站
  区、乡镇、村三级广播站 1988~1992年5月,全市共有9个区广播站,1个市属镇(余姚镇)广播站,70个乡镇广播站,824个村广播站。
  乡镇(街道)、村两级广播站 1992年5月,撤销区建制,区广播站随撤。2001年9月始,一些乡镇改建街道,设街道广播站。至2010年,有21个乡镇、街道级广播站及265个村广播站。
  信号传输
  有线广播通过有线线路信号传输。1988年,从城区到乡镇的双线水泥杆线路达402千米,乡镇到村2257千米。各乡镇广播站都建有机房和播音室,并配有完整的播音和放大设备。1991年开始,对农村有线广播进行整网,提高广播喇叭入户率、通响率以及播出质量。1996年停止使用有线线路,开始用光缆输送。
  区、乡镇、村广播站,每一级既可转播上一级信号,也可插入本地信号。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区、乡镇和村常用广播发通知。
  入户率
  1988年初,全市共有广播喇叭15万只,城乡广播入户率78%。1988年底,有线广播入区、乡镇率100%,入村率99.8%,入户率下降,为70.3%。1993年入户率59.1%,入户率不断下降。1998年,借力电视“村村通”工程,再次发展广播事业。2008年,组织实施新一轮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完成258个村广播室建设,共安装各类音箱喇叭12500只,音箱喇叭通响率达94%,村级广播响度覆盖率98%。至2010年,覆盖率100%。
  第二节 无线广播
  省广播电台战备台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1969年4号文件批复,建立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4个,战备台名称分别以1、2、3、4数字排序,位于余姚四明山仰天湖的列为第四,故定名6944。1974年,战备防空洞完工,全长270米。战备台发射功率70千瓦,与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功率相同。1975年,宁波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省广播电台委托宁波广电局管理6944战备台。战备台建成后,从未启用。1992年,利用战备台场地发展农家乐。2008年,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开发。
  余姚人民广播电台
  调频开播时间 1987年元旦,余姚人民广播电台呼乎号开播,无线广播开通。调频发射机安装在丰山主峰,功率为100瓦,频率为FM88.8兆赫(前志未记)。
  调频立体声开播时间 1996年,开播FM96.6兆赫调频立体声,功率3000瓦。
  制作环节数字化 1998年,引进音频工作站(计算机系统),实行制作技术数字化。2004年升级。但播出系统仍为模拟。
  输送方式 1996年前,用有线广播线路把信号送上丰山发射中心。1996年开始用光缆输送。
  第三节 广播节目
  转播节目
  1988年起,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及宁波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1995年,开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1997年开始转播浙江卫星调频广播网节目。2001年开始,转播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早班车》、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宁广早新闻》和选择转播一些特别节目和其他节目。
  自办节目
  新闻类节目 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以及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栏目有《余姚新闻》《姚广快讯》等。
  三农节目 《新农村》节目于1988年1月开办,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传播现代农业科技,介绍新农村建设成就,以农民的眼光看问题,反映农村群众的呼声。节目每周5档,平均时长22分钟。1996年10月,开办《乡村大舞台》,定位于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反映农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每周7档,时长75分钟。尚有《农家顾问》《民政之声》等。
  气象节目 每天播出三次,每次5分钟,早晚用记录速度重复播送,每次播出5分钟。遇到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广播随时开机,不分日夜播报最新的气象动态,播出政府有关抗灾通知、部署和领导讲话等,协助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防灾抗灾。
  重大宣传活动
  1991年,宣传建党70周年,筹办“先锋之歌”活动。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设《在革命老一辈战斗过的地方》《三老人员话当年》《老区新貌》等专栏。1996年,推出《整点新闻》《改革大潮中的国有企业》《九六农业大巡礼》《农家顾问》《智力大冲浪》等30个栏目,电台全天播出时间增至近16小时。
