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135
颗粒名称: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39
页码: 107-145
摘要: 本篇记述了余姚市的城乡建设,其中包括 城乡规划、城区建设、 园林绿化.、城市公交、旧城改造、城市管理和 集镇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余姚市 城乡建设 规划

内容

1985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建设用地限制等原因,制约城市建设的发展。1992年后,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首先,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聚;其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第三,设立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融资实行市场化;第四,1998年国家推行城镇住房市场化,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的步伐。2000年后,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加强农村集镇和新农村建设。
  1988年初,城市建成区面积6.41平方千米,道路总长50.5千米。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45.56平方千米,道路总长163.06千米,形成六纵六横的城区主要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以姚江、最良江、候青江和龙泉山、白山、凤山为重点的点、线、面、环相结合,现代、古典风格相交织的园林绿地系统。
  1988~2010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92.73亿元。其中,市政道路建设投资20.85亿元,占22%;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投资21.74亿元,占23%;区块改造投资28.14亿元,占31%;保障房安置投资22亿元,占24%。
  省级经济开发区内的建设见第十六编《开发区园区》
  第一章 城乡规划
  1985年前,城镇建设规划尚未提上政府议事日程。1985年撤县设市后,第一次编制城市规划,至2010年共进行3次调整。其他规划有市域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专项规划和村镇规划。
  第一节 市域规划
  范围和定位
  2005年,市政府组织编制《余姚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于次年作为省长吕祖善《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课题研究的一部分,2011年获省政府批准。规划范围为市行政区域范围,期限为2005~2020年。到2020年,市域规划人口为138万,其中城镇人口103.5万。区域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宁波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域空间布局
  规划市域空间格局为“一城三片,二带六廊”。“一城”指一个中心城市,为中心城区和姚北区块(包括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朗霞街道和低塘街道)的组合城市,是市域综合发展片区。“三片”是指3个经济片区,即姚东工业及旅游片区,包括大隐、河姆渡、三七市、丈亭和陆埠5个镇;姚南生态旅游片区,包括鹿亭、大岚、四明山和梁弄等4个乡镇;姚西北工业发展片区,包括小曹娥、泗门、临山、黄家埠、牟山和马渚6个镇。“二带”是指以329国道为发展轴的环杭州湾产业发展带和以甬余、余夫公路为发展轴的市域产业发展带。“六廊”是指6条生态走廊:东西向的3条生态走廊,即南部丘陵生态走廊、中部生态涵养走廊和北部的滨海生态走廊;南北向的黄家埠与临山之间、中心城市与丈亭之间和三七市与宁波江北区之间的3条自然生态绿廊。
  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城镇空间结构为“一、二、九”。其中,“一”指一个中心城市;“二”指泗门—临山—黄家埠和丈亭—三七市2个城镇发展区;“九”指9个特色小城镇,即马渚、梁弄、小曹娥、牟山、大隐、河姆渡、陆埠、大岚、四明山镇。
  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分为山区、平原、海洋3大农业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主要为姚东工业区块、姚西工业区块、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和余姚市城西工业功能区。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主要为现代物流基地、商贸会展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
  第二节 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及调整
  首次编制 1985年,市政府首次编制《余姚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近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城市性质定位为,浙东重要的以轻型工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小城市;宁绍平原中部的水陆交通枢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至200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为14万人,建设用地为11.62平方千米,城镇化水平为45%,形成中心、江东、江南、城西、城北5个分区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城市空间格局。
  第一次调整 1990年,规划期限为,近期至2000年,远期至2010年。性质定位为,宁绍平原中部的水陆交通枢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市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加工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先导,内外贸易发达,三类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规划人口2000年为20万人、2010年为30万人,城市用地2000年为17平方千米、2010年为28.4平方千米。与上轮规划不同之处是,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注重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在城市规模上由原来的小城市上升为中等城市,城市集聚、辐射效应更加明显。
  第二次调整 1995年,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余姚镇行政范围以及与其相邻的梁辉镇、肖东镇部分村庄,总面积为131.68平方千米。规划期限为1995~2020年。性质定位为宁绍平原中部交通枢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工贸发达的综合性城市。规划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88.3万人,城市人口为27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28.38平方千米。
  第三次调整 2001年,修编规划,并于2003年获得省政府批准。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规划目标为,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上等国家高限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2000年价格)。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比重为95%以上。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0万~5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4平方千米,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贸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宁波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
