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公用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274
颗粒名称: 第十编 公用事业
分类号: F294.1
页数: 21
页码: 279-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水厂设备改进,自动化程度提高、水质优化。2007年城乡居民饮用水结束用姚江水历史,改用水库原水。至2010年,姚西北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排水能力日益提高,但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仍需加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水污染日趋严重。1995年,对城区污水排放作过局部处理。2003年,开始建设污水收集输送及污水处理工程,至2010年初步形成污水收集网和污水处理系统。1988年后,城乡居民逐步普及使用液化石油气,逐步弃用柴草和煤饼炉。2002年天然气管网的铺设和2006年接通省长输高压管网,天然气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天然气公司成为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部门。
关键词: 余姚市 公用事业 供水

内容

1988年后,不断扩建、新建水厂,扩大供水规模;水厂设备改进,自动化程度提高;水质优化。2007年城乡居民饮用水结束用姚江水历史,改用水库原水。至2010年,姚西北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排水能力日益提高,但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仍需加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水污染日趋严重。1995年,对城区污水排放作过局部处理。2000年后,对污水处理进行整体谋划。2003年,开始建设污水收集输送及污水处理工程,至2010年初步形成污水收集网和污水处理系统。
  1988年后,城乡居民逐步普及使用液化石油气,逐步弃用柴草和煤饼炉。2002年天然气管网的铺设和2006年接通省长输高压管网,天然气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天然气公司成为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部门。
  本编还记述供热和供用电情况。为便于集中反映事物,不另立电力工业章节,小火电、小水电记入本编第四章《供用电》。
  第一章 给排水
  1988~2010年,城区供水向农村供水拓展,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饮用自来水。
  2000年后,改善排水管网,增设排水泵站和排水口,排放逐步走向雨污分流。至2010年,城区形成4个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
  第一节 水厂建设
  城区水厂
  龙山水厂 坐落在龙泉山西麓,是城区第一座水厂,1970年建成。1988年,龙山水厂挖潜改造,扩建320吨澄清池1座,普通快滤池组4组,2000吨清水池1座,取水口移至地浦湾,增设双电源等。水厂日供水能力2万吨/日。2001年开始,变为季节性应急供水。2007年拆除。
  花园水厂 1983年建成,1988年12月至1990年3月,扩建2000吨清水池1座,新建每小时1000吨虹吸滤池1组,供水能力4万吨/日。陆埠水库取水3.5万吨/日,梁辉水库取水0.5万吨/日。到2010年底,水厂的主要设施有2000吨清水池3座、每小时1000吨无阀滤池和虹吸滤池各1组及供水泵房。原水取于陆埠水库和梁辉水库(梁辉水库建成前为梁辉童湖水库)。
  七里浦水厂 1993年3月,水厂动工,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供水4万吨/日,二期供水8万吨/日。1994年6月,一期竣工,投资2500万元。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投资1393万元进行二期扩建,扩建后供水能力提高至8万吨/日。2006年8月至2007年5月,投资1445万元,再次扩建,使供水能力达到12万吨/日。至2007年底,主要设施有5300吨清水池2座、4万吨/日气水反冲快速滤池3座、12万吨/日加药车间1幢;加药系统自动控制,有完善的送水水泵和变配电设备。初建时以姚江水为过渡原水,1996年11月至1997年2月,完成四明湖水库引水工程,开始用四明湖水库原水。2000年8月至2001年5月,梁辉水库引水工程竣工,库水成为水源。2007年8月,又完成凤凰山泵站应急引水工程,可通过泵站向四明湖水库明渠取水供应水厂。
  城东水厂 坐落在凤山街道剑江村。2008年12月29日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16万吨/日,分两期实施。2010年7月一期完工,投资1.76亿元,同月6日通水,供水能力8万吨/日。原水取于双溪口水库。
  集镇水厂
  渚山水厂 位于马渚镇,1996年2月竣工。设计规模5.1万吨/日,用地3公顷。一期3万吨/日,2001年二期扩建,增至5万吨/日。2003年两次扩建,增至7万吨/日。原水取于四明湖水库。
  马渚水厂 2004年7月,建成供水。供水能力为5万吨/日。以四明湖水库为水源。