  获奖节目
  1988~2010年,广播节目获省好新闻奖1次、省政府奖一等奖1次、省政府奖二等奖5次,节目《农家顾问》获全省县级电台“十佳”对农广播节目和宁波市名牌节目称号。1998年,广播剧《情系桃花岭》分别获宁波市和省“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广播剧《山海情》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和第三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连续剧一等奖。2007年,《新农村》节目荣获全省优秀对农栏目(广播)提名奖。2008年,广播剧《有这么一对兄弟》《心灵深处》分别获得全国广播剧专家奖一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
  第二章 电 视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视尚不普及。电视用户需用室外天线接收电视信号。平原地区一般能收到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二台(后称东方台)和宁波电视台的信号,中央电视台信号基本上接收不到。接收效果受天气影响较大。四明山区接收不到电视信号。
  1986年5月,开始筹建余姚电视台。1988年,经省广播电视厅验收、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余姚电视台正式成立。此后,电视事业快速发展。至2010年,开始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
  第一节 无线电视
  信号差转
  丰山差转台差转 1988年5月,建设丰山差转台,用接收天线接收浙江电视台信号,用50瓦功率的发射机发射,信号覆盖接近平原的部分山区。
  芦山小差转台差转 1988年12月,在四明山芦山乡安装小差转台,用接收天线从上虞方向接收信号,用10瓦功率的发射机发射。覆盖范围为芦山乡及其附近山区。
  大岚二级差转 1993年,安装丰山至茭湖山顶的微波设备,通过茭湖山顶增补频道差转接力,由大岚凉风岗二级差转。覆盖范围为大岚及其附近山区。
  差转电视信号 向山区差转电视信号,仅为浙江电视台信号。
  信号接收和发送
  卫星接收 1988年5月,丰山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用地面卫星接收天线(锅盖)接收中央电视台电视信号,用主机功率300瓦的发射机发射。覆盖范围为平原地区。
  余姚电视台信号发送 余姚电视台自办节目,1987~1991年带子用人工传送(派专人把带子送到发射台),1992年开始用微波传送。
  基础设施和设备
  发射机房1988年5月,丰山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新机房落成并交付使用。
  发射铁塔 1988年6月,铁塔安装竣工。安装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二台、余姚电视台和余姚广播电台5副发射天线。
  发射备机 1990年,添置余姚电视台(十三频道)发射备机。
  盘山公路 1992年,投资40万元,建设地面到丰山工作室的盘山公路。
  第二节 有线电视
  有线模拟电视
  1992年,有线电视开始发展。陆埠石门村365户共缆电视传输工程首次安装成功,马渚镇一期安装1800户,低塘、余姚、陆埠等乡镇相继安装,城区富巷、舜南等新村安装共用天线155幢、2500户。播出节目15套,其中转播节目14套、自办节目1套。
  1993年,《余姚市有线电视发展总体规划》《余姚市有线电视技术实施方案》和《余姚市有线电视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制定。
  1993~2000年,有线电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93年初至1993年底为筹备阶段,初步建成前端,开通用户5000户,试播节目12套(自办1套),调频广播节目1套,建立临时播控机房;1994~1995年底为试播阶段,完善前端设备,形成城区网络,节目发展到16套,用户2万户;1996~2000年为发展阶段,进一步普及城区及城郊用户,并通过微波或光缆把有线电视信号送达到乡镇,形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
  2000年,有线电视节目发展到24个频道,并具备自办和自制节目的能力。
  2006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2万户,传输线路1515千米,专线杆路5164杆千米,传输电视节目32套,网络传输能由550兆赫兹提高到860兆赫兹。
  至2010年底,电视覆盖人口数86万,市域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
  有线数字电视
  2005年11月,开通数字电视信号并进行试点。
  2010年,开始普及数字电视,至年底尚在进行中。
  自办节目
  1995年5月,推出《名邑余姚》《舜江艺苑》栏目,《名邑余姚》(后改版为《四明采风》)。
  1996年元旦起,新闻节目实现日播。
  每周一至周五播出《余姚新闻》,周六播出《一周要闻》及《今日快讯》,周日播新闻专题节目《姚视传真》。
