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13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城区建设
分类号: TU984.1
页数: 16
页码: 110-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城区街巷路的建设、标志性建筑、住宅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城区建设 规划

内容

1988年初,城区道路总长50.5千米;有街道24条,其中主要街道8条;巷弄57条。2010年形成六纵六横的城区道路框架,有各类道路130条,计163.06千米。废止街巷25条,计5.05千米。
  第一节 街巷路网
  六横
  北环西路—北环东路 2003年1月建成。东起城东路,西至西环北路。以新建北路为界,分为西路和东路,全长3.73千米,宽2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时速100千米,为一级公路。
  子陵路—舜水北路—丰山路 1995年建造。东起照山桥,西至西环南路。自东至西,分子陵路、舜水北路和丰山路,3段全长7.68千米,宽24~36米,其中西体育场路至舜北加油站段为舜水北路段,1985年建成。照山桥至联盟桥段和舜北加油站至西环南路段,属甬余余夫线城区段。2002~2003年,路面改造,先增设非机动车道,再改造机动车道路面。2010年,部分铺设沥青混凝土,沿路通信照明线路入地。
  阳明路 东起九垒山公铁道口,西至西环南路姚州大桥,全长7.65千米。以新建路为界分为阳明东路和阳明西路。阳明东路原为人民路一段,1981年称人民东路,1993年称阳明东路,至2010年长4千米,宽23~30米。阳明西路原为人民路一段,1981年称人民西路,1993年称阳明西路。1993年开始,多次拆迁、改造、延伸、拓宽。2001年,阳明西路新建路口至舜水路段再次改造,首次采用通信、广电、电力3线入地,首次引入新配方沥青混凝土“白加黑”铺设路面。至2010年,全路长3.65千米,宽30米。
  世南路 在南城,1993年始建。几经延伸改造,至2010年,东起城东路,西至西环南路,全路长5.28千米。其中,城东路至开丰路段宽30米,开丰路至西环南路段宽40米。以沥青混凝土(局部混凝土)铺设路面,人行道铺装荷兰砖。以南雷路为界分为世南东路和世南西路。
  四明路 1989年始建,后逐年拓宽延伸。2010年,东起中山路,西至西环南路,全路长4.79千米,宽30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人行道铺装荷兰砖。以南雷南路为界,分为四明东路和四明西路。
  谭家岭路 2000年始建。至2010年,经过数次延伸拓展,东起城东路,西至西环南路,全路长4.51千米,宽30~40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人行道铺装荷兰砖。以南雷南路为界,分谭家岭东路和谭家岭西路。
  六纵
  城东路 2003年1月建成。南起杭甬高速公路北入口,北至北环东路,全路长8.4千米,宽25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与西环路、北环路共同组成城区环线。
  中山路 南起四明东路,北至北环东路,2004年始建。至2010年,全路长5.2千米,宽40米。行车道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花岗岩和荷兰砖铺装。
  新建路—南雷路 新建路旧称虞宦街。1929年4月18日大火后重建,称新建路。1969年称解放路。1981年复称新建路。1987年,新建路向北延伸,延伸段称新建北路。后又几次延伸,至余慈公路。主车道为混凝土,非机动车道为沥青混凝土,人行道用荷兰砖铺装。2007年,路面全程铺设沥青混凝土。至2010年,南起新建桥,北至余慈公路,全路长6.1千米,宽30~40米;人行道,从新建桥至铁路立交道口,以彩色花岗岩铺设,往北至余慈公路段以荷兰砖铺设。
  南雷路,旧称直街,抗日战争时期称南雷路,1969年改防修路,1981年更名江南直街,1987年再称南雷路。1984年后,经过5次大规模改造。至2010年,通济桥至最良桥段长1.1千米,宽23~30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花岗岩铺设人行道。1993年,最良桥至杭甬高速公路道口段在原余梁公路基础上拓宽改造,至2003年,建成长3.2千米、宽60米的绿色通道,称南雷南路。
  舜水路—新西门路 舜水路北起金型西路,南至南雷路,长4.18千米,其中西体育场路到舜水桥段为1986年建成,与萧甬铁路形成立交。舜水桥经仓前路至南雷路段,为原环城西路扩建而成,宽25~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荷兰砖、花岗岩人行道。西体育场路至金型西路段为20世纪70年代便道,后陆续拓宽北延。北端汽车不通。仓前路向南接新西门路,过最良江与谭家岭西路相接,长2.42千米,宽25~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荷兰砖人行道。
  玉立路—开丰路 全长4.3千米。其中,玉立路北起丰山路,南至开丰桥,1992年新建,长1.7千米,宽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荷兰砖,以玉立电器公司获冠名权而命名。开丰路北起开丰桥,南至黄山路,1995年新建,长2.6千米,宽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为水泥小方块。
  西环路 位于城市西郊。南起杭甬高速公路北入口,北至北环西路。全路长11.3千米,其中西环北路长3.7千米、西环南路长7.6千米,路面宽25米。1997年建成,全程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一级公路,双向4车道。与北环路、城东路组成城区环线。
