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改善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3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改善基础设施
分类号: F323.8
页数: 2
页码: 370-371
摘要: 本节记述余姚市扶贫措施改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了农民饮用水工程、村庄环境改造工程、扶贫公路工程、资源型机耕路工程、教育和信息扶贫工程、林特扶贫“1215”工程等。
关键词: 余姚市 扶贫措施 基础设施

内容

农民饮用水工程
  1995年,开始实施山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05年6月,开始实施提升工程,主要有水质测验、管道修复、蓄水池扩容,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总投资1.2亿元,新建供水站210个,改造各村自来水工程的蓄水池、过滤池、总管等设施。根据水质和人口数量采用膜处理、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等不同方法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净化。
  村庄环境改造工程
  2003年3月,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溪道净化、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村庄整治工程。2004年开始,市财政设专项资金资助薄弱村进行村庄环境改造。到2010年底,山区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宁波小康村3个、余姚小康新农村4个。
  2005年开始,实施溪道常年保洁工程,全面建立每周6天长效保洁机制。至2010年,山区建设生态公益林22567公顷,创建生态乡镇4个。
  扶贫公路工程
  1995年开始,建设扶贫公路工程,至2010年,累计建造78条共231千米的扶贫公路,实现山区村村通公路。
  1997年开始,实施油路上山工程,至2005年,山区72个村的通村道路都实现硬化或油化。2010年,开始实施省道浒溪线山区段拓宽改造工程。
  资源型机耕路工程
  1988~2010年底,累计建造山区资源型机耕路120条,计200千米。
  2007年开始,宁波市、余姚市对新建的资源型机耕路按每千米8万元标准进行补助。至2010年底,有51条计118千米的资源型机耕路获补助。
  教育和信息扶贫工程
  20世纪80年代末,全市山区实现村村有小学。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助下,累计新建、翻修学校52所,3.5万平方米。此后,对危房学校、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山区有中小学校11所,教师473人。
  1995年,山区村村通程控电话。1997年10月,鹿亭乡成为第一个通有线电视的山区乡镇。至2010年,全市山区实现程控电话、广播、有线电视全覆盖。
  林特扶贫“1215”工程
  1995年,市人大作出关于推进林特扶贫“1215”工程决议,市财政落实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要求通过林特扶贫,帮助山区农民人均建设2亩经济特产林,经济特产林年收入达到每亩1500元。到1999年底,山区累计开发和改造各类经济特产林20.5万亩,人均2.04亩,经济特产林收入1.08亿元,人均1160元,占山区农民当年人均收入的48%,基本实现工程扶贫目标。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