  1997年,推出《城市与市民》《交通纵横》栏目和每周一次的《通济桥》栏目。至2010年,自办主要节目、栏目有《余姚新闻》《姚江田野》《法与德》《七彩风铃》和《卫生天地》等。
  1997年,投入资金270万元,由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求索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18集电视连续剧《情缘》。1999年,市广播电视台首次实现中国塑料博览会现场电视直播。2000年,《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等三个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出。2003年,电视文艺片《陶瓷的年代》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2007年,电视专题栏目《法与德》获省广播电视品牌建设优秀奖。2009年,电视艺术片《王阳明》获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三等奖。
  第三章 报纸刊物
  1988年,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仅《余姚科技报》,无公开出版刊物。1989年《余姚报》复刊(1996年1月改名为《余姚日报》),并不断发展壮大。采编人员从最初的9人,增加到2010年的46人,其中副高职称3人。至2010年底,有734件次作品在浙江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县市报新闻奖等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20件次、二等奖248件次、三等奖366件次。
  1988~2010年,多次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内部刊物进行清理和精简。
  《余姚手机报》《余姚日报》电子版,见第八编第四章《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
  余姚科技报 原为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科学技术协会内部刊物。1987年9月,公开发行,为旬刊。是年,月发行量6000份。1988年,月发行量7000份。主要栏目有《余姚人》《余姚一乡》《余姚新闻》《农家咨询台》。1989年6月停刊。
  余姚日报 另立节记述,见本章第二节。
  浙企准字号
  舜宇报 前身为《舜宇光电》,1998年2月创刊。2002年5月10日,更名为《舜宇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俊生题写报头。2003年12月,经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批准,获企业报准印证为浙企准字第B027号。创刊时,报纸为8开2版,月报,黑白,发行量600份。后《舜宇报》随着舜宇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2010年,报纸为4开4版,半月报,整张彩报,月发行量1万份。累计出刊270期。多次被评为宁波市优秀企业报和余姚市企业报一等奖。主要栏目有《要闻》《综合新闻》《副刊》等版面,不定期安排专版、专刊。
  浙江华联商厦报 由浙江华联商厦有限公司总部主办。2001年1月1日,浙江华联商厦有限公司由国有商业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复刊。其前身是余姚华联大厦不定期出刊的8开《华联商情》。复刊后的《浙江华联商厦报》为4开4版,每月一期,彩色铜版纸印刷。至2010年12月,共出刊101期,每期发行量6000份。2006年12月,经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批准,获企业报准印证,为浙企准字第B065号。主要栏目有《员工风采》《员工论坛》《管理心声》《才艺秀》《好人榜》等。
  第二节 余姚日报
  发展沿革
  1956年5月1日创刊,始称《余姚报》。1958年5月(前志记述为7月)改为《余姚日报》。1961年2月15日停刊。1989年7月1日复刊,复称《余姚报》,为中共余姚市委机关报。刊号承用《余姚科技报》国内统一刊号。1996年1月1日,复称《余姚日报》。2003年12月30日加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改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报头题字
  薛驹题字 复刊时,由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浙江省委原书记薛驹题写报名。胡考题字1993年1月2日,《余姚报》改用简化字体新报头,姚籍书画家胡考题写。
  虞世南字迹 1996年1月1日,《余姚报》改名《余姚日报》,报头字选自余姚古代书法名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碑帖。
  邵华泽题字 1999年1月1日,《余姚日报》启用新报头字,由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写。
  刊期
  周一报 1989年7月1日复刊时,为周一报,星期六出版。
