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旦修建县厅
甄旦,宋太宗至道(995-997)年间,以廷尉评事任丽水知县。当时,北宋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战乱不断、赋税繁重、“民不堪命”的局面,经过30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所恢复,丽水也日趋安定。但位于茭山(通惠门东)东的县衙,“县署湫隘,仅庇风雨”。甄旦很有才学,理政有方,莅任不到一个月,“县政大成,休声著闻”。他见县衙房舍屋漏墙坏,梁木即将倾倒,十分破败,“慨然奋发,经之营之”。于是,“度山取材,悬金购匠”,时值农闲,百姓知道要兴建县衙,自动前来献工营建,县厅很快就落成了。有楼、有厅、有重关、有回廊……“楼以藏诏书,厅以决政事,……重关可纳方轨,……回廊仅容宴豆,”有章有法,“堂皇峨峨”。丽水自此有了像样的县衙。咸平二年(999),著名文学家、知州杨亿为此写了《县厅壁记》,记中还称赞甄旦“吏道详明而饰以文学,天资高朗而辅以经术”。
(吴克裘)
杨亿在处州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九月,京都开封一批朝廷文官,举行宴会,筹觥交错、诗酒唱和,欢送一位行将赴任处州知州的年轻人一25岁的才子杨亿。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他自幼被称为神童,博览强记。11岁那年,太宗闻其名,召他去京城试诗赋,一连三日,诗词联对皆“下笔立成”,因而深为赏识,便留他在京城。据《宋史•卷三百五•列传第六十四》载:“雍熙初,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削章为贺。翌日,下制曰:’汝方髫龀(指幼童),不由师训,精爽神助,文字生知。越景绝尘,一日千里,予有望于汝也。’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不久,因父丧守孝3年。服满,跟从御史中丞祖徽之潜心务学。杨亿学习异常刻苦,常常“昼夜不息”,因此长进很快。17岁时,便被赐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掌管图书秘籍的次长),23岁升任著作佐郎,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公元997年,杨亿24岁时,宋真宗即位,又越级提拔他为左正言,在集贤院修撰《太宗实录》。杨亿工作非常勤奋,《太宗实录》80卷中,由他独编的就达56卷之多。998年书成,他被授左司谏。但此时其母亲年事已高,杨亿离乡日久,思母心切,奏请回家事亲。宋真宗认为杨亿“才长于史学”,不愿将其外放,在杨亿的一再请求下,才同意让他到离浦城较近的处州任职。
在欢送杨亿的酒宴上,翰林学士王禹偁,同知枢密院事钱若水,翰林学士、参知政事陈尧佐等一批当时的著名诗人都纷纷给杨亿赠诗,表示惋惜及劝勉。(诗见《莲都古代诗词选》)这次送行给杨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出任处州知州两年后,尚有诗以记:“前年出守缙云城,曾枉骊歌慰远行。”(《史馆盛学士以诗相贺因而答之》)
杨亿离开京都后,水陆停顿,“一路雪寒多挟纩,几程山险欲摧轮”,直至999年的正月才到达处州。据杨亿自己在《武夷新集•原序》中记载:
予咸平戊戌岁(998)九月,受诏知栝苍郡,逮十有二月戊子月出,始达治所。
戊戌年12月11日即999年元旦,故杨亿真正上任处州知州是999年, 即他26岁开始。
杨亿守栝三年,政绩如何?