  2008年,市政府在编制《余姚市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余姚中心城区规划》。规划包括凤山、兰江、梨洲、阳明、低塘、朗霞6个街道以及马渚镇,总面积约142.86平方千米。规划期限为2008~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南翼经贸发达的现代山水宜居城市,省区域性中心城市;风景旅游休闲胜地。规划到2020年主城常住人口为5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61.7平方千米;2030年人口将达到6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72.5平方千米。此次规划通过深化和落实《余姚市域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规划做重点部署。
  城市专项规划
  余姚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010年底编制完成,期限为2010~2030年,范围为余姚市行政辖区内,重点范围为中心城区142平方千米。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发展战略、区域交通规划及城市道路网规划,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停车场布局规划、交通管理和交通信息化规划等。
  余姚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2010年开始,2011年12月编制完成,期限为2011~2030年,范围与《余姚市中心城区规划》一致。面积142.86平方千米。规划以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绿量适宜、结构均衡、生物多样、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科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市政府于2001年组织编制《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初,获得省政府批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期限相同。总体目标为,保护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自然人文特色,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保护重点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以及古城区的一水双城格局和“山、水、城”相依的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规划确定余姚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范围为,东起余姚二中东侧小路、三官堂江以东道路,西至六浦江以西80米,南起舜水南路以南30米,北至候青江以北200米,面积为256.13公顷。
  第三节 村镇规划
  乡镇规划
  2000年,泗门和梁弄镇列入省级中心镇名单。2002~2004年,相继编制各乡镇的总体规划。2007年,马渚镇被列入省级中心镇名单。2009年,泗门镇又被列入宁波卫星城。2010年,陆埠被列为省级中心镇名单。泗门、梁弄、马渚镇按照省中心镇先后修编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同年起,各城镇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按新型城镇标准进行修编。
  村庄规划
  2003~2010年,着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全市规划40个中心村,即梨洲街道南庙村,泗门镇万圣、东浦、湖北村,马渚镇下沙畈、云楼、开元村,陆埠镇官路沿、南雷、干溪、袁马、杜徐岙村,梁弄镇雅贤、横路、横坎头村,牟山镇青港村,丈亭镇汇头、胡界村,三七市镇二六市、祝家渡村,河姆渡镇罗江、翁方、车厩村,小曹娥镇曹娥、镇海村,临山镇兰海、临南、临浦村,黄家埠镇横塘、回龙村,大隐镇芝林村,大岚镇新岚、南岚村,四明山镇北溪、唐田、棠溪村,鹿亭乡上庄、中村、晓云、白鹿村。
  2007年,再次修编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对道路、用地、公建、市政设施作出具体安排,提出近期村庄整治方案和远期建设纲领,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2010年,市政府又组织修编《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对40个中心村确定村庄等级,明确25个为集聚发展型中心村,15个为整治改造型中心村。
  第二章 城区建设
  1988年初,城区道路总长50.5千米;有街道24条,其中主要街道8条;巷弄57条。2010年形成六纵六横的城区道路框架,有各类道路130条,计163.06千米。废止街巷25条,计5.05千米。
  第一节 街巷路网
  六横
  北环西路—北环东路 2003年1月建成。东起城东路,西至西环北路。以新建北路为界,分为西路和东路,全长3.73千米,宽2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时速100千米,为一级公路。
  子陵路—舜水北路—丰山路 1995年建造。东起照山桥,西至西环南路。自东至西,分子陵路、舜水北路和丰山路,3段全长7.68千米,宽24~36米,其中西体育场路至舜北加油站段为舜水北路段,1985年建成。照山桥至联盟桥段和舜北加油站至西环南路段,属甬余余夫线城区段。2002~2003年,路面改造,先增设非机动车道,再改造机动车道路面。2010年,部分铺设沥青混凝土,沿路通信照明线路入地。
  阳明路 东起九垒山公铁道口,西至西环南路姚州大桥,全长7.65千米。以新建路为界分为阳明东路和阳明西路。阳明东路原为人民路一段,1981年称人民东路,1993年称阳明东路,至2010年长4千米,宽23~30米。阳明西路原为人民路一段,1981年称人民西路,1993年称阳明西路。1993年开始,多次拆迁、改造、延伸、拓宽。2001年,阳明西路新建路口至舜水路段再次改造,首次采用通信、广电、电力3线入地,首次引入新配方沥青混凝土“白加黑”铺设路面。至2010年,全路长3.65千米,宽30米。
  世南路 在南城,1993年始建。几经延伸改造,至2010年,东起城东路,西至西环南路,全路长5.28千米。其中,城东路至开丰路段宽30米,开丰路至西环南路段宽40米。以沥青混凝土(局部混凝土)铺设路面,人行道铺装荷兰砖。以南雷路为界分为世南东路和世南西路。
  四明路 1989年始建,后逐年拓宽延伸。2010年,东起中山路,西至西环南路,全路长4.79千米,宽30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人行道铺装荷兰砖。以南雷南路为界,分为四明东路和四明西路。
  谭家岭路 2000年始建。至2010年,经过数次延伸拓展,东起城东路,西至西环南路,全路长4.51千米,宽30~40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人行道铺装荷兰砖。以南雷南路为界,分谭家岭东路和谭家岭西路。
  六纵
  城东路 2003年1月建成。南起杭甬高速公路北入口,北至北环东路,全路长8.4千米,宽25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与西环路、北环路共同组成城区环线。
  中山路 南起四明东路,北至北环东路,2004年始建。至2010年,全路长5.2千米,宽40米。行车道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花岗岩和荷兰砖铺装。
  新建路—南雷路 新建路旧称虞宦街。1929年4月18日大火后重建,称新建路。1969年称解放路。1981年复称新建路。1987年,新建路向北延伸,延伸段称新建北路。后又几次延伸,至余慈公路。主车道为混凝土,非机动车道为沥青混凝土,人行道用荷兰砖铺装。2007年,路面全程铺设沥青混凝土。至2010年,南起新建桥,北至余慈公路,全路长6.1千米,宽30~40米;人行道,从新建桥至铁路立交道口,以彩色花岗岩铺设,往北至余慈公路段以荷兰砖铺设。
  南雷路,旧称直街,抗日战争时期称南雷路,1969年改防修路,1981年更名江南直街,1987年再称南雷路。1984年后,经过5次大规模改造。至2010年,通济桥至最良桥段长1.1千米,宽23~30米。以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花岗岩铺设人行道。1993年,最良桥至杭甬高速公路道口段在原余梁公路基础上拓宽改造,至2003年,建成长3.2千米、宽60米的绿色通道,称南雷南路。
  舜水路—新西门路 舜水路北起金型西路,南至南雷路,长4.18千米,其中西体育场路到舜水桥段为1986年建成,与萧甬铁路形成立交。舜水桥经仓前路至南雷路段,为原环城西路扩建而成,宽25~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荷兰砖、花岗岩人行道。西体育场路至金型西路段为20世纪70年代便道,后陆续拓宽北延。北端汽车不通。仓前路向南接新西门路,过最良江与谭家岭西路相接,长2.42千米,宽25~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荷兰砖人行道。
  玉立路—开丰路 全长4.3千米。其中,玉立路北起丰山路,南至开丰桥,1992年新建,长1.7千米,宽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荷兰砖,以玉立电器公司获冠名权而命名。开丰路北起开丰桥,南至黄山路,1995年新建,长2.6千米,宽3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为水泥小方块。
  西环路 位于城市西郊。南起杭甬高速公路北入口,北至北环西路。全路长11.3千米,其中西环北路长3.7千米、西环南路长7.6千米,路面宽25米。1997年建成,全程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一级公路,双向4车道。与北环路、城东路组成城区环线。