  周二报 1989年10月1日起,改为周二报,星期三和六出版。
  周三报 1993年1月2日起,改为周三报,星期二、四、六出版。
  周四报 1995年1月1日起,改为周四报,星期二、四、六、日出版。
  周六报 1996年1月1日起,改为周六报(星期日休刊)。
  周七报 2002年1月1日起,改为周七报。
  版面
  4开4版 1989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底止。主要版面有《要闻》《综合新闻》《地方新闻》或《副刊》《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版》。
  周末版 1995年1月1日至12月底。星期六出版,4开8版,增加版面有《特稿》《生活》《报刊文摘》等。199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底,改星期五出版,版面先后设置有《周末特刊》《四明周末》《舜江周末》等。
  4开8版 1999年1月1日至6月底,改为4开8版(之前仅周末版为4开8版)。版面为《要闻》《综合新闻》《时事要闻》《广告》《专刊》《副刊》等。
  对开4版 1999年7月1日至2000年底。版面为《要闻》《综合新闻》或《专刊》《国内国际新闻》或《广告》。
  对开8版 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底。新推出的先后版面有《社会周刊》《文化周刊》《经济周刊》《新闻周刊》等。
  整体调整 2010年7月,报头设计以及报纸版面的分栏、基本色调、线框组合等都进行调整和改变,图片新闻成为与文字新闻一样重要的表达元素。同时,在原《经济》《文化》《社会》《新闻》4个周刊的基础上,每周新增加1期反映城市生活变化的《舜江周末》,使《余姚日报》从每周45个对开版面增加到49个对开版面,内容更加丰富,可读性进一步增强。
  重大典型报道
  胡金根事迹 1994年7月19日,《余姚报》第一版和第三版刊出市公路运输总公司职工胡金根见义勇为英勇事迹的长篇通讯《丹心系乘客碧血洒旅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日报》《宁波日报》《杭州日报》《浙江工人报》等陆续播出或转载。
  倪富华事迹 1995年5月21日,刊出《执法不徇情克己勤奉公——记市人民法院原民事审判庭庭长倪富华》的长篇通讯,并配发《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评论员文章。
  方李成事迹 2001年7月17日,头版刊出《山村好干部——记为民献身的共产党员方李成》长篇通讯,对方李成的优秀事迹进行深入挖掘。2001年6月10日,洪山乡袁马村陈巴自然村7户村民遭受洪水严重威胁。袁马村村务领导小组组员、共产党员方李成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倾盆大雨,疏通泄洪暗渠,不幸被湍急的洪水冲走,献出宝贵的生命。
  抗击“非典”一线医务人员事迹 2003年4月23日,余姚市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疑似病例。4月26日起,头版连续刊登《来自隔离区的护士日记》,一直到5月6日,通过护士的视角,从“理解和心愿”“思念和关爱”“鲜花与责任”等不同主题,展现一线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
  吴朝阳事迹 2005年7月25日中午,东北街道民防大队城东新区分队队长吴朝阳,在执行巡逻搜查任务时,被持枪歹徒击伤。消息获悉后,先后在头版刊出《群众利益的“守护神”》《同事眼中的吴朝阳》等文章。是年9月,头版推出《一位民防队员的日记》专栏,定期选编刊出吴朝阳日记。吴朝阳事迹报道后,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要求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优秀典型向全省推广。
  陈高年事迹 2006年7月16日,介绍孝子陈高年的《家有孝子,瘫痪22年的母亲好幸福》一文刊出。此后,又相继刊出《母亲眼中的好儿子》《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同事眼中的好搭档》《“这就是爱,再苦也不觉得累”》等系列文章,同时配发《给陈高年颁个“孝子奖”如何》《学习陈高年、弘扬真善美》等文章。
  裘秀菊参加十七大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派出2名记者赴京采访,通过《记者博客》栏目,向读者介绍中共十七大代表裘秀菊在京参加十七大的所见所闻和切身感受。会议期间,《记者博客》每日一篇,有《报到的日子》《说不完的感动》《京城取经》《责任与使命》等9篇稿件。
  王国军事迹 2008年2月16日,刊登长篇通讯《为了绵延23年的牵挂》,报道宁波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知恩图报的事迹。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浙江日报》、《宁波日报》、新浪网、搜狐网等全国50家媒体先后转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批示“王国军、李信国感人事迹是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奏曲”。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2家中央新闻媒体对此进行采访。