《丽水县志》卷七《宦绩》中称其:“吏道详明而饰以文学,天资高朗而辅以经术,曾未期(周)月,县政有成。”清雍正十一年(1734)敕修的《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七亦云:“亿知处州,以宽大为政,岁稔刑清。”
杨亿画像史书的记载似嫌简略了一些。那么我们就遵循杨亿在丽水所写的诗句, 从中解读这位青年知府的施政方略吧。
“闭阁草玄终寂寞,下车为政尚因循。……簿领孜孜防黠吏,邱园矻矻访通民。”
这是杨亿初到任时写的诗。诗中讲自己厌倦了在宫中修书的寂寥生活(草玄:指汉扬雄作《太玄》。后因以之谓潜心著述),丽水知县甄旦曾修葺县署、整肃治安,修楼藏书、建厅议政,出现吏治清明的景象。杨亿到任之后写了一篇《厅壁记》,对其大加称赞,表示要向他学习。杨亿勤勉公事,不容奸猾之吏耍权损民;同时还经常到田间了解民情。
杨亿到处州时,适逢旱灾。由于久旱不雨,天气干热,百姓生计维艰。而官府中的狡吏却不顾国难民艰,趁机侵贪。杨亿决心要整肃吏治,彻底改变混乱局面。他亲临民间,调查摸底,掌握真情实况;宴请地方才贤,听取治乱兴邦的诤言良策;亲自听讼断案,澄清冤假错案……终于使所治百废俱兴,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几处唱歌闻白苎,谁家沽酒见青旗。
蝶随游屐穿花径,犬吠行人隔槿篱。
桃李成蹊春尽后,鱼盐为市日中时。
桑麻万顷晴氛散,丝竹千门夕照移。
吟际岭云飞冉冉,望中垅麦秀离离。
(《郡斋西亭即事十韵招丽水殿丞武功从事》)
杨亿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劝农春垅巾频折,逢客秋郊盖暂倾”(《章徵君见和所寄诗再次本韵酬赠》)他在处州写的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农业方面的描写:
“土膏初脉起,东作向农时。隐辚雷车转,霏微雨足垂……流润先從叶,馀波更及私。讴谣耕父喜,渗漉稻畦滋。”(《中春喜雨》)
这样真实生动的描摹,没有深入的实践和细致的观察,是绝对做不到的。像这样细致生动描写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佳句,在杨亿的诗歌占有不少比例。它们几乎成了杨亿知州生涯的真实写照。如:
垅上劝耕聊问讯,棠阴听讼且踌躇。
远林桑尽蚕成茧,野水萍开獭趁鱼。
(《春郊即事》)
一元祀典古所重,九谷民天命在斯。
真相柅车宁致问,族庖更刃亦焉施。
(《民牛多疫死》)
云兴不待族,风细欲鸣条。
隐辚雷车转,霏微雨足飘。
层阴低匝野,鸿霈近连宵。
庭树含佳色,村田长善苗。
藓痕缘屋壁,泉脉吐山椒。
辙鲋那忧涸,园蔬岂待浇。
官渠逗水急,客路裛尘销。
掾吏阶前贺,耕夫垅上谣。
(《己亥年郡中夏旱遍祷群望喜有甘泽之应》)
咸平二年(999),杨亿到处州的当年,继夏日的旱虐之后,十月,又下了一场大雪。杨亿在诗中这样描绘了这场大雪:“六出俄呈瑞,三农始告休…… 垅麦青犹短,皋兰紫尚稠。严飚一夕起,瑞霰满空浮。”(《己亥年十月十七大雪》)古时“三农”是指“平地农、山农、泽农”。
杨亿对吏役动辄用刑具拷问犯人的行为甚为嫌恶,曾作诗称:“盈耳嫌敲扑”(《初至郡斋书事》)。在《狱多重囚》的诗中,对囚满为患的现象作了深刻的反省:
铁锁银铛众,金科伏念频。绝闻空狱奏,深愧片言人。清颍黄公接,甘棠郡伯邻。怀贤不能继,多辟岂由民。
面对众多“铁锁银铛”的囚犯,杨亿一方面体察下情,频频伏念,另一方面又为未能做到“空狱”而感到“深愧”。他表示要向古代的贤官学习,力争讼无冤狱,世道清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剖析社会矛盾,认识到犯科作乱现象的深刻原因是为官不贤。正因为杨亿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所以在他担任处州知府期间,能“以宽大为政”,做到“甘棠听讼曾无倦,丹笔书刑幸不冤”,致使“岁稔刑清”,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从杨亿的另一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为官的责任感甚强,能忧于政事,勤于问耕,体察民瘼,了解百姓疾苦;警惕受贿为奸、舞文弄法的“黠吏”, 他为疲民能安堵而“深喜”;总担心自己未能尽职尽责,常常心怀“惭”“愧”。诗中写道:
郡阁先忧迷簿领,村田聊得问耕耘。
疲民深喜犹安堵,黠吏那知便舞文。
照胆求瑕空察察,饮冰为政漫云云。
符竹偶分惭出守,櫜鞬暂佩愧从军。
(《郡斋即事书怀十二韵呈诸官》)
作者在“疲民深喜犹安堵”句后自注云:“去年小俭,幸免流亡。”就是说,在去年年成不大好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饥民外出流浪的现象。这也说明了在杨亿的治下,社会是安定的。“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作者用“照胆求瑕”、“饮冰为政”表达他对政事的清廉要求与忧患意识。而这,也是杨亿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年之内取得良好政绩的内因。
杨亿在处州任上,留给后人可见的绩迹是建了凝霜阁和西亭。
清雍正修的《处州府志》记载:“凝霜阁在州治后厅之东,郡守杨亿建。赵雍诗:’修竹萧萧三两竿,公余时得静中看。何须更避人间暑,满腹冰霜六月寒。’西亭在州治西,杨亿建。”
虽然,由于时代的更迭,这些建筑都已随着时光消失。但杨亿在处州留下的好政声,至今彪炳史册。
(李蒙惠)丽水人民怀念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又号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少时丧父,侍母家居,借书苦读,研习文词。个性豪隽,喜读兵家书,慷慨溢于文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但曾举进士不中。神宗熙宁十年(1077)往徐州谒见苏轼,作《黄楼赋》,赋成之后,被苏轼誉为有“屈宋之才”。同年,苏轼向王安石推荐了他的诗,又被王安石赞为“清新似鲍谢”。宋元丰七年(1084),自编诗文集10卷,名为《淮海闲居集》。元丰八年(1085),在苏轼的勉励下,秦观再次应试,始登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宋哲宗元口元年(1086),苏轼以贤良方正荐之于朝廷,但为嫉妒者所阻,没有赴任。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考试,进策论,为宣教郎、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五年(1090),召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六年(1091),迁正字,与校书郎同掌校正书籍,并兼国史院编修官。自神宗熙宁之初推行新法以来,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哲宗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同年,司马光、王安石去世。绍圣元年(1094),章淳当政,复行新法,以苏轼为代表的元祐党人遭受打击和排斥,秦观也因此被削秩,贬谪。初出为杭州通判,后来又因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太宗实录》之罪再次加害,又被贬为处州监酒税。在这段时间里,秦观被小人“承风望指,候伺过失”,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监视,无所事事,“则以谒告写佛书”来打发时间。绍圣三年(1096),秦观又被新党罗织罪名,揭发其