  第二节 标志性建筑
  教文卫体建筑
  市体育馆详见第四十一编《体育》第一章第一节《体育场馆》。
  市实验学校详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五章第一节《民办学校》。
  龙山剧院 位于北滨江路龙山公园南大门东侧,北依龙泉山,南临姚江。始建于1956年。1986年9月,在原址上重建。占地0.23公顷,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楼高17.52米,投资223万元,2005年改建。
  广播电视中心 位于世南西路,1995年7月投入使用。占地0.5公顷,主楼12层,高51米。主楼上的电视信号接收塔高88米。
  余姚博物馆 详见第三十九编《历史文化遗产》第二章第四节《文博场馆》。
  市人民医院 详见第四十编《医疗卫生》第一章第一节《医疗卫生机构》。
  余姚中学 详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三章第二节《普通高中》。
  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详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三章第三节《中等职业学校》。
  全民健身中心 详见第四十一编《体育》第一章第一节《体育场馆》。
  商场酒店建筑
  华联大厦 位于新建路和阳明西路交叉口西南侧。1993年5月建第一期工程,占地0.19公顷,高4层、28米,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投资550万元。1995年续建第二期工程,占地0.39公顷,楼高6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653.6万元。
  钱塘河姆渡宾馆 位于新建路和阳明东路交叉口东北侧。1993年开工建设,1996年3月建成。占地0.6公顷,主楼16层,高68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
  宁波太平洋大酒店 位于南滨江路168号,北临姚江,与龙泉山隔江相望。1993年6月开工建设,1998年6月建成。占地3公顷,主楼建筑22层,高91米,副楼13层,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欧式,两段高层建筑。
  余姚宾馆 位于舜水南路与大黄桥路交叉口西侧,舜水南路108号。在原址上重建。2003年9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建成,占地1.9公顷,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主楼12层,高65.7米;裙楼1幢,高3层,两面临街,均设店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4490万元。
  天一商城 位于新建路与南河沿路交叉口西南侧。2006年2月建成。占地0.9公顷,高5层、32.7米,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总投资5988万元。转角设计呈半圆,外墙装有大型电子屏幕。
  其他建筑
  建设银行大楼 位于南滨江路和大黄桥路交叉口西侧,1996年1月建成。占地0.12公顷,建筑面积8190平方米,高10层、37.7米。总投资680万元。建筑立面方正、简洁、高大的方形立柱,中间镂空。
  市政府大楼 位于北兰江路,1995年投入使用。大院占地20.4公顷,主楼12层,高43.2米,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东西两侧的副楼为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办公地点,主楼西有信访楼和市档案馆,北侧有会议楼。副楼和附房共8幢,均为2~4层建筑,合计建筑面积8893.5平方米,总投资3888万元。
  电力大厦 位于体育场路,建于1996年。占地1.08公顷,建筑面积8345平方米。主楼12层,高43米,余姚市供电局驻此。
  德发大厦 位于西石山路和北滨江路交叉口西侧,西石山南路118号,1998年5月建成。占地0.19公顷,建筑面积5216.54平方米,主体建筑8层,高25.5米,总投资450万元。建筑功能为综合办公楼,具有欧式建筑风格。
  工商银行大楼 位于新建路东侧,1999年2月建成。占地0.67公顷,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高18层、72米。总投资3787.3万元。
  万基国贸大厦位于阳明西路700号,2006年9月落成。占地0.85公顷,主楼22层,高93米,建筑面积4.01万平方米,总投资4360万元。
  宁波海关驻余姚办事处大楼 位于南雷南路东侧,2007年1月建成。占地1.62公顷,主楼9层,高44.3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总投资1973万元。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具有欧式园林景观风格。
  规划局办公楼 位于南兰江路,汇源桥西侧,2010年1月建成。占地0.91公顷,建筑面积8716平方米,主楼3层,高14.7米。投资4122.96万元。建筑坐北朝南,三面环水,环境幽雅。
  交通大楼 位于南雷南路和谭家岭西路交叉口西侧,2003年4月开工,2005年4月建成。占地1.76公顷,主楼18层,高84.3米,建筑面积2.01万平方米。副楼4层,建筑面积5576平方米。总投资4630万元。
  第三节 住宅建设
  面积
  1988年初,城区共有房屋建筑面积246.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23.4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27平方米。至2010年底,城区累计新建住宅小区140个,住房3429幢,81683套,建筑面积972.71万平方米,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3.5平方米。
  结构
  20世纪80年代,新建住宅多为4~5层的砖混结构、功能齐全的成套房,有卧室、客厅、卫生间和厨房。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住宅有较大变化,多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为5~7层,底层增建架空层作为车棚使用,或设汽车库。户型结构也有新的变化,有跃层式、多层式结构,内设楼梯连接上下两层。别墅开始出现,有单体别墅,也有连体别墅。2000年后,开始注重住宅环境,不少小区建9~10层和1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楼,釆用全框架结构,现浇混凝土楼板,外墙采用高档涂料,防水性能提高。
  第四节 公共设施
  公共停车场
  1988~2000年,多利用大楼前后、路边空地、广场周边画线停车。2001年开始,停车场建设列入大型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2010年,有公共停车场66处,停车位11292个。其中,较大的桐江桥地下停车场,占地面积7829平方米,2010年7月竣工;设计地下一层小型汽车停车场,层高4.8米,建筑面积4978平方米,有停车位147个,停车方式均为垂直后退停车。车库设双车道出入口2个,人员上下均有楼梯相连;地上布置为城市景观绿化带。此外,还利用大桥引桥下空地建停车场。共建引桥停车场9处,车位337个。
  地下管网
  主要管线有自来水管、排水管、排污管、天然气输气管、强电线、弱电线、输热管7类。自来水管有引水管和供水管2种;排水排污管有雨污分流和雨污合流2种;强电线主要有供电线和路灯线;弱电线种类更多,并在不断增加,有广播电视线、通信线、交通信号线等。管道有压力管和非压力管,各种管线自成体系形成网络。1988~2000年,给排水管、天然气管多采用地下铺设,强电、弱电线及光缆等互不相干,各种管线各自安装。
  2001年开始,形成统一铺设原则,排放在中间,供输分两边,强电走西北,弱电走东南,水跟强电走,气与弱电行。(东西走向的道路,强电铺设在北侧,弱电在南侧;南北走向的道路,强电在西侧,弱电在东侧)。至2010年,制定管网铺设操作规程。
  2001年,阳明西路东起新建路西至舜水路段改造,第一次把供电、电视、通信线入地铺设,施行统一、预埋铺设的办法。此后,相继对新建路、世南路、舜水路、南雷路等实行管网改造,采用6孔水泥方块预埋,在孔内穿光缆、电线。2002年,开始采用预埋PVC管(以聚氯乙烯(PVC)为主要成分的塑料管,PVC即POLYVINYLCHLORIDE)的方法穿线。2003年开始,道路改造,铺设管网采用牵引机作业的办法,减少挖掘施工。到2010年底,城区新建改建道路38条,共铺设入地管网7.35万米。
  2004年开始,开展管网基础普查,规范常态管理。2010年市政府制定地下管网的管理办法。
  城市排涝
  城市防洪工程 2001~2006年,兴建城市防洪工程,防洪标准50年一遇。工程总投资5.36亿元。防洪工程由4个骨干项目组成:最良江整治工程、中山河整治工程、城区水闸东迁及船闸工程、主要河道疏浚及堤岸加固工程。(详见第七编《水利》第三章第一节《城市防洪》)
  低洼易涝区改造 2008年3~10月,完成城区武胜门、候青门2座公铁立交桥的改造,新建3座节制闸、1座临时闸,新建新丰河、三官堂泵站。其间,六浦江两岸、三官堂江两岸和江南新城3个低洼区域完成改造。工程总投资3740万元,修复路面、新铺设排水管道2.3千米,道路面积6583平方米。
  排涝泵站建设 至2010年,城区共设18座雨水泵站,其中雨水立交泵站8座、排涝泵站10座;雨污合流泵站5座。排涝能力见第十编《公用事业》第一章第六节《城区排水》。
  城市照明