  其他集镇水厂 市内还有泗门镇水厂、陆埠镇水厂、丈亭镇水厂、长丰水厂、河姆渡镇水厂、三七市镇水厂、梁弄镇水厂、大隐镇水厂8家。
  第二节 管网设施
  输水管网
  龙山水厂输水管 取水口在姚江桥西北侧。1987年,上移至地浦湾,铺设管径为500毫米的输水管。2007年11月,水厂停运,输水管同时废弃。
  花园水厂输水管 使用梁辉童湖、陆埠水库原水。童湖水库原水沿余梁公路(南雷路)东侧铺设输水管,管径400毫米,长6千米。陆埠水库原水输水管有两条。1984年12月至1985年6月,铺设一条长14千米、管径500毫米的水管。1988年12月至1990年3月,水厂扩建时铺设输水管复线,长14千米,管径600毫米。
  七里浦水厂输水管 1994年6月建厂,由泵站向姚江取水。1997年2月,改向四明湖水库取水,输水管分两段铺设。前段为四明湖水库大坝至兰江街道沈湾村的凤凰山泵站,长9.45千米,管径1000毫米。后段凤凰山泵站至七里浦水厂,长7千米,管径800毫米,穿姚江江底进水厂。在四明湖水库大坝和凤凰山两级泵站加压输水。2007年11月,新铺设凤凰山至七里浦水厂的第二条输水管,长9.23千米,管径为800毫米的PE管,竣工后取水量达到14万吨/日。2000年8月至2001年5月,投资1720万元铺设梁辉水库至七里浦水厂输水管。管道分两段:梁辉水库至地浦湾泵站段,长8.6千米,管径1000毫米;地浦湾泵站至七里浦水厂段,长1.1千米,管径800毫米。同时,连通龙山水厂向姚江取水的输水管。龙山水厂在2001年5月至2007年停用前也用上梁辉水库的原水。
  渚山水厂和马渚水厂输水管 输水管分两段:第一段四明湖水库至凤凰山泵站与七里浦水厂输水管共用,第二段凤凰山泵站至水厂,长8.2千米,管径600~800毫米。2003年11月至2004年7月,铺设云楼泵站至渚山水厂输水管,管径1200~1400毫米,长5千米。2007年,启动四明湖水库引水工程,铺设四明湖水库至云楼泵站输水管,管径1800毫米,长9.1千米。渚山水厂和马渚水厂同处一地,水库至水厂的输水管共用。
  城东水厂输水管 从双溪口水库至水厂的输水管,见第七编《水利》第四章第二节《供引水工程》。从水厂至用户区管网则利用原有管网。
  供水管网
  城区 城区供水区域范围,东至梨洲街道明伟村陈巷和凤山街道双河村钟家门头,南至梁辉水库,西至阳明街道群立村蔚秀,北至阳明街道五星村和梁堰村,供水区域面积117平方千米。2010年,有供水管道总长度1606.5千米,其中管径100毫米以上771.8千米,管径100毫米以下834.7千米,最大供水管是新建的城东水厂出厂的主管道,管径1200毫米,供水干线铺设呈逐年增长态势,总长度从1988年的203.8千米增加到2010年的1606.5千米,增长6.88倍。1997年开始,主干供水管材质提高,逐渐以球墨铸铁管代替预应力水泥管。2010年底,预应力水泥管和铸铁管尚占20%。
  农村 第二自来水公司供水的区域是,马渚、牟山、朗霞、低塘、临山、黄家埠及原老方桥7个乡镇、街道及泗门镇的大庙周村、水阁周村,小曹娥镇的部分村,兰江街道的沈湾村。供水区域面积387.87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不包括外来人口),有主干供水管道129.7千米。1994年10月8日至1996年2月12日,马渚镇至牟山镇、马渚镇至老方桥镇、老方桥镇至低塘镇、老方桥镇至朗霞镇4条干线铺设完成,管径400~800毫米的水管25.7千米。工程竣工后又相继铺设马渚镇至牟山镇的管径为400毫米的水管5千米,老方桥镇至临山镇管径为400毫米的水管6.5千米。2001年12月2日至2002年4月10日,完成姚西北环网供水管道的铺设(黄家埠镇供水工程),马渚镇至黄家埠镇供水管道73.5千米,总投资5012万元,其中管径800毫米11.5千米、600毫米48千米、400毫米5千米、300毫米3千米、200毫米3千米、150毫米3千米。2003年11月13日至2004年7月,完成姚西北供水应急工程,铺设管道37千米,管径为800~1000毫米。2005年6月24日,完成姚北工业新区、低塘街道供水管道工程,泗门镇东蒲村至梁周公路管径为1000~1200毫米,长9千米,梁周公路至低塘街道黄清堰村管径为800毫米,长6千米。黄清堰至历石公路东管径为600毫米,长2.5千米。历石公路至洋山村管径为400毫米,长1千米,历石公路至界堰村管径为400毫米,长0.5千米。
  第三节 农村水改
  农村水改工程
  1993年,市人大讨论通过“姚西北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引优质的四明湖水库原水,实行统一制水后集中向姚西北各乡镇供水。由市政府拨专款,成立姚西北改水工程指挥部,1996年主体工程渚山水厂建成投产。
  农村供水公司
  1996年2月,市政府批准成立市第二自来水公司,归属市卫生局,主要负责管理渚山水厂。2001年公司划归市建设局管理。1999年8月转制为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实行劳动合同聘用制。2003年11月8日,余姚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收购公司所属渚山水厂;2005年12月2日,又收购公司所属的马渚水厂、凤凰山云楼泵站、原水输水管和四明湖泵站。公司供水区域逐年扩展到9个乡镇、街道,供水能力不断提高,达到12万吨/日,最大供水量11万吨/日,用户9.5万户,受益人口逐步扩大到35万人(不包括外来人口)。
  第四节 供水管理
  供水和制水