秦观画像碑整天沉于佛寺,谒写佛书,旷废政务,被削去秩位,再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县),四年(1097),又贬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一带)。元符二年(1099)九月庚戌,秦观再贬至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半岛)编管。编管就是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次年(1100),宋徽宗即位,实行大赦。秦观才得以复职为宣德郎(宣教郎),北上还京之时,途经至藤州(今广西东南藤县一带),出游华光寺时,还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然后索水欲饮,但水至时,他笑视之而卒,年仅五十二。卒前还先自作挽词,其语哀甚,读者悲伤之。(《宋史•列传•文苑》)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 “直龙图阁学士”。
秦观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在四学士中他最受苏轼爱重。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当时即负盛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誉之为“当代词手”,叶梦得《避暑录话》则说秦观“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他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
秦观书法
坛第一流的婉约作家。秦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本人不幸身世为主,感伤色彩较为浓重。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恋怀想、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清人周济说秦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如《望海潮•梅英疏淡》、《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八六子•倚危亭》、《千秋岁•柳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等名作,哀感顽艳,幽婉动人,都是辞情相称的本色词。它们承继了柳永的家数,但又与柳永的俚俗、白描与讲求铺叙曼衍不同,而主要以秀丽含蓄取胜。
秦观从贬为处州监酒税,再被削秩徙郴州,实际上在处州约两年多时间,他先后写了11首诗词,大多数作品,充满了沦落飘零的心境和怀念旧友及对往日的思念。在《处州闲题》中,他以“莫夸春色欺秋色,未信桃花胜菊花”表达对前途充满的期望;在《题务中壁》中,他用“梦入平阳旧池馆,隔花螭口吐清寒”的诗句,抒发怀念其曾经工作的国史院之情。
在处州期间,秦观与囿山法海寺住持高僧平阖黎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由于被贬处州酒税管库,遭受打击和飘泊失落的心情始终驱散不去,加之生病,只能移居法海寺,求得暂时的心静。他在《题法海寺平阇黎》中写到“经旬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在法海寺中,他一边念经一边抄写《阿弥陀经》等经,不知不觉,竟抄了七万多字。当他在再次被新党罗织罪名削秩罢去监处州酒税后,在即将离开处州时,又往囿山的法海寺中做修忏,并在住僧房壁上题《留别平阇黎》,表达了缘识缘尽的离别之情,感叹“此生相见了无期”。
秦观在处州期间还是留下不少名篇的,如《满庭芳》,其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把离情放在一个凄迷幽暗的特定环境中来抒写,以素描笔法勾勒景物,以抒情色彩很浓的感慨之语,绘出了一幅精巧工致、情韵兼胜的送别画图。更有千古名作《千秋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推崇。
千秋岁谪处州日作
柳边沙外,城郭轻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在处州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但留下的影响却很大。他被贬为处州监酒税时,住在万象山附近的姜山(今莲都区政府)。历代许多官吏和文人都曾到此寻访。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处州知府刘廷玑作的《姜山宋酒税署故址》云:“地僻官闲亦可休,更承风旨苦吹求。儿曹积毁能销骨,误了东坡又少游。”徐望璋的《访姜山秦淮海监酒税处》中有“翘首南园问遗址,愧无佳句奠诗魂”。端木国瑚在《姜山秦淮海监酒税处》中云“莺花昨梦总飘零,一笏姜山似旧青。木石流传余气韵,诗篇寄托有精灵。”端木百禄的《访秦淮海监酒税处》有“莺花寂寞霾祠宇,烟雨荒凉锁寺门。回首天涯成远别,一番惆怅一销魂”等,表达了对秦观的追思。
宋乾道中(1169),范成大任处州郡守时,当时的治所在今万象山,徐子礼提举按部来处州,劝范成大作小亭,以记少游旧事。范成大取了秦观《千秋岁》中之语,名之“莺花”。第二年,“莺花亭”建成,范成大写了《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
滩长石出水鸣堤,城郭西头旧小溪。
游子断魂招不得,秋来春草更萋萋。
愁边逢酒却成憎,衣带宽来不自胜。
烟水苍茫外沙路,东风何处挂枯藤?