  徐立科事迹 2009年3月23日,刊出长篇通讯《愿燃红烛耀山乡——追记默默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好校长徐立科》。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3月23日批示要求“大力宣传和弘扬徐立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宁波市长毛光烈3月28日作出批示“作为教育等各条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模范典型,开展学习活动”。
  周以国事迹 2010年3月16日,刊登长篇通讯《山村“硬”书记——记陆埠镇干溪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报道陆埠镇干溪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敢于创新谋发展、乐于奉献为群众的先进事迹。3月29日,省委书记赵洪祝批示:“周以国的事迹,令人感动。……要予以大力宣传。”
  印刷
  铅字印刷 复刊初期,《余姚报》由余姚红旗印刷厂承印,用手工撮铅字、拼版,碰到冷僻字需用铅块另外刻制。1991年10月,开始筹建印刷厂。是年12月7日,市政府批复同意建立余姚报社印刷厂。
  激光照排 1991年12月,报社购置先进的华光报纸激光照排系统。1992年8月8日,报社印刷厂正式成立,激光照排设备和平板胶印机投入运行。1995年7月8日,高速轮转胶印机(改装)试印成功,每小时可印套红报纸2万份。是日起,《余姚报》改由报社印刷厂激光排版,胶印印刷。
  彩色委托印刷 1995年6月16日,余姚历史上第一张彩色4开8版的《余姚报》出版(印刷委托其他单位)。1998年5月1日,采用北大方正彩报照排设备排版的彩报出版(印刷仍委托其他单位)。
  单面彩报 2000年11月15日,报社投资400万元购置塔式双面彩色印刷机印出第一张双面彩色报纸。此后《余姚日报》为单面彩报。
  双面彩报 2002年底,购入上海高斯P19高速轮转胶印机一组,上海高斯SSC高速轮转胶印机1台,至此,报社拥有的印刷设备每小时可印刷双面彩色报纸3.5万份。2008年7月、2010年10月,先后对印刷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达到同时能印对开32版的生产能力。印刷机的操作从手动转为电脑操控。2010年7月5日起,《余姚日报》由单面彩报改为双面彩报。
  出版发行
  复刊后,前期由邮政局代为发行。1995年起,改为自行发行,并委托《宁波日报》余姚发行站投递。发行量逐年增加,至2010年突破3.1万份。至是年12月31日,《余姚日报》出版7247期。
  第三节 机关内部刊物
  余姚通讯
  1997年1月8日创刊,是年,刊发12期。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策研究室主办,市委政策研究室承办,紧贴市委中心工作,关注余姚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介绍余姚各地各部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主要刊发对象为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各部门、乡镇街道负责人。刊物栏目有《党政领导论坛》《企业家论坛》《改革与发展》《实践与探索》《问题与建议》《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等。为不定期刊物。2008~2010年共刊发24期。
  决策参考
  1993年创刊,系不定期刊物。市委政策研究室主编,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供市领导决策参考。送阅对象为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
  余姚政务
  2002年6月创刊,系市委、市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机关刊物和发布非密级性文件的主要载体,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主办,市政府办公室承办。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刊物宗旨,以全市村、社区(居委)、重点骨干企业和机关下属单位为主要阅读对象,刊载市委决策、决定和市政府行政规章,选登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报道市内重要事项,公告审计结果、人事任免。刊物为A4开本,不定期出版。始发行量1200份,逐年略增至1600份,至2010年底共出105期。
  其他刊物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有《人大工作简报》《社情民意》等。市直部门一般都有内部简报或刊物。文艺类刊物主要有市文联的《姚江》,1988~2010年共出版56期;栏目设置有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文艺等。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