  2000年3月,市自来水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名称变更为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2003年11月8日,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与余姚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8∶2的比例注资5000万元成立余姚首创水务有限公司,首创水务有限公司融资1亿元,收购自来水公司所属的花园水厂、七里浦水厂和市第二自来水公司所属的渚山水厂资产。经营期限20年。
  2004年1月8日,余姚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挂牌运营,标志着市政公用事业推向市场,供水与制水分离,形成新的经营方式。自来水公司负责从水库引水至水厂,再从水厂购水供应用户,负责输供水管网建设、运营和维修及用户的服务。首创水务只负责原水进厂制成清洁饮用水出厂。
  2005年12月2日,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与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七里浦水厂扩建滤池和城东水厂资产转让协议》。2010年,城东水厂建成,由北京首创公司出资1.76亿元收购,归属余姚首创水务有限公司。
  总表制和一户一表制
  2001年前,城区居民生活用自来水一直沿用总表制供水,自来水公司按总表计量收费。2001年,新建住宅和商住楼开始实行一户一表制,同时对原用户进行一户一表改造试点。2003年7月,市政府决定实施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工程费用由市政府补助和居民部分负担,对生活困难户减半优惠。2003年7月至2010年底,每年以超1万户的速度推进改造工程,共改造122066户,包括原长丰水厂供水区域等新扩的农村用户。
  2006年2月,启动姚西北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应改造10万户,至2010年12月底,新铺供水管道330千米,改造82211户。
  第五节 水费水价
  生活用水价格
  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 1991年前,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价为每立方米0.15元。1991年2月1日,调整为每立方米0.25元,其中含0.05元供水集资费、0.04元水库取水费和0.01元河网取水费。后经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6年6次价格调整,居民用水价格先后为每立方米0.4元、0.6元、0.75元、1元、1.3元和2元。每立方米2元的价格一直维持到2010年。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价格 1996年,每立方米1.2元。1999年1.6元,2005年2元。2006年前,价格高于城区。2006~2010年与城区持平。
  城区非生活用水价格
  1990年7月1日,工业用水由每立方米0.18元调整为0.25元。后经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2000年和2006年6次价格调整,非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先后为每立方米0.55元、0.7元、0.9元、1.15元、1.6元和3.5元。1995年12月开始,增加特种行业用水价格。2006~2010年,价格是每立方米6元。
  第六节 城区排水
  排水系统
  1988年后,在城区逐步形成江北、江南、城北、城南4个片区,并建立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1992年后,结合旧城改造,新建排水管网,把瓦筒管改用预应力水泥管并加大口径,增添道路窨井和雨水井,雨水井由侧井改为竖井,使路面雨水排放更顺畅。至2010年底,城区铺设管道和暗渠总长143.1千米,其中暗渠9.3千米、管径400毫米以上的管道82.1千米,建窨井2479个,雨水井(雨篦)9607个,增添排水口93个;新建排水泵站23座,其中雨水泵站10座、公铁立交泵站8座、雨污合流泵站5座。
  2003年前,排水系统均为雨污合流,就近直接排入姚江、最良江、候青江等多条河流。2003年后,开始建污水收集系统,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排水片区
  江北片区 位于城区中心,南临中舜江,北至候青江,片区又分东、西、中3区。东区为三官堂河至玉皇山,西区为六浦桥江至西环路,中区为旧城中心区。各区块相对独立自成排水系统,原为雨污合流直接排入中舜江、候青江和六浦江,后有部分污水收集管道铺设。东区地势低洼,三官堂河东侧的后横埭、酱园街沿姚江地段为易涝多灾地段。随着阳明东路延伸修建,排水管道管径加大,舜江名苑住宅小区开发和三官堂泵站新建,排水条件得到改善。西区六浦桥江西侧和鸳鸯河南端是易积水地段,经过阳明西路的改造,加大管道管径和仁寿桥新建泵站,使排水状况好转。中区地势相对较高,排水条件最好,以新建路、健康路、劳动路、阳明路为主干管形成排水网,将水直接排入中舜江和候青江,只有舜水路以西和武胜门路以西的部分地段在暴雨时有短暂积水,须依靠南河沿路泵站排水。
  江南片区 位于旧城南部,南、西临最良江,北至中舜江,东至竹山江,呈长条状。整片区地势较低,水患多发,花园小区、南河小区、新西门等地段每年汛期大雨后常形成积水,为此,新建石巍桥、兰江广场、白山头等多处泵站,形成畅通的排水网络。平时直接排入中舜江、最良江和竹山江,汛期主要依靠泵站强排。原为雨污合流排放,2003年后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南滨江路沿姚江铺设污水收集管道,接城东路排污主干管,增设白山头排污加压泵站。还有念德桥、念圣桥、中山桥3座污水收集和雨污合流两用泵站。