  第二节 标志性建筑
  教文卫体建筑
  市体育馆详见第四十一编《体育》第一章第一节《体育场馆》。
  市实验学校详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五章第一节《民办学校》。
  龙山剧院 位于北滨江路龙山公园南大门东侧,北依龙泉山,南临姚江。始建于1956年。1986年9月,在原址上重建。占地0.23公顷,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楼高17.52米,投资223万元,2005年改建。
  广播电视中心 位于世南西路,1995年7月投入使用。占地0.5公顷,主楼12层,高51米。主楼上的电视信号接收塔高88米。
  余姚博物馆 详见第三十九编《历史文化遗产》第二章第四节《文博场馆》。
  市人民医院 详见第四十编《医疗卫生》第一章第一节《医疗卫生机构》。
  余姚中学 详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三章第二节《普通高中》。
  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详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三章第三节《中等职业学校》。
  全民健身中心 详见第四十一编《体育》第一章第一节《体育场馆》。
  商场酒店建筑
  华联大厦 位于新建路和阳明西路交叉口西南侧。1993年5月建第一期工程,占地0.19公顷,高4层、28米,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投资550万元。1995年续建第二期工程,占地0.39公顷,楼高6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653.6万元。
  钱塘河姆渡宾馆 位于新建路和阳明东路交叉口东北侧。1993年开工建设,1996年3月建成。占地0.6公顷,主楼16层,高68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
  宁波太平洋大酒店 位于南滨江路168号,北临姚江,与龙泉山隔江相望。1993年6月开工建设,1998年6月建成。占地3公顷,主楼建筑22层,高91米,副楼13层,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欧式,两段高层建筑。
  余姚宾馆 位于舜水南路与大黄桥路交叉口西侧,舜水南路108号。在原址上重建。2003年9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建成,占地1.9公顷,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主楼12层,高65.7米;裙楼1幢,高3层,两面临街,均设店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4490万元。
  天一商城 位于新建路与南河沿路交叉口西南侧。2006年2月建成。占地0.9公顷,高5层、32.7米,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总投资5988万元。转角设计呈半圆,外墙装有大型电子屏幕。
  其他建筑
  建设银行大楼 位于南滨江路和大黄桥路交叉口西侧,1996年1月建成。占地0.12公顷,建筑面积8190平方米,高10层、37.7米。总投资680万元。建筑立面方正、简洁、高大的方形立柱,中间镂空。
  市政府大楼 位于北兰江路,1995年投入使用。大院占地20.4公顷,主楼12层,高43.2米,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东西两侧的副楼为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办公地点,主楼西有信访楼和市档案馆,北侧有会议楼。副楼和附房共8幢,均为2~4层建筑,合计建筑面积8893.5平方米,总投资3888万元。
  电力大厦 位于体育场路,建于1996年。占地1.08公顷,建筑面积8345平方米。主楼12层,高43米,余姚市供电局驻此。
  德发大厦 位于西石山路和北滨江路交叉口西侧,西石山南路118号,1998年5月建成。占地0.19公顷,建筑面积5216.54平方米,主体建筑8层,高25.5米,总投资450万元。建筑功能为综合办公楼,具有欧式建筑风格。
  工商银行大楼 位于新建路东侧,1999年2月建成。占地0.67公顷,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高18层、72米。总投资3787.3万元。
  万基国贸大厦位于阳明西路700号,2006年9月落成。占地0.85公顷,主楼22层,高93米,建筑面积4.01万平方米,总投资4360万元。
  宁波海关驻余姚办事处大楼 位于南雷南路东侧,2007年1月建成。占地1.62公顷,主楼9层,高44.3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总投资1973万元。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具有欧式园林景观风格。
  规划局办公楼 位于南兰江路,汇源桥西侧,2010年1月建成。占地0.91公顷,建筑面积8716平方米,主楼3层,高14.7米。投资4122.96万元。建筑坐北朝南,三面环水,环境幽雅。
  交通大楼 位于南雷南路和谭家岭西路交叉口西侧,2003年4月开工,2005年4月建成。占地1.76公顷,主楼18层,高84.3米,建筑面积2.01万平方米。副楼4层,建筑面积5576平方米。总投资4630万元。
  第三节 住宅建设
  面积
