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11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7
页码: 72-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市域台风影响年均2次以上,带来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洪灾集中在7月份的梅雨季节及8月和9月的台风期。其他灾害有旱灾、虫灾,少数年份发生雪灾、冰雹灾害等。平常年份灾害性天气较多。
关键词: 余姚市 地理 自然资源

内容

市域台风影响年均2次以上,带来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洪灾集中在7月份的梅雨季节及8月和9月的台风期。其他灾害有旱灾、虫灾,少数年份发生雪灾、冰雹灾害等。平常年份灾害性天气较多。
  第一节 风涝灾害
  暴雨
  1989年8月21~23日,暴雨成灾,全市1.73万公顷晚稻和0.23万公顷经济作物受淹,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台风
  1988年7月29~30日,四明山、梁弄和陆埠区部分村遭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220处山洪暴发,17个山区的91个村受灾,206.67公顷水稻受淹,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50万元。
  1988年8月7~8日,遭7号台风正面袭击,最大风力12级以上,并伴有大暴雨。0.77万公顷棉花遭到严重损坏,0.67万公顷水稻受淹,0.47万公顷竹林普遍受损,房屋倒塌2996间、损坏20611间,23人死亡,15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7190万元。
  1990年,受6月24日的9号和8月20日至9月8日的12号、15号、17号台风袭击,受灾面积4.47万公顷,受灾人口8.5万人,倒塌房屋340间,损坏房屋670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1992年8月29~31日,遭16号强热带风暴袭击,1.13万公顷水稻、0.41万公顷棉田受淹,0.49万公顷棉花倒伏,0.67万公顷其他经济作物受损,126家企业进水,19.2千米海塘损坏,严重塌方2600米,冲走塘石22394立方米,损坏道路50千米、水电站17座、民房236间、山塘22处、桥梁16座,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40万元。
  1992年9月23~24日,遭19号台风袭击,农作物受损1.2万公顷,粮棉分别减产80万千克和550万千克,淡水养殖损失210吨,海塘、道路、桥梁、厂房、民房等遭到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990万元。
  1994年8月21日,遭17号台风袭击,受灾面积3333公顷,受灾人口11.2万人,倒塌房屋216间,死亡3人,重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6324万元。
  1997年8月17日,遭11号台风袭击,临海浦闸水位9.05米,10千米海塘出现倒塘险情,丰山广播电视发射塔被拦腰折断。乡镇企业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
  2000年9月13~15日,14号强台风“桑美”影响余姚,最大风力12级,并带来强降雨,平均降雨231毫米,山区平均降雨335毫米,降雨量最大的夏家岭达711毫米。四明湖水库面临50年一遇泄洪压力,姚江干流域区段最高水位4.64米,丈亭段最高水位4.47米。2万公顷农田受淹,0.2万公顷农田被冲毁,减收粮食约4万吨,水产养殖损失约3500吨,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元。
  2005年,遭8月6日的9号“麦莎”和9月12日的15号“卡努”台风袭击,受灾人口13万人,倒塌、损坏房屋2319间,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2007年,遭9月19日的13号“韦帕”和10月7日的16号“罗莎”台风袭击,受灾人数6万人,66户215间民房倒塌和不同程度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87亿元。
  第二节 旱灾
  冬旱
  198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余姚气象站累计雨量仅1.1毫米,冬旱。
  高温干旱
  1992年7月15日至8月12日,连续高温少雨,雨量仅7.2毫米,高温23天。旱情明显。
  1994年6月24日至8月8日,降雨稀少,余姚气象站累计雨量仅23.9毫米,高温42天,出现罕见的高温干旱,61个村庄饮水极度困难,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1995年7月8日至8月5日,近一个月无雨,同时高温天气达24天,出现一定程度的高温干旱。
  2003年6月30日至9月7日,高温51天,其中7月17日,气温41.7C,为余姚有气象记录至2010年最高,日最高气温40℃以上有5天。从6月30日出梅后至9月30日,雨量仅275毫米,比常年少216.2毫米。受干旱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3000公顷,用电缺口严重,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007年,共出现47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数是常年的2.4倍。4~8月份总降雨量510.4毫米,比常年偏少210.4毫米,同期蒸发量1106.5毫米,比降雨量多596.1毫米,造成夏季用水紧张。
  第三节 雹灾 雪灾
  冰雹灾害