  城北片区 位于候青江至北环路、东环线至西江的一大片区域,又以东江、中江、胜归山为界,形成胜归山南、胜归山北、中江至东江、东江东岸4个相对独立的区块。这一片区地势相对较高,多为新开发区,管道口径大,相互连接成网,设置多个排放口,将水直接排入东江、中江,还设有5座公铁立交桥等多个排水泵站,排水条件较好。
  城南片区 位于最良江以南至南环线的大片区域,又以南雷南路为界形成东西两个区块。20世纪80年代,增设最良江泵站、新丰河泵站。其中,新丰河泵站是城区最大的泵站,设计为10立方米/秒的流量,常年降雨能自然排放,汛期暴雨则靠泵站强排减少内涝危害。
  第二章 排污
  2000年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城乡排污工程。2004年,开始建设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输送、排放系统。
  2005年3月,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12月16日,市政府颁布《余姚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明确排水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管理机构及职责。2007年5月18日,实施排水许可证制度,至2010年,有72家单位按规定办理排水许可证。至2010年底,铺设污水收集、输送管网210千米;新建、改建泵站44座,其中雨水泵站17座、雨污合流泵站5座、污水泵站22座;污水收集区域从城区拓展到平原乡镇,日均污水收集量6.4万吨。
  第一节 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区块
  2000年开始,污水处理分为4个区块。中部区块,包括主城区、朗霞街道及低塘街道部分、滨海产业园区和马渚、丈亭、梁弄、泗门、小曹娥、陆埠镇。东部区块,包括姚东的三七市镇和河姆渡镇。姚南区块,包括大岚、四明山、大隐镇和鹿亭乡。西部区块,包括临山、黄家埠和牟山镇。前两者是全市最大的区域,污水通过收集、输送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西部区块污水统一收集于黄家埠污水处理厂处理。南部山区则采用就地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
  污水处理系统
  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 2004年11月启用。规模为近期12万吨/日,中期18万吨/日,远期30万吨/日。2010年,实际处理6.4万吨/日。为全市主要污水处理厂。
  滨海再生水厂 2010年建成。供水规模1万吨/日,输水管管径400~600毫米,配水管管径100~300毫米,主要功能为再生水利用,供应滨海产业园区和小曹娥镇的工业用水、园林绿化浇灌和道路保洁用水。
  黄家埠滨海印染废水处理厂 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同时接纳姚西北生活污水。投资3800万元,2005年6月建成,设计处理规模5万吨/日,至2010年实际运行3万吨/日。
  陆埠工业废水处理厂 位于陆埠镇五马工业功能区。投资870万元,设计处理能力200吨/日。2010年底建成,预处理陆埠、丈亭、三七市等镇的工业污水后,输入污水收集系统送小曹娥污水处理厂再处理。为污水预处理厂。
  第二节 污水转输管网泵站
  管网
  2004年12月,建成市最大的污水输送管线,总投资12775.87万元,全长23.82千米。管线以阳明街道康山为起点,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为终点,途经马渚镇、朗霞街道、泗门镇,中间设泵站5座。污水输送管网采用压力管道,可缩小管径避免深埋。设计输送能力为18万吨/日。沿线收集污水进泵站前池,分段加压输送。
  污水管道自城区中心泵站至小曹娥污水处理厂共分5段:第一段,城区中心泵站开始、沿西环北路至中远纺织有限公司向西,沿舜宇路至外二路、向西北进入位于旗山村的旗山泵站,该段长4165米,管径1200毫米;第二段,自旗山泵站向西北至试验仪表厂附近,再向西北至位于开元村的禾山泵站,该段长5126米,管径1200毫米;第三段,自禾山泵站向西北至天华附近的建设道路向西后,再向北进入位于朗霞村的朗霞泵站,该段长4077米,管径1400毫米;第四段,自朗霞泵站向北进入位于海南村的南新庵泵站,该段长4356米,管径1400毫米;第五段,自南新庵泵站向北进入小曹娥污水处理厂,该段长6100米,管径1600毫米。
  泵站
  输污管线中的各泵站,既是输送加压站,又是污水收集的汇合点。城区中心站,收集城区及姚东的污水。旗山泵站,接收来自城区中心泵站、阳明科技园区、原老方桥镇的污水。禾山泵站,接受来自旗山泵站、马渚镇的污水。朗霞泵站,接收来自禾山泵站、余姚工业园区、低塘和朗霞街道及泗门镇的部分污水。南新庵泵站,接收来自朗霞泵站、姚北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泗门镇的污水。
  尾水排放
  将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排入杭州湾,工程投资5373.29万元,泵站1座,管长1.99千米,管径1600毫米,设计规模18万吨/日。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0日。后因围涂工程又延伸排水管道1.8千米,增加投入1970.67万元。2010年4月23日完成。