  类型和总量 1987年底,城区有路灯1320盏,路线总长45千米。2010年,亮灯总数46451盏(管),其中道路路灯23496盏(管)、景观灯22955盏(管);灯带28630米,照明线路总长458千米,其中地埋线路449千米、架空线路9千米,覆盖范围85平方千米;总功率7420千瓦。
  道路照明 1988年后,大都安装白炽灯,还有部分汞灯、钠灯等。2006~2010年,道路照明普遍采用节能灯泡,安装自动监控装置。
  景观照明 2005~2010年,先后完成南雷路迎宾大道、姚江两岸景观亮灯工程和龙山西麓、杭甬运河四桥、最良江两岸绿地亮化工程等多项较大的亮灯工程,使城市照明有较大改观。
  监管方式 1983年前,路灯的安装管理经常使用竹梯、铝合金升降梯及登高板等登高工具。夜间检查以步行、自行车为主到使用侧三轮摩托车。1983年,开始配置第一辆全自动液压升降车,夜间巡检则有路灯检修专用车。1999年,南雷路改造时,首次采用微电脑时控方式,取代原来的光控。2004年,再次更新监控方式,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实行无线远程监控。2005年7月,采用电子监控防盗技术。2009年6月开始至2010年,采用中国移动GPRS技术(无线远程路灯照明集中控制系统),管理城市照明,路灯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节能降耗 2006年,采用安装时间预置功率变换型镇流器、节电器,安装节能灯,调控亮灯时间,控制亮灯数量。2010年,城区每天照明用电负荷从7420千瓦时减少到5088千瓦时。
  第三章 园林绿化
  1988年,城区仅有龙山公园1座。至2010年,城区陆续建成多类公园(广场)14座,面积117公顷,另有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等70处,面积255公顷。
  1988年初,人行道绿化面积为4.65公顷。2010年,道路绿化率98%,达标率85.3%。1995年,市政府提出“三年大绿化”。2000年,开展住宅小区绿化星级评比活动。到2008年,涌现出绿化四星级居住小区21个、三星级居住小区20个、二星级居住小区12个。2010年,改造后的老小区平均绿化率25%。
  2006年获省“园林城市”称号,2010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第一节 主要公园和广场绿地
  主要公园
  龙山公园 1988年初,有经济林1.5公顷,观赏林0.73公顷,风景林2.23公顷,绿地覆盖率90%以上。1993~2001年,对龙山周边部分建筑拆除搬迁,改为广场和公园,并配置景观照明。2007年,子陵祠重建,为单层硬山式仿古建筑,建筑面积135.5平方米。2009年4月,撤龙山茶室,恢复孙忠烈祠。2010年,重修三孝祠。是年,绿化面积7.87公顷,建筑和铺装等2.92公顷,绿地率73%。是一座生态和历史文化公园。
  胜归山公园 1995年始建公园。以保护胡公岩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为主,由市民捐资修缮。2000年,由政府出资建设,面积65.54公顷,其中绿化面积48.25公顷、铺装17.29公顷,公园绿地率74%。是一座生态和历史文化公园。
  候青公园 占地2.16公顷,其中绿化面积1.65公顷,绿地率76%。投资3000万元,2004年1月开工,同年9月竣工。种植绿化树种49种,其中直径20厘米以上的银杏、樟树、桂花、榉树、紫薇、香泡、石楠、华棕、枫树等150株,雪松、杜英、红枫等乔木25种,无刺枸骨、红花檵木等灌木13种。地被植物0.2公顷,草坪0.92公顷,木本色块、花池0.36公顷。是一座滨江休闲公园。
  兰墅公园 2006年初兴建,同年12月竣工,2007年元旦开园。占地4.67公顷,工程投资9486万元。绿地率71%,选用植物86种,其中乔木48种、灌木及地被植物38种。建筑小品3230平方米,路面铺装8590平方米,水面187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生态性和江南建筑特色的滨江休闲公园。
  阳明公园 2001~2003年下半年,投资1.12亿元拆迁儿童公园和周边民居旧房进行扩建改造。公园面积1.35公顷,建筑小品850平方米,园路铺装1800平方米,水面1000平方米,其他绿化面积9850平方米,绿地率73%。公园保留原有植被,利用地形高低营造多个活动空间,是一座集游览、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山水公园。
  黄山公园 位于谭家岭西路南、黄山西北麓。2009年9月一期工程动工,为儿童公园,2010年尚在建。
  主要广场绿地
  龙山文化广场 2001年投入1.2亿元,拆除龙山西麓3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建成大型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86公顷,其中绿化面积1.86公顷、绿地率65%。
  兰江广场 位于最良江北岸、市政府大院南。2002年11月开工,2003年6月竣工。广场面积2.93公顷,其中绿化面积1.96公顷、绿地率67%。为市民休闲广场。
  舜北广场 位于市体育馆南,面积4.23公顷。其中,绿化面积2.33公顷、占63%,铺装面积1.32公顷,水面面积0.25公顷。2003年12月开工,次年7月竣工。为市民休闲广场。
  第二节 主要道路和小区绿化
  主要道路绿化
  南雷南路绿化带 采用乔、灌、草多类植物多层复合种植,经过3次绿化改造,2010年绿地面积7.38公顷,绿地率41%。
  城东路 主要种植香樟、杜英、黄山栾树、广玉兰等特色树种,配以杜鹃、红枫、红花檵木等灌木和彩叶植物。绿地面积17.5公顷,绿地率49%。
  新建路休闲场地 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800平方米、水面面积500平方米、铺装面积700平方米,绿地率76%。
  桐江桥休闲绿地 面积6000平方米,绿地率90%。广场绿地设计新颖,植物搭配错落有致,树种丰富多样,有大樟树、桂花、多色花草和地被植物,种类50种。
  姚江两岸滨江休闲绿化带 始建于1986年。2003年初,对滨江绿地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先后于2003年8月和2005年5月完工。滨江休闲绿化带一期为2.75公顷,其中绿化面积1.95公顷、铺装面积0.8公顷,绿地率71%;位于姚江北岸念慈桥与念德桥之间。滨江休闲绿化带二期为1.6公顷,绿化面积1.2公顷、铺装面积0.4公顷,绿地率75%。
  最良江两岸景观绿化带 总长度6.4千米,总面积13.32公顷。其中,绿化面积12.24公顷,铺装小品面积2.74公顷(包括亲水平台和人行亲水走道),绿地率92%。2002年11月兴建,2003年6月完工,总投资2900万元。植物多达120种,种植乔木和灌木9781株、大树108棵、竹类23075丛株、地被植物9.29公顷。
  小区绿化
  单位庭院绿化 1995年,开展单位庭院绿化上等级和创建园林式单位活动。2010年,城区内具有独立庭院的单位198家,达到市级园林式单位标准149家,其中被命名为园林式单位17家。
  立体绿化 2010年,大型桥梁(含立交桥)及城区中心河道两岸基本完成垂直绿化布置,相关公园绿地内的花架、亭子、厕所、配电箱、泵站都披上绿装。此后,向水体绿化发展。2006年,在姚江铺设污水管道工程中,首次进行生态浮岛式绿化,总面积1483平方米。
  阳台绿化 居民阳台绿化,以摆放盆花为主,一般选用五针松、菊花、月季、吊兰、文竹等,还种植一些藤蔓植物。
  垂直绿化 选用种类有爬墙虎、五叶地锦、爬墙月季、紫藤、蔷薇、凌霄、葡萄、络石、薜荔等。
  苗圃绿化 2000年后,新建四明路、胜归山、城东路、古路头村等苗木基地,面积78.55公顷,为建成区面积的2.2%。杨梅树、广玉兰、樱花等本地树种得到广泛培育和种植。引进黄山栾树、乐昌含笑、金合欢等乔木和红叶石楠、金叶风香果、香榧木等灌木80种,丰富绿化树种。2010年,绿化用苗自给率90%以上。
  第四章 城市公交
  1988年12月,城区开通首条公交线。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公交线路随之增加。至2010年,共开通15条,总里程197.7千米。
  第一节线路和站场
  公交线路
  1988年12月1日,余姚镇开通首条公交线,称公交1路。起讫点为新建北路工业品市场至南门头,全长4千米。1991年7月,1路线延长至梁辉镇,全长11千米。1992~1994年,每年新开通1条,分别为3、5和6路。1996年开始,公交线以3位数字命名。1、5和6路分别改称102、401和403路。撤销3路线。至2010年,城区共开通15条公交线路,其中数字4和5开头的公交线路延伸至农村。
  301环线,1994年开通时,起讫点为火车站→火车站,分东线和西线。2000年5月,开通夜间车。市人民医院搬迁至城东后,起讫点为人民医院→人民医院。
  站场建设
  首条公交线运营时,设公共交通服务站1个(新建北路222号),沿途设停靠站,立露天T字型站牌。1997年,公交车停靠站改建成钢氟碳喷涂简易候车亭,内标公交线路、停靠站点和讫发班时间。2008年始,新建、改建景观式候车亭333只。2010年末,有公交站点385个。
  1989~2010年,先后新建、改建汽车南站、东站、西站、北站、铁路余姚客运广场公交站、文山路公交站,其中汽车东、南、西、北站为长途客运、城乡客运、城区公交共用(详见第八编《交通邮政》第五章第 一节《道路运输》)。
  第二节 车辆和企业
  运营车辆
  第一辆公交车为60座解放牌大客车。1989~1995年,先后新增武汉长江牌、江苏牡丹牌汽车。1996~2010年,车辆档次逐年提高,先后购入杭州东风、河北胜利、南京雨花、武汉扬子江、江苏海门、萍乡安源、郑州宇通、苏州海格等品牌车辆213辆。在运车辆主要为苏州海格、郑州宇通等品牌大客车(40~80座)共222辆,空调车率100%。2002年5月,公交车配置报站器,实行无人售票。2006年3月,公交车装POS机(销售信息管理系统,POS是POINTOFSALE的缩写),使用宁波公交IC卡(智能卡,IC即INTEGRATEDCIRCUIT)收费。2009年4月,启用余姚公交IC卡收费管理系统平台。