  2000年5月12日傍晚至夜里,四明山镇出现冰雹,受影响的有唐田、屏风山、芦田村,短时间地面积雹2~3厘米,最大冰雹如拇指大小。四明山镇的春茶、马铃薯、花卉、中汛稻秧苗等严重受损。
  2009年6月5日18时15分,受罕见的强雷雨大风、冰雹和短时暴雨影响,15个乡镇、街道受灾。冰雹持续时间一般5~10分钟,长的10~20分钟,大部分冰雹大小如黄豆,最大冰雹有桂圆大小,而且降雹密集。葡萄、蜜梨、杨梅、水稻、棉花、黄瓜、西瓜、藕、玉米等0.6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部分大棚设施、房屋瓦片、简易房、畜牧业、渔业及竹木等也受不同程度损失,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雪灾
  1991年1月4~5日,普降暴雪,积雪4天,雪深15厘米,山区30厘米以上,供电、邮电、广播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全线停滞,山林竹木断枝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
  2008年2月2日,遭1972年后最大暴风雪袭击,1666.67公顷露天鲜销蔬菜和533.33公顷大棚蔬菜受灾,7733.33公顷榨菜、雪里蕻菜、弥陀芥菜遭冻伤、渍害,禽舍大棚倒塌5570平方米,花卉、竹笋、茶叶、杨梅及其他果木经济林受损4万公顷,受灾人员15万人,受损房屋500间,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
  第四节 虫灾
  粮食作物虫灾
  1988~2010年,危害水稻虫害主要是“两螟三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2005年后灰飞虱危害加重,并传播病毒病。同年,褐飞虱发生特大虫害,晚稻减产20%以上。
  1988年,一代二化螟、三代二化螟、白背飞虱、褐飞虱虫害先后大发生,6万公顷早晚稻均遭不同程度危害,晚稻局部减产。
  1989~2000年,受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中等偏轻程度危害。
  2002~2004年,早、晚稻每年均有二化螟危害,累计2.36万公顷早稻、5336公顷单季稻遭到不同程度危害。
  2005年9月下旬,褐飞虱大发生,1.72万公顷晚稻遭危害,一般田块成虫量40万~60万只,最高田块成虫1000万只以上。市政府召开防治现场会,虽经多方努力,终因缺少对口农药,防治效果不好,667公顷晚稻绝收,2001公顷晚稻严重减产。
  2006~2010年,褐稻虱和三代、四代卷叶螟每年有大发生,累计6.92万公顷晚稻(单季稻)遭受不同程度危害。
  林业特产作物虫害
  松毛虫危害 1988~2010年,每年发生面积1000公顷,主要分布于马渚、临山、丈亭镇等部分低山地区,深山区发生较轻。
  松材线虫病 1998年,发生面积1333.4公顷。此后逐年下降。2010年,发生面积532.3公顷。
  毛竹虫害 以竹螟为主,个别年份尚有竹叶涓夜蛾、卵圆蝽、箭环蝶等虫害。1988年竹螟危害面积1801公顷,严重发生37.35公顷。危害面积最大的是1991年,发生3789公顷,其中严重发生1334公顷。1995年后,发生面积逐年下降。以梁弄镇、鹿亭乡、陆埠镇洪山片为主,其次为大岚镇。1997年,发生竹叶涓夜蛾虫害。竹叶涓夜蛾,中国大陆新记录种,余姚首次报道,1999年再次发生。
  杨梅虫害 柏牡蛎蚧是杨梅的主要虫害。1988~1991年累计发生虫害4446.67公顷。
  板栗虫害 主要是栗绛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发生。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1988年
  连阴雨 2月23日至3月4日,11天雨量共101.5毫米,日照严重偏少,烂冬明显。
  寒潮 3月14~1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24小时日平均降温12.8℃,48小时日平均降温15.6℃,16日早晨最低气温1.1℃。
  倒春寒 4月6~8日,日平均气温连续小于11.0℃,出现倒春寒天气,影响春播。
  1990年
  连阴雨 8月30日至9月17日,持续低温阴雨,累积雨量324.1毫米,影响晚稻生长发育,棉花烂桃严重,蔬菜供应紧缺。
  1991年
  暴雪 12月27~28日,全市普降暴雪,积雪5天,雪深13厘米,山区15厘米以上,并有严重冰冻,自来水管冻裂,交通运输受阻,山林竹木断枝严重,蔬菜遭受冻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连阴雨 2月27日至3月15日,多阴雨天气,累积雨量62.5毫米,日照偏少。
  春播低温 5月2~5日,日最低气温连续4天小于10.0℃,使早稻秧田枯苗、死苗严重,全市出现苗不足的情况,棉苗霉根死苗,部分重播。
  1992年
  寒潮 1月29~31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2.5℃,31日早晨最低气温1.1℃。3月15~1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1.5℃,18日早晨最低气温2.5℃。
  连阴雨 3月15~31日,出现半个月连阴雨天气,累积雨量达243.7毫米,日照严重偏少。
  1993年
  寒潮 2月6~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24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1.2℃,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3.2C,10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2.0℃。
  倒春寒 4月4~9日和4月11~14日,日平均气温连续低于11.0℃,倒春寒天气明显,对春播、育秧影响严重。
  1994年
  寒潮 1月16~1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2.2℃C,19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1.2℃。
