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3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3
页码: 331-3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粮食作物种植情况,分别记述了水稻、大麦、小麦、番薯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农业 粮食作物

内容

水稻
  早稻播种面积 1988~1999年,常年播种面积2.27万~2.58万公顷。2000年开始减少,最少为2003年,播种面积0.58万公顷。2004年开始略有回升,2004~2009年,常年播种面积0.73万~0.82万公顷。2010年0.79万公顷。
  晚稻播种面积 增减情况与早稻类似。1988~1999年,常年播种面积2.8万~3万公顷。2000年开始减少,最少为2003年,播种面积1.51万公顷。2004年开始回升,2004~2009年,常年播种面积1.61万~1.72万公顷。2010年1.66万公顷。
  早稻生产水平 1988~2010年有21年早稻亩产超400千克,其中最高的2009年平均亩产达462千克。1988~1999年,早稻总产都在15万吨左右,年平均15.57万吨;2000年和2001年不足10万吨;2002~2010年5万吨左右。
  晚稻生产水平 1993~2010年,晚稻亩产超过早稻,其中最高的2009年达到490千克。1988~2000年,晚稻总产年均18.5万吨。2001年后,晚稻年均总产减少到12万吨。
  早稻推广品种 1988~2010年,早稻全面推广种植中熟抗病的嘉育293、嘉育280等,平均亩产447千克。2006年,开始推广中熟偏迟,高产良种嘉育253,每年种植5300公顷,占早稻总面积的67%,最多一年为2009年,种植5600公顷,平均亩产475千克。
  晚稻推广品种 1988~2010年,晚稻生产主要推广7个品种,其中1987~1996年,秀水11连续推广,种植总面积达到12.2万公顷,平均亩产超400千克,是历年推广种植面积最多的品种。此外,还有宁67、甬粳18、秀水110、秀水09、加花1号和协优46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20世纪90年代,河姆渡镇、马渚镇在晚稻中曾一度试种黑米(糯米)等有色米。
  育秧技术改革 1988~1998年,育秧方式以稀播大苗育秧为主。推广“二减二增”培育壮秧技术,即减少本田用种量、秧田播种量,增加专用秧田和肥料用量。在留足1∶10专用秧田基础上,大田用种量从5~6千克减少到3~4千克,秧田播种量从80~100千克减少到40~50千克。同时,采用免耕秧田,早稻采用地膜保温育秧,以稀效唑浸种、秧田化学除草、秧田三叶喷多唑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壮秧。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推行免耕直播(抛秧),大田手插育秧日渐减少。2008年后,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开始采用工厂化育秧,统一育秧供秧面积达到23.4%。至2010年,机插推广面积达到52.2%。机插育秧点606个。
  耕作管理改革 1988年后,以手扶拖拉机为主的机耕旋耕,速度加快,但深度变浅。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扩大推广,早稻、单季晚稻均开始应用省工、省本、省能源的免耕直播技术,耕作日显弱化。
  水稻田间管理 1988年后,稻田化学除草全面推广。水浆管理采用浅灌勤灌、浅水分蘖、移苗搁田、灌水抽穗、干湿灌浆、潮田割稻的技术。
  栽培技术改革 1988年,水稻栽培主要推广“稀少平”(稀播、少本、平衡促进)。1989年开始,推广“三高一穗”(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经济系数和稳定穗数)栽培技术。1997年开始,推广抛秧技术,推广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2000年后,推广早稻、单季晚稻直播和机械插秧栽培技术。2005~2010年,直播稻年推广6667公顷。2007~2010年,推广机械插秧9300公顷。2010年,水稻抛秧、直播、机插3种省工、省本、省力、节能的轻型栽培技术,年推广面积达23100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90%。育秧、插秧、化除、机收等一系列集成配套技术改革,解放农民插秧、耘田、割稻“三弯腰”。
  植保技术改革 见本章第五节《植物保护》。
  育种繁供体系 1959年10月,成立县良种公司。2002年,建立市种子管理站,实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4年,建立粮食作物种子储备制度。2010年12月,种子管理站、林特种苗站合并为种子种苗管理站;同年,建立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负责市场监督、管理。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
  大麦
  种植面积 1988年为7173.3顷。1991年7266.3顷,为大麦种植最多的一年。此后逐年减少,2000年为560公顷。2010年仅30公顷,总产量132吨。
  品种 2004年前以早熟3号为主,种植历史长达30年,亩产200~250千克。千粒重高,蛋白质含量适中,属优质啤酒大麦;麦秆芯长、富有弹性,是草编的主要原料之一。2004年开始种植农大3号,港啤1号,花30等品种,其中花30秆矮、抗倒、避病、高产,免耕撒播亩产可达到350~400千克。
  小麦
  主要种植地在滨海棉区,1988~1992年,年均种植在2000公顷以上,之后,呈下降趋势。2010年,小麦播种面积1806.7公顷,总产7781吨。
  2009~2010年,有部分种粮大户采用小麦—单季晚稻两熟耕作制度,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到万亩以上。小麦常年亩产250千克。
  2008~2010年,种植的小麦11号早熟、抗倒、赤霉病轻,撒播麦亩产400千克。
  番薯
  1988~1990年,番薯种植面积1000公顷,年产鲜番薯1.5万~2万吨,主要产于南部山区。1991~2010年,野猪侵害加剧,番薯种植面积减少到667公顷。番薯种植品种以徐薯18、浙薯2号为主。番薯夏季栽培亩产2000~2500千克,秋季栽培1000千克。2010年,全市总产无统计。
  玉米(俗称六谷)
  余姚地处东南沿海,雨水多,8~9月份有台风,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玉米。1999年前,零星种植133~267公顷。2000年后,引进作蔬菜用的杂交甜玉米、作副食用的糯玉米,种植面积才有所增加。2001年,以春种夏收为主的杂交甜玉米种植面积为1000公顷。2010年,玉米种植1085公顷,总产6455吨。主产于姚北滨海地区。
  高粱
  2001年,从湖南引入两糯1号双季栽培再生杂交高粱后,栽种容易,种1次收2次,产量高,一季亩产400千克。2010年,全市种植万亩以上,总产无统计。
  大豆
  种植以春大豆台湾75为主。20世纪90年代,年种植面积2000公顷。2010年2790公顷,总产12463吨。
  蚕豌豆
  豆科作物,冬种夏收。蚕豌豆在粮食短缺时期属粮食作物,1990年后,开始作为蔬菜,同杂粮一起不作粮食作物统计。蚕豌豆多以鲜食为主,也有少量燥豆。种植品种主要是慈溪大白蚕、本种姚白蚕。
  1988年后,种植面积保持在800公顷。2010年846.7公顷,总产2590吨。
  其他小杂粮
  豆科 豇豆(短豇豆)、绿豆、赤豆等。
  天南星科 芋艿等。
  茄科 马铃薯(俗称洋芋艿)等。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