  第三节 污水收集管网泵站
  污水收集工程
  2004~2007年,完成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一期工程,总投资1.1亿元,铺设污水主干管28.78千米,新建污水泵站4座,改建3座。2007~2009年,完成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二期工程,总投资8886万元,铺设管网19.31千米,新建污水泵站4座,改建3座。2010年,开工的三期工程在建。
  排污管道
  主干管道 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分东线主干管和西线主干管。东线主干管起于谭家岭东路和城东路交叉口,沿城东路向北,经北环路向西,至城区中心泵站,总长9.7千米,中间有白山头和冶山桥2座泵站。西线主干管,起于梁周线和开丰路交叉口,沿梁周线向北绕长元路,经玉立路绕丰山路,经西石山北路绕至梁周线城区中心泵站,总长10千米,中间有七里浦泵站1座。
  支线管道 城区污水收集系统的主要支线管道两条。垃圾填埋场支管,始于垃圾填埋场终于白山头泵站,长5.9千米。南滨江路支管,始于市建设局门口,终于白山头泵站,长2.7千米。其中,市建设局门口至通济桥,管道沿姚江南坎铺设,上面以生态浮岛式景观绿化带和亮灯美化,长600米;有念慈桥泵站1座。另有延伸的丈亭支管,始于丈亭排水公司,集银河绿洲印染厂、余姚天顺钢管厂等58家企业的工业污水,沿61省道至垃圾填埋场支管与白山头泵站相接。投资1400万元,于2007年5月开始运行。2010年底,日均输水量为60吨。
  第三章 供气
  1989年,市煤气公司成立。2002年,市城市天然气公司成立,铺设城市天然气输气管网,部分区域,居民开始使用管道天然气。2006年,接通省长输高压管网,至2010年,使用天然气开户累计达到51135户。
  第一节 液化石油气
  供应
  20世纪80年代初,居民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煤气作生活燃料。许多单位以福利形式向职工发放液化气、煤气钢瓶,自行组织气源。当时,以液化石油气为主,煤气少量。
  1989年5月,煤气公司建立,虽称煤气公司,但以供应液化气为主。1990~1999年,年均供气达1897吨,基本满足城区居民用气需求。
  1999年8月,煤气公司转制为私营企业。2000~2010年,年平均供气量5190吨。随着天然气供应的发展,居民用户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市民生活主要燃料。
  灌装
  1989年5月,在丰南乡二高村建成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容量为320立方米,共投资329.1万元。1995年被列入宁波市十大火险隐患之一,1996年市政府决定搬迁,于1998年1月关闭。
  1996年9月,选址双河乡桐湖村新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1997年10月,新站竣工投产,总投资800万元。1999年8月31日,企业转制。
  1993年,在城区建4个换瓶站,分别位于富巷南小区鸳鸯桥路、世南东路花园小区南、胜北小区体育场路、西石山路。由个人经营,价格放开。
  农村乡镇液化石油气罐装供应网,几次清理整顿。2000年,审核批准建设9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分别建在城区、梁弄、临山、小曹娥、低塘、马渚、陆埠、肖东,各站储气容量均为100立方米。乡镇储配站分地域供应,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管理
  价格和质量管理1988年,市煤气公司成立。制定《余姚市液化石油气销售价格管理办法》,开始对液化石油气从釆购到供应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1988~1994年,经过4次调价,价格逐年提升。1999年,煤气公司转制后,液化石油气价格进入市场化运作。到2010年止,液化石油气价格每瓶为100元左右。
  安全管理 1988年,公司制定运输、储存、使用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责任,加强管理。2000年,成立市公用事业管理监察中队,液化石油气列入专项管理。制定运输管理规定和其他专业管理办法,查处过期未检液化气钢瓶,强令检修,取缔非法换瓶站。经过检查、整顿、规范,对液化气储配站实施经营许可证制度,9家储配站及时换发瓶装燃气经营许可证。到2010年止,全市共有9家储配站,10个供应点。
  第二节 天然气
  杭甬长输管网干线
  见第八编《交通运输》第五章第四节《管道运输》。
  气化站
  2002年,实施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九垒山气化站,优选冷冻天然气(LNG)为气源。是年6月开工,9月完工,10月21日通过验收后启用。投资2931.16万元,年供气5万立方米,可供2万户居民使用。2007年,为接入杭甬长输天然气,在气化站内扩建门站1座,后又新建余姚分输站1座,2站相距49.7米,釆用外径273毫米×壁厚8毫米无缝钢管对接。原气化站保留,作应急备用站。
  天然气管网
  高压管网 2007年4月10日开工。至2010年底,铺设高压管17.86千米,其中姚西北17千米、城区段858米。
