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琳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唯一号: 111930020220000251
人物姓名: 郑宝琳
人物异名: 字:楚臣
文件路径: 1119/01/object/PDF/1119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195.pdf
性别: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82年
卒年: 1941年

传略

郑宝琳(1882-1941)字楚臣,原籍浙江瑞安金岙村。少年丧父,与母帮佣度日,稍长,撑船拉纤为生。17岁随船户来丽水,进陈益美南货号当学徒,三年满师后自开源康南货号。稍有积资,承销上海洋行煤油,不数年,渐成大户。 民国8年(1919)首倡集资创办普明电灯公司,开丽水电力工业之端。11年(1922)推为县商会会长,联蝉十年。民国13年(1924),集资4万元,利用本地松木资源,开办普昌梗盒片厂。民国15年(1926)联名招股4.5万元,开设燧昌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三年后招股增资16万元,扩厂区近50亩,有职 工800余,最高年销火柴16万件。“普明”,“普昌”、“燧昌”构成处属地区最大的企业集团。 民国16年(1927)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一部由闽入浙,经丽水北上,郑为商会会长主持北伐军过境招待,负责统筹军需夫力供应,穿草鞋亲自与民夫一起挑运物资到缙云。是年2月成立丽水县临时县党部,郑任监察委员。抗日战争初,经时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褚辅成介绍,为以中共党员为核心的浙江青年回乡服务团的百余来自沪杭学生、青年提供膳宿达数月之久。 当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经济深化,民族工业面临崩溃。燧昌火柴厂举步艰难。厂董之间有停业转资市场牟利的议论,郑以“火柴利虽薄,但系民生所需,数百职工生计以赖,现在国难烽烟,祖茔尚且不保,发财又有何用?”坚排众议。民国27年(1938)后京、沪、杭相继沦陷,丽水成为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意竟给燧昌带来生机,成为浙赣闽边区日用火柴生产基地。1938年厂房遭敌机轰炸,工厂疏散到丽水官桥、苏埠坚持生产,对维持民需日用,起了很大作用。 民国27年(1938),因战时丽水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浙江省建设厅筹建浙东电力厂,郑宝琳即将原普明电灯公司全部电线、电杆等设备作为民股投入,分担建厂困难,加速了浙东电厂顺利建成。同年,郑与几位乡贤组织“振兴垦业社”,拟规划筹建造纸厂,因时局不稳未果,但建成了丽阳门至林宅口的乡村公路。 民国28年(1939)在苏埠开设南明茶叶公司,采用新法制茶,为丽水茶叶出销境外打开销路。同年于张村街、下林、高坑一带,创办萤石矿采开场。这些企业均毁于民国31年(1942)日军流窜战祸。 郑宝琳先后担任县商会会长,丽青、丽龙、丽缙、丽松公路筹建委员会常委,丽水县抗敌后援会副主委,县岀征军人优属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战时赈济委员会委员,省难民工厂常务董事,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等职。民国30年(1941)夏病逝。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专题

督察专员
职位
副主委
职位
会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