  1988年初,城区共有房屋建筑面积246.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23.4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27平方米。至2010年底,城区累计新建住宅小区140个,住房3429幢,81683套,建筑面积972.71万平方米,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3.5平方米。
  结构
  20世纪80年代,新建住宅多为4~5层的砖混结构、功能齐全的成套房,有卧室、客厅、卫生间和厨房。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住宅有较大变化,多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为5~7层,底层增建架空层作为车棚使用,或设汽车库。户型结构也有新的变化,有跃层式、多层式结构,内设楼梯连接上下两层。别墅开始出现,有单体别墅,也有连体别墅。2000年后,开始注重住宅环境,不少小区建9~10层和1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楼,釆用全框架结构,现浇混凝土楼板,外墙采用高档涂料,防水性能提高。
  第四节 公共设施
  公共停车场
  1988~2000年,多利用大楼前后、路边空地、广场周边画线停车。2001年开始,停车场建设列入大型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2010年,有公共停车场66处,停车位11292个。其中,较大的桐江桥地下停车场,占地面积7829平方米,2010年7月竣工;设计地下一层小型汽车停车场,层高4.8米,建筑面积4978平方米,有停车位147个,停车方式均为垂直后退停车。车库设双车道出入口2个,人员上下均有楼梯相连;地上布置为城市景观绿化带。此外,还利用大桥引桥下空地建停车场。共建引桥停车场9处,车位337个。
  地下管网
  主要管线有自来水管、排水管、排污管、天然气输气管、强电线、弱电线、输热管7类。自来水管有引水管和供水管2种;排水排污管有雨污分流和雨污合流2种;强电线主要有供电线和路灯线;弱电线种类更多,并在不断增加,有广播电视线、通信线、交通信号线等。管道有压力管和非压力管,各种管线自成体系形成网络。1988~2000年,给排水管、天然气管多采用地下铺设,强电、弱电线及光缆等互不相干,各种管线各自安装。
  2001年开始,形成统一铺设原则,排放在中间,供输分两边,强电走西北,弱电走东南,水跟强电走,气与弱电行。(东西走向的道路,强电铺设在北侧,弱电在南侧;南北走向的道路,强电在西侧,弱电在东侧)。至2010年,制定管网铺设操作规程。
  2001年,阳明西路东起新建路西至舜水路段改造,第一次把供电、电视、通信线入地铺设,施行统一、预埋铺设的办法。此后,相继对新建路、世南路、舜水路、南雷路等实行管网改造,采用6孔水泥方块预埋,在孔内穿光缆、电线。2002年,开始采用预埋PVC管(以聚氯乙烯(PVC)为主要成分的塑料管,PVC即POLYVINYLCHLORIDE)的方法穿线。2003年开始,道路改造,铺设管网采用牵引机作业的办法,减少挖掘施工。到2010年底,城区新建改建道路38条,共铺设入地管网7.35万米。
  2004年开始,开展管网基础普查,规范常态管理。2010年市政府制定地下管网的管理办法。
  城市排涝
  城市防洪工程 2001~2006年,兴建城市防洪工程,防洪标准50年一遇。工程总投资5.36亿元。防洪工程由4个骨干项目组成:最良江整治工程、中山河整治工程、城区水闸东迁及船闸工程、主要河道疏浚及堤岸加固工程。(详见第七编《水利》第三章第一节《城市防洪》)
  低洼易涝区改造 2008年3~10月,完成城区武胜门、候青门2座公铁立交桥的改造,新建3座节制闸、1座临时闸,新建新丰河、三官堂泵站。其间,六浦江两岸、三官堂江两岸和江南新城3个低洼区域完成改造。工程总投资3740万元,修复路面、新铺设排水管道2.3千米,道路面积6583平方米。
  排涝泵站建设 至2010年,城区共设18座雨水泵站,其中雨水立交泵站8座、排涝泵站10座;雨污合流泵站5座。排涝能力见第十编《公用事业》第一章第六节《城区排水》。
  城市照明
  类型和总量 1987年底,城区有路灯1320盏,路线总长45千米。2010年,亮灯总数46451盏(管),其中道路路灯23496盏(管)、景观灯22955盏(管);灯带28630米,照明线路总长458千米,其中地埋线路449千米、架空线路9千米,覆盖范围85平方千米;总功率7420千瓦。
  道路照明 1988年后,大都安装白炽灯,还有部分汞灯、钠灯等。2006~2010年,道路照明普遍采用节能灯泡,安装自动监控装置。
  景观照明 2005~2010年,先后完成南雷路迎宾大道、姚江两岸景观亮灯工程和龙山西麓、杭甬运河四桥、最良江两岸绿地亮化工程等多项较大的亮灯工程,使城市照明有较大改观。
  监管方式 1983年前,路灯的安装管理经常使用竹梯、铝合金升降梯及登高板等登高工具。夜间检查以步行、自行车为主到使用侧三轮摩托车。1983年,开始配置第一辆全自动液压升降车,夜间巡检则有路灯检修专用车。1999年,南雷路改造时,首次采用微电脑时控方式,取代原来的光控。2004年,再次更新监控方式,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实行无线远程监控。2005年7月,采用电子监控防盗技术。2009年6月开始至2010年,采用中国移动GPRS技术(无线远程路灯照明集中控制系统),管理城市照明,路灯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节能降耗 2006年,采用安装时间预置功率变换型镇流器、节电器,安装节能灯,调控亮灯时间,控制亮灯数量。2010年,城区每天照明用电负荷从7420千瓦时减少到5088千瓦时。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