  中低压管网 2001年10月,阳明西路(丰南桥至新建路)中压管道先期铺设,11月25日建成,是余姚第一条天然气中压管道。至2010年3月,形成八纵六横的网络。南北走向主要有城东路、中山北路、南雷路、新建北路等8条,东西走向主要有阳明路、世南路、子陵路等6条。由主要道路的干管延伸至各条道路,形成覆盖全城的网络。姚西北中压天然气管道,从邵巷调压站开始,经朗霞街道通往泗门镇,途经6个村。2010年9月28日建成,供气量每小时1.5万立方米,可满足7万户居民用气需求。
  小区庭院管网2002年6月,舜江名苑住宅小区庭院管网工程开工,2002年8月完成,共铺设管网4028.3米,为市内第一个安装天然气的住宅小区。后逐年扩建,至2010年底,城区共有85个新老小区安装庭院管网,管网总长153.9千米。姚西北安装两个小区,管网长27.8千米。
  供应
  2007年前,管道天然气是将气化站气化的液化天然气,通过管道供应用户。气源需从新疆、胜利油田等油气田釆购。2007年1月1日接通省天然气长输管网后,使用液化天然气结束。2010年10月,完成姚西北天然气高压管网建设。
  2002~2010年底,累计签约用户51135户,其中签约的新建小区111个、老小区27个。累计通气用户24330户,其中新建小区用户19507户、老小区用户4423户、工业用户7家。
  2002年10月22日,中医院成为第一个签订天然气安装合同的公建用户。2002年12月4日,舜江名苑小区36幢105室成为第一个通气点火的居民用户,2003年4月,淡竹弄小区天然气安装工程开始施工,5月中旬完成并通气,成为第一个接通天然气的老小区。2003年8月,城东新城万丰苑小区开始天然气安装工程建设,次年初完工并通气,成为第一个使用天然气的农村安置房小区。2010年11月4日,泗门卫星城的中央名府小区和朗霞街道的彩虹家园小区,举行通气点火仪式。
  用气量
  2003年,用气量5.05万立方米,日均用气138.3立方米。到2010年底,用气量1053.58万立方米,日均用气28411.51立方米。
  收费和价格
  天然气入户安装,经市政府批准,向用户收取工程配套建设费。2002年11月开始,按不同类型用户定相应标准的费用。2010年,对老住宅小区的收费下降。
  对高层住宅(7层以上)加收10%,别墅和零星住宅加收35%,安装标准以外的扩容,按扩容的实际情况加收,另有标准规定。
  天然气销售价格的变化,呈上涨趋势,对居民用气一直设法保持稳定。2002~2010年,作过3次定价。居民生活用气价格保持不变,而上游供气价格已作过4次调整,累计提高0.57元/立方米,上调30.8%。进气价从2007年的1.85元/立方米,上调至2010年的2.42元/立方米。
  管理
  2002年1月10日,成立城市天然气有限公司,负责燃气管理。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由上海通达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00万元,市香溢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00万元共同组建。
  2005年1月4日,新加坡通达能源有限公司以109万美元溢价并购上海通达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所占的60%股份。公司由内资企业演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7年12月,香溢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20%股份转让给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至此,市天然气公司成为新加坡通达公司和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合股公司,各占股份的60%和40%。
  2010年6月28日,新加坡通达公司将其所持有的60%股份以24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天然气公司正式成为国有全资企业。
  第四章 发电和供用电
  市域用电主要由大电网提供,电力紧张时,一些企事业单位临时自行发电。小水电和小火电所发的电大多并入大电网。
  第一节 发电
  火力发电
  1994年6月,余姚康山电厂投运。至2005年,共有火力发电厂8家,装机容量97.75万千瓦。至2010年,在运行的火力发电厂3家,总装机容量为86万千瓦。
  2000年开始,个别电厂停运,至2010年,共有5家火电厂退出运行,仅剩3家公用电厂仍在运行(见表10-4-1),分别为1995年10月投运的宁波舜龙电业有限公司、2004年7月投运的宁波光耀热电有限公司和2005年7月投运的神华浙江国华余姚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宁波舜龙电业有限公司装机容量2.7万千瓦,2010年发电量为4951.04万千瓦时;宁波光耀热电有限公司装机容量约为5.4万千瓦,2010年发电量为21062.1万千瓦时;神华浙江国华余姚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机容量78万千瓦, 2010年发电量为12.9亿千瓦时。
  水力发电
  小水电主要在四明山,以自供区小水电为主,到2010年底,小水电站共有77座,总装机容量26055千瓦。2010年度,发电总量为4264.69万千瓦时,上网电量为3446.82万千瓦时。其中,四明山自供区共有41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63万千瓦,发电量2969.16万千瓦时,上网电量2182.62万千瓦时。