垆下三年世路穷,蚁封盘马竟难工。
千山虽隔日边梦,犹到平阳池馆中。
文章光焰照金闺,岂是遭逢乏圣时。
纵有百身那可赎,琳琅空有万篇垂。
山碧丛丛四打围,烦将旧恨访黄鹂。
缬林霜后黄鹏少,须是愁红万点时。
古藤阴下醉中休,谁与低眉唱此愁。
团扇他年书好句,平生知己识僑州。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福建任地方官时,一次回绍兴原籍路过处州,游览名胜后,留下《南园》、《莺花亭》等名篇。其中《莺花亭》:沙外春风柳十围,绿阴依旧著黄鹂。故应留与行人恨,不见秦郎半醉时。
旧州治西南原有柳边亭也是用《干秋岁》中语为纪念秦观建造的。
处州人民为怀念秦观,还在万象山修建了秦淮海祠。秦观曾在囿山法海寺做过修忏,离开处州途经青田时,拜访过慈仁院昙法师,并作诗留别。秦观去世后,僧人在慈仁院里绘像立祠祭祀。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处州知州胡澄取来秦观画像刻在石上,置于府衙。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秦观无锡裔孙秦瀛时任杭嘉湖兵备道,将元祐三年(1088)授秦观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敕书和族人收藏的小像,送给处州知府汤伊安,汤伊安在处州圭山莲城书院勒石立祠祭祀。清嘉庆元年(1796),知府修仁在万象山崇福寺东侧设神龛刻像,建成秦淮海祠。秦瀛所撰《处州万象山秦淮海祠堂记》云:“《易》日:’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君子小人之进退剥复,系乎国家之治。忽宋自党祸兴,而神州陆沉,后世君子过先生祠,所当太息痛恨于绍圣之已事也。顾当时之祸先生者,其骨已朽,而先生及诸君子之名,至今犹在天壤,亦可见小人之祸君子,无往不福君子,小人之智,成为小人之愚已矣!
秦淮海祠建成后,不少文人墨客纷纷来祭祀,并有感而发,围绕秦淮海祠写下了不少诗作。如清嘉庆六年(1801)任丽水知县的张吉安写的《秦淮海祠》:“我来七百余年后,山抹微云正晚秋”,“才子回头都是佛,尔今弥勒一龛同。”董游的《秦淮海祠》:“一龛今与弥陀共,不负当年熱瓣香……”吴世涵写了《万象山谒秦淮海先生祠》:“尘丝黯淡胃乌纱,酒监风流亦可嗟。……高才几辈登卿相?党祸千秋误国家。”秦淮海祠是处州人民为祭祀秦观而建的。历经劫难,几度兴废。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战火,同治七年(1868)崇福寺僧精一募缘重建。抗战期间,处州古城多次遭日机狂轰滥炸,并两度沦陷,万象山上古建筑被破坏殆尽,从此秦淮海祠便不复存在。唯《重摹秦淮海画像碑》至今保存完好,现存丽水市博物馆里。秦淮海祠虽已圮废,但处州人民的心中却始终怀念着秦观。
(江永强)王禔创建通济堰石函、斗门
王禔,扬州人。北宋政和(1111-1118)年间任丽水知县。为人礼厚仁爱,清廉诚信,在他的影响下,县吏都能奉公守法,不敢刁奸妄为、欺压百姓。他重教化,轻刑罚,对囚犯讲仁德,春节期间放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限定时间回来。对那些乡里有恶行的人,重在劝诫,大多都能改邪归正,老老实实从事正业。他常到民间访耆问老,了解民情。
三洞桥(石函)
通济堰是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成功典范,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通济堰拦截松阴溪水入渠,灌溉碧湖平原。离进水口一里多的堰头村东,有一股来自泉坑的水由北而南,横穿干渠。坑水从山上夹带下来的泥沙乱石常常壅积在渠中,尤其是遇到暴雨、洪水,泉坑冲下的湍沙怒石,堆积如山阜,几乎将干渠堵塞断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民工清淤疏浚,费工上万,农户不堪重负。
