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53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
分类号: F83
页数: 5
页码: 546-550
摘要: 本章节记述了开放型经济中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包含了招商活动和港澳台资和外资引进的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余姚市 开放型经济 港澳台资和外资

内容

1984年11月,成立对外经济开发办公室,管理港澳台资和外资引进工作。1990年6月,并入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992年5月,建立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归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1994年3月,建立市政府对外招商中心,挂靠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同年,成立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归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
  1994年起,市级经济部门、乡镇也相继成立招商引资机构,并到境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2010年,市政府对外招商中心更名为市政府招商局,与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合署办公。是年,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列为“1号工程”,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1988~2010年,累计批准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1690家,总投资108.48亿美元,合同港澳台资和外资63.52亿美元,实到港澳台资和外资28.1亿美元。
  第一节 招商活动
  境外招商选介
  日本 1995年5月,赴日本招商洽谈团一行10人在横滨、东京、大阪分别举办余姚市投资环境说明暨招商项目发布会、模具城项目推介会和工商业者座谈会。其间,拜访有投资意向的日本企业,考察市场并参观有关企业。这是历史上首次由市政府组团赴国外进行较大规模的招商活动。2002年5月,市招商团赴日本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并访问在余姚投资的有关日本企业。2003年11月,市政府组织赴日本大阪开展产业推介等招商活动。2009年4月,在日本大阪举行模具及新材料产业推介会。2010年10月,赴日本东京举办投资环境说明暨“日本产业园”推介会。
  韩国 1996年7月,市友好经济代表团一行17人赴韩国罗州市进行招商考察活动,先后在罗州、汉城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推出50个招商项目。
  欧洲 2002年6月,市政府组团赴法国勒伐鲁市和德国进行考察,介绍余姚投资环境。2009年10月,参加欧洲·宁波周活动。
  台湾 1997年3月,市政府组织经贸交流考察团首次赴台湾开展招商活动,在台北市、台中市先后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和招商洽谈会,就有关玩具城项目引进、家用电器业技术合作等与台商进行洽谈,21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2009年3月,市组团赴台北市举办姚台工商企业座谈会。2010年5月,在台湾高雄市举办农业项目推介会,共推出13个农业项目。
  香港 2007年4月,市政府在香港举行中国·余姚发展环境说明会,20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2008年4月,市组团赴香港举办现代服务业专场推介活动,签订12份投资意向书。
  境内招商选介
  余姚 1998年6月9日,举办首届投资贸易洽谈会。后每年逢此日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至2010年,共举办13届。
  宁波 1999年6月8日,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宁波会展中心开幕,百名海内外客商组成的余姚分团参会。后每年组团参加。2006年在第八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数量列宁波市各县市第一。至2010年,共参加12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
  深圳 1990年5月,市政府组织部门、乡镇和企业负责人150人赴深圳举行首次经济贸易洽谈会,5个合资项目签约,总投资1628万美元,引进外资137.6万美元。1991~1993年,每年在深圳举办经贸洽谈会,并举行投资项目签约仪式。2002年3月,市招商团赴深圳参加大陆、台湾、港澳特区首届项目投资交流会。
  东莞 2001年8月,赴东莞招商考察团一行50人参观、考察虎门镇有关企业,并在虎门镇举行经济环境介绍会,有12个项目签订投资意向书,300位中外客商莅会。2002年8月,在东莞市长安镇举行投资环境说明会,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共250家企业、300位客商参会,有18个项目签订投资意向书。2003年8月,市经济贸易发展研讨会在东莞市举办,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300位嘉宾参会研讨,并有18个项目签订投资意向书。
  北京 2008年10月30日,在北京饭店举行投资环境推介会。
  第二节 港澳台资和外资引进
  阶段性引资特征
  引资建设“三长一龙” 1988年前,有5家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余姚落户。市二轻公司与日商合资的长城精工有限公司、长生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市供销联社与港商合作的龙山宾馆、市乡镇企业局与港商合资的长江皮革有限公司,被称为“三长一龙”。另一家为姚港合资的市可口食品厂(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三章第二节《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引资建设“一城一园” 1993年,浙江远东工业城和丈亭镇台商工业园区的建立,成为台资和外资引进的第一波高潮。是年,台商企业——宁波嵘利园艺设备有限公司落户丈亭,至2010年达18家。1995年,远东工业城第一家台商企业——宁波广柏缝纫机有限公司落户,至2010年引进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48家。