  第二节 电网
  500千伏变电所
  2004年6月25日,市内第一座500千伏变电所——河姆变(位于丈亭镇)投运,主变两台,变电容量150万千伏安。至此,余姚电网电能交换由500千伏取代220千伏电网。为缓解余慈地区的用电紧张,2006年,省、市、县3级电力部门完成对500千伏河姆变增容扩建,新增变电容量75万千伏安。2009年,完成天一至河姆、观城至绍北的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至2010年底,建有500千伏输电线路280.76千米。
  220千伏变电所
  1988年,市内只有一座220伏屯山变电所。2001年5月10日,市内第二座220千伏变电所——溪凤变投运,主变压器容量15万千伏安,总投资逾亿元。2009年,先后投运220千伏通济、梨洲变电所。至2010年底,市内有220千伏变电所6座,220千伏输电线路461.9千米。
  110千伏变电所
  1988年,市内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即余姚变电所(在城郊白山头)和泗门变电所。1989年,建成110千伏丈亭变电所。1992年7月15日,110千伏泗门变电所二期扩建工程投运,新增主变压器1台,变电容量3.15万千伏安。至2000年末,110千伏变电所增至5座。2001年11~12月,110千伏马渚、穴湖变电所相继投运。2002年1月8日,因进行就地改造退出运行近一年的110千伏余姚变电所建成投运,主变压器更换为2台5万千伏安,变电容量10万千伏安。110千伏余姚变电所是市内第一座全户内式变电所,也是110千伏变电器容量最大的变电所,承担城区东部的供电任务。2002年4月22~23日,110千伏低塘变电新建工程按全户内型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保护、监控均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同年,先后完成110千伏七里变电所、泗门变电所、丈亭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改造。2004年7月21日,110千伏江中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2005年12月,110千伏新华变电所和远东变电所相继投运,110千伏变电所增至13座。2008年12月28日,随着110千伏谭岭变电所投入运行,市内110千伏变电所刷新至19座。此后,再建110千伏胜归变电所、冶山变电所和俞王变扩建、兰江变扩建4项输变电工程,共新增变电容量85万千伏安。至2010年底,110千伏变电所达到23座,输电线路总长度346.43千米。
  35千伏变电所
  1987年底,有35千伏变电所7座。1991年10月22日,第一座集资兴建的变电所—35千伏方桥变电所一期工程投运。是年底,35千伏变电所10座。到1995年末,35千伏变电所增至12座,变电容量13.49万千伏安,比1991年增长80.8%;线路总长156.99千米,比1991年增长25.6%。1997~1999年,有6座35千伏变电所先后投运,35千伏变电所数量也由1995年的12座增至18座。1998年开始,经过3年建设与改造,共完成35千伏工程投资1590.54万元,完成35千伏项目工程6个。至2010年底,35千伏公用变电所17座,总变电容量为36.8万千伏安,输电线路385.84千米。
  第三节 供电
  用户
  20世纪90年代初,城区居民用户基本实行合表用电,农村综合变以下用户由市农电总站管理,这部分用户不统计在内,当时城区居民有表户数基本维持在1200户。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一户一表居民用户的不断增多,到2000年末居民有表户达到14888户。1998年,全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逐步进入市场,新装居民用户稳步增长,加之城区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的进展,2003年居民有表用户达到6万户。2004年市农电总站撤销,农村居民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全面铺开,是年末,城乡居民有表户数跃至302917户。此后,居民有表户数呈稳步增长趋势,至2010年,为37万户。
  用电量
  1988年,全社会用电量3.78亿千瓦时。到2010年,增至59.28亿千瓦时,增长近15倍,年均增长15.13%。2010年,全社会最高负荷达到112.86万千瓦,是1988年的18倍。
  2001~2010年,全市315千伏安及以上大工业用户由378户增长到1046户,增长1.8倍。
  2000年,供电量首次超过10亿千瓦时,2003年供电量突破20亿千瓦时,2006年供电量突破40亿千瓦时。2009年底突破50亿千瓦时,达到51.16亿千瓦时。2010年,为58.59亿千瓦时,是1988年的15.5倍。2010年,网供最高负荷为109.48万千瓦,是1988年的18倍。除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全市供电量每年基本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其中2002年同比增长29.36%,创历史新高。
  随着供电营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也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四节 农用电