王禔了解泉坑水的祸害,决心让百姓“受其利而去其害”,便向各方征询治淤良策。县学助教、丽水人叶秉心提出建造石函,导引坑水入大溪的办法。函就是匣子,石函就是用石板做成上方和两头不封口的石匣子,是一个凹形的“渡槽”。把石函横压在水渠上,形成“十”字相交,石函一端与泉坑水相接, 另一端通向大溪。引坑水从石函中流过,堰渠在石函之下,渠水、坑水各行其道,“坑水不犯渠水”,互不相扰,可谓“水上立交桥” 。王禔采纳了叶秉心的建言,令田亩多、受益大的业主捐钱,一般农户出工,共同建造石函。王禔得悉离堰50里外的桃源山石质坚硬耐腐蚀,便亲自带领民夫前往采运,并自己设计石函图形,以求一劳永逸。
石函建成后,王禔又在离石函2里多处修建了斗门(亦写成“陡门)。斗门就是调节水量的闸门,遇洪水及暴雨,即挑开闸门,免致洪水、沙石入渠;天晴水落,开闸放水入渠,灌溉田亩。从此,干渠不再淤塞,“工役疏决之劳自是不繁。”因为支撑石函的桥墩立于堰渠中,干渠形成三个桥洞,民间就称它为“三洞桥”。至今,凡到通济堰游览的人,都会逗留在三洞桥前,对800多年前创造水上立交的叶秉心、王禔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
绍兴(1131-1140)年间,王禔又以朝散大夫任处州知州。后,王根被祀于名宦祠。
(吴克裘)
知县江安止案牍无积
江安止,福建建宁人。靖康(1126-1162)年间来丽水任知县。善待士人,安抚百姓,宽严得体。遇到奸刁凶暴之徒,立即抓捕,结案判罪,并将其姓名公布在通衢大街上,民众知道耻辱,不敢或不再犯法。社会风气日益良好,很少有人犯罪,因此,“囹圄常空”。
建炎四年(1130)济南知府宫仪与金兵战于密州,兵败被朝廷缢死,其部将杨勍叛乱,攻破婺州(今金华),将进犯处州府城。江安止严格训练兵丁,作好防御准备。杨勍众来攻城,江安止指挥兵众抵御,叛兵败退,“邑赖以安”。
江安止理政勤勉,办事干练,处置文牍不过夜,在丽水当了6年知县,“案无遗牍”。离任时,士民依依不舍,涕泪满面。百姓赠送钱物,一概不受。于是,丽水士民在广福院(三岩寺)塑造摩利支天像,为江安止祈福。后祀于名宦祠。以德治县的知县薛良朋
薛良朋,永嘉人,绍兴(1131-1162)年间任丽水知县。执法严明,善于断案,吏胥不敢贪赃枉法。百姓有超过期限没有缴纳赋税的,召他们到县衙,耐心讲清道理,从不令衙役鞭打,百姓为他的善意所感动,争先完纳赋税。以举荐升御史台主簿。
范成大恩泽丽水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吴郡(江苏吴县)人。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绍兴二十六年任徽州司户参军(兼司仓之
职),后得洪适的荐举,被召入杭,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医局)。孝宗乾道二年(1166)升吏部员外郎,因言者论其越级提升,免职还乡。
范成大画像
1167年,范成大复出,任处州知州。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临安,为了自身的享乐及支付金人的“岁币”,不断加重赋税剥削,致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范成大认为“得民之道,仁之而已”,即对人民实行“仁政”,并说“省徭役,薄赋敛,蠲(免除)其疾苦而使安之,使民心有余而其心油然知后德之抚我”。基于此,范成大在处州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疾苦的措施,《宋史》载:“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在松阳、遂昌之间,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 民食其利。”
范成大恩泽丽水,主要惠政是:
创义役法。范成大到任伊始,见处州百姓劳役繁重而不均,不堪其劳,便创立“率钱助役”的“义役法”,首先在松阳县实施,然后在全郡推行。各县按民户贫富分派钱银,用这些钱银购买粮田(松阳县为3300亩),每年以田租收入补助当役者,民户排比次第,轮流服役。此法推行后,“民以为便”(《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七《处州义役》)。“义役”以田租充应役费用,这是民户自行解决应役负担的办法,并使胥吏无法贪索,大大减轻了役法害民的程度。
减免捐税。他上《论不举子疏》,说:(处州)“小民以山瘠地贫,生男稍多便不肯举。”(《范成大佚著辑存》)请求支赐钱米以济贫乏,推广昔日苏轼“盘量宽剥”,“以养弃儿”的做法。又奏报处州百姓贫困,负担繁重以“乞免处州盐捐”,获准。奏议减免浙东丁口税,获准。后逐年减免,至乾道六年(1170)正月, 处州全免了丁口税。