  经营企业
  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1990年3月成立,址在新建北路222号,始称市公共汽车服务站,隶属市城乡建委。1997年,保留事业性质,独立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1999年1月,改称市公共交通公司,迁址黄山西路。2001年4月改制并变更为现名。2010年末,有各类公交车222辆,职工358人,年客运量2088万人次,运营里程857.4万千米。
  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1996年1月成立,址在阳明西路565号。始为市第二公共交通站,性质国有,隶属市交通局,拥有5条公交线路经营权和65辆公交车。1997年5月迁址梁辉汽车站。1998年7月改制并变更为现名,主营城区公交、出租车服务、汽车修理、驾驶员培训。2010年8月,公交资产和线路经营权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和经营。2010年9月公司迁回原址。2010年末,有站场面积3.3公顷,建筑面积8492平方米(车棚3241平方米),职工420人,总资产6000万元。
  经营体制
  见第八编《交通邮政》第六章第二节《运输企业及运输体制改革》。
  第五章 旧城改造
  1985年撤县设市,至1992年,城市建设发展不快。1992年后,发展提速,商业街改造,工厂外迁、自然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市框架拉开。
  1988年前,建成花园新村等6个住宅小区。1988~2010年,拆除旧房累计224.2万平方米,腾地405.5公顷,按老城区18.9平方千米计算,拆迁改造面积占21.5%。2010年,在老城区整片留存的民房有武胜门路两侧、县东街至合宝弄工人路口两侧和江南南雷路以西保庆路两侧3个区块。
  1993年9月,余姚毛巾厂率先从城区向外搬迁,至2008年,余姚化纤厂拆除,老城区共外迁工厂40余家,腾出土地43.42公顷。工厂外迁占旧城改造总面积的10.7%。
  1993年开始,至2010年,重点对“四灵”地块、“县衙”地块及姚江、最良江、候青江三江六岸进行改造和建设。“四灵”是指城区的龙泉山(龙山)、玉皇山(凤山)、竹山(龟山)、白山(蛇山)4座小山,旧称“四灵”。“县衙”地块是指余姚建县后历代县署所在地,1993年前亦为市政府驻地。是年,市政府作出决定,搬迁市政府机关,对原地块进行改造。
  第一节 商业街改造
  新建路
  新建路西侧 1992年,火弄口北侧,拆除旧建筑建综合写字楼。是年至1995年,拆迁余姚百货公司、永安商场等建筑,建华联大厦。1998年,改造火弄口至北滨江路段,拆除副食品商店、解放旅馆等旧房,建新建公园。2001年,改造南河沿路至邵家弄地段,拆除人民饭店、生产资料公司、燃料公司建筑和燕怀里洪家宅院,建天一商城。2004年,改造邵家弄至智慧桥地段,拆除食品公司、地方工业公司门市部、第一服装厂等旧房,建余姚农村合作银行综合楼。
  新建路东侧 1989年,从南河沿路至宪卿第,拆旧房建五交化、物资、烟糖公司大楼。1993年,拆除宪卿第至邮电大楼沿街建筑、余姚机电公司大楼等退后重建,拓宽街道。1993年,建河姆渡宾馆和邮电大楼。1998年,改造阳明东路至府前路地段,同时改造市政府地块;拆除新华书店(2010年重建,规模缩小)、理发店和五金商店等旧房,建工商银行大楼和阳明商城。1998年,改造桐江桥地段阳明路和新建路交叉口。至2010年,拆除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建筑,建中心广场和地下停车场。
  南雷路
  1992年10月,拆迁笋行弄至南门沿街旧房,拓宽街道长345米,向西拓宽12.5米,拆除旧房3378平方米。1993年,南雷路东侧地段南滨江路至杜义弄改造,拆除旧房2588平方米,街道拓宽。同年5月建江南小商品市场,杜义弄至学弄段街道拓宽12.5米,拆除旧房3900平方米,清空土地0.4公顷。1996年7月,拆迁学弄至城下路地段全长274米,拆旧房3345平方米,清空土地0.44公顷,拓宽街道,与学弄住宅小区、保庆花园建设同步进行。
  阳明路
  1988年前,原有柴行街、桐江桥、新街口、山后路多段,连接贯通定名为人民路,道路宽窄不一。1988年后,逐步改造拓宽路幅,打通瓶颈,改名为阳明路,以新建路为界,分东路和西路。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先后拆迁基督教堂及附近居民区建筑,共拆迁旧房9610平方米,用于阳明西路道路拓宽和建绿化广场。1994年1月,拓宽阳明东路合宝弄至劳动路口地段南侧道路。1997年12月,建新皇山桥并延伸阳明东路;改造丰南桥,阳明西路往西延伸。1998年10月,拓宽北侧道路。
  南滨江路
  1987年,小商品市场迁移。1992年,江南菜场迁移,街道拓宽,建滨江公园。1992年,市政府第一招待所搬迁,拆迁南至义井巷弄、东起地板弄、西至潭井弄的一大片民居建筑,共拆房屋3.04万平方米,腾地3.04公顷。1993年,建市建委大楼。1996年,建太平洋大酒店、建设银行和市财政局大楼。2005年,姚江桥以西至西石山桥道路开通,农业银行大楼落成。南滨江路东西两端建有姚江怡景和世纪名苑高档住宅小区。
  北滨江路
  由原北滨江路与府前路、酱园街相连向东西两方向延伸。1995年,市政府搬迁地块进行改造,沿江建绿化带,街道加宽。1995年,逊埭路至龙山弄拆旧房建商业街。2001年,舜江楼以东、府前路南侧老街改造,建仿古一条街。
  巍星路
  1990年,东朝街以南建巍星菜场。1990~1994年,巍星路北段(花园桥以北)西侧从念慈桥南堍往南至杜义弄、学弄为界,分三期进行改造。1993~1994年,东侧北起南滨江路、南至东朝街,分两期进行改造。1995年,又向东扩建。南段(花园桥以南)西侧是花园水厂和自来水公司,东侧为花园新村、沿街商铺。2000年,拆仪表二厂建金茂商都。
  第二节 居民区和工厂区改造
  姚江以南区块
  巍星路小区 位于巍星路西侧至举弄,北起念慈桥南至学弄,跨杜义弄分南北两区。第一期,1991年开始拆迁,是城区最早连片拆迁地块。第二期,1992年5月开始,共拆除旧房4561.97平方米,腾地0.49公顷;被拆除民居多为木结构房屋。新建小区也分两期进行,1992年,建设杜义弄以北地块;1994年,杜义弄以南小区建成;共建4层楼房18幢、369套,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
  卧云商寓 北起义井巷弄南至笋行弄,东起潭井弄西至大黄桥路。1993年5月拆迁,共拆除旧房0.99万平方米,腾地1.4公顷。1994年,建新5层住宅楼25幢,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住房236套。
  学弄小区 北起学弄,南至保庆路,东起巍星路,西至南雷路。1993年开始分三期拆迁。1993年9月,拆新弄以西至南雷路地块。同年12月拆巍星路至原布厂地块建筑。1995年9月,拆新弄以东原布厂及周边居民区建筑。三期共拆除旧房2.62万平方米,腾地3.28公顷。1996年,学弄小区建成,西区早于东区,两区合计共建5层住宅楼23幢、576套,建筑面积10.33万平方米。
  保庆花园 北起保庆路南至城下路,东起城下路西至南雷路。1995年5月至1996年7月,分两期拆迁,拆迁老房子和微型电机厂厂房1.28万平方米,腾地1.95公顷。新建5~6层楼房39幢、354套,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
  杜义弄小区 分南北两区。北区,北起南滨江路,南至杜义弄,西起草编厂弄,东至原仪表厂。共拆民居、厂房2.4万平方米,腾地2.28公顷,新建住宅22幢,5~6层楼房488套。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
  姚江怡景花园 2001~2003年,拆迁余姚煤球厂、粮机厂、交通器材厂、文化用品厂等6家企业厂房和大量的居民住宅。共拆迁旧房5.11万平方米,腾地5.6公顷。至2007年,小区新建住宅楼17幢(11~18层高层楼房10幢,7幢为5~6层),建筑面积11.73万平方米、682套。
  富士花园 北起仓前路,南至世南路,东起电大路,西至仓前村。为浙江姚冶股份有限公司地块.1999年,工厂搬迁,拆除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腾地5.5公顷。2000年1月,新建富士花园住宅小区,建33幢5层楼房、684套,建筑面积9.13万平方米。
  时代大厦 位于旧城南门,南雷路以东,市委党校以西,为汽车大修厂地块。1997年12月,拆迁厂房及周边居民住宅3356平方米,腾地0.64公顷。2003年,新建时代大厦和4~8层商住楼3幢,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住宅116套,临街设店铺。
  金茂商都 位于巍星路以东,巍星路菜场以南,为仪表二厂地块。2000年11月,拆除厂房6820平方米,腾地0.47公顷。2002年,新建金茂商都商住楼,单体高层建筑,面积0.74万平方米。
  富达广场 位于舜水南路以西,南滨江路以南。为余姚瓷厂厂区。2000年3月,拆除余姚瓷厂建筑,续拆西郊村部分农房和舜水南路沿街店铺,共2.6万平方米,腾地5.46公顷。土地经过拍卖,2002年,建富达广场商业区。建9幢楼房,其中4幢为13层高楼,总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
  世纪名苑 位于舜水南路以西,南滨江路以南。为余姚镬厂、塑料机械厂和余姚锻件厂地块及周边部分西郊村村民住宅。2000年6月,搬迁余姚镬厂、塑料机械厂厂房和周边居民住宅,拆除旧房1.6万平方米,腾地5.09公顷。2003年,建世纪名苑小区。建住宅楼23幢,其中6幢为18层,小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住宅783套。
  姚江以北区块
  阳明公寓 健康路以西,北起原人民医院、南至智慧桥路。1993年9月,拆除连片的民宅,搬迁毛巾厂,面积共9606.8平方米,腾地1.03公顷。建新住宅楼18幢、410套,建筑面积5.61万平方米。