  农村电网改造
  更换无功表1998年下半年起,对大用户全面更换无功表,到1998年底基本完成。
  一期农网改造 1999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实施一期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2001年8月底全部完成。其中,完成35千伏工程项目6个,投资1590.54万元;10千伏工程投资5391.86万元,新建与改造10千伏线路309.84千米,配变592台;400伏工程投资9785.13万元,新建与改造400伏线路1189.25千米,更换用户表计268688户;更换高损耗配变398台,工程投资349.61万元。2001年9月25日,通过省验收。
  四明山小水电电网改造 2001年7月,开始对四明山小水电自供区电网实施改造。2002年6月底全部完成建设和改造任务。完成10千伏工程投资1163.9万元,新建与改造线路79.38千米;完成400伏工程投资836.1万元,新建与改造400伏线路135.72千米;新增及调换10千伏配变86台,更换表计9829块,其中更换照明表计8687块。2002年9月3日,通过省验收。
  二期农网改造 二期网改于2002年5月开始全面实施,2003年1月全部完成建设与改造任务。共完成10千伏工程投资990.84元,新建、改造线路74.82千米;完成400伏工程投资1309.16万元,新建与改造400伏线路202.76千米,新增及调换10千伏配变102台,表计改造8221块。
  同网同价 1999年,陆埠、丈亭、泗门等镇实行一户一表改造。此后,全市铺开,从2001年11月1日起,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开始实行同网同价。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1991年,开始农村电气化建设。至1992年,建成35千伏标准化变电所6座、标准化线路6条,建成用电标准村341个,投放资金3100多万元。1992年6月8~12日,通过省检查考核,成为宁波市第二个农村电气化市(县)、全国第九个农村电气化市。2006年10月,全面组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2008年,余姚被省电力局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市”,成为宁波市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2008年,实现镇镇电气化目标,21个乡镇、街道全部被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镇”。至2009年11月,265个村全部实现电气化,在宁波市率先实现村村电气化。
  第五章 供热
  1994年,开始建设热电厂。至2010年,先后建有热电厂3座,其中丰山热电厂于2007年拆除,尚在运行的有2家。
  第一节 热电厂
  1994~2004年,市内先后建有热电厂3座。2010年,有两座热电厂运行,分别是余姚舜龙热电厂和宁波光耀热电有限公司。
  余姚舜龙热电厂
  1995年10月余姚舜龙热电厂建成,为利用火力发电余热生产蒸汽集中供热,引进90吨/小时双温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1台,1997年2月安装调试后投产,生产蒸汽供市区单位和居民用热。
  宁波光耀热电有限公司
  2004年6月,宁波光耀热电有限公司投入发电供热运行,2010年有装机规模“四炉三机”,即4台7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配一台3万千瓦、一台1.8万千瓦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一台6000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能力5.4万千瓦时,供热能力250吨/时。
  第二节 供热管道
  舜龙供热管道
  1996年11月至2008年,铺设输热管道。管道走向有二:
  一个方向主干管由热电厂沿萧甬铁路向东,其中一路支线至二高路继续沿铁路向东,途经银树食品厂,到火车站沿候青江至国税局;还有一支至二高路向南,至长安路向东,顺西石山桥过姚江,再分支向东沿南滨江路、笋行弄、谭井弄至太平洋大酒店止。另一方向有两支,一支先向西南,后再向东至市政府止;还有一支由热电厂先向南后向西,至三元织造厂等用热单位。
  总干管全长25千米,干管直径多为300毫米,沿途另铺分支管道接各用热单位及居民小区。
  集中供热区域为城区的部分地区,范围不大,供热总覆盖面积约为48平方千米。用热主要单位有太平洋大酒店、余姚宾馆、市政府大院、富达广场等单位和住宅小区。至2010年,有供热管线25千米,热用户近50家。
  光耀供热管道
  2004年6月至2010年,共建设供热管网32千米,总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千米,为姚西北黄家埠镇、临山镇、泗门镇60家用热单位供热。
  黄家埠镇供热单位36家,供热管网走向由热电厂向西接入黄家埠镇工业园区A区—工业园区B区—回龙村金龙绒制品厂和织带厂。
  临山镇供热单位有14家,供热管网走向由热电厂向东沿千墩、临城、庙头山、湖堤接入泗门镇,同时从庙头山向北接入临山镇工业园区。
  泗门镇供热单位有10家,供热管网走向由临山镇湖堤村经桃园接入泗门镇工业园区、泗门镇政府。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