设义仓。处州各地粮食匮缺,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闹粮荒,于是设立义仓,命各县秋收时筹集稻谷,充实仓廩,春借秋还,以缓春荒。
建平政桥。府城同瓯江南岸各县被宽阔的江面阻隔,仅靠船筏为渡,十分不便。范成大根据江宽水急不宜架桥的特点,建造浮桥。清雍正《处州府志》卷之六《桥渡》载:“济川浮桥,旧在栝苍门外。造舟为梁,联以缏。宋乾道四年,州守范成大新之,曰平政。核废寺田租,资修治,刻铭及桥规于石。”平政桥用船76艘,架梁36节,上铺木板,架设浮桥,使得江面“夷若坦途,四民称便”。还在南岸建“知津亭”。范成大留下了《平政桥记》碑,为我们记录、保存了这一事件的过程。平政桥经历朝屡毁屡葺,一直作为处州七邑通津桥梁,延至20世纪80年代,因第二座瓯江大桥在栝苍门外建成而完成历史使命。
修复通济堰。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是碧湖平原农业的命脉。范成大见“往迹芜废,下源尤甚”(范成大《碧湖通济堰碑》)于乾道五年(1169)正月,亲自踏勘堰址,与同僚共议修堰事宜。集思广益,用伐木截流,叠石筑岸的办法来抬高水位,设置49道闸,调节水位高低,使水流逐级而下,灌溉水田。经过3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赶在雨季到来前完成。为了保护堤堰,又亲自撰写了《堰规》二十条,规定堤堰的维修和管理办法,并立碑于堰旁的詹南司马庙中。
此外,范成大在任期内还在南园建造了莲城堂、莺花亭(清雍正《处州府志》,同治《丽水县志》)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时人评论他的诗作特点是“恣而不野,峭而有韵”(方回《瀛奎髓》),达到了精工稳健,规矩适度的境界。他在处州任职期间留存于世的诗有《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
范成大擅长书法,叶昌炽在《语石》中甚推成大摩崖各体书,赞许为“南渡第一”。范成大还曾为丽水楼亭书题榜,有“好溪堂”、“烟雨楼”等。
(唐乐平)
名宦赵汝谦知县
赵汝谦,淳熙(1174-1183)初年任丽水知县。政令严明,不畏豪强。办案中不搞株连,不随意抓捕一人。犯罪事实没有取得确凿证据的嫌疑人,不送入监狱。把收税的账册放在县衙大门外,让百姓自己查阅,以防止吏胥隐匿、欺诈。800多年前,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治政理念,尽管仅是萌芽,其进步性实令人赞叹。赵汝谦在知县任上,不管大事小事,都能得心应手,很快解决。县内赋税公平合理,很少有诉讼案件,百姓安居乐业,称为盛世。后,赵汝谦祀于丽水名宦祠。
何澹留名通济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丽水通济堰,始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它是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成功范例。何澹的名字永留通济堰。
何澹(1146-1219),字自然,号小山,龙泉兰巨豫章村人,后寓居丽水(今何澹画像
莲都区)。他是北宋徽宗朝宰相何执中弟何执文之玄孙。祖父何志崇有四子,何佾、何侑、何俌、何偁。佾、侑以荫补入官,俌、偁进士出身。何佾于绍兴间(1131一1162),曾任淤潜(今临安市)知县。绍兴十六年(1146),何澹出生在知县官邸,出生不久,生母姚氏去世,过继给何偁为子。何澹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18岁考入太学,孝宗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高第。以“美姿容,善言论,少年取科第”,受到皇上的青睐,授予秘书省正字。历任武学谕、校书郎、著作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秘书省丞等职。其间还兼任光宗小学教授,宁宗王府教授。后人称他为两朝帝师。