  引资高潮期 2000~2007年,是余姚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的黄金时期。2001年,新批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112家。此后,每年新批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均在百家以上,至2007年累计达924家,总投资67.28亿美元,合同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40.59亿美元,实到港澳台资和外资16.46亿美元。
  引资低潮期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有所回落,但总投资、合同利用和实到港澳台资和外资基本持平。2009年,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继续下降。是年,批准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仅21家,总投资2.95亿美元,合同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1.44亿美元,实到港澳台资和外资7533.9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76.1%、83.2%和81.2%。但大项目主导地位凸显,新批千万美元的项目4个,合同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1.01亿美元,占全年合同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额的70.1%。
  引资回升年 2010年,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列为“1号工程”,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迅速回升。至年底批准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59家,总投资14.52亿美元,合同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6.18亿美元,实到港澳台资和外资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2.9%、328.9%和298.4%。
  港澳台资和外资投资领域
  1992年开始,港澳台资和外资投资领域由制造业为主,逐步向房地产、交通等第三产业以及农业等领域拓展。2006年,新批投资农业项目11个;2009年,新批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合同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1.11亿美元,占全年合同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额的77.1%。
  制造业 1988年5月,批准设立余姚化棉总厂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余姚华丰纺织制衣有限公司,是国营企业与港商合资的首家工业企业。是年前后,国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纷纷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与老企业嫁接改造,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的企业。二轻系统到1993年止,共兴办19家合资企业;工业系统到1998年止,共兴办17家合资企业;乡镇工业系统到2001年止,共兴办204家合资企业(1家为88年前兴办)。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港澳台资和外资制造业企业1652家,其中浙江远东工业城48家、丈亭镇台商工业园区18家。
  房地产业 1992年7月,批准设立首家姚港合资经营余姚阳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同年8月和9月,相继批准设立姚港合资经营宁波新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和余姚谊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3年2月,批准设立姚港合资宁波四明湖旅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同年3月,批准设立台商独资经营浙江远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筹划成片土地开发,建设远东工业城。
  旅游业 1993年2月,批准设立姚港合资经营宁波河姆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餐饮业 1992年10月,批准设立合资经营宁波太平洋大酒店,总投资1.28亿元,由香港美联投资有限公司与市购物中心合资,其中港方出资95%。2001年起,变更为台商独资企业。2003年12月,批准设立台商独资的阳明山庄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4680万美元,合同引进台资2340万美元。
  电业 1995年12月,宁波舜龙电业有限公司1.2万千瓦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总投资8000万元。1997年1月,再投资4000万元的二期扩产1.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1998年1月,批准设立姚港合资经营宁波舜龙丰山发电有限公司;2003年5月,批准设立姚港合资企业光耀热电有限公司;2007年1月,批准设立中加(加拿大)合资企业宁波众茂姚北热电有限公司,3家电厂总投资4924.65万美元,合同引进港资和外资1379.29万美元。
  交通业 2000年前后,先后批准设立信宇、舜江、隆舜、港舜等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合资)经营329国道、甬余余夫公路、梁周线,将3条公路的经营权出售给港商,期限均为20年,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9.6亿元。
  农业 2006年,新批水产养殖、花木果树种植和家禽养殖等农业项目11个。阳明街道的冷江鳖养殖项目、泗门镇的花卉苗木种植和海涂养殖项目,累计投资270万美元,协议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37.5万美元。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