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古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56
颗粒名称: 莲都区古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
页码: 二六四
摘要: 莲都区共有九个地点发现古窑址二十九处。时间最早的是后铺春秋战国时期古陶遗址,古瓷窑遗址时间最早的是隋唐时期的吕步坑瓷窑址,窑址最多的是宋元明时期的保定瓷窑址,并以宋代窑址居多,其中保定瓷窑址共有十二处之多。
关键词: 莲都区 古窑址

内容

迄今为止,莲都区共有九个地点发现古窑址二十九处。时间最早的是后铺春秋战国时期古陶遗址,古瓷窑遗址时间最早的是隋唐时期的吕步坑瓷窑址,窑址最多的是宋元明时期的保定瓷窑址,并以宋代窑址居多,其中保定瓷窑址共有十二处之多,据推测有窑床近三十条。
  根据以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以下古窑址的简况为:
  后铺遗址现位于丽水“浙江民俗乐园”内(原后铺村西北侧),面积约3千平方米,表层已被开垦为农田、菜地,破坏较严重。有较丰富的印纹陶残片发现,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网纹、绳纹等,另有少量粗砂陶。以前,曾在该遗址范围采集到少量柳叶形石镞,一度作为新石器时期遗址给予保护。2001年,因“浙江民俗乐园”建设需要,由浙江省考古所进行探沟发掘,确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古陶遗址。
  缸窑陶窑址位于高溪乡缸窑村西北约50米,汉代,面积不详。窑炉可判断为龙窑。文化层最厚处约4米。地表采集陶器可辨器形有尊、罐、罈、缸等。胎较薄,施酱褐釉,火候高。有齿口圆筒形窑具。
  黄山瓷窑址位于碧湖镇上黄山村,宋代,面积约30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约2米。地表采集瓷片,可辨器形有韩瓶、盏、罐等。韩瓶短颈、圆肩、斜腹,底有旋纹。盏圆唇、敛口、斜弧腹。罐平沿,有二系、四系。底有旋纹。胎灰暗,施青灰釉。窑具有喇叭形支座。
  黄山瓷窑址位于碧湖镇石牛黄山村,北宋,面积约1600平方米。地表采集陶器以釉陶酒瓶为主,其次为碗,另有长颈陶罐、短颈盘口小陶罐等。胎质粗。瓷器有直口双系青瓷执壶。釉色灰黄和淡青色。窑具有高、矮两种喇叭形支座。
  洪塘陶瓷窑址位于碧湖镇保定村东北2公里洪塘北坡,宋代,面积约400平方米。破坏较严重,地表可见大量黑瓷碎片,可辨器形有碗、盘、盏和罐类等。胎质粗,烧结温度不一。釉色呈乌黑或酱褐色,均有光泽。窑具有匣钵和垫饼。
  严苔头瓷窑遗址位于碧湖镇石牛白桥村严苔头自然村,宋代,面积约3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处约1.5米。地表采集瓷片可辨器形主要是韩瓶。少量罐类。韩瓶大小不一,圆眉,斜弧腹,小底,有施纹。罐大小不一,有的卷沿口,胎土灰暗,施青灰色釉。有喇叭口形窑具。严苔山窑生产的韩瓶在丽水宋元墓葬中常有出土。时代介于吕步坑窑 (六朝-唐)和保定窑(元、明)之间。《陶录》上曾记载宋代的丽水窑,也许就
  是此窑。
  严苔山瓷窑遗址位于碧湖镇石牛白桥=皮脚自然村,宋代,面积约50平方米。地表采集可辨器形有韩瓶、盏、钵、罐等,施青灰釉。有喇叭口形窑具。
  五垄山脚瓷窑遗址位于碧湖镇石牛白桥三角圩村,宋代,面积约600平方米。有二条窑床。堆积层不详。主要产品有韩瓶、碗、盏、缸、带系罐等,碗有平底、圈足、胎较薄。叠烧,内底有四支丁,施青灰釉,其中一盏托素烧坯,盘状托、杯形盏,托盘浅、敛口,斜浅腹。盏,敛口、斜直腹。
  黄山圩瓷窑遗址位于碧湖镇石牛丁埠头村黄山圩,宋代,面积为3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约5米。地表采集瓷片可辨器形有韩瓶、碗等。施青灰、黄褐色釉。有柱状、杯形窑具。
  苦株山瓷窑遗址位于碧湖镇石牛白桥村苦枝山,宋代,面积约700平方米。瓷片堆积约1.5米。主要产品有韩瓶、钵、壶等。施青灰釉。有柱状、杯形窑具。
  马鞍山瓷窑遗址位于碧湖镇石牛白桥高低级村,宋代,面积约600平方米。瓷片堆积约1.5米。主要产品有韩瓶、罐、碗、钵、尊。施青灰釉。有柱状、杯形窑具。
  马铃源瓷窑遗址位于碧湖镇石牛白桥马铃源村佛殿山,宋代,面积约1000平方米。瓷片堆积约2米。主要产品有韩瓶,罐、壶、盏、钵、尊。罐有双系、四系,部分有盖,壶带流,平唇、敛口、斜腹,有篦纹。施青灰釉。有柱状、杯形窑具。
  东塘岭瓷窑址位于大港头石侯村东塘岭,元--明时期面积约300平方米。地表采集瓷器以碗居多,另有少量高足杯。釉层较薄,一种呈绿色、光亮; 另一种绿中泛黄,色泽较暗。窑具有凹面矮筒形匣钵和圆形垫饼。1999年,53省道扩建时,该窑址已毁。
  红朱山瓷窑址位于高溪乡高溪村东北1公里红朱山东侧,元-明时期,面积约410平方米。地表采集瓷器有碗、盘、高脚杯、小碟等。内外满釉, 釉层厚,呈豆青或豆绿色,略灰暗。碗内底见印花卉或文字,花卉以葵花、荷花为多,文字有吉详语及八思巴文,个别碗内底印有双鱼夹一楷书“水”字。窑具有凹面矮筒形匣钵和圆形垫饼。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莲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