  1995年
  连阴雨 4月8日开始至5月3日,连续阴雨天气,雨量特多,同时光照严重不足,对春播育秧、棉花播种产生严重影响。
  强冷空气 4月22~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0.7C,24日早晨最低气温仅10.0℃。
  冷黄梅 6月份平均气温22.9℃,比常年偏低10.0℃,形成典型的冷黄梅天气,对早稻、棉花、蔬菜等影响较大。
  1996年
  降雪 1月18~20日和2月24日,平原出现中雪(雪深3厘米),山区暴雪(5~15厘米),山区交通中断10天。
  寒潮 2月14~1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3.0℃,72小时达16.6C,18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1.8℃。3月7~9日和17~19日,受一股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过程降温分别达到12.9℃和13.4℃。
  倒春寒 4月9~15日,出现严重倒春寒天气,春花作物生育期明显推迟,产量受到影响,早稻有不同程度烂种现象,影响育秧。
  1997年
  降雪 1月23~24日,平原积雪2厘米,山区5厘米,造成平原23%的大棚倒塌,4条1万伏输电线路故障,山区2条供电线路压断,道路中断,部分毛竹被压断,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连阴雨 11月中旬至12月初,阴雨连绵,雨量特多,光照严重不足,对晚稻收晒和冬种极为不利,影响晚稻品质和收成。
  1998年
  冬涝 1998年秋季至冬季,雨量特多,田间普遍积水造成渍害,对春花作物影响较大。
  暴雪 1月23日夜,普降暴雪,平原积雪14厘米,山区30厘米,对农作物和林果竹木影响严重,部分大棚倒塌,毛竹压断1100万株,山区交通运输受阻严重,事故频发,部分供电线路倒杆,造成部分村停电。
  1999年
  凉夏 整个夏天仅有高温日4天,气温比常年明显偏低,光照不足,使早稻和棉花的生长期推迟一星期以上,影响产量。
  2000年
  连阴雨 11月7~17日,出现同期中少见的连阴雨天气,大面积晚稻田块过湿过烂,收割困难。26日开始的连阴雨,使10%的晚稻被滞留在田间。
  2002年
  寒潮 1月15~1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幅度14.0℃,19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3.1℃。四明山区17~18日出现降雪天气,个别地方积雪10厘米。
  2003年
  寒潮 2月9日起,出现寒潮天气,48小时降温14.0℃。11月7日起出现一次寒潮天气,48小时降温12.2℃。
  2004年
  雷击 7月14日13时50分至15时26分,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强雷暴和雷雨大风,局部地区出现冰雹,直径10~20毫米。7月14日15时10分许,大隐镇云旱村一村民在附近花木场内遭雷击身亡。8月1日17时许,西南街道兰墅桥村一村民在该村一空旷工地上遭雷击身亡。
  大雪 12月28日出现大雪天气,平原积雪5厘米,山区暴雪,积雪20~30厘米。12月30日再次出现中到大雪,平原积雪3厘米。山区毛竹被大雪压倒873万株,损失4200万元,杨梅受损20万株,500多只农业(包括花卉、苗木、畜禽)大棚不同程度倒塌,33个村停电,5间平房倒塌。
  2005年
  寒潮(强冷空气) 3月10日后半夜起,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15.7C,12日早晨的最低气温零下1.3℃。4月9日傍晚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幅度11.5℃。
  大雪 3月11日后半夜到12日上午,全市普遍降雪,余姚气象站驻地积雪7厘米,山区最厚积雪15厘米。大雪和降温天气使茶树受冻,春茶上市时间推迟,产量减少,也给其他春季作物带来不利影响。
  2006年
  寒潮(强冷空气) 2月14日后半夜起,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11.1℃,18日最低气温0.5℃。3月11日下午,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11.0℃,14日最低气温0.0℃。
  强对流 6月10日11~13时,受飑线天气过程影响,全市普遍出现8~10级大风,芝山自动气象站测得风速32.8米/秒(12级),个别地方出现冰雹。果蔬大棚受损64.33公顷,损失190万元,畜牧业损失57万元。
  2008年
  雷击 8月3日傍晚,东南部至城区出现强雷暴天气,城区白云小区某住房遭雷击,屋面局部受损,室内太阳能热水器控制器、1台电脑、1盏吊灯、1个浴霸及1个电视信号放大器遭雷电波侵入击坏,直接经济损失0.75万元。
  寒潮 1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4~6日和20~22日,先后2次受强冷空气(寒潮)影响,过程降温幅度分别为10.8℃和13.7℃,风力普遍达6~7级,个别站达8级。过程极端最低气温平原地区零下3℃~零下5℃,山区零下8℃~零下10℃。
  2009年
  寒潮(强冷空气) 1月22~24日寒潮,48小时降温10.4℃,最低气温零下6.5℃。2月13~15日强冷空气,48小时降温11.9℃。10月末至11月初和11月12~13日,各有1次强冷空气,降温分别达10.6℃(48小时)和8.3℃(12小时)。
  2010年
  高温 8月11~13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初开始,气温连续攀升,13日最高气温达40.7℃,市气象台连续发出高温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全市用电吃紧,用电缺口30万千瓦,启动有序用电3级至5级预案。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