淳熙十二年(1185)迁将作少监,旋升监,主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土木营造。十三年迁国子司业,掌管国子监课试、升黜、训导。十五年升国子祭酒,主管全国学政。是年十一月,授代兵部侍郎,出使金国贺金主生辰,翌年四月回宋,升为右谏议大夫。职掌谏议朝政缺失,参议百官任用,从四品。何澹上任伊始,即弹劾丞相周必大倡导伪学,向道学学派射出一支响箭。绍熙元年(1190)三月,同知贡举(副主考官),取士又以道学为非。四月,以焕章阁学士任御史中丞,从三品。第二年八月,继母去世,解官守孝。孝满,时理学首领赵汝遇当政,没有恢复他相应的职位,调任明州(今宁波市)知州。
1195年,宁宗即位,改元庆元。外戚韩侂胄与宗室赵汝遇发生权力之争,学术争论成为政治斗争主要手段。韩侂胄以“同姓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和“唱引伪徒,谋为不轨”,劾罢赵汝愚相职。引起赵汝愚门下道学大儒的强烈不满,上书为赵汝愚鸣冤,舆论哗然。韩侂胄亟须一个反对道学大儒为臂助,于是便把“才高经纬,识贯古今,力探圣贤之学,深明王事之体”的何澹调入朝廷,复官为御史中丞,且加焕章阁学士衔。何澹不负所望,上章乞辨真伪。提出:彼此是非,纷呶不已,则为汉之甘陵,唐之牛李,国家将受其害,不可虑哉?”最后说:“高宗皇帝亲洒宸翰,有曰’学者以孔孟为师',臣愿陛下,以高宗之言风励天下,使学者皆师孔孟,有志于学者,不必自相标榜,亦不必以同门之故,更相庇护。是者从其是,非者从其非。朝廷亦惟是是从,惟善是取,而无彼此异同之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因名而察实,录其善而去其伪,则人知勉励而不敢饰诈以求售也,士风纯而国是定,必将由此。”宁宗看了非常赞许,命用大字抄写,在朝堂张榜。此文成为声讨道学的檄文,道学也从此败下阵来。首要分子遭到贬斥,调出朝廷。庆元三年(1197),定赵汝愚、朱熹、叶适、彭黾年等59人为伪学逆党,这就是著名的“庆元党禁”。何澹也就成为“庆元党禁”的主谋。《宋史•本传》评何澹“立伪学之禁,贤士为之一空”。
庆元二年,升何澹为同知枢密院事,四月改任参知政事,参预国家大政。以上两职均为正二品,职同副相。庆元六年闰二月授金紫光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授职诏书称他“忱恂而劲正,闿亮而裕和。渊识贯于古今,环文发诸经纬。……两职中司之宪(指两度为御史中丞),独亮直节之风。
此时,韩侂胄蓄意北伐,秘谋军机,调遣将帅,同时也渐弛党禁,起用了叶适等理学大儒。
就在韩侂胄任用将帅时,何澹与其发生分歧。嘉泰元年(1201)七月,韩侂冑调吴曦为兴州(今太原市)都统制兼知州,吴曦以祖父吴璘曾为四川守将,要求到四川去。韩□胄同意了他的请求。何澹认为吴曦要求到大后方去,有拥兵自重之嫌疑,表示不同意。不料韩侂胄大怒,责之曰:“始得君肯相就,黜伪学,汲引至此。今顾立异也。”认为何澹是标新立异,阻碍他的军事计划,于是,罢了何澹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之职。后来通济堰吴曦果反,金国封他为“蜀王”。这就是何澹“以正论忤权臣”事件。
何澹罢职后,即上章奏请出任地方官员,于是,授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不久,又以观文殿学士知福州,任满,诏再任,澹坚辞,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又以母老养亲,奏请奉祠,授提举杭州洞宵宫。提举或主管某宫某观,称奉祠,又称祠禄官,无职事,可家居,不改俸禄。
何澹就凭借这种特殊身份,为家乡做了一件流芳千古的好事——主持修建通济堰。将容易腐朽、每年修理的木筱坝改为坚固的石砌坝,并灌注铁水,数年厥成,灌溉整个碧湖平原。开禧三年(1207),北伐兵败,韩侂胄诛。嘉定元年(1208)三月,宋王朝依金国提出的条件包括将韩侂胄头颅匣送金国等,屈膝求和。和约签定,金国开始撤兵,宋也遣散战时招募的忠义民兵归农。何澹趁机奏请朝廷从遣散的洪州(今江西九江)兵中调3000名到处州疏浚通济堰并在宝(保)定村筑水塘蓄水,灌溉农田2000余亩,因塘为洪州兵所开,故名洪塘。何澹也在这一年再度被重用,授建康(南京)知府兼江淮制置大使,地位极高。何澹在前任丘崇遣散雄、淮两州民兵五六万的基础上,再遣散庐(今安徽合肥)、濠(安徽凤阳)两州民兵20586,“人人望阙谢恩,欢呼而去。”第二年六月,何澹母亲去世,解官丁忧。回乡后,主持撰修《龙泉县志》,开龙泉方志之先河。
