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8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
分类号: G718.3
页数: 5
页码: 890-8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1988年至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职高班和初职班、职业高中、职高选介的情况。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余姚市 学校

内容

职高班和初职班
  职高班 1988年,普通高中附设职高班的学校有6所。1993年,三七市等8个乡镇的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办职高班。1994年,梁弄、丈亭、余姚镇的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办职高班。1995年,市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及市委党校、经委职工学校、农机化职校、化纤厂职工学校、姚江业余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也先后举办职高班。1997年,举办职高班学校有26所。
  初职班 1988年,有8个乡镇的初级中学试办初级职业班。1991年,有23个乡镇初中在初三实施职业教育。此后,随着职业高中事业的逐步扩大和高中段入学率逐年提高,初职教育自然结束。
  中职网点及调整
  网点调整 1988年7月,城镇职业中学与江南中学分离,更名市职业中学,迁到撤销后的舜江中学校址(1992年更名为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1989年1月,四明山职业中学和四明山中学分设,前者更名为四明山职业技术学校。1990年,新建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梁弄职业中学并入。1992年,泗门中学和陆埠中学改为职业技术学校;撤销市第六职技校(原四明山职业技术学校)建制,将其改为市第二职技校分部;原区办职业中学改为镇办。2003年,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与宁波电大余姚学院合并,新建校舍,并更名为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学校数量 1988年,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即职高6所,师范、中专、技校各1所。2010年,有国家级重点职校2所,分别是市职成教中心学校和市职业技术学校;省一级重点职校2所,分别是市第二、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市卫生进修学校被认定为省甲等卫生进修学校。中职新生占高中段新生的55.1%。
  职业高中
  专业设置 学制一般为三年。1992年,设有机械、电子、农业多种经营、农机、幼师、财会、护士等20个专业。此后,时有调整。2006年,推行“一校一品”特色专业建设,至2008年,开设机械、电子电工、信息技术、经济贸易、农业、工艺装潢、文化艺术、三产服务8大类、23个专业,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种养殖、机电、商贸、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6个专业是省示范性专业。
  课程设置 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三大部分构成。基础课程陆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内容按专业要求设置。2008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按“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结构开设相应课程。
  教育教学 创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高校合作办学、半工半读、走班制、弹性学分制、校级技能鉴定等教育形式。
  实训基地 2010年,建有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在38家市内外企业、单位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或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
  人才输送 1988~2010年,共培养46625名职高毕业生,其中9775人升入高校,另有通过“中高职连读”升入高校2267人。
  2001~2010年,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中,职高学生获全国一等奖42项、二等奖89项、三等奖100项;获浙江省一等奖52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111项。
  1993~2010年,职高学生共获得国家专利技术5项。
  1993年,市职技校94届学生郭行波被团中央、国家教委、中国科技协会评为“全国中学生实践技能标兵”。是年,国家教委授予市职技校86届畜禽饲养专业毕业生康雪芬为全国回乡务农优秀职高毕业生,全国妇联授予“‘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
  2006年8月,市二职校2000届毕业生邵树锋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省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12月,又获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职高选介
  市职技校 位于兰江街道新西门路28号,1984年创办。2006年,被评为省职教先进单位。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增挂宁波机械工程学校校牌,分设新西门和丰南(阳明街道)两个校区,占地6.73公顷,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先后开设数控、机械、模具等10多个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是国家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教学班48个、学生2373人、教职员工128人。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毕业生7683人,其中1543人升入高校。
  市第二职技校 位于梁弄镇镇中路6号,1990年6月,在余姚师范旧址新建,梁弄区职业学校并入。1999年,被评为省文明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动技术教育基地”。2006年,被认定为省一级重点职高。2010年,增挂宁波农业技术学校牌子。占地11公顷,其中校园5.8公顷、农业实验园5.2
  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有农经、机械、财会等专业,其中农经专业为省示范专业,农业实验园为省级实习培训基地。2010年,有34个班级、1352名学生、89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毕业生6272人,其中升入高校1264人。
  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开丰路388号,2003年6月,由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与宁波电大余姚学院组成,其中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即开丰路主校区、电大路电大校区、新西门路电大教学点。开丰路主校区占地27.67公顷,建筑面积11.3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18亿元。先后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10多个专业。其中,商务外语和机电技术应用为省示范专业,电子电工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综合性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中职教学班94个,学生4470人;电大业余学生3800人,成人教育年培训量1万人次。有296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中职毕业生12272人,升入高校3965人,师生获得专业技术发明专利6项,各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10072人。
  市第四职技校 位于泗门镇大沽塘路1号,1992年6月,由泗门中学改办为职业高中,改名为市第四职技校。2006年认定为省一级重点职高。2008年,成为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指定合作学校。占地5.93公顷,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开设计算机、物流等四个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为浙江省示范专业,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32个班级、1575名学生、94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1.7万名毕业生,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1182人。
  市第五职技校 位于陆埠镇中学路1号,1992年6月,由陆埠中学改办。占地1.46公顷,校舍9000平方米。设有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专业,其中工艺美术为宁波市重点专业。2010年,有18个班级、844名学生、60名教职工。
  1988~2010年,培养毕业生4456人,其中1414人升入高校。
  中专、技校
  余姚师范 1990年并入宁波师范学校,校舍划归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1956~1990年(中间曾停办)共办学17年,培养普师和中师毕业生2600人。
  市教师进修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开丰路398号,占地2.3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1985年,省教委同意学校享受中等师范学校待遇。1990年前,以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主。1990年后,以教师高学历进修为主。1995年9月,定为宁波教育学院余姚教学点,2006年,升格为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2010年,在编教职工31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7人。至是年底,毕、结业学员2874人。
  市卫生进修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世南西路。1980年3月创办,隶属市卫生局。占地0.67公顷,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学校有护理实验室及模拟病房、解剖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设施。1996年,认定为省甲等卫生进修学校。2010年,有全日制中专、函授大专、远程专升本等教学班9个,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急救等培训班11个,共有学员1246人;在编教职员工24人,兼职教师23人,其中6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自建校至2010年,累计培养护士、助产士、医士1587人,培养大专或专升本学员2489人,培训非学历教育学员1万人。
  余姚中专 位于兰江街道新西门路28号。1988年9月,经宁波市政府批准,在市职技校设立宁波中等专业学校余姚分校,列入国家招生计划。1999年,设立余姚中专。至2010年,累计培养幼师、机械、模具和环保等中专毕业生1735名。
  市技工学校 位于阳明街道阳明西路339号。1979年创办,隶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占地0.73公顷,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1988年,招收新生仍为市内城镇户口,2000年始,新生户籍不限。2010年,设有数控技术、电气工程、数控机械加工、会计与电子商务四个主干专业,其中数控机械加工为宁波市现代化专业。2010年,有10个班级、385名学生、32名教师。6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占63%。自建校至2010年,累计培养毕业生5000人。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