  恒星公寓 1997年1月,拆迁民居和余姚建筑公司用房,拆除旧房1.11万平方米,腾地1.31公顷。拆迁地块部分用于中国银行、舜水小学建房;余姚建筑公司原地新建;其余土地,新建住宅小区,建4~5层住宅楼6幢、146套,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
  舜江名苑 北起阳明东路,南临姚江,西起三官堂江,东至酒厂东弄,是旧城改造中面积最大的一块。1999年开始,先后3次拆迁,共拆迁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腾地28.56公顷。2001年5月开始,分4期建成舜江名苑小区,建住宅楼93幢。其中,9~13层高层住宅12幢,4~6层多层建筑81幢,建筑面积35.84万平方米,住房2411套。余姚酿造厂、余姚酒厂西区、商机厂、华宁制药厂等10多家企业用房和东风小学校舍被拆建或移建。
  天一家园 位于仁寿桥以西,北滨江路北面。为天一食品厂厂区。1999年9月,拆除厂房及周边居民住宅1.13万平方米,腾地1.9公顷。2001年,建成天一家园住宅小区,建5层楼房6幢,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住宅180套。
  第三节 重点地块和三江六岸建设
  “四灵”地块
  龙泉山周边 1993年7月至2001年4月,完成龙泉山四周的整治,拆迁民居,搬迁厂房,建设龙山文化广场、公园、博物馆和新的商住楼。1993年,龙山南麓,东起逊埭路、西至龙山弄地块改造,拆除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腾地1.44公顷。1995年,建成东方商城,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7幢3层楼房,住宅25套。2000年,龙山南麓,东起龙山剧院、西至老西门路地块改造,拆除龙泉山南麓旧房1.21万平方米,腾地1.06公顷,改建龙山公园南大门,并填土护坡使龙泉山显露。分两期整治龙山西麓,2001年3月,拆迁龙山西麓的手表厂房和民居,拆除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腾地0.12公顷;2001年4月,拆除老西门路以北的居民住宅4120.8平方米,腾地0.4公顷;两地块连成一片建龙山文化广场。1995年6月后,整治龙山北麓,先拆除原中国银行至人民电影院之间的老房子,拆除建筑面积0.42万平方米,腾地0.31公顷,新建万龙商厦。2001年开始,搬迁儿童公园,续拆周围工厂和居民住宅2.05万平方米,腾地1.35公顷,2003年建成阳明公园。余姚博物馆及龙山文化广场建设分别见第三十九编《历史文化遗产》第二章第四节《文博场馆》和本编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公园和广场绿地》。
  玉皇山周边 2008年7月,搬迁余姚造纸厂、市流量仪表厂、余姚酒厂东区等企业,共拆迁房屋12.14万平方米,腾地18.45公顷。至2010年,整个地块在建。项目有,开通中山路(阳明东路至姚江),新建念圣桥,延伸北滨江路,新建凤山桥,建设玉皇山公园。
  白山周边 白山又称蛇山。东起竹山桥江,西至中山路,北起姚江,南至最良江。2010年基本完成前期拆迁任务,拆迁民房722户,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
  竹山周边 竹山又称龟山,在竹山江东岸,北临姚江,南连竹山桥村,多石小山,尚未开发。2010年尚在规划阶段。
  “县衙”地块
  1995年5月,拆迁新建路北端的街面房1540平方米,腾地0.2公顷。1995年12月至1998年5月,拆市政府大院新老建筑5100平方米,腾地2.96公顷。1996年5月,拆除府前路94号为主的居民区住宅,拆除旧房1137.42平方米,腾地0.11公顷。2005年,拆除新建路以东、县东街以西,沿府前路的住宅,拓宽府前路,拆除旧建筑4223平方米,腾地0.13公顷。整个地块,合计拆除建筑1.2万平方米,腾地3.39公顷。
  1999年,建秘图山公寓住宅小区、阳明商城商业楼、万里大厦办公楼、工商银行大楼4处建筑。秘图山公寓,新建12幢6层住宅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230套。工商银行大楼,建筑高度18层、72米,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阳明商城3~6层,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万里大厦高6层,建筑面积0.9万平方米。
  三江六岸建设
  实施范围 1988年前后,城区姚江段,通济桥至念慈桥南岸,建成江边公园。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建设三官堂江沿岸绿地。2000年开始,城市建设进一步“显山露水”,改造“四灵”地块,建设三江六岸,姚江、最良江、候青江,沿岸建设公园、绿地、广场(见本编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公园和广场绿地》)。
  最良江改造 2001年8月开工,建设沿江大道6000米;利用两边坡地建造景观绿地16公顷。新建兰江广场、最良公园、兰墅公园,面积11.03公顷。
  姚江两岸整治 1988~2010年,拆除破旧房屋,建造大批沿江休闲绿地。完成姚江污水排放工程,修缮文物古迹和历史老街,安装景观彩灯。南北两岸滨江休闲绿地总面积7.21公顷。
  候青江整治 2001年9月,开始分三期改造候青江两岸。第一期整治南岸,包括旧房拆迁、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河边道路改建、新建、河边绿化等,807米南河沿路黑化。第二期,2009年5月开始,南河沿路向东延伸至三官堂路,长300米,宽24米;改建江堤1158米,新建滨江绿带2.36公顷。第三期,2009年10月,完成北岸拆迁面积3.77万平方米,堤防加固416.8米;新建长450米、宽20米的北河沿路,拆除余姚大厦,接通火车站与新建路;过后江桥向北另立专项建设候青公园,面积2.16公顷;同时改造火车站区块,拆迁1.26万平方米;广场以南建造仿季卫桥人行便桥一座。三期连续作业,无间断。
  三官堂江整治 1998年,三官堂路向东拓宽,南起和鸣桥、北至人民桥、东至三官堂江岸边的居民住宅、单位用房、车间仓库全部拆除,三官堂路从7米拓宽为20米。第二期,1992年4月拆迁,南起人民桥,北至三官堂桥,占地0.54公顷;用同样方式拓宽和绿化,江边绿地全长680米,宽10~15米,绿化景观带面积0.9公顷。
  第六章 城市管理
  1988~1993年5月,城市管理以余姚镇为主。1993年5月,组建市容整顿综合执法大队。2000年,市城市管理办公室成立,城市管理由监察进入综合执法管理。2009年,市城管办更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除主城区兰江、阳明、梨洲、凤山街道外,集镇管理由各乡镇、街道自行负责。2000~2010年,各乡镇、街道建立机构、组建队伍、配备设施,集镇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节 市容管理及管理模式
  “门前三包”管理
  初始阶段以“门前三包”为主要管理形式,“三包”是指在城区的重要街道两边的单位、商店以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为内容的责任管理。1987~1989年“门前三包”签约单位743户,道路全长9907.2米。聘用60多名管理员进行巡逻监督和责任代包。1992年,“门前三包”范围扩大,实行代包的地段有新建路、阳明路、南雷路、南滨江路、新建北路、巍星路6条主要街道,“门前三包”签约单位增加,代包户数也相应增加。至1992年,在城区的主要街道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累计总户数为1285户。
  监察整顿管理
  1986年后,市容管理以监察整顿管理为主。1993年5月,组建市容整顿综合执法队。一年内查处损坏市政设施事件12起,办理施工占道38家,计2715.5平方米,个人占道106家、339平方米,处理门外设摊占道49户、计150平方米,拆除违章占道棚53个、480平方米,清理各种占道行为856起。
  1995年,开展以治“六乱”为内容的治理活动。“六乱”是指乱搭建、乱占道、乱设摊、乱吊挂、乱设夜排档、乱摆点心摊。1996年,先后进行10次强化整顿,清除街道两边堆放物和吊挂物,查处乱挖掘损坏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事件。1999年,围绕违章建筑、违章占道、乱停车、乱堆放等问题展开市容整肃活动,还整顿燃气管理,对燃气安全进行检查监督。在整顿的同时进行疏导,1999年7月,开设阳明东路夜市一条街,共设摊位200个。
  1986~2010年,市容整顿中,累计劝导摊贩6681人次,暂扣和处置物品22.03万件,清除街道两边吊挂物1.98万件。
  委托执法管理
  点面结合 2000年,市城管办成立,按照“依法治市、统一管理、全权委托、综合执法”的原则,城市管理由监察进入综合执法管理。创造拉网式巡查、集中式整治、情感化管制、档案化登记、占领式和示范式管控等多种管理经验。全年取缔无证摊贩2.63万起,违章占道9160多处,收缴非法广告8.57万张,捣毁游医窝点57处。2004年,市容管理点面结合抓重点、创建示范街,以新建路为示范一条街,多管齐下,全面整治“六乱”,取缔地摊、小吃摊。
  堵疏结合 2005年,以疏导为主、堵疏结合管理市容,集中处理巍星路、北兰江路的马路市场,鼓楼周边的地摊,改变随处设摊的乱象,集中整顿夜市、夜宵摊点扰民现象。调整1999年开辟的阳明东路夜市市场。2005年10月,开设阳明西路夜宵一条街,后来又统一搬入舜水北路夜宵城。2008年4月,利用阳明西路丰南小学地块开设小商品市场,占地0.77公顷,设摊位159个,替代原阳明东路的夜市一条街。2009年12月,又改为夜宵城。在城中心区先后开辟西门服装百货、开丰桥综合物品市场、白山头临时农贸市场、胜一花鸟市场和远东工业城水果市场、小吃摊点和卫生弄便民服务点共12个疏导点,投入资金250万元,疏导点共有摊位2400个。