何澹孝满,诏知江陵府兼京湖制置大使,何澹以年老辞,诏不允。秩满,四上章辞,以故职奉祠,定居丽水玉溪(今属大港头镇)。何澹还在丽水城中山上建万象楼,山因此称万象山。开禧三年(1207)朝散大夫、丽水人叶宗鲁撰《应星楼碑》,何澹书,碑虽不存,但留有拓片。嘉定十二年(1219)腊月初六日夜薨于私第,享年七十四。宁宗闻讣,停止上朝一日,以示哀悼。赠少师。拨库银五百两,绢五百匹,助治葬事。葬丽水凤凰山之东。
叶适有《何参政挽歌》三首:
退食勤稽古,当朝动引经。
人心喜偏侧,国脉要匀亭。
二府早闻政,三孤晚告灵。
羔裘惜光彩,不肯到头厅。晞发沧浪上,滩声近广骚。
绿围齐长柳,红糁半含桃。
欲寡堪增寿,闲多更养高。
佳哉凤皇垅,悲甚付乌号。
宿昔叨殊眷,寻常款直庐。
听鸡催谒驾,立马待䌷书。
零落谁存者,追寻昨梦余。
何曾嗔石介,韩愈自狂疏。
《宋史•艺文志》有何澹《历代备览》2卷。《小山集》录入《永乐大典》。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何澹《小山杂著》卷。
(周作仁)
知县林棐丈量土地,公平赋税
林棐(1180-1242),浙江平阳县人。绍定(1228-1233)年间,以奉议郎出任丽水知县。严明有干略,他到任前,丽水县的赋税,除两税(夏秋两次征田亩税的制度)以外,还有“和买”。其税目有两种:“实业物力”和“浮财物力”,二者都根据“物力”定等级。“物力”由实业物力和浮财物力构成。实业物力就是田亩,按田亩多少分为五等户,除第五等户外,其余四等户依次起征。“浮财实力”,不问田亩有无。凡行商坐贾,负贩营生之家,根据财利多寡,计利起征。后来,那些狡猾的上等户采取“诡名寄产”的办法,以逃避纳税。即把田产诡寄于寺庙,或假称田产变卖,或将田产另立几个子户,以降低户等。但各县的赋税总额是固定的,实业税不断减少,就得加重浮财税,而浮财税只是官吏随意定高低,如果凑不足税额,又分摊到实业税上。弊端百出,没有休止。
林棐到任后,下大力修举“经界”。“经界”就是丈量土地。“经”指界划丈量;“界”指田沟之类的界线。《孟子•滕文公上》所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定,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丈量全县田地,其工程之浩大,事务之繁剧,可想而知。林棐完成了“经界”,“宿弊以清”。不久,知州叶武子到任,与林棐算出丽水浮财实力计14.2万余贯,折绢1140余匹,折价530余贯,一律免征。查出盗用军资官库的贪官污吏,将他们发配充军,没收其田产归官, 出租耕种,以岁收苗利代交浮财税,使丽水士民普遍受益。后,林棐被祀于名宦祠。
(吴克裘)
知州叶武子奏免浮财物力税
叶武子,字成之,号息庵,南宋福建邵武人。受学于理学大师朱熹门下,补太学生。开禧三年(1207),金兵大军压境,宋廷屈膝求和,挥师北伐失败的韩侂胄被诛,金国要求将其首级送往金营。叶武子认为如此处置有损国家的尊严,带领太学生到宫外请愿抗争,但未被朝廷接受。嘉定年间,叶武子登进士第,授彬州(今属陕西)州学教授。理宗绍定二年(1229),升处州知州。赴任前,与理宗辞别,趁机奏报陈州县(今河南淮阳)官吏肆无忌惮榨取民财的弊政,理宗说:“今之守令,正是不恤民,所以多至虐取。”叶武子说:“容臣到郡,为陛下牧养小民,不敢有负临遣。”
叶武子到了处州,正是百姓生活十分凋敝之时,他一面以宽理政,免除拖欠的赋税,减轻刑罚;一面根据处州的税收状况,当年八月向朝廷上了《奏免浮财物力札》,将盗取官库钱财的贪官污吏断配充边,没收他们的田产归官,出租耕种,用每年收入的田租抵浮财实力税,不足部分“本州多方撙节用度,自为抱认豁去县解之额”。九月准奏。消息传来,“栝之耄髡,沐浴天波,欢声雷动"。第二年,绍定三年(1230)正月,叶武子“恐后来者怂恿如前,故揭之金石,质诸鬼神,刊石于丽阳之祠”。这就是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叶武子奏免浮财实力碑》,不仅反映了叶武子的善政,而且是研究我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吴克裘)