  创新管理方式 2007年,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按路段划分为示范路、严管路和管理路3个档次。是年,以社会化承包形式清理城市“牛皮癣”(乱贴的小广告),此后用同样的办法解决“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的两大难题。2008年开始,试行“先劝阻,后执法”的管理模式。
  直接执法管理
  2006年6月,市城市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市城市管理局。2009年9月,成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由委托城管办(局)执法转变为城管执法局执法。
  2010年,推进示范路(街)创建和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规范完整的电子路籍档案库。
  第二节 违章建筑治理
  拆除违章建筑
  1993~2010年,累计拆除违章建筑7829处,查处损坏市政环卫设施347起,查处损坏园林绿化201起、违章装修287起、乱挖掘283起。
  1994年,查处违章建筑239起,计3405平方米,其中拆除86处、计1084平方米,查处损坏环卫设施18起,拆除乱搭建亭、棚106只。
  2005年,拆除违章建筑284户,面积3.55万平方米。
  2008年,查处违法案430件、建筑面积3.28万平方米,强制拆除130处、建筑面积8020平方米。
  2010年,查处违章建筑160起,对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开发区块严控违章建筑,拆除违章建筑20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整治
  街景整治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围绕改进道路绿化树种和花草种类、营造街道特色景观展开。2001年4月,阳明西路(新建路至舜水路段)开始进行高标准城市道路改造,首次引进新配方沥青混凝土工艺铺设路面,包括道路路面改造、各类管线入地、户外广告、公共设施、景观照明整治、城市雕塑创作等。沿街老、旧建筑立面整修,包括墙面维修、粉刷、清洗和屋顶整理,沿街违章建筑和超期临时建筑的拆除。2001年和2005年,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清洗和整修立面近20万平方米。涉及新建路、阳明路、南雷路、巍星路、舜水路、世南路、新西门路、大黄桥路等城区主要街道。2008年7月,城市雕塑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城市雕塑开始纳入管理范畴。
  住宅小区专项整治 1997年8月22日,开展住宅小区环境治理的专项整治活动,对未经批准擅自破墙开门、改窗户为门户的行为进行强行阻止,要求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的进行强制封堵。行动历时5个月,出动人员2270人次,居民自行整改292处。
  查处房地产公司违规 2000年,重点查处房地产公司少批多建、擅自加层等超规划建设的违规行为。建立新建项目跟踪监察制度,实行分片巡查。全年审结案件127次,罚款29.7万元,拆除违章建筑69处。
  第三节 户外广告管理
  户外广告管理和审批
  户外广告管理职能分工 2008年,市政府规定,户外广告设置秩序由市城管部门管理,广告内容由市工商局审核,重大活动和公益广告由市委宣传部审批。市规划局会同市城管办、市工商局制定《余姚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夜景照明、门脸牌匾发展控制规划》,对城区13条主干道路制定详细规划。对户外广告的公共安全性、尺寸大小、视觉效果进行监督。
  城区户外广告审批程序 1988年1月至2000年8月,由市监察队市容组和市城建监察大队市容中队踏勘并签署意见。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由市城管办城管大队负责踏勘并签署意见。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由市城管办江北中队负责踏勘并签署意见。2006年7月至2009年9月,由市城管执法局直属一、二、三、四中队负责踏勘并签署意见。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由市城管执法局直属一、二、三、四中队负责踏勘并签署意见。
  检查和创建活动
  重点检查 1998年,出动检查车辆230车次,人员1100人次。2004年,收缴清理违规的店前立式招牌、广告牌1000余块。2005年4月,市城管办成立广告小组,负责对新设置广告的踏勘、审批,取缔无审批手续的广告。当年,拆除不符合规定的大型商业广告设施和霓虹灯广告194块,灯箱广告35只,路牌广告24块。2007年,整治城区主要道路两侧的户外广告,对20条主要街道沿街店面进行检查,查处不规则的霓虹灯广告文字、图案灯光显示111处,纠正不规范广告206件。2008年,全年定点限时审批户外广告320批次、1781块。其中,公益性广告159批次、1102块,商业广告161批次、679块,共查处违法广告案398起;城区批准设置灯箱广告116只,大型电子屏幕广告牌37块,公共广告栏22处。
  示范创建活动 2000年,完成“一街三小区”的示范创建,“一街”是南雷路,“三小区”是南雷路、下菱、南园小区。重点整治跨门营业的门面广告、店门招牌、小区违法小广告。
  清理违法小广告 2004年,组织开展百人上街清理广告活动,铲除小广告1万余张。2005年开始,采用市场化治理的办法,市城管办与大连豪雅丽城市美容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承包户外小广告清理和日常维护,划定地段、时限,定质量标准,不定期进行检查验收。2009年投资100万元,开辟40处公用信息栏。
  第四节 环境卫生管理
  道路保洁和清运工具
  道路保洁 1985年,开始实行定人、定车、定地段和包掏、包运、包扫的“三定三包”保洁制度。1999年,城区的南雷路、新建路、阳明东路和阳明西路等主要街道实行全日制保洁,全天清扫,其他道路仍一天两扫。2001年开始,城区主、次干道每天18小时动态保洁,二级道路14小时保洁,背街巷弄、城中村道路实行7小时保洁。采用垃圾废弃物在路面滞留的“分钟考核制”,一类道路滞留不超过15分钟,二类道路不超过20分钟,巷弄不超过25分钟。2005年5月,改革道路保洁体制,首次向社会公开招标,变环卫职工清扫为公司承包。到2010年,道路保洁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城区一级道路72条,二级道路36条。
  清运工具 过去街边清洁全靠人力使用扫帚、畚斗。1988年,使用第一辆2吨扫地车,1998年又添一辆5吨扫地车,2010年增至8辆,机扫率30%。1997年4月,拉运垃圾,改手拉车为脚踏铁皮厢三轮车,后又逐步改为不锈钢材质的三轮车,至2001年全部改用不锈钢厢式保洁车。1995年前,有1辆道路洒水车。2010年,有6辆洒水车、10辆洗路车和1辆洗扫车。1983年,有1辆2吨密封垃圾车,开始用机动车清运垃圾。1997年,改机动车为密封压缩车,与垃圾中转站设施相配套。2010年,有压缩车3辆、自卸车19辆、厢式车20辆。
  厕所和粪便管理
  公共厕所 1988年前公共厕所(简称公厕)均为旱式厕所。1988年,在阳明公园、健康路、人民电影院和草编厂等处新建5所自控水冲式公厕。1996年5月,在联盟桥新建生态厕所1座,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平方米。至2010年,城区公厕79座(不包括公建配置公厕),全部为水冲式厕所,其中一类15座、二类30座、三类34座。
  粪便管理 20世纪80年代前,城区粪便靠手拉粪便车或机动粪便车收集。1988年后,水冲式厕所增加,只要定期清运化粪池残渣,运输量减少。1988年,有吸粪车3辆,2010年增至9辆。住宅小区清理化粪池由物业公司负责,环卫处实行有偿服务。
  垃圾处理
  公共垃圾箱 1988年前,城区街道边设置43只铁皮箱,作为公共垃圾箱,后逐年增加。1995年增至180只。垃圾箱的种类、材料逐年优化。1999年,建密封砖砌垃圾箱,使用不锈钢果壳箱,果壳箱不断更新为美观环保的款式。城区住宅小区,敞开式垃圾箱,逐步改为封闭式垃圾箱。至2010年,城区共有果壳箱1519只,密封式垃圾箱178只,封闭式垃圾箱1280只。
  垃圾袋装化 1995年,在新建路试行垃圾袋装化收集。2002年10月,居民住宅小区,进行垃圾袋装化收集试点。2003年,制定余姚城区生活垃圾袋装上门收集实施办法,垃圾袋装化全面实施。
  垃圾中转 1988年12月至1989年5月,建西北室内集装箱垃圾中转站,是余姚第一座垃圾中转楼。1990年后,富巷南小区、康复路、阳明东路、体育场路、南园新村等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2008年开始,中转站逐步改造成压缩垃圾运送,安装垂直式成套设备,采用垂直式压缩技术。2010年全部完成改造。至是年底,城区共建垃圾中转楼14座,设计规模1300吨/日,实际中转清运生活垃圾年平均1200吨/日。
  垃圾填埋场 1988年7月,双河吴家岙填埋场建成,占地0.79公顷,投资16.2万元。1990~1996年分期改造,增建厌氧塘、氧化塘、渗漏液生物处理等设施,改造后增加库容总量28.5万立方米,延长使用年限,垃圾可作无害化处理。2001年10月至2004年4月,建桐张岙垃圾填埋场,位于城区东北15千米,利用废弃的双河桐湖水库,占地15.07公顷,二期又扩大13.5公顷。一期容量150万立方米,总投资3300万元。填埋场主要设施有生活垃圾填埋区、污水处理厂、粪便净化处理厂等,日处理垃圾能力为400吨。填埋场边建设边使用,2002年7月18日开始运行。
  垃圾焚烧发电 2009年7月,投资4.1亿元,在市滨海产业园区,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4.8公顷,日处理垃圾能力1500吨。安装垃圾焚烧锅炉三炉两机,采用循环流化床工艺,焚烧后的热能可供热发电,装机发电容量为18兆瓦,供热量90吨/小时。2010年,日处理垃圾800~900吨。
  第五节 交通秩序管理
  管理机构及设施
  管理职能调整 1987年9月前,城区交通秩序,由市城管监察队和市交通局公路管理所协助交警管理,车辆管理归市公管所,人行道管理归市城管监察队。1987年9月后,行车道由交警管理,人行道先后由市城管监察队、城管办、城管局管理。
  城区道路管理设施 2001~2010年,城区道路增设交通指示牌、道路行车指示线和导向指引标志,城区主、次干道路中心线、车道线、斑马线、停车线明确,指示灯明显。主要道路增设行车线与人行道之间的隔离护栏。
  公共停车场管理办法 城区公共停车场逐年增加,重要的公共建筑配置停车场。2001年起,由市城建局建设的桐江桥地下停车场、阳明公园停车场、逊埭路停车场,移交城管办管理,由私人承包向城管办上缴管理费(年度定额上缴),承包者按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至2008年12月,又归市建设局管理。
  城区道路停车规定 1987~2010年3月21日,由市交警大队负责,划出临时停车位。至2010年增设临时停车位3000个。2010年3月22日起,行车道与人行道分开管理,交警负责行车道,城管负责人行道,在临时停车线外的道路停车属违规。
  治理整顿
  乱停车专项治理 2007年,开展专项治理,教育纠正违停5496人次,扣罚处理323辆。开展联合执法方式禁止农用车入城。人行道停机动车实施抄告处罚,全年抄告572辆,罚款8.53万元。2010年,再次开展专项治理,新开辟4处临时停车场,增设临时停车位。
  马路市场整治 2000年后,主要对世南西路延伸段、巍星菜场莫家弄、阳明西路毛家、江南新城菜场和汽车北站横堰菜场周边的露天市场禁止占道交易,确保道路畅通。
  禁鸣喇叭 1999年,发布市区部分区域禁止机动车鸣号的通告,10月15日开始执行。
  城区洗车业管理 2000年后,对洗车业进行规范管理,明确管理职责,选址定点、核发营业执照由交通、工商、城管3个部门联合共管。
  第七章 集镇建设
  农村中心集镇,包括泗门、梁弄、马渚、陆埠4个省级中心镇及朗霞、低塘两个街道的集镇。朗霞和低塘两个街道,至2010年尚未作为主城区进行建设,故在本章中记述。此外,还有一般集镇10个。
  集镇区内一般都建有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及金融、邮政、信息、水电、菜场等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此类共性内容,在各集镇介绍中不一一记述。
  第一节 农村中心集镇
  四个中心镇集镇
  泗门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1.58平方千米。1992年后,集镇建设发展加快。至2010年,新建、改建商业街5条,总长度15千米;开发新村5个、新区3个、别墅区1个,建有公园2个;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千米。有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市第四人民医院。建有文化娱乐中心1个。随着集镇扩大和新农村建设推进,自然村多相连成片,村名逐渐演变为街弄名。
  梁弄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1.53平方千米。1993~2010年,新建、改建商业街3条,总长度3.5千米;开发新村8个、别墅区1个、度假村1个,建公园1个;建成区面积5平方千米。有市第八中学、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和梁弄中心卫生院。图书馆藏书2万册。建有影剧院1座,文化广场1个,占地0.52公顷。
  马渚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千米。1988年后,以马渚中河为轴线,以四季堰路为中心,形成完整的商贸格局。工厂区主要分布在集镇东北、61省道东段一带。休闲区在中河两岸,建有公园和绿地。至2010年,建成区面积3平方千米。有公园1个,住宅小区13个;有市第二自来水公司、市第七中学和马渚中心卫生院;有文化广场1个,面积3000平方米。
  陆埠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1.64平方千米。2004年开始,拓北改南,至2010年,建成区扩大到4.68平方千米,初步形成“三横六纵”的道路网络。共有住宅小区6个,公园2个,图书馆1个,影剧院1个,健身广场1个,铺设排污管道8千米;有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陆埠中心卫生院和电影院。
  非主城区街道集镇
  朗霞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1.22平方千米。2003年撤镇建街道,成为余姚副中心城市,集镇建设加快。2010年,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有道路28条,总长50千米;建成拆建安置小区3个,建筑面积22.4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4个;有市第二中学,有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各1个。
  低塘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千米。1993年,开通镇北路路口瓶颈姜家弄,改造镇北路路面,拆除旧房1435平方米。1996年,连接集镇东西两侧的低塘大桥主体工程建成。2003年,撤镇建街道,成为余姚副中心城市,集镇建设加快。2010年,建成区总面积3平方千米。有主要道路5条,总长度7千米;建成和在建的住宅小区7个,建筑总面积17万平方米;有市第五中学,低塘卫生院,有文化广场和影剧院各1个。图书馆藏书1.2万册。
  第二节 农村其他集镇
  原区所在地集镇
  临山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1.5平方千米。东大街和中大街十字路口是老镇中心,镇内巷、弄50余条。1992年后,集镇向外发展,形成以迎凤路大道与南塘路为中心的新集镇区。2010年,建成区面积4.6平方千米,建有投资700多万元的滨江公园,有市第六中学、临山中心卫生院和文化中心,有影剧院和万册图书馆各1个。
  丈亭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2.4平方千米。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集镇沿甬余线发展,2010年,建成区面积7.48平方千米。老镇区形成由新民路、瓦窑路、丈一路“一纵二横”的街区。渔溪新镇区建有长乐路、鲻山路、人民路等十余条道路。新建渔溪商城、新汽车站等标志性建筑。开辟人民广场、凤凰山公园、油车浦两岸绿色长廊等绿地区块。建成区内有公共绿地1.25公顷、道路绿化1.73公顷,绿化覆盖率35.3%,建成4个园林式村庄;有市第三中学、丈亭中心卫生院和文化中心,有文化休闲公园和文体广场各2个。
  四明山集镇 1992年设置四明山镇,集镇建设起步。2010年,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千米。
  其他集镇
  牟山集镇 1991年开始,逐步把沿河老街向西迁移,拓宽路面建起集镇街道,并新建占地面积0.3公顷的农贸市场,集镇建成区面积为0.85平方千米。1993年建成面积3公顷的市首个农民公园。2004年,在魏家村建起居民小区泰和家园。
  三七市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2.98平方千米。2003年后,集镇建设加快。2004年5月,建成3.3公顷的文化广场。2010年,建成区面积5平方千米,新建、改建商业街3条,总长度3千米;开发商住小区5个、别墅区1个,建公园2个。
  河姆渡集镇 1992年建镇后,集镇建设开始起步。2010年,对集镇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是年,建成区面积为2平方千米,内有“一纵一横”的主要道路、超市4家。
  小曹娥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0.74平方千米。1992年,镇中心移至杨家路三丘。2005年,建立滨海新城,集镇建设又重新规划。2010年,建成区面积3.31平方千米。朗夹路和朗海中路是镇内主要商业街道,另有巷弄18条,道路总长度为2.7千米。1988年初,建成区房屋总建筑面积5.9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4.69万平方米。到2010年,房屋总建筑面积17.9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5.58万平方米。
  黄家埠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0.9平方千米。1992年,建黄家埠镇。2000年后,形成以“三横四纵”为骨干道路的集镇框架。2010年,集镇建成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建有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中心。
  大隐集镇 1988年初,集镇建成区面积0.6平方千米。1992年后,新建山王北路、山王南路、滨溪南路3条商业街,总长度5千米;有2个住宅小区。2010年,建成区面积2平方千米。
  大岚集镇 1992年,设立大岚镇,集镇建设开始起步。2010年,集镇建成区面积0.12平方千米。主街有大岚街、丹山路,有旅馆和超市,建有综合文化中心1个。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